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7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道德經及譯文第十六章

[複製鏈接]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7-12-12 13:0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原文]
致虛極,守靜篤①;萬物並作②,吾以觀復③。夫物芸芸④,各復歸其根。歸根⑤曰靜,靜曰⑥復命⑦。復命曰常⑧,知常曰明⑨。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⑩,容乃公,公乃全⑾,全乃天⑿,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譯文]
儘力使心靈的虛寂達到極點,使生活清靜堅守不變。萬物都一齊蓬勃生長,我從而考察其往複的道理。那萬物紛紛芸芸,各自返回它的本根。返回到它的本根就叫做清靜,清靜就叫做復歸於生命。復歸於生命就叫自然,認識了自然規律就叫做聰明,不認識自然規律的輕妄舉止,往往會出亂子和災凶。認識自然規律的人是無所不包的,無所不包就會坦然公正,公正就能周全,周全才能符合自然的「道」,符合自然的道才能長久,終身不會遭到危險。
[註釋]
①致虛極,守靜篤:虛和靜都是形容人的心境是空明寧靜狀態,但由於外界的干擾、誘惑,人的私慾開始活動。因此心靈蔽塞不安,所以必須注意"致虛"和"守靜",以期恢復心靈的清明。極、篤,意為極度、頂點。
②作:生長、發展、活動。
③復:循環往複。
④芸芸:茂盛、紛雜、繁多。
⑤歸根:根指道,歸根即復歸於道。
⑥靜曰:一本作"是謂"。
⑦復命:復歸本性,重新孕育新的生命。
⑧常:指萬物運動變化的永恆規律,即守常不變的規則。
⑨明:明白、了解。
⑩容:寬容、包容。
⑾全:周到、周遍。
⑿天:指自然的天,或為自然界的代稱。
[引語]
本章里,老子特彆強調致虛守靜的功夫。他主張人們應當用虛寂沉靜的發境,去面對宇宙萬物的運動變化。在他看來,萬事萬物的發展變化都有其自身的規律,從生長到死亡、再生長到再死亡,生生不息,循環往複以至於無窮,都遵循著這個運動規律。老子希望人們能夠了解、認識這個規律,並且把它應用到社會生活之中。在這裡,他提出「歸根」、「復命」的概念,主張回歸到一切存在的根源,這裡是完全虛靜的狀態,這是一切存在的本性。
[評析]
以往人們研究老子,總是用「清靜無為」、「恬淡寡慾」這幾句話概括老子的人生態度。但從總體上看,老子比較重視清靜無為,主要是就治國治世而言的政治用語,不完全指修身的問題。這一章並不是專講人生,而是主要講認識世界,當然也包括認識人生。但無論是認識人生哲理,還是認識客觀世界,其基本態度是「致虛」、「清靜」、「歸根」和「復命」。先說「致虛」。虛無是道的本體,但運用起來卻是無窮無盡的。「致虛極」是要人們排除物慾的誘惑,回歸到虛靜的本性,這樣才能認識「道」,而不是為爭權奪利而忘了「道」。「致虛」必「守靜」,因為「虛」是本體,而「靜」則在於運用。司馬遷說:「李耳無為自化,清靜自正。」(《史記•太史公自序》)這是很扼要的概括。「靜」與「動」是一對矛盾,在這個矛盾中,老子著重於「靜」而不是「動」,也不否定「動」的作用。再說「歸根」。根是草木所由生的部分,有根本、根源、根基諸義,是一切事物起點。在老子看來,對立是過程,是相對的,統一是歸宿,是絕對的。這就是歸根的哲學含義。不過,老子哲學帶有循環論的色彩。任繼愈說「老子主張要虛心,靜觀萬物發展和變化,他認為萬物的變化是循環往複的,變來變去,又回到它原來的出發點(歸根),等於不變,所以叫做靜。既然靜是萬物變化的總原則,所以是常(不變),為了遵循這一靜的原則,就不要輕舉妄動,變革不如保守安全。把這一原則應用到生活、政治各方面,他認為消極無為,可以不遭危險。」(任繼愈《老子新譯》)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沙發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7-12-17 22:33 | 只看該作者

萬事萬物的發展變化

萬事萬物的發展變化都有其自身的規律,從生長到死亡、再生長到再死亡,生生不息,循環往複以至於無窮,都遵循著這個運動規律。老子希望人們能夠了解、認識這個規律,並且把它應用到社會生活之中。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3
chico 發表於 2007-12-18 12:20 | 只看該作者

還有一家說法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夫物芸芸、各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注】此承上章要人作靜定功夫,此示功夫之方法也。致虛極守靜篤者。致,謂推致推窮之意。虛,謂外物本來不有。靜,謂心體本來不動。世人不知外物本來不有,而妄以為實。故逐物牽心,其心擾擾妄動,火馳而不返。見利亡形,見得亡真,故競進而不休,所以不能保此道也。今學道工夫,先要推窮目前萬物,本來不有。則一切聲色貨利,當體全是虛假不實之事。如此推窮,縱有亦無。一切既是虛假,則全不見有可欲之相。既不見可欲,則心自然不亂。而永絕貪求,心閑無事。如此守靜,可謂篤矣。故致虛要極,守靜要篤也。老子既勉人如此做工夫,恐人不信。乃自出己意曰,我之工夫亦無他術,唯只是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如此而已。並作,猶言並列於前也。然目前萬物本來不有,蓋從無以生有。雖千態萬狀,並列於前,我只觀得當體全無。故曰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復,謂心不妄動也。向下又自解之曰,夫物芸芸,各歸其根。意謂目前萬物雖是暫有,畢竟歸無,故云各歸其根。根,謂根本元無也。物既本無,則心亦不有。是則物我兩忘,寂然不動。故曰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命,乃當人之自性,賴而有生者。然人雖有形,而形本無形。能見無形,則不獨忘世,抑且忘身。身世兩忘,則自復矣。故云靜曰復命。性,乃真常之道也。故云復命曰常。人能返觀內照,知此真常妙性,才謂之明。故云知常曰明。由人不知此性,故逐物妄生,貪慾無厭。以取戕生傷性亡身敗家之禍。故曰不知常,妄作凶。人若知此真常之道,則天地同根,萬物一體,此心自然包含天地萬物。故曰知常容。人心苟能廣大如此,則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其心廓然大公,則全不見有我之私。故曰容乃公。此真常大道,人若得之於內,則為聖。施之於外,則為王。故曰公乃王。王乃法天行事,合乎天心。故曰王乃天。天法道,合乎自然。故曰天乃道。與天地參。故曰道乃久。人得此道,則身雖死而道常存。故曰沒身不殆。殆,盡也。且此真常之道,備在於我。而人不知,返乃亡身殉物,嗜欲而不返,豈不謬哉。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4
NYLASH 發表於 2007-12-18 12:35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3 chico 的帖子

Chico好久不見, 謝謝你的補充.  
老子說的道, 說的"空" 和佛教上的無常真的是有很多的類似.
古時候人們說"九九歸一, 萬變不離其宗"  現在的人說"mean reverse" 實際上都有這個的道理.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5
chico 發表於 2007-12-18 12:44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4 NYLASH 的帖子

你這還真是一塊凈土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6
NYLASH 發表於 2007-12-18 12:58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5 chico 的帖子

我又要說, 非寧靜無以致遠了, 呵呵    比不上你們菩提樹下, 不過Chico 喜歡的話, 有空常來

[ 本帖最後由 NYLASH 於 2007-12-18 12:59 編輯 ]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7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1-1 21:15 | 只看該作者

道德經及譯文第十七章

[原文]
太上①,不知有之②;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③,其貴言④。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⑤。
[譯文]
最好的統治者,人民並不知道他的存在;其次的統治者,人民親近他並且稱讚他;再次的統治者,人民畏懼他;更次的統治者,人民輕蔑他。統治者的誠信不足,人民才不相信他,最好的統治者是多麼悠閑。他很少發號施令,事情辦成功了,老百姓說「我們本來就是這樣的。」
[註釋]
1、太上:至上、最好,指最好的統治者。
2、不知有之:人民不知有統治者的存在。
3、悠兮:悠閑自在的樣子。
4、貴言:指不輕易發號施令。
5、自然:自己本來就如此。
[引語]
這一章里,老子提出了自己的政治思想主張,他把統治者按不同情況分為四種,其中最好的統治者是人民不知道他的存在,最壞的統治者是被人民所輕侮,處於中間狀況的統治者是老百姓親近並稱讚他,或者老百姓畏懼他。老子理想中的政治狀況是:統治者具有誠杯信實的素質,他悠閑自在,很少發號施令,政府只是服從於人民的工具而已,政治權力絲毫不得逼臨於人民身上,即人民和政府相安無事,各自過著安閑自適的生活。當然,這只是老子的主觀願望,是一種烏托邦式的政治幻想。
[評析]
老子在全書中第一次描畫了他的理想國政治藍圖。第一句四個層次的劃分,不是從古到今的時代或時間順序,而是指為治理好壞的統治狀況。在老子的觀念上,理想的「聖人」是要「處無為之可,行不言之教」,要一如處「太上」之世,體「玄德」之君,能夠「生之畜之」。在《帝王世紀》中,記載了帝堯之世,「天下太和,百姓無事,有五老人擊壤於道,觀者嘆曰:大哉堯之德也!老人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於我何有哉?』」這種生動的畫面,可以說是對老子的「百姓皆曰我自然」的最好圖解。
在本章中,老子把這種理想的政治情境,與儒家主張實行的「德治」、法家主張實行的「法治」相對比,將其等而下之。實行「德治」,老百姓覺得統治者可以親信,而且稱讚他,這當不錯,但還是次於「無為而治」者。實行「法治」的統治者,用嚴刑峻法來鎮壓人民,實行殘暴擾民政策,這就是統治者誠信不足的表現,人民只是逃避他,畏懼他。老子強烈反對這種「法治」政策,而對於「德治」,老子認為這已經是多事的徵兆了。最美好的政治,莫過於統治者「貴言」,從不輕易發號施令,人民和政治相安無事,以至於人民根本不知道統治者是誰。當然,這種美治在當時並不存在,只是老子的「烏托邦」式幻想。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8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1-1 21:17 | 只看該作者

道德經及譯文第十八章

[原文]
大道廢①,有仁義;智慧出②,有大偽;六親不和③,有孝慈④;國家昏亂,有忠臣。
[譯文]
大道被廢棄了,才有提倡仁義的需要;聰明智巧的現象出現了,偽詐才盛行一時;家庭出現了糾紛,才能顯示出孝與慈;國家陷於混亂,才能見出忠臣。
[註釋]
1、大道:指社會政治制度和秩序。
2、智慧:聰明、智巧。
3、六親:父子、兄弟、夫婦。
4、孝慈:一本作孝子。
[引語]
本章可以從兩方面來理解。一是它的直接內容,即指出由於君上失德,大道廢棄,需要提倡仁義以挽頹風。老子對當時病態社會的種種現象加以描述。二是表現了相反相成的辯證法思想,老子把辯證法思想應用於社會,分析了智慧與虛偽、孝慈與家庭糾紛、國家混亂與忠臣等,都存在著對立統一的關係。國家大治、六親和順,就顯不出忠臣孝子;只有六親不和、國家昏亂,才需要提倡孝和忠,這也是相互依屬的關係。這是說,社會對某種德行的提倡和表彰,正是由於社會特別欠缺這種德行的緣故。
[評析]
本章接著上一章「信不足焉,有不信焉」,認為社會上出現的仁義、大偽、孝慈、忠臣等,都是由於君上失德所致。至德之世,大道興隆,仁義行於其中,人皆有仁義,所以仁義看不出來;也就有倡導仁義的必要。及至大道廢棄,人們開始崇尚仁義,試圖以仁義挽頹風,此時,社會已經是不純厚了。在這裡,老子把辯證法運用於社會治理,他指出:仁義與大道廢、大偽與智慧出、孝慈與六親不和、忠臣與國家昏亂,形似相反,實則相成,老子揭示了它們之間的對立統一關係,表達了相當豐富的辯證思想。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9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1-1 21:19 | 只看該作者

道德經及譯文第十九章

[原文]
絕聖棄智①,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②以為文③不足,故令有所屬④;見素抱樸⑤,少私寡慾;絕學無憂⑥。
[譯文]
拋棄聰明智巧,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處;拋棄仁義,人民可以恢復孝慈的天性;拋棄巧詐和貨利,盜賊也就沒有了。聖智、仁義、巧利這三者全是巧飾,作為治理社會病態的法則是不夠的,所以要使人們的思想認識有所歸屬,保持純潔樸實的本性,減少私慾雜念,拋棄聖智禮法的浮文,才能免於憂患。
[註釋]
1、絕聖棄智:拋棄聰明智巧。此處「聖」不作「聖人」,即最高的修養境界解,而是自作聰明之意。
2、此三者:指聖智、仁義、巧利。
3、文:條文、法則。
4、屬:歸屬、適從。
5、見素抱樸:意思是保持原有的自然本色。「素」是沒有染色的絲;「朴」是沒有雕琢的木;素、朴是同義詞。
6、絕學無憂:指棄絕仁義聖智之學。
[引語]
上一章敘述了大道廢棄后社會病態的種種表現,本章則針對社會病態,提出治理的方案。在前一章里,老子說「智慧出,有大偽」,因而主張拋棄這種聰明智巧。他認為「聖」、「智」產生法制巧詐,用法制巧詐治國,便成為擾民的「有為」之政。拋棄這種擾民的政舉,人民就可以得到切實的利益。本章中,許多本子引到「少私寡慾」結束,把「絕學無憂」作為下一章的開端。本書主張把此句放在本章的觀點,「絕學無憂」正可以與前句「見素抱樸,少私寡慾」並列。
[評析]
前蘇聯學者楊興順認為,「作為人民利益的真誠捍衛者,老子反對中國古代統治階級的一切文化。他認為這種文化是奴役人民的精神武器,『下德』的聖人藉此建立各種虛偽的道德概念,而只有『朝甚除』的人們才能享用這種文化的物質財富。不寧唯是,這一切產生虛偽的文化還腐蝕了淳樸的人民,激發了他們對『奇物』的慾望。這種文化乃是『亂之首』。從這些表白中,可以明顯地看出,老子斥責統治階級的文化,在他看來,這種文化和具有規律性的社會現象是矛盾的,即和『天之道』是矛盾的。必須拋棄這種文化。它對人民毫無益處。由此可風,老子反對統治階級的文化,否認它對人民的意義,並提出一種烏托邦思想——使人民同這種文化隔絕。」(《中國古代哲學家老子及其學說》)老子的政治主張雖不可取,但他提出的「見素抱樸,少私寡慾」,恢復人的自然本性的觀點,並非是沒有意義的。
此外,對於「絕學無憂」一句,在學術界有三種不同的理解。一種認為,「絕學無憂」指棄絕學習就沒有憂慮了。這種解釋認為老子要毀滅一切文化,當然也就不要學習了。這種意義認為,老子是愚民政策的創始人,是倡導愚民思想和政策的鼓吹者。另一種意見認為,「絕學」,指拋棄那此講聖智、仁義、巧利的學問,將其置於身外,免去權欲的誘惑,作到無憂無患。還有一種意見認為,老子所說的「絕」,其實就是絕招的「絕」,是指至深、獨到的學問,老子認為只有取得不同於世俗的獨到學問,才能獲得對私慾無所衝動的自由。這種意見認為老子正是這樣的具有絕學獨到的人,表明了他的學習態度。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10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1-1 21:20 | 只看該作者

第二十章

[原文]
唯之與阿①,相去幾何?美之與惡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③,不可不畏。荒兮④,其未央哉⑤!眾人熙熙⑥,如享太牢⑦,如春登台⑧。我⑨獨泊兮⑩,其未兆⑾;沌沌兮⑿,如嬰兒之未孩⒀;傫傫兮⒁,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⒂,而我獨若遺⒃。我愚人之心也哉⒄!俗人昭昭⒅,我獨昏昏⒆。俗人察察⒇,我獨悶悶[21]。澹兮[22],其若海;飂兮[23],若無止。眾人皆有以[24],而我獨頑且鄙[25]。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26]。
[譯文]
應諾和呵斥,相距有多遠?美好和醜惡,又相差多少?人們所畏懼的,不能不畏懼。這風氣從遠古以來就是如此,好像沒有盡頭的樣子。眾人都熙熙攘攘、興高采烈,如同去參加盛大的宴席,如同春天裡登台眺望美景。而我卻獨自淡泊寧靜,無動於衷。混混沌沌啊,如同嬰兒還不會發出嘻笑聲。疲倦閑散啊,好像浪子還沒有歸宿。眾人都有所剩餘,而我卻像什麼也不足。我真是只有一顆愚人的心啊!眾人光輝自炫,唯獨我迷迷糊糊;眾人都那麼嚴厲苛刻,唯獨我這樣淳厚寬宏。恍惚啊,像大海洶湧;恍惚啊,像飄泊無處停留。世人都精明靈巧有本領,唯獨我愚昧而笨拙。我唯獨與人不同的,關鍵在於得到了「道」。
[註釋]
1、唯之與阿:唯,恭敬地答應,這是晚輩回答長輩的聲音;阿,怠慢地答應,這是長輩回答晚輩的聲音。唯的聲音低,阿的聲音高,這是區別尊貴與卑賤的用語。
2、美之與惡:美,一本作善,惡作丑解。即美醜、善惡。
3、畏:懼怕、畏懼。
4、荒兮:廣漠、遙遠的樣子。
5、未央:未盡、未完。
6、熙熙:熙,和樂,用以形容縱情奔欲、興高采烈的情狀。
7、享太牢:太牢是古代人把準備宴席用的牛、羊、豬事先放在牢里養著。此句為參加豐盛的宴席。
8、如春登台:好似在春天裡登台眺望。
9、我:可以將此「我」理解為老子自稱,也可理解為所謂「體道之士」。
10、泊:淡泊、恬靜。
11、未兆:沒有徵兆、沒有預感和跡象,形容無動於衷、不炫耀自己。
12、沌沌兮:混沌,不清楚。
13、孩:同「咳」,形容嬰兒的笑聲。
14、傫傫兮:疲倦閑散的樣子。
15、有餘:有豐盛的財貨。
16、遺:不足的意思。
17、愚人:純樸、直率的狀態。
18、昭昭:智巧光耀的樣子。
19、昏昏:愚鈍暗昧的樣子。
20、察察:嚴厲苛刻的樣子。
21、悶悶:純樸誠實的樣子。
22、澹兮:遼遠廣闊的樣子。
23、颶兮:急風。
24、有以:有用、有為,有本領。
25、頑且鄙:形容愚陋、笨拙。
26、貴食母:母用以比喻「道」,道是生育天地萬物之母。此名意為以守道為貴。
[引語]
老子從辯證法的原理認為,貴賤善惡、是非美醜種種價值判斷都是相對形成的,而且隨環境的差異而變動。在本章里,老子將世俗之人的心態與自己的心態作了對比描述。它揭露社會上層追逐物慾的貪婪之態,並以相反的形象誇張地描述自己。文中的「我」指老子本人,但又不僅僅是指他個人,而是一種有抱負、有期望的人。「眾人」、「俗人」指社會上層。這些人對是非、善惡、美醜的判斷,並無嚴格標準,甚至是混淆的、任意而行。他說「我」是「愚人之心」,這當然是正話反說。世俗之人縱情於聲色貨利,而「我」卻甘守淡泊樸素,以求精神的升華,而不願隨波逐流。
[評析]
任繼愈在《老子新譯》中說,「老子對當時許多現象看不慣,把眾人看得卑鄙庸俗,把自己看得比誰都高明。而在表面上卻故意說了些貶低自己的話,說自己低能、糊塗、沒有本領,其實是從反面抬高自己,貶低社會上的一般人。他在自我吹噓、自我欣賞,最後一句,說出他的正面意見,他和別人不同之處,在於得到了『道』。」在老子看來,善惡美醜貴賤是非,都是相對形成的,人們對於價值判斷,經常隨著時代的不同而變換,隨著環境的差異而更改。世俗的價值判斷極為混淆,眾人所戒忌的,也正是自己不必觸犯的。在這裡,老子也說了一些牢騷話,使人感到憤世疾俗的意味,其中不乏深入的哲理。他說明自己在價值觀上,在生活態度上,不同於那些世俗之人,他們熙熙攘攘,縱情於聲色貨利,而老子自己則甘願清貧淡泊,並且顯示出自己與眾人的疏離和相異之處。
[原文]
唯之與阿①,相去幾何?美之與惡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③,不可不畏。荒兮④,其未央哉⑤!眾人熙熙⑥,如享太牢⑦,如春登台⑧。我⑨獨泊兮⑩,其未兆⑾;沌沌兮⑿,如嬰兒之未孩⒀;傫傫兮⒁,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⒂,而我獨若遺⒃。我愚人之心也哉⒄!俗人昭昭⒅,我獨昏昏⒆。俗人察察⒇,我獨悶悶[21]。澹兮[22],其若海;飂兮[23],若無止。眾人皆有以[24],而我獨頑且鄙[25]。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26]。
[譯文]
應諾和呵斥,相距有多遠?美好和醜惡,又相差多少?人們所畏懼的,不能不畏懼。這風氣從遠古以來就是如此,好像沒有盡頭的樣子。眾人都熙熙攘攘、興高采烈,如同去參加盛大的宴席,如同春天裡登台眺望美景。而我卻獨自淡泊寧靜,無動於衷。混混沌沌啊,如同嬰兒還不會發出嘻笑聲。疲倦閑散啊,好像浪子還沒有歸宿。眾人都有所剩餘,而我卻像什麼也不足。我真是只有一顆愚人的心啊!眾人光輝自炫,唯獨我迷迷糊糊;眾人都那麼嚴厲苛刻,唯獨我這樣淳厚寬宏。恍惚啊,像大海洶湧;恍惚啊,像飄泊無處停留。世人都精明靈巧有本領,唯獨我愚昧而笨拙。我唯獨與人不同的,關鍵在於得到了「道」。
[註釋]
1、唯之與阿:唯,恭敬地答應,這是晚輩回答長輩的聲音;阿,怠慢地答應,這是長輩回答晚輩的聲音。唯的聲音低,阿的聲音高,這是區別尊貴與卑賤的用語。
2、美之與惡:美,一本作善,惡作丑解。即美醜、善惡。
3、畏:懼怕、畏懼。
4、荒兮:廣漠、遙遠的樣子。
5、未央:未盡、未完。
6、熙熙:熙,和樂,用以形容縱情奔欲、興高采烈的情狀。
7、享太牢:太牢是古代人把準備宴席用的牛、羊、豬事先放在牢里養著。此句為參加豐盛的宴席。
8、如春登台:好似在春天裡登台眺望。
9、我:可以將此「我」理解為老子自稱,也可理解為所謂「體道之士」。
10、泊:淡泊、恬靜。
11、未兆:沒有徵兆、沒有預感和跡象,形容無動於衷、不炫耀自己。
12、沌沌兮:混沌,不清楚。
13、孩:同「咳」,形容嬰兒的笑聲。
14、傫傫兮:疲倦閑散的樣子。
15、有餘:有豐盛的財貨。
16、遺:不足的意思。
17、愚人:純樸、直率的狀態。
18、昭昭:智巧光耀的樣子。
19、昏昏:愚鈍暗昧的樣子。
20、察察:嚴厲苛刻的樣子。
21、悶悶:純樸誠實的樣子。
22、澹兮:遼遠廣闊的樣子。
23、颶兮:急風。
24、有以:有用、有為,有本領。
25、頑且鄙:形容愚陋、笨拙。
26、貴食母:母用以比喻「道」,道是生育天地萬物之母。此名意為以守道為貴。
[引語]
老子從辯證法的原理認為,貴賤善惡、是非美醜種種價值判斷都是相對形成的,而且隨環境的差異而變動。在本章里,老子將世俗之人的心態與自己的心態作了對比描述。它揭露社會上層追逐物慾的貪婪之態,並以相反的形象誇張地描述自己。文中的「我」指老子本人,但又不僅僅是指他個人,而是一種有抱負、有期望的人。「眾人」、「俗人」指社會上層。這些人對是非、善惡、美醜的判斷,並無嚴格標準,甚至是混淆的、任意而行。他說「我」是「愚人之心」,這當然是正話反說。世俗之人縱情於聲色貨利,而「我」卻甘守淡泊樸素,以求精神的升華,而不願隨波逐流。
[評析]
任繼愈在《老子新譯》中說,「老子對當時許多現象看不慣,把眾人看得卑鄙庸俗,把自己看得比誰都高明。而在表面上卻故意說了些貶低自己的話,說自己低能、糊塗、沒有本領,其實是從反面抬高自己,貶低社會上的一般人。他在自我吹噓、自我欣賞,最後一句,說出他的正面意見,他和別人不同之處,在於得到了『道』。」在老子看來,善惡美醜貴賤是非,都是相對形成的,人們對於價值判斷,經常隨著時代的不同而變換,隨著環境的差異而更改。世俗的價值判斷極為混淆,眾人所戒忌的,也正是自己不必觸犯的。在這裡,老子也說了一些牢騷話,使人感到憤世疾俗的意味,其中不乏深入的哲理。他說明自己在價值觀上,在生活態度上,不同於那些世俗之人,他們熙熙攘攘,縱情於聲色貨利,而老子自己則甘願清貧淡泊,並且顯示出自己與眾人的疏離和相異之處。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11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1-1 21:21 | 只看該作者

第二十一章

[原文]
孔①德②之容③,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④。惚兮恍兮,其中有象⑤;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⑥,其中有精⑦,其精甚真⑧,其中有信⑨,自今及古⑩,其名不去,以閱眾甫⑾。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⑿。
[譯文]
大德的形態,是由道所決定的。「道」這個東西,沒有清楚的固定實體。它是那樣的恍恍惚惚啊,其中卻有形象。它是那樣的恍恍惚惚啊,其中卻有實物。它是那樣的深遠暗昧啊,其中卻有精質;這精質是最真實的,這精質是可以信驗的。從當今上溯到古代,它的名字永遠不能廢除,依據它,才能觀察萬物的初始。我怎麼才能知道萬事萬物開始的情況呢?是從「道」認識的。
[註釋]
1、孔:甚,大。
2、德:「道」的顯現和作用為「德」。
3、容:運作、形態。
4、恍惚:彷彿、不清楚。
5、象:形象、具象。
6、窈兮冥兮:窈,深遠,微不可見。冥,暗昧,深不可測。
7、精:最微小的原質,極細微的物質性的實體。微小中之最微小。
8、甚真:是很真實的。
9、信:信實、信驗,真實可信。
10、自今及古:一本作「自古及今」。
11、眾甫:甫與父通,引伸為始。
12、以此:此指道。

[引語]
從本書第一章起,老子就指出「道」是宇宙的本原。但這個本原「道」,是精神的還是物質的呢?對此問題,學術界的解釋不同,就出現「道」是唯心主義的和「道」是唯物主義這兩種觀點。本章中,老子進一步發揮第十四章關於「道」是「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的觀點,明確地提出「道」由極其微粘的物質所組成,雖然看不見,無形無象,但確實存在,萬物都是由它產生的。在本章里,老子還提出「德」的內容是由「道」決定的,「道」的屬性表現為「德」的觀點,集中地描述了「道」的一些特點。一章、四章、十四章、本章和二十五章,是研究老子哲學思想的核心——道的性質問題的重要篇章。
[評析]
學術界一派觀點認為老子的「道」不是物質實體,而是絕對精神之類的東西,這種觀點有待商榷。我們的觀點是傾向於「道」具有物質性的這種意見。因為老子說了「道之為物」,又說「道」中有物、有象、有精,這顯然不屬於觀念性,而是屬於物質性的東西。在以後的章節里,還將遇到此類問題。
  此外,關於道與德的關係問題,老子的意見是:「道」是無形的,它必須作用於物,透過物的媒介,而得以顯現它的功能。這裡,「道」之所顯現於物的功能,老子把它稱為「德」,「道」產生了萬事萬物,而且內在於萬事萬物,在一切事物中表現它的屬性,也就是表現了它的「德」,在人生現實問題上,「道」體現為「德」。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12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1-1 21:22 | 只看該作者

第二十二章

[原文]
曲則全,枉①則直,窪則盈,敝②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③為天下式④。不自見⑤,故明⑥;不自是,故彰,不自伐⑦,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譯文]
委曲便會保全,屈枉便會直伸;低洼便會充盈,陳舊便會更新;少取便會獲得,貪多便會迷惑。所以有道的人堅守這一原則作為天下事理的範式,不自我表揚,反能顯明;不自以為是,反能是非彰明;不自己誇耀,反能得有功勞;不自我矜持,所以才能長久。正因為不與人爭,所以遍天下沒有人能與他爭。古時所謂「委曲便會保全」的話,怎麼會是空話呢?它實實在在能夠達到。
[註釋]
1、枉:屈、彎曲。
2、敝:凋敝。
3、抱一:抱,守。一,即道。此意為守道。
4、式:法式,範式。
5、見:音xian,同現。
6、明:彰明。
7、伐:誇。

[引語]
這一章,老子從生活經驗的角度,進一步深化了第二章所闡釋的辯證法思想。第二章重點講的是矛盾的轉化。本章一開頭,老子就用了六句古代成語,講述事物由正面向反面變化所包含的辯證法思想,即委曲和保全、弓屈和伸直、不滿和盈溢、陳舊和新生、缺少和獲得、貪多和迷惑。他用辯證法思想作用觀察和處理社會生活的原則,最後他得出的結論是「不爭」。
[評析]
普通人所看到的只是事物的表象,看不到事物實質。老子從自己豐富的生活經驗中總結出帶有智慧的思想,給人們以深深的啟迪。生活在現實社會的人們,不可能做任何事情都一帆風順,極有可能遇到各種困難,在這種情況下,老子告訴人們,可以先採取退讓的辦法,等待,靜觀以待變,然後再採取行動,從而達到自己的目標。
在《莊子•天下》篇中,莊子說老子之道是「人皆求福,已獨曲全。曰,『苟免於咎』。」這裡說的「曲全」,便是「苟免於咎」。老子認為,事物常在對立的關係中產生,人們對事物的兩端都應當觀察,從正面去透視負面的狀況,對於負面的把握,更能顯現出正面的內涵。事實上,正面與負面,並非截然不同的東西,而是經常儲存的關係。普通人只知道貪圖眼前的利益,急功近利,這未必是好事。老子告誡人們,要開闊視野,要虛懷若谷,堅定地朝著自己的目標前進。但是如果不考慮客觀情況,一味蠻幹,其結果只能適得其反。
在「曲」里存在首「全」的道理,在「枉」里存在著「直」的道理,在「窪」里存在著「盈」的道理,在「敝」里存在著「新」的道理,因而把握了其中的奧秘,就可以做到「不爭」。事實當然並非完全如此,有些事不爭也可以取得成功,有些事不爭就不能取得成功。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13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1-1 21:22 | 只看該作者

第二十三章

[原文]
希言自然①。故飄風②不終朝,驟雨③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④;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⑤。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譯文]
不言政令不擾民是合乎於自然的。狂風刮不了一個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誰使它這樣的呢?天地。天地的狂暴尚且不能長久,更何況是人呢?所以,從事於道的就同於道,從事於德的就同於德,從事於失的人就同於失。同於道的人,道也樂於得到他;同於德的人,德也樂於得到他;同於失的人,失也樂於得到他。統治者的誠信不足,就會有人不信任。
[註釋]
1、希言:字面意思是少說話。此處指統治者少施加政令、不擾民的意思。
2、飄風:大風、強風。
3、驟雨:大雨、暴雨。
4、從事於道者:按道辦事的人。此處指統治者按道施政。
5、失:指失道或失德。

[引語]
這一章和十七章都是相對應的。十七章揭示出嚴刑峻法的高壓政策,徒然使百姓「畏之侮之」。因而希望統治者加以改變。前面幾章已多次闡明「行不言之教」、「悠兮其貴言」、「多言數窮」等類似的話,本章一開始便繼續闡述「希言自然」的道理。這幾個「言」字,按字面解釋,是說話,內含的意思都是指政教法令。老子用自然界狂風暴雨必不持久的事實作比喻,告誡統治者少以強制性的法令橫加干涉,更不要施行暴政,而要行「清靜無為」之政,才符合於自然規律,才能使百姓安然暢適。倘若以法令戒律強制人民,用苛捐雜稅榨取百姓,那麼人民就會以背戾抗拒的行動對待統治者,暴政將不會持久。
[評析]
在這一章里,老子說得道的聖人(統治者)要行「不言之教」。他說,只要相通道,照著做,就自然會得到道。反之,就不可能得到道。在本章里老子舉自然界的例子,說明狂風暴雨不能整天刮個不停、下個沒完。天地掀起的暴風驟雨都不能夠長久,更何況人濫施苛政、虐害百姓呢?這個比喻十分恰切,有很強的說服力。它告誡統治者要遵循道的原則,遵循自然規律,暴政是長久不了的,統治者如果清靜無為,那麼社會就會出現安寧平和的風氣,統治者如果恣肆橫行,那麼人民就會抗拒他;如果統治者誠信不足,老百姓就不會信任他。縱觀古今中外的歷史,哪一個施行暴戾苛政的統治者不是短命而亡呢?中國第一個封建中央集權的王朝秦王朝僅僅存在了一二十年的時間,原因何在?就是由於秦朝施行暴政、苛政,人民群眾無法按正常方式生活下去了,被迫揭竿而起。另一個短命而亡的王朝隋朝何嘗不是因施行暴政而激起人民的反抗,最後被唐王朝所取代呢?歷史是一面鏡子,它反映出的是統治者清靜無為,不對百姓們發號施令,強制人民繳糧納稅,那麼這個社會就比較符合自然,就比較清明純樸、統治者與老百姓相安無事,統治者的天下就可以長存。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14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1-1 21:23 | 只看該作者

第二十四章

[原文]
企①者不立,跨②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餘食贅形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譯文]
踮起腳跟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邁起大步想要前進得快,反而不能遠行。自逞已見的反而得不到彰明;自以為是的反而得不到顯昭;自我誇耀的建立不起功勛;自高自大的不能做眾人之長。從道的角度看,以上這些急躁炫耀的行為,只能說是剩飯贅瘤。因為它們是令人厭惡的東西,所以有道的人決不這樣做。
[註釋]
1、企:一本作「支」,意為舉起腳跟,腳尖著地。
2、跨:躍、越過,闊步而行。
3、贅形:多餘的形體,因飽食而使身上長出多餘的肉。

[引語]
在本章里,老子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作比喻,說「自見」、「自我」、「自矜」的後果都是不好的,不足取的。這些輕浮、急躁的舉動都是反自然的,短暫而不能持久。急躁冒進,自我炫耀,反而達不到自己的目的。本章不僅說明急躁冒進、自我炫耀的行為不可恃,也喻示著雷厲風行的政舉將不被人們所普遍接受。
[評析]
在帛書甲、乙本中,這一章都抄寫在二十二章前面,因為此章與二十一章內容相一致,敘述用的語氣、語言也是一種風格。這樣的排列順序,或許是有道理的。本章所具體闡述的問題,仍然是有關社會政治及其得失的內容,同時還包含有辯證法的觀點。即「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這些表現及其結果往往是對立的、相互矛盾的。這是老子思想中極富精義的部分。不過在這其中仍然貫穿著以退為進和所謂「委曲求全」的處世哲學。這種觀點、這種態度絕不是無條件的、在任何情況下都可以採用的,而僅是對現實鬥爭中某種情況下可以採用的策略,這雖然說不上是在逃避現實的政治鬥爭,但表面上給人的印象卻是消極退守、防禦。當然,這是老子哲學思想的一貫主張。不過在現實生活中一定要靈活運用,它並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15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1-1 21:24 | 只看該作者

第二十五章

[原文]
有物混成①,先天地生。寂兮寥兮②,獨立而不改③,周行而不殆④,可以為天地母⑤。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⑥,強為之名曰:大⑦。大曰逝⑧,逝曰遠,遠曰反⑨。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⑩。域中⑾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⑿。
[譯文]
有一個東西混然而成,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經存在。聽不到它的聲音也看不見它的形體,寂靜而空虛,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獨立長存永不停息,循環運行而永不衰竭,可以作為萬物的根本。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所以勉強把它叫做「道」,再勉強給它起個名字叫做「大」。它廣大無邊而運行不息,運行不息而伸展遙遠,伸展遙遠而又返回本原。所以說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間有四大,而人居其中之一。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而道純任自然。
[註釋]
1、物:指「道」。混成:混然而成,指渾樸的狀態。
2、寂兮寥兮:沒有聲音,沒有形體。
3、獨立而不改:形容「道」的獨立性和永恆性,它不靠任何外力而具有絕對性。
4、周行:循環運行。不殆:不息之意。
5、天地母:一本作「天下母」。母,指「道」,天地萬物由「道」而產生,故稱「母」。
6、強字之曰道:勉強命名它叫「道」。
7、大:形容「道」是無邊無際的、力量無窮的。
8、逝:指「道」的運行周流不息,永不停止的狀態。
9、反:另一本作「返」。意為返回到原點,返回到原狀。
10、人亦大:一本作「王亦大」,意為人乃萬物之靈,與天地並立而為三才,即天大、地大、人亦大。
11、域中:即空間之中,宇宙之間。
12、道法自然:「道」純任自然,本來如此。
[引語]
截止本章,我們對老子的「道」,已經有了幾點基本的了解。這一章,老子描述了「道」的存在和運行,這是《道德經》里很重要的內容。主要包括:「有物混成」,用以說明「道」是渾樸狀態的,它是圓滿和諧的整體,並非由不同因素組合而成的。「道」無聲無形,先天地而存在,循環運行不息,是產生天地萬物之「母」。「道」是一個絕對體。現實世界的一切都是相對而存在的,而唯有「道」是獨一無二的,所以「道」是「獨立而不改」的。在本章里,老子提出「道」、「人」、「天」、「地」這四個存在,「道」是第一位的。它不會隨著變動運轉而消失。它經過變動運轉又回到原始狀態,這個狀態就是事物得以產生的最基本、最根源的地方。
[評析]
關於「道」的性質和「道」的規律,其基本點在第一、四、十四、二十一和本章里都看到了。即「道」是物質性的、最先存在的實體,這個存在是耳不聞目不見,又寂靜又空虛,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而永遠存在,無所不至地運行而永不停止。任繼愈說:「道不是來自天上,恰恰是來自人間,來自人們日常生活所接觸到的道路。比起希臘古代唯物論者所講的「無限」來,似乎更實際些,一點也不虛玄,可能人們受後來的神秘化了的『道』的觀念的影響,才認為它是狀態的物體,包括有和無兩種性質,由極微小的粒子在寥廓的虛空中運動所組成。它是獨立存在的,也不依靠外力推動。宗教迷信的說法,認為上帝是世界的主帝者,但老子說的『道』在上帝之前已經出現;傳統觀念認為世界的主宰者是『天』,老子把天還原為天空,而道是先天地而生的。道產生萬物,是天地之根,萬物之母,宇宙的起源。」湯一介說:「老子講的道是先於天地存在,只是說在時間上先於天地存在,而不是在邏輯上先於天地存在。老子講的道雖是無形無象,但不是超空間的,而是沒有固定的具體的形象,這樣的道才可以變化成為有固定具體形象的天地萬物。」這種觀點是很中肯的。老子曾說「道在物先」,又說「物在道中」,這種判斷是把「天地」作為「物質」的同義語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16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1-1 21:25 | 只看該作者

第二十六章

[原文]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①。是以君子②終日行不離輜重③,雖有榮觀④,燕處⑤超然。奈何萬乘之主⑥,而以身輕天下⑦?輕則失根⑧,躁則失君。
[譯文]
厚重是輕率的根本,靜定是躁動的主宰。因此君子終日行走,不離開載裝行李的車輛,雖然有美食勝景吸引著他,卻能安然處之。為什麼大國的君主,還要輕率躁動以治天下呢?輕率就會失去根本;急躁就會喪失主導。
[註釋]
①躁:動。君:主宰。
②君子:一本作「聖人」。指理想之主。
③輜重:軍中載運器械、糧食的車輛。
④榮觀:貴族遊玩的地方。指華麗的生活。
⑤燕處:安居之地;安然處之。
⑥萬乘之主:乘指車子的數量。「萬乘」指擁有兵車萬輛的大國。
⑦以身輕天下:治天下而輕視自己的生命。
⑧輕則失根:輕浮縱慾,則失治身之根。
[引語]
這一章里,老子又舉出兩對矛盾的現象:輕與重、動與靜,而且進一步認為,矛盾中一方是根本的。在重輕關係中,重是根本,輕是其次,只注重輕而忽略重,則會失去根本;在動與靜的關係中,靜是根本,動是其次,只重視動則會失去根本。在本章里,老子所講的辯證法是為其政治觀點服務的,他的矛頭指向是「萬乘之主」,即大國的國王,認為他們奢侈輕淫,縱慾自殘,即用輕率的舉動來治理天下。在老子看來,一國的統治者,應當靜、重,而不應輕、躁,如此,才可以有效地治理自己的國家。
[評析]
在二章中,老子舉出美醜、善惡、有無難易、長短、高下、音聲、前後這些範疇;十三章中舉出龐辱;本章又舉出動靜、重輕的範疇加以論述,是老子樸素辯證法思想的反映。他揭示出事物存在是互相依存的,而不是孤立的,說明他確實看到客觀現象和思想現象中,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存在於一切過程之中。然而,老子的辯證法思想是不徹底的。例如任繼愈說:「動與靜的矛盾,應當把動看做是絕對的,起決定作用的,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老子雖然也接觸到動靜的關係,但他把矛盾的主要方面弄顛倒了,也就是把事物性質弄顛倒了。因此,他把靜看做起主要作用的方面。所以老子的辯證法是消極的,是不徹底的,有形而上學因素。這種宇宙觀和他所代表的沒落階級的立場完全相適應。」(《老子新譯》)這個批評,點中了老子辯證法思想的局限性。不過,就本章而言,老子的觀點又是可以肯定的。他在這裡論述的是萬乘之國的國主怎樣才能夠鞏固和保持自己統治地位的問題。他說「靜」、「重」,評「輕」、「躁」,認為「這種輕躁的作風就像斷了線的風箏一樣,立身行事,草率盲動,一無效准」。(陳鼓應語)因而一國的統治者,應當「靜」、「重」,而不是輕浮躁動,才能鞏固自身的統治。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17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1-1 21:25 | 只看該作者

第二十七章

[原文]
善行,無轍跡①;善言②,無瑕謫③;善數④,不用籌策⑤;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⑥;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⑦。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⑧。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⑨。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⑩。
[譯文]
善於行走的,不會留下轍跡;善於言談的,不會發生病疵;善於計數的,用不著竹碼子;善於關閉的,不用栓梢而使人不能打開;善於捆縛的,不用繩索而使人不能解開。因此,聖人經常挽救人,所以沒有被遺棄的人;經常善於物盡其用,所以沒有被廢棄的物品。這就叫做內藏著的聰明智慧。所以善人可以做為惡人們的老師,不善人可以作為善人的借鑒。不尊重自己的老師,不愛惜他的借鑒作用,雖然自以為聰明,其實是大大的糊塗。這就是精深微妙的道理。
[註釋]
1、撤跡:軌跡,行車時車輪留下的痕迹。
2、善言:指善於採用不言之教。
3、瑕謫:過失、缺點、疵病。
4、數:計算。
5、籌策:古時人們用作計算的器具。
6、關楗:栓梢。古代家戶里的門有關,即栓;有楗,即梢,是木製的。
7、繩約:繩索。約,指用繩捆物。
8、襲明:內藏智慧聰明。襲,覆蓋之意。
9、資:取資、借鑒的意思
10、要妙:精要玄妙,深遠奧秘。
[引語]
本章是對「自然無為」思想的引申。老子用「善行」、「善言」、「善數」、「善閉」、「善結」作喻指,說明人只要善於行不言之教,善於處無為之政,符合於自然,不必花費太大的氣力,就有可能取得很好的效果,並且無可挑剔。這一章又發揮了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的道理,不從正面「貴其師」,不從反面「愛其資」,做到「雖智大迷」。因而,本章的主導思想,是把自然無為擴展應用到更為廣泛的生活領域之中。
[評析]
本章所講的內容,重在要求人們尤其是聖人要恪守「無為而治」的原則,說明有道者順任自然以待人接物,更表達了有道者無棄人無棄物的心懷。人無棄人,物無棄物,天下的善人不善人,善物不善物,都是有用處的。善者為師,惡者為資,一律加以善待,特別是對於不善的人,並不因其不善而鄙棄他,一方要勸勉他,誘導他,另一方面也給他一個成為善人借鑒的作用。這就考慮到事物所包涵的對立的兩個方面,不要只從一個方面看。浮皮潦草、粗枝大葉;或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便沾沾自喜。自以為無所不通、無所不精,恃才傲氣,都是不可取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18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1-1 21:26 | 只看該作者

第二十八章

[原文]
知其雄①,守其雌②,為天下溪③。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④。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⑤,為天下式,常德不忒⑥,復歸於無極⑦。知其榮⑧,守其辱⑨,為天下谷⑩。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朴⑾。朴散則為器⑿,聖人用之,則為官長⒀,故大制不割⒁。
[譯文]
深知什麼是雄強,卻安守雌柔的地位,甘願做天下的溪澗。甘願作天下的溪澗,永恆的德性就不會離失,回復到嬰兒般單純的狀態。深知什麼是明亮,卻安於暗昧的地位,甘願做天下的模式。甘願做天下的模式,永恆的德行不相差失,恢復到不可窮極的真理。深知什麼是榮耀,卻安守卑辱的地位,甘願做天下的川穀。甘願做天下的川穀,永恆的德性才得以充足,回復到自然本初的素樸純真狀態。樸素本初的東西經製作而成器物,有道的人沿用真朴,則為百官之長,所以完善的政治是不可分割的。
[註釋]
1、雄:比喻剛勁、躁進、強大。
2、雌:比喻柔靜、軟弱、謙下。
3、溪:溝溪。
4、嬰兒:象徵純真、稚氣。
5、式:楷模、範式。
6、忒:過失、差錯。
7、無極:意為最終的真理。
8、榮:榮譽,寵幸。
9、辱:侮辱、羞辱。
10、谷:深谷、峽谷,喻胸懷廣闊。
11、朴:樸素。指純樸的原始狀態。
12、器:器物。指萬事萬物。
13、官長:百官的首長,領導者、管理者。
14、大制不割:制,製作器物,引申為政治;割,割裂。此句意為:完整的政治是不割裂的。
[引語]
這一章重點講「復歸」的學說,前幾章雖多次講到這個問題,但本章是作為重點專講的,給人留下的印象更為深刻。老子提出這樣的一個原則:知雄、守雌,用這個原則去從事政治活動,參與社會生活。這種原則在老子所處的時代,可以作為一種生活態度的選擇。當時正處在春秋末年,政治動蕩、社會混亂、你爭我奪,紛紜擾攘,面對這樣一種社會狀況,老子提出了「守雌」的處世原則。他認為,只要人們這樣做了,就可以返樸歸真,達到天下大治。此處還應注意,不僅是「守雌」,還有「知雄」。在雄雌的對立中,對於雄的一面有透徹的了解,然後處於雌的一方。本章所用的幾個名詞,代表著老子的一些基本觀念。
[評析]
「朴」、「嬰兒」、「雌」等可以說是老子哲學思想上的重要概念。在十五章里有「敦兮其若朴」;十九章「見素抱樸」;本章的「復歸於朴」以及三十七章和五十七章都提到「朴」這一概念。這些地方所提到的「朴」的字,一般可以解釋為素樸、純真、自然、本初、淳正等意,是老子對他關於社會理想及個人素質的最一般的表述。在十章里有「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二十章有「沌沌兮,如嬰兒之未孩」;本章里有「復歸於嬰兒」以及後面的章節中也有提及「嬰兒」這個概念的地方。「嬰兒」,其實也是「朴」這個概念的形象解說,只有嬰兒才不被世俗的功利寵辱所困擾,好像未知啼笑一般,無私無欲,淳樸無邪。老子明確反對用仁、義、禮、智、信這些儒家的規範約束人,塑造人,反對用這些說教扭曲人的本性,這就涉及到老子所說的「復歸」這個概念,即不要按照聖賢所制定的清規戒律去束縛人們,而應當讓人們返回到自然素樸狀態,即所謂「返樸歸真」。在本章里,老子還主張用柔弱、退守的原則來保身處世,並要求「聖人」也應以此作為治國安民的原則。守雌守辱、為谷為溪的思想,自然不能理解為退縮或者逃避,而是含有主宰性在裡面,不僅守雌,而且知雄,這實在是告誡人們要居於最恰切、最妥當的地位,面對社會紛亂爭鬥的場面。陳鼓應說,「守雌」含有持靜、處后、守柔的意思,同時也含有內收、凝斂、含藏的意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19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1-1 21:27 | 只看該作者

第二十九章

[原文]
將欲取①天下而為②之,吾見其不得已③。天下神器④,不可為也,不可執也⑤。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⑥,故無敗,故無失。夫⑦物⑧或行或隨⑨;或覷或吹⑩;或強或羸⑾;或載或隳⑿。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⒀。
[譯文]
想要治理天下,卻又要用強制的辦法,我看他不能夠達到目的。天下的人民是神聖的,不能夠違背他們的意願和本性而加以強力統治,否則用強力統治天下,不能夠違背他們的意願和本性而加以強力統治,否則用強力紡治天下,就一定會失敗;強力把持天下,就一定會失去天下。因此,聖人不妄為,所以不會失敗;不把持,所以不會被拋棄。世人秉性不一,有前行有后隨,有輕噓有急吹,有的剛強,有的贏弱;有的安居,有的危殆。因此,聖人要除去那種極端、奢侈的、過度的措施法度。
[註釋]
1、取:為、治理。
2、為:指有為,靠強力去做。
3、不得己:達不到、得不到。
4、天下神器:天下,指天下人。神器,神聖的物。
5、執:掌握、執掌。
6、無為:順應自然而不強制。
7、夫:一本作「故」。
8、物:指人,也指一切事物。
9、隨:跟隨、順從。
10、覷:輕聲和緩地吐氣。吹:急吐氣。
11、贏:贏弱、虛弱。
12、或載或隳:載,安穩。隳,危險。
13、泰:極、太。
[引語]
要平日可以看作老子論「無為」之治,對於「有為」之政所提出的警告,即「有為」必然招致失敗,「有為」就是以自己的主觀意志去做違背客觀規律的事,或者把天下據為已有。事實上,老子所講的「無為」,並不是無所作為,也不是在客觀現實面前無能為力。他在這裡說,如果以強力而有所作為或以暴力統治人民,都將是自取滅亡,世間無論人或物,都有各自的秉性,其間的差異性和特殊性是客觀存在的,不要以自己的主張意志強加於人,而採取某些強制措施。理想的統治者往往能夠順任自然、不強制、不苛求,因勢利導,遵循客觀規律。
[評析]
在《道德經》里,老子多處談到統治者應行「無為」之治。他極力宣傳「無為」的政治思想,主張一切都要順應自然,因應物性,希望那些得「道」的統治者治國安民,做任何事情都不要走極端,不要存奢望,不要好大喜功。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20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1-1 21:27 | 只看該作者

第三十章

[原文]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①。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②。善有果③而已,不敢④以取強⑤。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物壯⑥則老,是謂不道⑦,不道早已⑧。
    [譯文]
    依照「道」的原則輔佐君主的人,不以兵力逞強於天下。窮兵黷武這種事必然會得到報應。軍隊所到的地方,荊棘橫生,大戰之後,一定會出現荒年。善於用兵的人,只要達到用兵的目的也就可以了,並不以兵力強大而逞強好鬥。達到目的了卻不自我矜持,達到目的了也不去誇耀驕傲,達到目的了也不要自以為是,達到目的卻出於不得已,達到目的卻不逞強。事物過去強大就會走向衰朽,這就說明它不符合於「道」,不符合於「道」的,就會很快死亡。
    [註釋]
    1、其事好還:用兵這件事一定能得到還報。還:還報、報應。
    2、凶年:荒年、災年。
    3、善有果:果,成功之意。指達到獲勝的目的。
    4、不敢:帛書本為「毋以取強」。
    5、取強:逞強、好勝。
    6、物壯:強壯、強硬。
    7、不道:不合乎於「道」。
    8、早已:早死、很快完結。
    [引語]
    歷來在解釋《道德經》的學者中,有一派認為《道德經》是一部兵書。究竟它是不是一部兵書,這個問題在本章評析中再作論述,但老子具有反戰思想則是無疑的。春秋戰國時代,社會動蕩不安,大小戰爭此伏彼起,給國家帶來破壞,給老百姓的生活造成災難。老子反對戰爭,符合人民的利益和願望。在本章里,老子認為戰爭是人類最愚昧、最殘酷的行為,「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揭示了戰爭給人們帶來的嚴重後果。老子主張反戰的思想,無論在當時還是後世,都有其積極的意義。
    [評析]
    在《道德經》的這一章和下一章里老子都講到用兵問題。但必須重申,《道德經》主要是一部哲學著作而不是兵書,他論兵是從哲學的角度,而不是軍事學的角度。講到許多哲學問題時,也涉及到軍事,因為哲學與軍事雖非屬於同一學科,但有許多內在相通之處。他著重講戰亂給人們帶來的嚴重後果,這是從反對戰爭這一角度出發的。因為戰爭是人類最殘酷最愚昧的行為。本章中所講「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就是講戰爭給人們帶來的災難。
    唐代王真《道德真經論兵要義述》說,「五千之言」,八十一章,「未嘗有一章不屬意於兵也」。明未王夫之也認為《道德經》可為「言兵者師之」。近人章太炎說,《道德經》一書概括了古代兵書的要旨。他指出,「老聃為柱下史,多識故事,約《金版》、《六韜》之旨,著五千言,以為後世陰謀者法。」(《訄書•儒道》)當代學者張松如認為,八十一章中直接談兵的,本章、下章及六十九章,共三章而已。講哲理偶以兵事取喻者不及十章。所以《道德經》不是兵書,例如從軍事學角度講,它無論如何也不能與《孫子兵法》相提並論。在春秋戰國時代,戰爭是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內容,哲學家、思想家們對這些社會實際問題並不會熟視無睹。他們從這些戰爭的過程中,觀察到某些帶有哲理性的問題,並上升到哲學高度加以分析研究,尋找到包括戰爭在內的一般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如「物壯則老」等,這無疑具有普遍的啟示價值。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6 08:2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