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製造」需要贏得尊敬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雲遊大俠

Rank: 5Rank: 5

積分
1357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allenjsau 發表於 2007-12-21 19:1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作者:minami_2007-12-19

2007年,「中國製造」如同洪水猛獸席捲全球。而之前的幾年間,中美乃至中歐各國之間已經因中國產品摩擦不斷。今年這場危機從寵物飼料開始,迅速擴大到海產品、藥品、牙膏、玩具等等中國產品,中國產品的信任危機在全球範圍蔓延開來,這些產品輕則被媒體點名,重則被撤下櫃檯,一時中國企業人人自危。

在太平洋彼岸的美國消費者到底是怎樣的態度呢?美國記者薩拉·邦焦爾尼在這本《離開「中國製造」的一年》里,講述了作為一個普通消費者――一個普通的美國家庭對中國產品消費選擇的親身經歷。在沸沸揚揚的貿易爭端背後,讓我們看到了中國產品對美國人生活的切身影響。

這場「中國製造」的危機源於「便宜沒好貨」。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中國平均每小時的勞動力成功僅為1美元左右,如此低水平的勞動力成本使中國成為西方國家眼中一個最可怕的競爭對手。西方各國製造企業自然不敵中國企業,中國產品長驅直入湧入西方各國。面對本國製造企業的壓力,由此引發的本國製造行業的大量失業,因此,西方經濟學家們開始對「中國製造」捶胸頓足,媒體發動口誅筆伐,各國官方也擺出強硬姿態。

作為普通消費者,美國人薩拉在聖誕節時發現:39件聖誕禮物中,「中國製造」的有25件。與此同時當她環顧家裡,DVD、鞋子、襪子、玩具、檯燈···竟然統統來自中國。莫名的恐懼感和由衷的義憤讓她開始了為期一年的生活實驗:如果沒有中國產品,美國人還能否生存下去?

一年的經歷卻是一場充滿挫折的感受和冒險:在離開「中國製造」的這一年,薩拉不得不為4歲的兒子購買68美元的義大利鞋;廚房的抽屜壞了,卻找不到修理的工具;因為不願意購買美國產的非人道捕鼠器,而人道的捕鼠器都是「中國製造」,只得無奈放任老鼠在家中肆虐;購買生日蠟燭更成為折磨人的頭疼之事;家用電器壞了居然引發了小小的家庭危機。

「較低的價格一直讓中國受益,並使中國經濟崛起,從而也讓美國消費者很難放棄中國的進口貨。這次經歷讓我重新思考中國與我之間的距離。在把中國推出我們的生活時,我卻得到了一個中國已經深入我們生活之中的結論。」

其實今天的「中國製造」在西方國家的遭遇並不是中國企業獨有的。據說,如今被認為是高品質的「德國製造」,最早就是英國人贈送的綽號,那個時候,這一稱號被區別於品質更好的「英國製造」。若干年前,「日本製造」、「韓國製造」都有過同樣的經歷。上世紀60年代,日本汽車進入美國市場之初,美國消費者對日本汽車的評價是「物差所以才價廉」。當日本汽車出口數量增加到一定程度,不僅相關日本汽車事故的報道增加,競爭激烈的美國汽車行業也開始詆毀日本汽車質量,美國國會為此召集的聽證會,也充滿了對日本汽車及其質量不信任和不滿情緒。同樣,以5000美元低價打入美國市場的現代汽車,更是被美國消費者揪住了質量的尾巴,甚至被美國著名主持人在電視節目中奚落:「世界上最倒霉的十件事,其中第八件就是坐現代汽車。」

同樣引起本次「中國製造」危機的最關鍵點不在於中國產品的價格競爭力,而在於某些中國製造的產品未能達到相應的質量標準和安全要求。

再來看一看如今這些「日本製造」和「韓國製造」在美國消費者心目中的形象:2007年上半年的汽車銷售數據顯示,在前五位的美國市場的汽車銷售中,日本汽車佔了四個名額。在2005年的美國《消費者報告》上,現代索納塔被評為依賴度第一的車型。日本企業在不到10年的時間裡,使「日本製造」成為高質量的代名詞,讓世界各國消費者由衷地接受豐田、索尼、佳能、東芝、松下、本田、雅馬哈這些日本產品。

在經歷過這場讓中國企業草木皆兵的中國產品的信任危機后,日本、韓國企業家們為改變自己的產品形象所做的努力值得中國企業家們深思。

在這個「除了陽光和空氣外,不擁有任何資源」的國度,日本人學到了戴明的管理哲學,日本企業採用了「質量是最好的公關」思維。日本企業不僅採用了戴明的全面質量管理,還發明了精益管理等等一系列控制質量和成本的管理方法。低成本在這裡又有了新的理解,「重視品質的管理反而製造出較少的不良品,因而成本也較低。」(戴明語)

此後,大到豐田車,小到隨身聽、電飯煲、Kitty貓,都成為美國家庭無法拒絕的產品。日本產品的形象在美國消費者心目中得到徹底的改觀,甚至今天很多美國人都認為,日本產品質量已經高於美國同類產品的質量。今天豐田汽車追求零缺陷的「精益管理」,已經成為全球管理界爭相學習的管理範本。日本企業用質量度過了質量危機,進而又用品牌進一步抓住美國消費者的心。有數據顯示,豐田公司在美國本土的廣告等營銷費用都已超過美國本土最大的汽車廠商――通用汽車。

日本企業通過質量和品牌不僅使自己在美國市場幸免於難,甚至打敗了本土產品,獲得了得天獨厚的市場優勢。對於中國企業而言又是面臨怎樣的現狀呢?

以往我們最好用的武器,比如,低成本的勞動力和環境的成本,現在處於劇烈的變化中。而以往我們不重視的因素目前被日益關注,比如,匯率。

最近公布的一份權威調查報告顯示,中國內地已經是世界工資增幅最快的國家之一,雖然這個數據並不代表製造業的工資水平,但顯然我們不得不承認低成本的勞動力優勢已經後繼乏力。當人民幣升值效應從今年開始兌現,對於出口企業又是一把高懸的達摩克利斯劍。在全球化進一步加劇的今天,當我們吃盡了人口紅利的老本,當匯率等外部因素更加市場化時,練就內功不失為一條唯一的明智之路。

薩拉的故事可以讓中國企業竊喜的是,發達國家對很多「中國製造」的依賴已成定勢,比如中國鞋產量已佔全球鞋產量的70%,像打火機這類的小商品更是佔據了百分之分的市場份額。雖然薩拉在離開「中國製造」一年後,與「中國製造」重歸於好。但是大多數美國人和薩拉一樣都是懷著這樣一種心態,「我對中國製造有些反感,但我更想省點兒錢。」

目前薩拉們的最終選擇還能給中國企業帶來些許欣慰,因為全球化是薩拉們不得不接受的一種生活。但是我們必須設想,只有有一天,中國企業通過質量、口碑、品牌真正贏得了薩拉們的心,目前讓中國企業生不如死的反傾銷、反補貼等等貿易障礙才會不攻自破,到那時中國企業也就真正成為世界全球市場的新貴。因此,對當今的中國企業家而言,薩拉·邦焦爾尼的這本《離開「中國製造」的一年》,不失為一堂生動且具實踐意義的客戶體驗讀本。


  

0

主題

1495

帖子

306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06
沙發
worldland 發表於 2007-12-22 01:06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0 03: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