現在哈佛已經非常世俗化了,但筆者不久前見到一篇介紹哈佛的文章,引了哈佛前校長內森·馬什·普西(Nathan Marsh Pusey,北大賀衛方先生寫過一篇介紹他的文章)在五十年代中期講的一段話,與英文原文對照時,發現普西用了不少基督徒習慣用語,話里有強烈的傳道語氣,可見那時校內宗教傳統依然濃厚。有趣的是,文章作者的中譯,別處都OK,就是基督徒習慣用語全部譯錯。例如,把 the world's life (俗世人生,與天堂生活對應)譯作「世界生活」,令中文讀來不知所云。其實 world's life 就是在人間的生活,教徒的人間生活應當如此度過,保證自己死後可以進入天堂,享受 heaven's life。
美國學生人數最多的教會大學,芝加哥郊外的德·保羅大學(De Paul University),規定新生的40%必須來自從未出過大學生的家庭。這類家庭往往有經濟困難,而德·保羅大學之所以能堅持這樣做,是因為背後有著教團財產和教徒捐款的支持。美國很多有教會背景的私立大學,並不搞什麼「產業化」,甚至寧願降低一些學術標準。它們的辦學宗旨是為下層貧民子弟提供一條進入社會高層的上升通道,更高的目標則是推進社會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