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33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觀精要(節選)

[複製鏈接]

3

主題

450

帖子

105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0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那爛陀寺 發表於 2007-10-19 15:3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  觀  精  要  
                                 根登曲佩著  白瑪旺傑  譯
   我們所認為的一切「是」與「非」,都是依照「是非」在我們心中的顯現來
確定的。除此之外,再沒有任何一種確定「是非」的其他方式了。因而,當有人問道:「這是否存在」時,對方回答:「這是存在的」。一問一答,實際上,是甲某在探問乙某:在你的心中顯現出來的是「存在」還是「非存在」。乙某所答的「存在」二字,實際上也是表達一種思想,即:「在我心中顯現出來的是存在」。如此類推,有關「善與惡」,「好與歹」,「美與醜」——等等。所有提問的根本目的,純粹是為了探知對方的想法而已。對方所作的肯定回答,也純粹是對方,依照自心中產生的想法來確定的。因此,兩個意見相異的人,會因他們各自秉持的觀點不同,而將無休無止的諍論下去。至於他們達到一致的意見時,雙方才會善甘罷休。當他們的意見達到一致時,他們將會把所共識到的問題,歸納到「存在」、「知識」、「真理」等範疇之內。這樣,對同一問題持相同觀點的人數越多,該問題也隨之越具「分量」,變成「重要」的啦。但是,任何一個與此相異的觀點,將會被斥責為「邪說」或「錯亂感覺」,遭到多數人的圍攻與唾棄的。

    有兩種方式可以使相互分歧的意見達成一致:一、根據某一經典:譬如,兩位穆斯林信徒在爭論駱駝之肉可否食用,但當他們讀到古蘭經中記載「駱駝之肉可食」的開許後,兩人之間的爭論便會自然平息下去。他們會在「駱駝之肉可食」之上達到一致的觀點。二、根據某種邏輯事實:譬如,甲乙兩人爭論山背後有沒有火,如果甲乙雙方親眼目睹到山頂上冒著煙時,也會在冒煙的事實之上,肯定山背後有火,從而達成一種共識。總之,通過眼識看見同一個事實,達到共同的認知,乃是我們人類所與生具有的特性。但是,我們是否可以根據多數人有相同的觀點,便認為多數人的觀點,是一個永恆不朽的真理呢?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在一個人人患有黃膽性肝炎的地方,所有的人都會將白海螺視為黃色,而不是白色。但是,白海螺依然是白色的海螺,它不會因為患有眼疾的人,視其為黃色而變質成黃色的啦。因此,不用說數百人,數千萬人,所有的人類,甚至三千世界的所有生命,集合在一齊也不能夠改變海螺是白色的事實。所以,我們所認為的「有」與「無」,「是」與「非」,僅僅是「有無」與「是非」,在我們心中的顯現
而已。因此,數百數千個意見相同的人集聚在一起,他們所認為正確的東西,便會自然成為一種不可撲滅的真理。而任何一個與其唱反調的聲音,就會遭到誹謗,被斥為「邪說」了。
   一般我們講到的「有」或「存在」等,是那些能夠在我們心中可以顯現的部分。而「無」與「非存在」則是那些不能夠在我們心中顯現的部分。「即非有,也非無」的法性,則應當屬於後者之列,而非前者了。
   《四百頌》中記載(1):「是故世間眾有情,莫不變成瘋子焉」。月稱菩薩對上述詩偈進行註解時,用一個極為精彩的例子,說明相同觀點的多數人,是如何將持反對意見的少數人變弄成虛假不實。故事講到,很久以前,某國有位精通占術的算命先生,一日,他跑到國王面前進言:「七天之內,將有一場大雨,任何一個人,只要雨水進入口中,將會統統變成瘋子」。國王聞之,立刻派人把自己飲水專用的井口蓋的嚴嚴實實,不讓一滴雨水落入井中。而臣民百姓則沒有國王的條件,雨水進入到口中,他們一個個地變成瘋子了。此時,舉國上下,唯獨國王一人保持清醒。但國王的行為舉止,在臣民們的眼裡就變得怪誕異常。於是,臣民們就異口同聲地斥責國王,並譏諷國王才是真正的瘋子。最後,出於萬般無奈,國王本人也就飲雨水同流合污到瘋子之列了。
   我們從無始生命的輪回中,如此深深地陷入並沉醉於無明之中。的確是名副其實的大瘋子。因而,對於像我們這樣的瘋子所確認的「是」與「非」,「有」與「無」,又有什麼可以憑信的呢?這樣的瘋子即使千百萬人湊在一起,也不能使他們所堅持的「是」或「非」變成有根有據的實事啦。
   當我們仔細地考量一下我們所認為的「有無」,「是非」等時,我們會發現,這一切無一例外地,都是由我們自己的心來確定的。
   那麼,我們是否可以信賴自己所認為正確的那些東西呢?答案仍然是否定的。因為我們的心就像一位庸俗的算命先生一樣,他滔滔不絕,滿口胡言亂語,所言完全不著邊際,但是,有時候,像瞎貓兒碰到死老鼠似的,偶爾也能說中一二。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能夠體會到這種飄忽不定的心思;早上認為是可靠的東西,到了下午又覺得已不可靠了;上半生認為是正確的東西,到了黃昏暮年,則會覺得完全是一件荒唐可笑的事情;十萬穆斯林敬如聖明的東西,在十萬佛教徒看來,是何等的謊誕不經。人們就這樣將各自信奉的經典與自以為接近真相的邏輯,當成一種不可摧毀,堅如金剛的盾牌,並堅持認為惟有自己信從的祖師,才是最終的皈依。
    既然觀點相同的多數人不能夠判定真理,那麼,誰是真理真正的判決者呢?如果說一個權威的準則,才是真理的判決者的話,那麼,「權威的準則」又是什麼?是眼睛直視一樁柱子時,能夠如是看見柱子的那顆心嗎?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話,你又如何能夠證明此心是真實的呢?在沒搞清楚柱子是否存在之前,我們不可能得知,此心是否是一個合格的判斷準則;在沒有肯定此心是否是一個「權威標準」之前,我們也沒有辦法知道「柱子」存在與否了。
   如果我們以眼睛看到柱子,雙手觸摸到柱子,並且在旁邊的朋友也同樣看到柱子,作為柱子存在的理由的話,那就大錯特錯了。因為,所謂「柱子的存在」僅僅是由於手和眼睛,加之朋友之所見之下,產生的一種「共識」。你不可以僅憑這一點,就證明柱子是存在的了。因為,當我們眼睛昏花錯亂時,你不可能保證你的雙手與你的朋友就不會不受相同的影響的了。患有黃膽性肝炎的兩個人,視白海螺為黃顏色的人,即便他們以手觸摸白海螺,依然是錯誤地認知,但海螺仍是白色的。
   有些人會羅列出數百種「有無」,「是非」的原則,並危言聳聽的宣佈:「這些原則是由佛陀、龍樹菩薩以及古印度的大乘師們規定的,非由我本人憑空杜撰。
「但是,不管是佛陀的規定、龍樹的規定,還是大乘規範師們的規定。說到底,這些規定,皆由宣說者本人自己定製的。世上沒有一個聰明人士敢斷言道:「吾心不欺!」因此,我們用于衡量「是非」,「善惡」等標準的那些聖旨,不也就變成無稽之談了嗎。
   只要在輪迴當中,我們所認為的一切,都是由這個靠不住的心來作出決定的。但對於超越世間,不可思議的究竟法性,同樣用這個心,去編造一系列思維模式,並強加一些概念,武斷地做出決定的話,豈不是有點太過分了嗎?
   是故,在整個被謊言與謬論充斥的世界裡,我們也只能依靠這個荒謬、虛假的心,來認識周遭的一切了。但是,欲誠心探求真理的人們,首先應該清楚地明白:這個荒謬不實的心,是不中用的啦。
   如果我們能夠徹底印證,此心為「真實」「不謬」的話,便可以據此來證實,判斷其他的一切現象。但是,人們宣稱自己的心是「正確」與「實在」時,往往只是一種頑固與驕誑的情緒在隱隱作怪。對此,月稱(3)在《入中觀論》(4)寫到:「僅憑一句真理之故,是真理也。不能夠將原本荒謬的東西改變成真理。」所以,無論我們是如何頑固地堅持自己的私見,「荒謬」仍然是「荒謬」,永遠不能改變成真理。
   凡夫俗子,其心顛倒迷惑,我們也就不怪罪什麼了。但像佛護(5)這樣的大智者,所宣稱的「外境存在論」,被無著批得體無完膚;而無著(6)所宣稱的「遍計所執不實有,而依他起性則實成」,卻也遭到後世中觀派大師們的冷嘲熱諷。可見,對這些學貫古今的超級大師們,我們也不能輕易信之,更何況對一般人士呢!有詩言:「嬰幼年少至垂暮,變化莫測心不定,歷歷經驗切身受,孰人還信當下心?」
   既然,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一件事是可以信賴的,那麼,如何是好呢?誠如前面所述,只要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除了服膺謊言,除了歸心虛假,除了在虛設的謊言之上創制一些莫須有的原則與信條之外,沒有其他任何選擇。
如果有人認為,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山脈、大地、岩石、河流等,在我們成佛之後,所見依然相同的話,那就大錯特錯了。草的甘香味兒,只有驢子體內的意識方可感覺得到,一旦這種意識從驢子的身體內消失之後,驢子再也感覺不到草的甘香味兒了。公雞有一種測時報曉的意識能力,一旦此意識從公雞身體內消失之後,公雞再也不能知曉夜間的早或晚了。我們人類的所有知識,都是通過眼耳鼻舌身五種知覺來護攝的,如果在五識之上,再另加一個意識的話,我們對外面世界的認識將會更加開闊;如果我們額頭上的兩隻眼睛,不是左右橫向,而是上下豎立地長的話,我們所看到的外部世界的形象與顏色將會大大地不一樣的了。我們所認為的一切,都是由眼耳鼻舌身來提供的,除此之外,再也沒有其他任何獲取知識的途徑了。所有的顏色與形狀,是由額頭上的雙眼來攝識的;所有的聲音,無一不是通過兩隻耳朵內耳膜的振動來聽聞到的。通常,人類在功能低下,作用有限的五識之外再添加一個迷亂的心,與其為伍,武斷地宣稱:「所有的知識盡在我的認識之內」,把那些沒能出現在自己心中的道理,歸結到「無」與「非
存在」的概念之中。這將無疑是萬禍之根。
    佛陀曾清楚地表示,通過眼耳鼻舌身,遠遠不能體悟法性之實相。《三摩地王經》(7)中言:「眼耳鼻識非正量,舌與身識非正量(8),如此五識非正量,菩薩聖道何益有」。
   修持聖道的目的,在於了解一個沒曾經驗過的未知世界。但是,我們自以為認識到的「超世間法」,卻是以此岸世界,尤其是以人類本身的經驗為模式創造出來的。比如說,因為人類喜好珠寶,所以密嚴佛土的土地,房屋也被各種奇異的珠寶裝飾。佛報應身的三十二隨好相,實際上,也是一些人類所賞心悅目的裝束。
   讓我們仔細地研究一下佛報應身,以及諸天神的裝束,就會驚奇地發現,他們的裝束,純粹是古代印度帝王的打扮。雖然,諸《經藏》中一味的否認佛,以及諸天神的打扮不是由人類蓄意創造的。實際上,佛菩薩的道修功德,非凡夫俗子能夠測量臆想到的。但是,為了激發那些凡夫俗子對佛菩薩的喜樂、敬愛,引生他們的信念,就採取用世間尊貴的帝王相,巧妙地引導眾生歸心向佛了。
   假如說,佛陀是誕生在漢地的話,那麼,莊嚴佛土的報應身,將一定會是一位留黑色長鬚,身穿龍袍的漢人模樣。如果佛陀是出身在藏地的話,在莊嚴佛土,將一定會有一口直徑五佰由旬的大茶桶,裡面盛滿由如意寶牛的奶汁與如意寶樹的葉子煮成的奶茶。由此可見,我們對佛與佛陀世界的描繪,僅僅是表現我們凡夫俗子的一種願望而已。但佛的真正含義是什麼呢﹖誠如月稱菩薩所言:「啊!世尊!吾等不能夠領悟您深奧的密意」。佛的密意是不能用語言來宣說的,即便宣講出來,遠非我們凡夫的智力能夠領達到的。所以,如果我們對佛之不可思議的方面,能夠產生一絲敬畏的話,對佛所講的「永恆與剎那相等」,「極微與世界相同」等等,也應該生起一點淨信心才是。
   如果,我們把心當作一種衡量是非的尺子的話,心便會把「極微」,確定為物質的最小單位,也會把「宇宙」,確定為最大的物質形態。同時,還會確定,在小體積的「極微」中,不能容納大體積的「宇宙」。所以,不管佛的神通能力有多大,他也不能夠違背,或者破壞已成事實的原則。如果佛能夠把「宇宙」,放進「極微」之內的話,他能否以同樣的神通,把諸法改變成不待現於內心的「真實有」呢?他能否將眾生,一下地改造成佛呢?佛是做不到這一點的,因為眾生非佛,諸法性空之故。要不然,豈有佛力改變不了的現象呀。
   如果有人以僅僅宣布「極微與宇宙相同」,便成為世俗真理的誹謗者,成為邪說的鼓吹者的話。佛自己也親口講過:「極微與宇宙,大小相等」,那麼,佛本人不也就成為一個十足的斷見,邪惡的實踐者嗎?總之,人們認為「極微」與「宇宙」,是兩個根本相違的反體。但同時又認為,佛是針對一些特殊的情況,才宣說「極微與宇宙同等」之理論。這說明我們在一般邏輯上,也是漏洞百出的。
   實際上,佛看出極微與宇宙的相同,並不是表明佛威力過大,把兩個體積大小不一的對等物,改變成等同之物。而是因為在佛的無二智慧性中,沒有我們眾生之大小相違的二元思想。佛穿透諸法實相,視大小平等一味。他從來沒有通過任何一種神通變幻的能力,把一個非存在的事實,說成是存在的了。
   在我們心中,有與無,是與非,大與小,善與惡等,是相互對立著的。因而,「極微之中不容宇宙」之說,也是由我們這個被冠以「正量」的心,創造出來的一大奇跡。所以,我們應該明白,真正在示現神通的不是佛,而是我們自己。
   《入菩薩行論》的序言中講到:「月稱菩薩曾經從圖中的母牛擠出奶汁,改變了人們執一切為實有的心。」如果這個現象世界是真實(量成)的話,圖中之牛就不會有腸子、肺、奶乳等之類的內臟器官了。從一個沒有內臟器官的圖中之牛,能夠擠出牛奶的話,說明月稱菩薩在誹謗緣起的道理,豈能說他是在改變人們的實執之心呢?
  《噶當師弟問道錄》(9)中記載:某日,阿底峽尊者通過神通變幻,把自己的整個身體縮小後,鑽進一個碗口大小的泥塑佛像之內。然後說道:「今天我所示演的這一切,在詭辯邏輯學家們的眼裡,是極其矛盾的。就讓他們這樣認為好了。諸法之本性不就是如此嗎(超越邏輯思維)?對此,我阿底峽敢在印度、藏地的所有智者面前立誓。」
   在我們眼裡,「非無,即有;非有,即無」。「有」與「無」不能並存,它們是直接相違的兩個反體,「即非無也非有」,在我們看來是完全不可能的。所以,人們高聲呼叫:「非小,即大,非大,即小」,「如果大與小無分別的話,因緣法則豈不就完全廢了嗎?」等,人們還認為「大小同體」的觀點,是對中觀應成派抉擇空性見時應當遠離的「八離戲論」的最大挑戰。顯而易見,這是因為我們無法超越「有與無」的局限,在我們心中能夠產生的也只是「有」或「無」,除「有與無」之外,我們再也不認識任何其他的了。但是,我們不能據此就否認那些在我們心中未能顯現的實事了。
   比如說,在藏北的邊遠牧區,除了牛羊的奶汁,人們對其他甜香的東西沒有任何經驗。所以,一提及甜香之物,這裡的人們一定會自然地說:「啊!那是牛羊的奶汁,除了牛羊的奶汁,沒有什麼甘甜之物的了。」在他們看來,不是奶汁的香甜之物,是完全不可能存在的。「非奶」與「香甜」,是最大的兩個相違反體。如果跟他們爭論說:除了牛羊的奶汁外,還有其他香甜之物的話,你在他們的眼裡,將會成為一個誹謗真理的荒謬論者。
   假設,對於一位除了王某和李某以外,不認識其他任何人的人來說,如果他肯定了屋子裡面住著一個人,並肯定了住著的人不是王某時。他便會不假思索地說,裡面住著的人一定是李某。因為他只認識王某和李某,所以,他會堅持地認為,屋子裡住著的人,不是王某的話,那一定就是李某的啦。
   我們的心就這樣地,在有與無,在是與非等等之間漂來漂去。無法在一個「即非有,又非無」之上定住下來。
   佛陀本人曾清楚地宣講:「中觀之道,即不落有無兩邊的中庸之道。」佛陀在《摩訶迦葉尊者品》中講:「謂迦葉有,是一邊;謂迦葉無,則是另一邊。有無二邊的中央之道,則是超越語言,思維的中觀道」。《寶積經》(10)載:「有無即是一爭執;淨與污也一爭執,爭執不化痛苦因,無爭便能得解脫。」
。。。。。。

3

主題

450

帖子

105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05
沙發
 樓主| 那爛陀寺 發表於 2007-10-19 15:42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 那爛陀寺 的帖子

添一個全文鏈接
http://www.cwbausa.org/2030.doc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64

主題

2萬

帖子

677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離去道別間

Rank: 5Rank: 5

積分
6771
3
子竹青青 發表於 2007-10-19 16:20 | 只看該作者
唉,俺現在感覺海螺究竟是什麼色彩的不重要了.

反正在不同的視野中,它不太可能總是一樣的.

簡單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

主題

450

帖子

105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05
4
 樓主| 那爛陀寺 發表於 2007-10-19 16:27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子竹青青 於 2007-10-19 16:20 發表
唉,俺現在感覺海螺究竟是什麼色彩的不重要了.

反正在不同的視野中,它不太可能總是一樣的.



的確是這樣,那麼為什麼我們認為有一個客觀存在的,不以觀察者而異的海螺呢?這是我們的推測,其實質不過是約人類這樣一個群體的共識,平均數而已。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64

主題

2萬

帖子

677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離去道別間

Rank: 5Rank: 5

積分
6771
5
子竹青青 發表於 2007-10-19 16:34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那爛陀寺 於 2007-10-19 16:27 發表


的確是這樣,那麼為什麼我們認為有一個客觀存在的,不以觀察者而異的海螺呢?這是我們的推測,其實質不過是約人類這樣一個群體的共識,平均數而已。



這樣一說,我倒真的感覺佛法之所以是個絕對真理,
就在於佛法有著無邊的包容性,並從不強調佛法本身就是絕對真理
簡單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

主題

450

帖子

105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05
6
 樓主| 那爛陀寺 發表於 2007-10-19 17:05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子竹青青 於 2007-10-19 16:34 發表



這樣一說,我倒真的感覺佛法之所以是個絕對真理,
就在於佛法有著無邊的包容性,並從不強調佛法本身就是絕對真理


中觀宗,尤其是應承派自己不立宗見,而是用歸謬法,遇錯即破,於破錯見中顯真實。因為凡有立論,就必有其不適用的地方,說起來倒有點像獨孤九劍,無招本身即立於不敗之地 ,有時候俺真的很佩服金大俠。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64

主題

2萬

帖子

677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離去道別間

Rank: 5Rank: 5

積分
6771
7
子竹青青 發表於 2007-10-19 17:10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那爛陀寺 於 2007-10-19 17:05 發表


中觀宗,尤其是應承派自己不立宗見,而是用歸謬法,遇錯即破,於破錯見中顯真實。因為凡有立論,就必有其不適用的地方,說起來倒有點像獨孤九劍,無招本身即立於不敗之地 ,有時候俺真的很佩 ...


俺感覺這樣的佛法特別高深

就象掃地僧一樣,那麼平常又那麼不平常
簡單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

主題

450

帖子

105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05
8
 樓主| 那爛陀寺 發表於 2007-10-19 17:25 | 只看該作者
俺認識的一位善知識說過,學習的過程有一個從簡單到複雜,再由複雜到簡單的過程,最後還要經歷一個從簡單到複雜的過程,寓意深刻。
我猜想,最初的簡單到複雜大約是我們大部分人的階段,之後悟道了,原來如此,「佛法無多子」,回到簡單,最後一個過程大概就是為了度眾生了,所謂法門無量誓願學。
任何一個成就者都是經歷實實在在的努力,從而才能獲得在我們眼裡看起來的那分簡單,從容的,羨慕他們的同時,自己也要付出努力才行。
與其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64

主題

2萬

帖子

677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離去道別間

Rank: 5Rank: 5

積分
6771
9
子竹青青 發表於 2007-10-19 17:29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8 那爛陀寺 的帖子



不過,現在給俺魚吃吧

俺還找不見魚池呢
簡單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

主題

450

帖子

105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05
10
 樓主| 那爛陀寺 發表於 2007-10-19 17:31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子竹青青 於 2007-10-19 17:29 發表


不過,現在給俺魚吃吧

俺還找不見魚池呢


哈哈,俺自己也沒有,喝西北風呢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64

主題

2萬

帖子

677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離去道別間

Rank: 5Rank: 5

積分
6771
11
子竹青青 發表於 2007-10-19 17:34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那爛陀寺 於 2007-10-19 17:31 發表


哈哈,俺自己也沒有,喝西北風呢


有過很多啦

那寺,翻看中國傳統書籍時,見過關於身體保養的一些零散的文字

好好休息,淡淡的喜悅

別坐太久啦
簡單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

主題

450

帖子

105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05
12
 樓主| 那爛陀寺 發表於 2007-10-19 17:41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1 子竹青青 的帖子

嘻嘻,多謝多謝,其實真沒大事。
我以前給過我丈母娘一本前陣子挺流行的,人體使用手冊,意在讓他們上年紀的人多注意身體,結果她現在深信不疑,並且身體力行,現在開始反過來力勸我要每天練那一招三式了,所謂早睡早起,敲膽經,按摩心包經,動不動就打來電話監督,搞得俺不好意思不執行了,正在學著做呢,呵呵。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64

主題

2萬

帖子

677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離去道別間

Rank: 5Rank: 5

積分
6771
13
子竹青青 發表於 2007-10-19 17:45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2 那爛陀寺 的帖子

啊噢,俺一直以為你是姐姐 因為你總是很溫和

  

好好休息,規律生活,親近自然,恬然愉悅...
簡單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

主題

450

帖子

105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05
14
 樓主| 那爛陀寺 發表於 2007-10-19 17:50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3 子竹青青 的帖子

哈哈哈,這大概是你的成見,俺可不認為當今的MM比價溫和
下班了,回頭聊,每周的這個時候是俺最高興的時候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64

主題

2萬

帖子

677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離去道別間

Rank: 5Rank: 5

積分
6771
15
子竹青青 發表於 2007-10-19 21:49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4 那爛陀寺 的帖子


這下我都不知道說什麼好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16
chico 發表於 2007-10-20 04:09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 那爛陀寺 的帖子

謝謝,
因同阿旺鬥嘴看首愣嚴,接著青青鼓搗12345678。唯識七竅不通。看這個,閃了一下光。有收穫。「空」就離開兩邊了。這個空也是只可以「意會」的那個,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有空之用。通過有認識空,跟空握握手。

再次謝謝那爛陀寺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

主題

450

帖子

105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05
17
 樓主| 那爛陀寺 發表於 2007-10-20 08:46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6 chico 的帖子

客氣,大家一起學習進步,說老實話,這本書我只看懂了前一半。
個人非常想向這裡網友推薦中觀,中觀說話的起點是我們的共許,我們共同都同意的基礎,然後從此出發思維抉擇世間萬象的本質,非常適合崇尚理性的現代人,只是我了解的也相當有限,網上應該有中觀方面入門的材料。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18
chico 發表於 2007-10-20 08:53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7 那爛陀寺 的帖子

大家都一樣。相互交流就會有進步。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64

主題

2萬

帖子

677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離去道別間

Rank: 5Rank: 5

積分
6771
19
子竹青青 發表於 2007-10-20 09:07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7 那爛陀寺 的帖子

學長
慢慢給我們講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

主題

450

帖子

105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05
20
 樓主| 那爛陀寺 發表於 2007-10-20 10:27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8 chico 的帖子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7 13:4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