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專家解讀中國探月價值 比較國際探月科技

[複製鏈接]

50

主題

96

帖子

63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6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退二進三 發表於 2007-10-24 09:1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迄今為止,世界上只有美國、俄羅斯(前蘇聯)、日本和歐盟等四個國家和地區進行了探月活動。

  這四個國家和地區的首次探月時間最大相距達44年,首次探月的水平有高有低。比如人類首顆月球探測器———前蘇聯的「月球」1號與月球擦肩而過;美國「徘徊者」號一連發射了六次都以失敗告終,直到第七次才成功。

  中國探月工程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接受採訪時說,目前在航天技術方面,美國、俄羅斯是第一梯隊。中國是世界上第三個有能力獨立進行載人航天的國家,同時嫦娥工程也有很多技術和嘗試是開創性的。可以說,在國際探月領域,中國、歐盟國家、日本是第二梯隊。有人打趣說,中國是「二鍋頭」———第二梯隊的領頭人。

  首次探月之前蘇聯

  與月球擦肩過

  1959年1月2日,前蘇聯發射人類歷史上第一個月球探測器———「月球」1號。

  遺憾的是,「月球」1號在距離月球5995千米處和月球擦肩而過,未能命中月球。

  俄羅斯航天署不久前公布了未來探月計劃,俄計劃在2025年前實現宇航員登月,於2027年至2032年間在月球建立永久性基地。

  過程:與月球擦肩而過

  「月球」1號的目標是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擺脫地球引力場,直接「奔向月球」,然後撞擊月球表面。

  1959年1月2日,「月球」1號探測器由當時最先進的運載火箭———「月球號」火箭發射升空。這枚火箭雖然功勛卓著,但作為早期火箭,其發射成功率也是很低的。在「月球」1號之前,「月球號」火箭曾經三次發射月球探測器失敗。

  「月球」1號月球探測器由「月球號」火箭發射升空后,沒有經過停泊軌道,直接飛向月球。第二天,「月球」1號沒能撞擊到月球,而是在距月球5995千米處與月球擦肩而過。

  影響:首次擺脫地球引力

  「月球」1號是人類第一次對深空探訪的嘗試。之前,人類從未擺脫過地球引力。

  雖然沒有能夠完成撞擊月球的任務,但「月球」1號還是獲得了人類從未得知的月球科學數據,其利用攜帶的磁強計、離子腔等探測裝置,在飛行途中測量了月球和地球的磁場等,並發現月球的磁場幾乎為零。

  首次探月之日本

  衛星墜毀月面

  1990年1月24日,日本發射第一個月球探測器「繆斯A」科學衛星。

  「繆斯A」進入太空后,更名為「飛天」衛星。這個探測器沒有探測到什麼結果,只是繞月球轉了一圈。

  今年9月14日,日本發射了「月亮女神」號探月衛星,這是目前人類最大規模探月活動。根據日本的計劃,「月亮女神」2號將於2012年發射,「月亮女神」X號也將於2017年發射。

  任務:在月面進行硬著陸

  「飛天」探測器原計劃是要藉助月球引力控制軌道的技術,將一顆子衛星送入月球軌道,進行地月空間氣動制動試驗;隨後讓「飛天」探測器運行到地月系統的拉格朗日點進行繞月飛行,最後在月面上硬著陸。

  過程:探測器速度比計劃慢

  負責將「飛天」月球探測器發射升空的是日本自己研製的M系列火箭的第五代火箭———M-3S-2運載火箭。這個火箭是同時代運載能力最大的火箭之一。

  1990年1月24日,M-3S-2運載火箭將「飛天」探測器發射升空。由於動力原因,「飛天」探測器進入軌道時候的速度比計劃少了50米/秒,結果導致「飛天」探測器的遠地點只有29萬公里,而沒有達到原計劃的47.6萬公里,這意味著「飛天」還是只能圍繞地球飛行。

  經過近兩個月的反覆軌道修正,「飛天」探測器終於在1990年3月中旬進入原定地月大橢圓軌道,並於3月18日首次飛越月球。「飛天」在近月點將其頂部的「造箭室」釋放出來,並使其進入了月球軌道,但可惜的是,「造箭室」因為機械故障,僅繞著月球轉了一圈便失靈了。「飛天」探測器則在之後10次飛越月球,於1992年2月15日利用所剩燃料進入月球軌道,最終在1993年4月10日墜毀在月球上。

  首次探月之美國

  歷經六次失敗

  1961年5月,美國總統約翰·肯尼迪宣布要在10年內實現載人登月。1964年7月28日,美國首顆月球探測器「徘徊者」7號在月球雲海著陸。

  美國的首次探月之路十分坎坷,經過三年時間六次失敗。

  美國計劃在2020年讓宇航員重返月球,並在月球建立永久性基地。

  任務:了解飛船著陸可能性

  「徘徊者」月球探測器計劃是登月計劃的輔助計劃的第一步,任務是逼近月球拍攝照片,測量月球附近的輻射和星際等離子體等,以了解未來的「」飛船在月面著陸的可能性。

  過程:首次探月十分坎坷

  「徘徊者」計劃十分坎坷。美國前後發射了多顆「徘徊者」探測器,其中:頭兩次因為火箭發射失敗,探測器沒能夠脫離地球軌道;第三個探測器因火箭瞄準偏差,在距月球3.7萬千米處與月球擦肩而過;第四個因控制系統故障,探測器撞到了月球背面;第五個探測器因在到達月球前動力系統發生故障而失敗;第六個到達月球靜海后因電視攝像機失靈,沒有獲得任何探測成果。

  1964年7月,「徘徊者」7號由宇宙神阿金納B運載火箭送到了地月軌道,最終在月球雲海著陸。

  影響:傳送4300多幅圖像

  「徘徊者」7號探測器外形像個大蜻蜓,其進入月球軌道後向地球傳送了4300多幅電視圖像,最後送回的圖像是在離月面只有300米處拍攝的,顯示出月球上一些直徑小至1米的月坑和幾塊不到25厘米寬的岩石。

  首次探月之歐洲

  一次發射成功

  2003年9月28日,歐空局發射了他們的第一個月球探測器———「智慧」1號月球探測器。在「智慧」1號背後是歐空局一個龐大的多國參與的太空探測計劃———「曙光計劃」。

  目前,由於財力有限,歐空局暫時沒有新的大型探月計劃,但這並不影響歐洲航天局積极參与國際間的探月行動,歐洲航天局正在進行的相關研究包括月球探測器極地著陸等。

  任務:搜尋月球南極「水冰」

  「智慧」1號主要是一顆科學探測衛星。它的主要任務是探測月球的地形、地貌,搜尋隱藏在月球南極的「水冰」,測定月球的形成、月球的礦物成分,以及水的存在與否和數量。

  過程:運用運載力最強火箭

  「智慧」1號月球探測器集數國之力,不僅一次成功,還在其近三年的在軌時間內進行了多項研究。

  負責運送「智慧」1號的是「阿里安」-5型運載火箭。這枚運載火箭是歐空局運載火箭中的佼佼者,也是一枚非常成熟的商用運載火箭。其發射單星任務時,可以把6500千克的有效載荷送入地球同步轉移軌道,而進行雙星發射任務時,可以把6000千克的有效載荷送入地球同步軌道,是同時代火箭中運載能力最強的火箭。

  影響:首用「電推鏡」作動力

  「智慧」1號在軌飛行中,探測了月球的地形地貌、月球的成分、月球的構造等。而其最大的特點還在於首次運用了「電推鏡」作為動力源,推著「智慧」1號圍繞地球在螺旋式的軌道上一點點前行,走了將近17個月才繞到了月球。

  去年9月,「智慧」1號以每秒2公里的速度撞向月球,歐空局希望通過觀察「智慧」1號撞出的月塵,了解月塵裡面含不含水。  本版除署名外均由 本報記者 郭鯤 采寫

  -相關

  五大因素

  掀月球探測熱潮

  昨天,國防科工委月球探測中心副主任郝希凡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剖析了近年來世界一些國家掀起月球探測熱潮的原因。

  政治因素。以月球探測為起步的深空探測工程,集成了大量高精尖技術成果,需要大量資金支持,被公認為是一個國家技術水平和經濟實力的集中展示,可以極大地鼓舞和振奮民族精神。

  科學價值。月球是研究天文學、空間科學、地球科學、遙感科學、生命科學與材料科學的理想場所。

  資源因素。月球上有豐富的資源,將對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技術帶動因素。月球探測工程是一項多學科高技術集成的系統工程,實施這樣的重點工程將強有力地帶動信息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等高新技術的發展。

  經濟發展因素。通過對航天探測技術的消化、優化和二次開發,會有力帶動整個科技的發展與經濟繁榮。

  專家解讀

  中國探月價值

  儘管月球資源的利用遙遠到無法預期,但科學家從不懷疑這一天的到來。科學家把可能開發利用的月球資源大致分成3類:

  高位置資源。目前的通信、氣象、資源等應用衛星都是因為擁有高位置而發揮作用,月球比衛星更「高」,從那裡回望地球有不同效果。

  微重力和高真空環境資源。重力只有地球六分之一而且沒有磁場的月球,如果生產新型合成材料或生物藥品,將會獲得混合非常均勻的產品。

  礦產和能源資源。已經發現月岩中有100多種礦物,其中有很多是地球稀有礦物。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4 17:2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