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貼一篇舊作,和大家一起探討佛法。。。

[複製鏈接]

3

主題

450

帖子

105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0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那爛陀寺 發表於 2007-9-6 15:3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半年前在wen-xue城貼過一次,這次作了一些修改,也算是自己學佛以來的一點心得,歡迎有興趣的朋友一起探討,歡迎拍磚。

(一)
    上學的時候喜歡看科幻小說,自然少不了倪匡的大作,老先生寫的東西有個特點,讀到中間的時候往往都是高潮迭起,大概檯子弄得太高了到結尾總是下不來,後來俺看他的書的一大樂趣就是猜測他的結尾如何找台階下來,聽說老先生寫的東西多是連載,俺就想象著老先生每到故事的結尾絞盡腦汁圓他的結局的場面,一定很有趣,說起來俺自己心理可能挺陰暗的。不過忘了是哪部小說,書中的一句話倒是給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直到現在也沒忘,大意是,我們眼前看到的某個東西,當沒有任何觀察者的時候,它還會是我們看到的那個樣子嗎?雖然是個有意思的問題,可似乎沒有什麼好辦法可以證明。
    觀察可以有很多手段,無論是否藉助儀器,實際上最終都要通過我們的感覺器官才能為觀察者所覺知,現代醫學的發展可以大致了解這個過程,基本上就是神經末梢接觸外境產生神經衝動,通過神經組織傳導到中樞,再被解碼而形成可以被認識的影像,聲音,觸覺等等,那麼這個過程顯然會有個體的差異,這說明因為觀察者主觀的因素干擾,我們所感知的外界一定會在一定程度上被扭曲,完全不被扭曲的感覺是不存在的,很明顯的一個例子是視力,一個視力0.3的人眼裡的世界,和視力1.5的人可以想象是截然不同的,俺曾經看過一個電視節目,介紹了蒙古草原上的人們平均視力遠遠高於我們這些生活在城市裡的人,被採訪的一位老兄實地測試的視力,居然可以達到4.0,和人家比起來俺們這些人真可謂是鼠目寸光了。
    事實上,觀察者主觀上的干擾因素似乎遠不止這麼一點個體差異,比如,一根針掉在地上的聲音,在平時我們也許根本聽不到,不過在一個極其安靜的環境下,這種聲音會像打雷一樣,這在醫學上被稱為聽閾值遷移現象。視覺上的呢?一個問題也許注意到的人不多,眼前這台顯示器,放在我們面前和放在離我們10米的地方,他們看起來大小完全不一樣,為了區分距離的遠近,我們感知的圖像已經被蓄意地進行了加工,一個聰明的畫家可以藉助視覺成像這個特點,在一張平面上畫出栩栩如生的立體圖,成功地欺騙我們的視覺。
    人類的感覺器官分為五種,他們是眼主視覺,耳主聽覺,鼻主嗅覺,舌主味覺,身主觸覺,對於絕大部分人來說,這五種感覺器官是個體與外界進行交互的唯一途徑,就像一個皇帝位居深宮,可以通過他的各位主管大臣來了解外部情況,發號施令,可是萬一哪個大臣一個不小心,彙報給皇帝錯誤的情報,有時候將會是致命的,比如,把盤在井沿的毒蛇看成繩子,一個賢明的皇帝不會聽信其中一個大臣的片面之詞,當他收到一份報告的時候往往會調用其它大臣來確認消息是否可靠,比如上面舉的立體畫的例子,當眼睛被欺騙的時候,可以變換一下觀察角度,或者用手摸一下,馬上就可以確認視覺的情報是錯誤的,然而即使經過這樣的反覆驗證,在現實生活中作為個體還是會產生很多的錯覺,這個時候,不可避免地,群體內的協調校正成為一種極為有力的手段。
(二)
    俺有個同事視力不大好,近視加散光,一次給俺們講起他小時候的事兒,和別的小朋友打鬧,眼睛被挫了一下,從那以後就開始視力下降,後來在他稍微大了一點的時候配了個眼鏡,頭一次戴上眼鏡他才驚覺,原來天上只有一個月亮!大家聽了都哄堂大笑,然後作鳥獸散。。。
    從這個故事稍微引伸一下,設想一下下面這個極端情況,假設有個與世隔絕的小村落,村民因為某些遺傳原因導致整個村子里的人都是散光,沒人懷疑天上有倆月亮,突然生下來一個孩子發生了「基因突變」而導致他只能看到一個月亮(就和我們這些正常人一樣),繼續下來會如何?他最終會承認他得了某種眼病,也許為了和別的村民取得協調一致他也可能會去配上眼鏡而使他戴上以後可以看到兩個月亮,想必這結果不是很荒唐吧。
    由此可見群體的協調校正是多麼的重要,人們習慣於以人本位觀察了解世界,從而得出了世界就應該是人類所能感覺到的那個樣子,假如切換一下觀察角度,這個世界也許是完全不同的另一個樣子,比如,實驗表明,貓,狗等動物感知不到彩色,在他們眼裡這世界多半就是灰突突的樣子,而一些昆蟲卻能看得到紫外線,蝙蝠的視力近乎為零,對他們來說色彩根本就是沒有意義的,那麼問題來了,從不同的觀察角度可以觀察到完全不同的景象,而觀察角度可以無限多樣化,到底誰觀察到的是真實的客觀存在呢?嘿嘿,不難發現,我們是找不到的這樣的觀察者的,進一步由此得出的結論是,離開觀察就談不到外部世界,所謂不依賴於觀察的絕對的客觀世界是根本無法證明其存在,充其量只是推斷出來的,存在於我們的意識妄想里的東東。
(三)
    雖然上述絕對的客觀世界是純粹推斷出來而無法證明的,然而對每個觀察者來說,作為推斷的素材,也就是被觀察到的那堆東西卻是栩栩如生的,我們可以稱呼它為外境,很顯然,外境是存在差異的,這一點無論對於動物還是人都平等成立,所不同的是,人類因具有較強的理性思維能力,對於觀察到的比較原始的差異可以加以抽象化,分門別類,從而形成各種概念,下面我們來考察一下概念的本質。一個經常被引用的例子就是樹和樹種,在人們的意識中毫無疑問樹和樹種是兩種不同的,實際存在的東西,可是我們在觀察一顆種子在發育成長到樹的這個過程中可以發現,我們找不到這樣一個邊界點,在這之前是種子,而在這之後就變成樹,也就是說,樹和種子的絕對邊界是不存在的,之所以人們會有這兩個概念無非是為了描述一個相續變化過程中的差異。當這種差異足夠明顯的時候,為了以示區別於是產生了這兩個名詞。再比如,電腦。100年前顯然沒有這個東西,為大家公認的是,上世紀四十年代之後世界上出現了電腦,對我們來說同樣毫無疑問電腦是實有的,可是假如,當一個人不了解電腦從產生到現在的這個相續發展過程,把現在的多媒體電腦,和當年放滿好幾個房間的東東同時給他看,告訴他這兩個都是同一種叫做電腦的東東,恐怕很難能讓人接受,再進一步,觀察一下組裝電腦的過程,按照一般的順序,把主板固定在機箱上,插上板卡,固定各個驅動器,連線,乃至最後組裝完畢,在這一系列的過程裡面是否可以找到這樣一個邊界點,在這之前電腦還不存在,這之後才「產生」出了一台電腦呢?這麼一個點恐怕是找不到的,這說明,電腦這個概念所指向的實體,與這實體以外的絕對邊界是找不到的,電腦並不具有它獨有的性質可以截然把它和它以外區分開,那麼為什麼會產生電腦這個概念?不難想象,當它由最初一大堆各種元件,最終組合到一起,從而實現了一些計算功能,具有了顯著的差異可以導致把它獨立出來的時候,人們才會給它取了個名字,於是電腦就這樣「產生」了。
從上面這個過程大概可以知道,在究竟意義上,上個世紀四十年代並沒有什麼新的了不起的東東「產生」了,一切都是相續變化,當變化的差異足夠明顯的時候,在人們的意識裡面給它起個名字,以示區別,僅此而已,這個過程在佛法上叫做名言安立,其實質不過是人們在意識上對外界強行進行分割,本來嘛,這本是無可非議的,可是毛病就出在,人們忽略了這個過程,而錯以為這些自己安立的名言是以一個一個的實體而存在的,是獨立無條件而存在,在佛法上稱這個為自性見,為凡夫的一大邪見,事實上,只要是人為割裂出來的,就必然是相對的,互相對待的,就像矛盾的雙方,任何一方都不能離開對方而獨自存在,此即為佛陀為我們揭示的觀待道理。
到此為止,我們大概可以看到我們所誤以為實有的各種概念是經不住考察的,它的依所是虛妄而沒有根基的,可是不容否認,引起人們產生實有概念的那個外界是存在差異的,人們決不會無緣無故對一塊白布進行分割命名,而白布和黑布的差異則足以明顯到安立這兩個名詞,然而這種差異卻是因觀察者而異的,從人類的觀察角度非常明顯的這種差異,在蝙蝠的角度進行觀察的時候會被完全地吸收,如前面所述,因為觀察角度的無窮多,每個觀察者可以觀察到的差異是完全沒有其客觀上的真實意義的,這就像幾個孩子過家家,你當媽媽我當爸爸這是桌子那是椅子一樣,儘管在大人看起來很荒謬,然而經過在孩子們之間達成共許,一樣可以發揮真實的作用,這就是金剛經上所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的含義。
    分析到這一步,最後我們必須要面對一個「我」的問題,人們覺知「我」的存在,完全不是從理性上追尋出來的,而是一生下來就有的感覺,無論人還是動物,都知道有這麼一個可以覺知,常一主宰的我,佛法上稱這個為「我執」,可是從理性上如上進行追尋,「我」和「我所觀察到的世界」是觀待出來的,本質上是無法分割的,沒有這麼一個「我」可以獨立於外界而存在,人們面對的所有的問題都是因為這個「我」的存在,覺悟了「我」之虛妄,才會體會到這個世界之不二,也就意味著煩惱的承載者的「我」的解脫,然而,僅僅有如上的思維分析所得來的知見是不夠的。
(四)
無論理性思維上對「自我」做出什麼程度的否定,沒有人可以無視「自我」的感覺,生活在現實世界里,我們每個個體對於「苦樂」等等的感受卻是實實在在的,蘇東坡曾經寫詩嘲笑過過他的一位朋友整天談空說有晚上不睡覺,可是聽到他老婆的河東獅吼卻嚇得連拐杖都掉在地上。
我們可以作個比喻,「自我」好比一座山,越接近山頂,山的形象越清晰,獨立的特徵約明顯,可是無法否認的事實是,山與大地本質上是不可分割的。凡夫為無明所惑而產生的「我執」,無時無刻不在強烈的執持,維護著「自我」這個虛妄的存在。出於對於實相(無我)的恐懼,「我執」是會盡量地把注意力集中在山頭部分的,這就是我們常態心理下顯現出的強烈的能(觀察)所(觀察)對立的二元世界。在佛門空性正見指導下的禪修可以大大地削弱這個對立,把注意力逐漸地拉向山的底部,在時機因緣成熟的時候,行者會最終突破無明而體悟不二的實相,然而這種實修卻不是那麼簡單的,需要有真正的行家進行指導,這部分非俺力所能及,本文中不打算論及。
(五)
    想起了藏天朔的那首歌,「喜馬拉雅,長城萬里,遼闊的草原,綠色的森林,大千世界,人來人往,五湖四海,兒女情長。。。」
    嘻嘻,這個大千世界說起來還是佛教里傳來的呢,在著名的阿含經里佛陀以他的慧眼所見為我們描述了這個層層不窮,杳無邊際的世界,我們這些渺小的眾生,『寄蜉蝣與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在這個世界上各自執著自己所見,憑空製造出無窮無盡的問題,然後樂此不疲地試圖解決。佛法的出現是為了解決人們的煩惱,每個個體所體會的煩惱雖然千差萬別,可是我們卻找不到一種絕對的煩惱,苦和樂從本質上來說不是兩種東西,一個人飢餓的時候吃飯會有滿足感,可是吃飽了繼續逼著他吃卻成了痛苦,可見樂只有在苦的襯托下才會有意義,因為有苦的存在(如上述的飢餓感)才會有苦得到緩解的樂,這兩個是誰都離不開誰的,我們盡其一生要去找的那種「沒有痛苦的快樂」,事實上是虛妄而不可得的,人生就是這樣一個過程,不停地上坡→積累→苦聚,然後再下坡→釋放→苦的緩解,何必一定要相信人死後才會有輪迴呢?人活著的時候不就是一直在這樣不停地輪轉嗎?體悟這個過程,找到解決方法,不懈地努力追求,終有一天會超越個體的視角,破除無明的執著。
願此文能給勤于思考的朋友一些啟發。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沙發
NYLASH 發表於 2007-9-6 21:24 | 只看該作者
蠻好的思考!  贊一個!
前面對於認識論的闡述是不錯的. 物質與存在, 現象與實體, 感觀和內心. 色與空, 共相與實相, 值得思考的問題.  
至於唯心論, 基督教也提到, 貝克萊就說顏色是存在於心靈中的, 我們只有通過神才能去感知外面的世界.
所以大部分宗教都是差不多的, 而哲學,科學正是指導我們怎麼樣去認知這個唯物的世界的.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

主題

450

帖子

105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05
3
 樓主| 那爛陀寺 發表於 2007-9-6 22:46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NYLASH 於 2007-9-6 21:24 發表
蠻好的思考!  贊一個!
前面對於認識論的闡述是不錯的. 物質與存在, 現象與實體, 感觀和內心. 色與空, 共相與實相, 值得思考的問題.  
至於唯心論, 基督教也提到, 貝克萊就說顏色是存在於心靈中的, 我們只有通 ...

是的,實際上觀察到的任何外境都離不開主觀上的參與,比如看電影,真的有人物在動嗎?其實不過是因為我們的心把一幅幅靜態畫面上的類似的實體拼接起來而構成的,這個道理不難理解,但在現實生活里我們看到一個人從面前走過去都認為是真實的,究其本質其實和看電影並無不同,同樣是在外境中遍計出人的實體,然後持續追蹤而構成一個連續場景,僅此而已,但是這個過程的心識卻是相當的細微,通常的心態下是根本觀察不到的,經雲一彈指六十剎那,一剎那九百生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7 20:3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