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你不知道的美國:實很鄉下 沒有燈紅酒綠

[複製鏈接]

3萬

主題

3萬

帖子

3萬

積分

版主

留學博士后(十二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3317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藍藍的天 發表於 2007-10-23 22:4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國人對美國的誤讀是很多的,主要體現在政治、生活方式、學術等方面。在生活方式上,中國人很容易認為美國是一個紙醉金迷、物慾橫流、暴力和色情的社會,其實真正的美國是鄉下的、安靜的美國。  

比如施瓦辛格州長夫婦,老公是共和黨,老婆是民主黨,兩個人不僅在一個屋檐下生活,還在一張大床上恩恩愛愛,生下了一堆孩子。  

全民學英語這是好事。美國是一個大平台,中國是一個大平台,中國年輕人應該通過兩個大平台發展自己的小平台。而要建平台,你必須要不懈努力,英語就是基礎

我們不要動輒抵制,這不能帶來民族自尊和自豪,反而是一種極為可笑的民族虛弱病。與其抵制美國,不如學習美國,消化美國

湯本(Ben Tang):美國著名華人學者和評論家、美國克萊蒙研究所亞洲研究中心主任,曾任美國之yin節目主持人,現兼任復旦大學國際關係和公共事務學院顧問、吉林大學客座教授、廣東社會科學院客座教授,著有《你不知道的美國》(中文)。

環球小姐選美大賽在中國的經歷折射了中國接納外來文化的開放度,總部設在美國紐約的這項選秀活動,中國小姐直到2002年才參加,但「後來者居上」,今年4月,貴州正安縣出現了用紅頭文件為正安籍的「2007環球小姐中國重慶賽區選拔賽53號陳婧琳」拉票的新聞,儘管此舉備受質疑,卻也從中反映了政府對西洋事物的態度的微妙變化。圖為環球小姐中國選手們與雲南當地居民的聯歡。  

美國沒有想象的那種燈紅酒綠

南都周刊:在中國,當評價某些東西的時候,我們總喜歡把美國或者西方作為參照,你怎樣看待這種做法?

湯本:目前,從總體上看,中國跟美國以及西方社會在經濟、科技、管理、集體習慣和現代社會公德等方面還是有不少距離的,當我們把現代化國家的優秀東西作為行動標準的時候,這體現了一種進步的趨勢。

不過,對西方的先進東西可以相信,但不能迷信,可以尊敬但不應該崇敬。從西方歸來的學者專家要防止食洋不化的弊病,防止陷入洋理論和洋規則的怪圈,要注重解決實際問題。但西方有好的東西,我們要拿過來。我借你的訪談,呼籲中國學界文化界,呼籲社會精英,呼籲我們中國青年,要努力建立一種雙重文化思維的強勢。

南都周刊:你曾指出,發展中美關係的一個重要前提是了解真正的美國。什麼是真實的美國?

湯本:你直接接觸的美國才是真正的美國。美國是一個商業性、科技性很強的國度,關於經濟和科技方面的信息,在權威報刊雜誌上的大多數文章都是可信的。但理解美國的經濟和科技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還必須了解人文美國跟政治美國,這在書本上讀點理論是遠遠不夠的。舉幾個例子,例如我帶12歲的女兒參觀訪問弗吉尼亞州的華盛頓故居,解說員告訴我們,為華盛頓的達官貴人朋友們服務的侍女只有12歲,一個小女黑奴,為這些高大白人端咖啡送水,還要處理他們的糞便和尿。這對我生在加州的女兒不啻是一個震驚,12歲沒有書讀,沒有鋼琴彈,還是一個沒有自由的奴隸。華盛頓有他的歷史局限性,至少,他的莊園中這個女黑奴沒有自由和個人選擇,當然,這不影響華盛頓的偉大。還有一個有趣現象,實地考察,你才能發現,猶他州的摩門教民的一夫多妻的家庭並非像外界想象的很荒唐,很多家庭是很和諧的。  

南都周刊:你認為中國人誤讀美國嗎?作為美國華人學者,你有多年在兩國生活的經歷,你所知道的被誤讀的有哪些?

湯本:中國人對美國的誤讀是很多的,主要體現在政治、生活方式、學術等方面。在生活方式上,中國人很容易認為美國是一個紙醉金迷、物慾橫流、暴力和色情的社會,其實真正的美國是鄉下的、安靜的美國。美國的夜生活並不完全像中國的北京和上海那樣喧囂和熱鬧,美國最燈紅酒綠的地方就是拉斯維加斯,國內有朋友過來洛杉磯后曾對此感到失望,他看不到想象的那種燈紅酒綠。另外,許多青年看美國,就以為電視連續劇「朋友」(Friends)和「城市和慾望」(City and Sex)就是反映整體美國現象。當然,美國人的性觀念雖然開放,但還是有很多美國人很傳統,他們家庭觀念很強,並不意味著沒有激情和追求,而是他們是有責任感的感情生活。

南都周刊: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對美國的普遍誤讀?

湯本:中國對美國生活文化的誤讀是美國影視節目的誤導所造成的。這些影視節目把生活極端化,抓住吸引受眾的眼球的一面。好萊塢的電影和電視就是一個問題,它本身的典型化、戲劇化,把生活最刺激、最感官的東西表現出來,其實這跟現實生活是有很大距離的。所以共和黨元老巴伯·多爾批評好萊塢是精神污染的策源地,有他的道理。美國的紀實性作品還是有很多可以相信的,他們每年的暢銷書榜分為兩種,一種是紀實的,一種是虛構的,紀實的往往更讓人們了解真相,而不被誤導。要指出的是,美國的紀實作品可信度超過中國的紀實作品,有些中國的紀實書其實跟虛構的沒什麼兩樣。可以這樣說,誇張地強調感官刺激的美國影視產品的市場化造成了中國人對美國的誤讀,我們不能只看電影中的美國。

老公是共和黨,老婆是民主黨  

南都周刊:很多人在擔心中國傳統文化逐漸遠離中國的年輕人,他們指出中國很多人熱衷過聖誕節,需要抵制。

湯本: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國與西方的日益接觸,中國社會對聖誕節的民間熱情與日俱增,這不必大驚小怪,這種現象正如中國年在海外的流行一樣,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國年在海外的流行也與年俱增,我身在美國,能強烈感受到這種情況,要特別指出的是,美國人對中國新年感興趣,並不只是因為美國華人的增多,從各方面可以看出,他們事實上真正感興趣的是中國經濟對美國的影響。我們看待此類事情的時候應該有寬容的態度,但對「反聖誕」者的出現也同樣不必大驚小怪,這是正常的,儘管他們的反對很激烈。反對者不喜歡聖誕節可以不過聖誕節,就這麼簡單,他們可以在合理的場合,大聲地反對,只要他們不要去干擾喜歡過聖誕節的人的愉快心情就可以了。

南都周刊:有人主張「抵制聖誕節」,是為了「驅除西方文化的不利影響」,而消除西方文化影響的任務「相當繁重」,當務之急是先向兒童大力普及傳統文化,將「讀經」納入學校教育,從國民觀念入手。你認為呢?

湯本:中國古典文化有很多優秀的內容,中國人必須好好地吸收它們,但這種吸收不是古典復辟,也不是照本宣科,我們不應該為古典而活,而應該讓古典為我們而活。要把古典的精華注入現代生活,簡單地說,就是讀古典要加入現代人的經驗去解讀。另外,我們不應該用填充方式的教學來讓兒童們接受,中國目前的教育確實一直存在問題,不是快樂學習,而是沉重學習,在傳統文化上的學習方式,也是錯誤的方式。

南都周刊:其實,我們都知道,在這個越來越商業化的時代,如何保衛傳統的價值,成為一個全球性的話題。  

湯本:是的。現代人生活節奏快,各種消遣方式也越來越豐富,而且,它們往往與商業性聯繫起來。首先,在社會上我們要肯定這種多元的方式,我們也不應該用異樣的目關來看待某些事物,比如同性戀,人的情感和性愛層面是多方面的,因人而異。但我也反對,因為是新東西我們就趕時髦,比如某些人,視同性戀為時尚,並把其作為人類的榜樣,這是極其不足取的,在美國電影就存在這樣的情況。我們應該在開放中保持傳統的心態,人類發展的本質就是不斷地創造新傳統。

南都周刊:提倡重視傳統文化,不知道你最近有沒有注意國內的一些情況,比如國學熱、漢服熱,經常只是某個圈子的短暫熱鬧,最後卻得不到真正響應。

湯本:因為他們往往搞的都是形式主義上的。傳統文化不能靠形式主義留下來,那樣只是有其形而無其魂,而應該靠現代教育方式去激發,讓其產生具有精神感動力的東西,去讓年輕人心悅誠服地喜歡,這樣才有利於傳統文化的保留。中華民族需要建立一個核心的價值體系,這種核心價值體系不是單方面的西化或者中國古典化,它是在對中西兩種文化的消化基礎上產生的新的精神養料。所以正如我前面所說的,中國需要這樣一批具有真正創造力的人,他們必須熱愛中國文化,也熱愛關心美國及西方文化。需要這樣建樹,是目前中國刻不容緩的事情,具有很大的歷史意義。  

南都周刊:在中國,很多對傳統文化的提倡到後來往往弱化了初衷,在爭論聲中最後變成一場沒有效果的鬧劇。  

湯本:遇到不同的喜好,碰到不同的觀點而起爭議辯論,這是正常的,也是正常社會必須存在的情況。問題是很多人往往對持相反意見的一方不能接受,甚至容易走極端化,產生衝突,出現打罵等相互的人身攻擊,我想這是中國長期以來的鬥爭思想所造成的。美國這樣的情況也有,存在一些激烈的行為,但思想學術環境比中國寬鬆得多,學術是學術,工作是工作,它們與生活是可以區別開來的。政治觀點不同,學術觀點不同,不應該影響公民間的禮貌友好關係,更不應改影響朋友和家庭關係。比如施瓦辛格州長夫婦,老公是共和黨,老婆是民主黨,兩個人不僅在一個屋檐下生活,還在一張大床上恩恩愛愛,生下了一堆孩子。他們的例子應該給中華民族這些喜歡騷動的朋友們一個反省。  

馬英九與陳魯豫難取得大成功  

南都周刊:你指出國際關係就在我們身邊,而這往往是被我們所忽略的,因此,你呼籲我們應該培養一種與世界相聯繫的觀念,這樣說來,學英語是不是變得迫不及待?  

湯本:首先學英語不應當把英語只當成語言的溝通工具來學,這是很多中國人學英語的一個誤區,我們不能忽略語言中所具有的現代人文精神和語言深入包含的人類文明氣質。我鼓勵中國年輕人學英語,學好英文是很重要的。另外,我想提醒年輕人的是,同樣不要忽略了學好中文,它們是相關聯的,英語其實可以與中國的文史哲相交融,中國的語言養料也必須吸收。

南都周刊:有人跳出來抵制全民學英語,他們認為全民學英語違背了大部分人的意願。事實上在中國,只要你是在正規學校里,你就必須學習英語,不管你是否需要。

湯本:全民學英語這是好事。現在美國是一個大平台,中國是一個大平台,中國年輕人應該通過兩個大平台發展自己的小平台。而要建平台,你必須要不懈努力,英語就是基礎。當然英文的學習應該建立在自願和自發的基礎上,而不應該作為硬性規定和有指標性的東西,只能鼓勵。我們中國人學語言,長期缺乏語言環境,這是很致命的,容易讓人感覺很累,儘管這現象在逐漸改變,但還是不夠明顯。教育部不應該作硬性規定而應該多創造軟性的學習機會,研究如何形成「快樂英語」是非常必要的,這不是靠教育政策和條文就可以解決的。

南都周刊:也有些人認為全民學英語是典型的弱國心態?

湯本:這種想法極其不對。這不是弱國心態的表現,而恰恰表現出了一種在走向強國的過程中渴望新知的心態。相比,美國雖然也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學習中文,但這種向其他民族學習的心態並不不比中國強。美國教育部正在用開綠燈等方式來吸收中國優秀漢語老師來美執教。要知道,一個民族自滿的時候就存在著危險,優秀的民族總是善於不斷地向其他民族學習。

南都周刊:抵制聖誕節,抵制學英語,除了抵制,好像人們不知道怎樣來應付外來文化的衝擊。

湯本:我們不要動輒抵制,這不能帶來民族自尊和自豪,反而是一種極為可笑的民族虛弱病。與其抵制美國,不如學習美國,消化美國。「消化美國」這個口號,是我首先提出來的。話很簡單,意義很深。美利堅民族擁有非常優秀的民族總體素質和現代公民的美德,中華民族要向其學習,這是必須的也是必要的。而且,向西方學習,向美國學習,「紙上得來終覺淺,欲知此事須躬行」。因此,我寄語青年一代,到美國和西方必須不僅僅要認真學習,還要爭取獲得工作經歷,甚至是艱難的痛苦的工作經歷,你才能有出息。很多人很欣賞馬英九,也很欣賞陳魯豫,他們都在美國留過學,或者游過學,他們的成功在此。但是,他們都很難取得大成功,原因在於他們沒有在美國直接工作的經驗,很難深深把握美國魂的實質,沒有完成消化美國的必要進程。他們缺乏大開大闔的氣度。我和馬英九幾度見面,彼此印象很好,希望他看到這段文字不要生氣。也請陳小姐姑且把這當成沒有見面的朋友的忠告。
有兩種偉大的事物,我們越是經常越是執著地思考它們,我們心中就越是充滿永遠新鮮、有增無已的讚歎和敬畏,那就是我們頭上的星空,我們心中的道德法則!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1 03:1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