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李鵬、朱鎔基、李瑞環等領導人的退休生活

[複製鏈接]

3971

主題

1萬

帖子

7804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780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孤獨一身 發表於 2007-10-31 17:2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李鵬退休后,雖然很少受到外界關注,但生活仍然充實。他曾經到湖北三峽和浙江杭州等地,在杭州還巧遇正在度假的香港特首董建華。李鵬顯然對三峽情有獨鍾,據日本媒體報道,10月下旬,李鵬在與前來訪問的日本前眾院議長綿貫民輔會談時表示,他「正在寫回憶錄。卸任后終於有時間做自己的事了。」他計劃以日記的形式分成幾本完成,目前第一本《李鵬三峽日記》已完稿。



  6月出版的《眾志繪宏圖———李鵬三峽日記》,是中國總理的第一本專題性回憶錄,李鵬在該書的前言記述的一些事情是首次透露的。他寫道:決定三峽工程命運是在1985年1月19日,這是一個永遠值得紀念的日子。鄧小平同志在參加建設廣東大亞灣核電站有關合同簽字儀式后,詳細詢問了三峽工程的情況。我當時擔任國務院副總理、三峽工程籌備領導小組組長。小平同志聽完我的彙報后指出:「三峽是特大的工程項目,要考慮長遠利益,我們應該為子孫後代留下一些好的東西。」「低壩方案不好,中壩方案是好方案,從現在即可著手進行。」當談到三峽移民要實行開發性移民方針時,小平同志說,「現在的移民方針對頭了」,「100萬移民也有辦法安置,可以發展鄉鎮企業,也可以搞第三產業,還可以發展旅遊」。針對我說「正在考慮成立三峽行政區,用行政力量來支持三峽建設,做好移民工作」時,小平同志講,「可以考慮把四川分成兩個省,一個以重慶為中心,一個以成都為中心」。



  回憶生平



  李鵬在前言中也首次談到自己的生平。他回憶:1948年9月,黨中央從東北解放區選派21位青年人到蘇聯學習,我是其中的一個。到1949年8月,我們將進入大學,究竟選擇什麼學校和專業,成為我們這些留學生最為關心的問題。當時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任弼時同志正在蘇聯養病,我們派代表去向他請示。他說:「你們的專業由你們自己選擇,但不要選擇學政治,應該選擇工科或經濟。」之後,我和其他幾位同學選擇了水力發電專業。這樣選擇主要受到兩點啟發:一點就是列寧說的,「蘇維埃加電氣化就是共產主義」;另一點就是我知道中國有一個大的水電工程設想,即三峽工程。當時,我從報上得知薩凡奇修建三峽水電站的計劃,一時炒得很熱,也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情系三峽



  我從蘇聯學成回國,分配到吉林省豐滿發電廠工作,在那裡前後工作了6年,參加了這個當時全國最大的水電工程的施工、維修、運行等各個環節的工作。後來我到東北電網、華北電網工作,也參加了若干水電工程的設計、施工與管理。1981年,我擔任電力工業部部長,主持了全國電力工業規劃工作。當時的規劃認為,中國有三大水電「富礦」,即黃河上游、長江中上游以及紅水河流域,都可以建若干梯級電站,是開發的重點。對這三個流域的若干水電站,我參與了設計、施工和生產管理工作。1983年6月,我擔任國務院副總理,分工主管大型基本建設工作,擔任三峽工程籌備領導小組組長,以後對三峽工程的重大問題和重慶直轄市的建立,都參與了決策和組織工作。從1982年第一次考察三峽至2002年參加三峽工程的二次截流,我共到三峽工地及庫區進行了15次考察。在這裡,我特別懷念孫中山先生、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是他們提出了建設三峽的設想,並主持了初期計劃的制定與實施。鄧小平同志對建設三峽工程做出了重大決策。***同志就任中共中央總書記以後,第一次出京考察的地方就是三峽壩址。1989年以後,所有關於三峽工程的重大決策,都是由***同志主持制定的,他對三峽工程的建設發揮了重要的領導作用。1998年朱鎔基總理任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主任以來,對三峽二期工程及移民工作的順利進行發揮了重要作用。



  引起人們興趣的是李鵬作詩。1994年12月4日,在三峽工程正式開工之際,他寫了一首自度曲,名《大江曲》:



  巍巍崑崙,不盡長江,滾滾東流。望巴山蜀水,沃野千里,人傑地靈,滿天星斗。夔門天險,巫峽奇峰,山川壯麗冠九州。出西陵,看大江南北,繁榮錦繡。



  卻惜無情風雨,滔滔洪水,萬姓悲愁。眾志繪宏圖,截斷波濤,高峽平湖,馴服龍虯。巨輪飛轉,威力無窮,功在當代利千秋。展宏圖,恰逢新時代,萬丈潮頭。   


朱鎔基借故不還鄉

排除惡性腫瘤

  香港《亞洲周刊》最近報道,朱鎔基退休后,多數時間住在北京和上海,有充分的時間讀書。他仍然享受國家領導人的待遇,在位時因嚴謹治國,得罪了不少權要,所以退位后,中央要求加強保安,他還是不能像平常人一樣自由行動。今年5月,朱鎔基入住上海瑞金醫院看眼病,檢查身體時發現脖子上有一個小癤,當時怕是惡性瘤,夫人勞安甚感不安,其他知情者也很緊張。後來排除了惡性腫瘤的可能性,他的親友及身邊的工作人員都非常高興,據說勞安還激動得熱淚盈眶。

  前總理無意還鄉

  退休后的朱鎔基沒有如傳說的那樣居住故鄉長沙。朱氏家族有一個祠堂,在長沙鄉下和平村棠坡,早年就毀了,僅留下一棵銀杏樹。村支書想方設法要朱鎔基到鄉下去看一看,還建了一個漂亮的村委會作招待所,但他一直沒有回去。去年村裡再次力邀,他推辭不下,臨行卻趕上下雨,還是推託沒去。朱鎔基17歲那年從長沙回棠坡一次,此後再未踏足。據說他曾對湖南的省市官員說,不要把他的家鄉與旅遊聯繫在一起。看來,這位前總理無意還鄉,是防止有人利用他做廣告。

  不過他和親屬們聚會的機會比在職時多了。今年9月9日是上海的朱經冶老人九十大壽,朱經冶邀請親朋好友共同做壽,席間高興地宣讀了他的堂弟在卸任共和國總理前夕,百忙中為他寫的兩副字聯:「誠信傳家經風雨,廉潔從公冶新人」和「兒孫滿堂萬事足,夫妻偕老百年歡」。看著堂弟親撰的字聯,朱經冶滿心歡喜,激情感懷:「兩聯均書法蒼勁、詞意殷切,無異為餘一生做出鑒定,足慰我懷,全家亦深受鼓舞。朱鎔基為官清正廉明,官風務實嚴謹,平日鮮有為人題詞者,故此兩聯手跡彌足珍貴,殊堪留傳後世也。歸結90年來,雖坎坷不斷,未成大事,但自覺身心逍遙,襟懷坦蕩,此足以自忍耳矣。」

  顧大家難顧小家

  朱經冶族名朱鎔墨,是朱鎔基三伯父朱寬浚的兒子。他20歲出頭離開湖南,到上海復旦大學讀新聞,上世紀40年代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深造,回國后曾任職上海長寧區工商界政治學校教務長。雖有當總理的堂弟,朱經冶與夫人龍期仍住上海虹口區的老式石庫門樓房,在那裡度過了50多個春秋。

  朱經冶說,朱鎔基正直無私,以「清正廉明」為座右銘,但絕不是六親不認。「他風趣、幽默、看重親情,會抽空與親友見面,而且輕鬆愉快,只是他要顧及中華民族的大家,有時就照顧不全自己的小家了。」朱經冶記得,堂弟剛當上海市長時,他開玩笑問道:「小時候我沒有欺負你吧?」朱鎔基聽后哈哈大笑。那時朱經冶就有一個願望,要堂弟為他寫一副字,卻不料這個夢到十幾年後的今天才圓。

  祖傳的誠信

  今年初,朱經冶重病住院,其長女寫信給朱鎔基。雖然在百忙之中,朱鎔基一直記著老人的心愿,抽空寫下那兩副字聯。他以朱經冶的小名「葵哥」稱呼,並在一副字聯中,巧妙地融入朱老「經冶」二字。朱經冶在病榻上收到字聯,很激動,病也好了一大半,說:「是對我很大的鼓勵,是對我一生的鑒定,同時亦是朱鎔基性格的體現,擴大開去也是朱氏家族性格的體現。『誠信傳家』,不僅是他的誠信,我的誠信,還有朱家上一代的誠信。我理解,還有更深一層的含意,表達一個意思,朱鎔基今天的性格是祖傳的,如果再擴大一點,誠信是中華民族希望的一種傳統。」

  8月,朱鎔基想到葵哥已是九十高齡,又大病初癒行動不便,叫秘書打電話說要到府上看望。朱經冶的小兒子、上海紡織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朱匡宇知道后,趕緊打電話說,「不要煩勞長叔,父母都能行走,我們去看你吧」。8月下旬的一天,在上海西郊賓館,朱經冶見到了闊別十幾年的堂弟。朱匡宇帶了一套《唐詩、宋詞、元曲》送給他,他很喜歡,說看書是他最好的消遣,但不看別人寫他的傳記,因為都是東拼西抄去賣錢。不久前,朱經冶的親弟弟寫了一本有關朱鎔基的書,送了一冊給他,他見都沒見。弟弟生氣了,拂袖回長沙。朱經冶問朱鎔基,弟弟要給他書,為什麼不見?他回答「我不要看」。

  兄弟間的約法三章

  談話持續了兩個多小時,眾人談興猶酣。朱鎔基風趣地對朱經冶說:「你高興,肚子不餓多留一會我不反對,但我不會留你們吃飯。」了解朱鎔基性格的莫過於朱經冶。當年,上海市長朱鎔基當著堂兄夫婦的面,對時任上海紡織局黨委副書記的朱匡宇說:「我在上海一天,你就不要想陞官。」朱鎔基說到做到,在上海4年,朱匡宇沒有動過職位。

  朱鎔基當國家經委副主任時,朱經冶去北京看他,兩人在談話中訂下了君子協定:只要朱經冶知道有人要找朱鎔基辦事,或是托朱經冶轉達,一律幫助擋駕。後來朱到上海,兩人見面又重新約法三章。朱經冶笑言:「我不去看你,驚吵你,也不找你麻煩,別人包括我自己的兒女,也不讓他們去找你。」朱經冶兄姐問朱鎔基是否將他母親的墳墓一併修整。朱鎔基很快複信婉拒:「接到來信,關於為我母親修墳之事絕不可為,傳揚出去影響更壞。顧念之情,心領不盡。」

  李瑞環卸任政協主席后,不再出現在公眾場合,也沒有發表任何詩文,是住在北京還是天津,未見透露。香港一家雜誌曾報道過李瑞環退休生活的點滴,說他還是很喜歡看京劇打網球,有時和老朋友聚會。李瑞環一向熱愛京劇藝術。近日《中國京劇音像集萃》特輯在天津首發,收入了他親自修訂的四部戲:《西廂記》、《金·斷·雷》、《劉蘭芝》和《楚宮恨》。內地媒體評價:「修改後的劇本主題突出,立意高遠,劇情發展更加合理,人物性格更加鮮明,演出時間大為縮短。」《中國京劇音像集萃》由李瑞環創意策劃並組織實施,在11月20日的發布會上,李瑞環表示,通過現代影像手段生產京劇製品,有利於京劇自身深化改革,他希望這一工程進一步振興京劇藝術。

  李瑞環說話的機智風趣在香港很出名。今年9月香港一份月刊特別搜集了一些李瑞環任內關於香港的言論,再現他的語言藝術。2000年11月,李瑞環考察香港時,兩名女記者搶著提問:「您在講話中強調了團結的重要,是不是指香港不夠團結?」李瑞環笑問:「如果我祝你們身體健康,是不是指你們的身體就不健康呢?」

  1995年3月全國政協港澳區小組會上,李瑞環即興講了一個小故事:一個窮老太太去市場賣祖傳的一把宜興紫砂小茶壺,起碼有200年歷史,就是不加茶葉,水中也會有茶香。有人願意以三兩銀子的高價購買,豈料老太太覺得茶壺太舊,不好意思要這麼多的錢,就用水反覆清洗了。買主回來一看,裡面的茶垢全洗乾淨了,便說連5錢銀子也不值了。當時是中英就香港政治體制爭論最激烈的時刻,李瑞環用百年宜興紫砂壺來比喻香港,寓意幽深:不要妄洗「茶垢」,導致香江失去特色,要找最了解香港優勢的人來管理香港。

  2000年11月,李瑞環在香港會見各界知名人士時,又信手拈來一個故事:

  漢朝時,京城田氏三兄弟一直和睦相處。其家中有棵紫荊樹,也長得花繁葉茂。但後來他們鬧彆扭,要分家,紫荊一夜之間就枯萎了。兄弟三人大為震驚,均受感動,不再分家,紫荊花又盛開如初。晉代陸機作詩說:「三荊歡同株,四鳥悲異林。」唐代李白感慨道:「田氏倉促骨肉分,青天白日摧紫荊。」上面講的紫荊花,和作為香港特區標誌的紫荊花是不是一個品種,我沒有考證。上面講的故事,是體現「天人感應」思想的一個傳說,未必真有其事。但這個故事所表達的道理,的確發人深思:我們這個五千年文明古國,之所以歷經磨難而綿延不衰,屢處逆境而昂揚奮起,就是因為有許多這樣博大深邃的思想,有一種內在強大凝聚力。當今中國要發展、要振興,必須繼續弘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特別要倡導和合,強調團結。我看香港也是如此,最最重要的是加強團結,惟團結才能發展繁榮。
前方是絕路 希望在轉角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2 19:2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