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龍應台:教科書問題,遠比我們想象的複雜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07-8-5 12:1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http://www./bbs/thread172296.html
來源:南方周末   

  「那些對歷史教科書採取粗暴簡單化處理方式的執政者,往往都是對自己的權力最缺乏信心的執政者。」  

SmallP    來源:南方周末   

  「那些對歷史教科書採取粗暴簡單化處理方式的執政者,往往都是對自己的權力最缺乏信心的執政者。」  

   南方周末:自1980年代以來,由歷史教科書的編寫引起的爭議不斷,比如在日本,由於右翼勢力的介入,就曾有四次關於歷史教科書的修訂,引起包括中國在內的周邊國家民眾的強烈抗議。

  龍應台:對歷史教科書的改寫和爭議,1945年二戰後在國際上一直都是一個很大的議題。非洲所有的殖民后獨立國家、甚至包括從大英帝國獨立出來的澳大利亞、印度等國家,它們的歷史都經過要重寫和辯論的過程。
  不久以前德國的歷史教科書裡面,提到1915年土耳其屠殺100萬亞美尼亞人的歷史,土耳其政府憤怒抗議,要德國修改教科書,這是一個非常大的國際事件。但德國不會因為這個改寫教科書,因為這不是政府行為,是民間歷史學家寫的,只要合乎大的原則,就屬於學術自由的範圍,然後看學校採用不採用,柏林很多土耳其學校完全可以拒絕使用這個版本。


  南方周末:就您的經歷與觀察,像德國這樣的國家,其歷史教科書的編寫大致要經過一個什麼過程?

  龍應台:在德國,歷史課屬於公民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教科書一般都是民間自己去編寫,編寫後會有一個審查的過程,通常只有原則上的規範。比如德國不會有一本教科書宣揚納粹是好的。再說,德國是聯邦制國家,教育政策權在各邦政府手中,所以也不可能有一個中央政府的「欽定」版本。各學校也有權利挑選版本。
  愛爾蘭也有一個流血爭取獨立的過程,最近幾年其教科書的改寫也成為一個很大的議題,在原來的教科書裡面對自己獨立的過程用一種英雄美化的手法去寫,對於1922年-1923年的內戰內鬥,歷史課就著墨很少。但從1980年代開始,隨著國家實力的崛起、自信心的增強及天主教會影響的衰落,越來越多愛爾蘭人拋棄了過去簡單化及片面美化歷史的狹隘理念,教科書採取更為開放、尊重史實的寫法。
  澳大利亞一開始也有相當強的白人政策,現在反而是多元文化,多種族、多語言在教科書裡面成為主流敘述,其總理於是起來呼籲歷史教科書編寫的專家是不是能夠平衡一下這種「過度多元主義」,結果遭到強烈批評。


  南方周末:掌握政治資源的官方機構難道不能強行推行自己的政策,並影響教科書的編寫或修訂?

  龍應台:2006年8月,執政長達11年的澳大利亞總理霍華德曾經主持了一個「歷史峰會」,提出重新構建國家新的歷史敘述,像「原住民和解」、「多元文化」等在政治詞典中應該被「修訂」,這種政策一方面遭到自由派學者、教育界的批評,另一方面在中學歷史課堂中其實並沒有多少影響力,因為課程的管轄權在各州,並不受中央政府控制。早期白人定居澳州的歷史仍被稱為「入侵」,原住民的故事也被寫入歷史教科書。
  在澳洲人口最多的新南威爾士州,霍華德的政策遭到強烈抵制,一個教齡長達42年的中學歷史女教師甚至說,「我的班級由40個不同種族的學生組成,他們膽敢強制通過一個種族的規定,那結果恐怕是一場'戰爭'的開始。」
  由此可見,在一個高度成熟的自由開放社會中,民間的力量強大,不太容許政府有操縱意識形態的空間。
  愛爾蘭的例子則說明,在一個文化力量、財富充沛的現代化國家,其國家自信越強,對歷史教科書的多元性態度越寬容,越敢於面對歷史真實,而那些對歷史教科書採取粗暴簡單化處理方式的執政者,往往都是對自己的權力最缺乏信心的執政者。


  南方周末:那麼在台灣,「教育部」委託「台灣歷史學會」進行的「教科書不當用詞檢核」計劃,被認為是民進黨政府「去中國化」的重要步驟,這是否會在新版歷史教科書中變成既成事實?

  龍應台:民進黨各種修史的手法,往往違反民主程序和民主精神,這也是它最該被抨擊的地方,但是,我還是認為,任何事情都要釐清煙霧,直視本質。所謂5000個詞條的問題,在媒體上被簡單化為民進黨透過「教育部」來進行歷史教科書的「去中國化」,這是不是一個正確的陳述?民進黨政府再囂張再霸道,它也沒有權力這麼做,因為這不符合法定的過程--今天台灣的教科書都是民間編撰書寫,已經不存在那種從上而下政府指定教科書的行政操作模式了。所以沒有必要馬上跳到「民進黨去中國化」這個政治層面,而要先去仔細檢視,在教科書製作的過程里,哪一個環節出了問題,哪一個環節被操作了。比如說,「教育部」說,他只是把一個學者的調查報告轉給民間出版社「參考」,那麼所謂的5000詞條就根本沒有「強制性」,那麼就不構成一個政治問題,而要追問的是,「教育部」給這樣的「參考」有沒有逾分,有沒有不當地干涉民間學術自由的問題。
  一個社會越是自由開放,政府的操弄空間就越小。就以台灣教科書為例,陳水扁要改教科書,有那麼可怕嗎?改教科書,在一個民主社會裡,還有好多關要過。第一,教科書的審查委員會,理應是一個立場獨立、不受操縱的專家團體,它不見得會同意執政者或者執政黨的立場。第二,即使通過了,各級學校還有選擇,采不採用某一個版本。很可能一個飽含意識形態的教科書被市場淘汰。第三,每個學校都有家長會,家長會也可以發揮力量。
  在自由開放的社會層面,應該能讓任何教科書的改寫,包括像中正紀念堂的改名等等,可以從小學,從鄉村,從最低層的社區一直辯論到國會的大殿堂,整個過程在最後得到一個社會共識,共識的結論是什麼不重要,但是沒有經過那個過程就用手上的權力進行強硬的操作,是最反民主的做法,所以當民進黨嘴上說反威權反蔣氏政權,但自己所有的手法是一個最威權的手法,其實完全是虛假的,問題不是在它的結論,而是它的做法。正名本身不該是問題,問題是手段是否合乎民主精神及程序。還有一個問題是反對黨本身,或是台灣的社會本身,對於這些事情不去正本清源,看到問題的核心,反而跟著民進黨打政治混戰,這是比較糟糕的地方。
  教科書的改寫應該是一個知識性學術性的問題,也是政治性的,但現在的問題是它只變成一個政治性的操作,知識性學術性的東西全都不見了。


  南方周末:你的孩子曾經在德國上學,你看過他們的歷史教科書嗎?在德國,歷史課是怎麼上的呢?

  龍應台:當然,我自己的文章還被收到德國的教科書里去呢。這篇文章寫的是歐洲人對於亞洲人的刻板看法,發表在公開出版物上,被選進他們教科書裡面,作為多元文化的一個教材。
  我特別研究過,發現在德國的歷史課里,所謂歷史教科書並不像華人世界里,教科書被作為一個核心材料使用。他們是把所謂教科書當作「參考材料」來用的。歷史老師會讓中學生看很多圖片,讀很多一手資料,比如,讀俾斯麥首相所做的發言,和他的對手的發言,然後讓學生自己去分析、比較,得出自己的結論來。課堂里就有很多的辯論,學生和老師之間也有辯論。也就是說,他們的教育方式里,教科書的地位跟我們想像的完全不同,而教科書的撰寫本身也留很多空間,讓學生在課堂上辯論。
  意思是說,讓我們假定有本什麼帶強烈意識形態的教科書好了,它充其量也只是課堂里不同的歷史解釋裡頭的一個版本罷了。而學校的考試,也不是要學生依據教科書來作答,而往往是要學生,比如說,就某一個歷史人物的談話,意即原典,來進行分析。
  我們的教育方法,把教科書當作欽定版本,才使問題顯得那麼的恐怖。所以該檢討的,還不只是教科書的編寫及獨立性,還包括教育方式是否培養學生獨立思考,是否鼓勵學生挑戰固有詮釋。


  南方周末:台灣的情況可能不一樣,雖然「教育部」關於5000個詞條的修改給出的意見是「參考」,但如果教材編寫者不按其意見修訂,那「部屬」的教科書審查機構「國立編譯館」完全可以採取「技術操作」讓其無法通過「審查」。2006年台大歷史系主任吳展良主持編寫的高中歷史教科書被「封殺出局」就是一個再明顯不過的例子。

  龍應台:我所想強調的是,對於民進黨的所作所為,不要反射性的一下就跳到政治層面,讓我們先冷靜地檢視,一,它有沒有操弄過程,二,若有,它操弄的過程是什麼?因為,只有透過這樣冷靜的分析和討論,才能提升台灣的民主。
  問題的應然層面是,所謂「教育部」強制教科書「去中國化」,這個過程都需要民主程序的挑戰。核心層面是這個審查機關「國立編譯館」所任命的審查委員會,它需要回應民主程序的質問--它是不是一個獨立的、不受意識形態左右的機構?
  像很多政府機構在出台重大政策時都委託研究機構進行調研一樣,「教育部」當然有權力委託「台灣歷史學會」進行一項「教科書不當用詞檢核」計劃,檢核對象含括國小、國中及高中各版本教科書。
  於是我們看到,這項計劃完成後,「教育部」發公文轉交各教科書出版社「參考」,出版社也稱「教育部」發函並無強制之意。所以按照真正的民主程序,即使「教育部」的動作,都應該受這個審查委員會的挑戰。譬如我以前所在的文化局,要認定古迹,由於古迹委員會這個審查機關的存在,我龍應台局長心裡想認定這個東西,根本就不見得能夠認定,一定要通過委員會辯論投票,再決定是或不是。現在的問題是,我們來觀察這個教科書的審查機關如何表態。我們來檢視這個組織裡頭的成員,是不是都是有專業能力而且有獨立人格的學者。這還是一個現在進行時的問題,還沒成為既定事實,所以也談不上過於悲觀。


  南方周末:那麼在現實層面,這種基於維護程序正義的辯論能不能發生?如何發生?

  龍應台:現在回到實然層面:這個審查機構的成員很可能是符合某陣營意識形態的成員,因此他們很可能會完全同意「教育部」的「參考」意見。但在台灣的現實情況下,依然迴避不了民主程序,這個過程需要過好幾道關。
  第一關,就是「國立編譯館」要接受究竟有沒有獨立性的考驗。如果完全受「教育部」的操控,馬上就會受到各界質詢,比如來自「立法委員」的;還有,有學者或新聞記者會調查這些組成人員過去的著作、言論、觀點,以此質詢其職業操守是否受意識形態的左右。
  第二關,各民間出版社、各類教科書的編者都由某些學者專家組成,他們會發出自己的聲音。
  第三就是學校,他們有權決定選用哪本教材,甚至完全不用;還有就是各個學校的家長委員會,這也是一支不容忽視的力量。別忘了,日本右翼在2001年出版的歷史教科書全國只銷售了五百多冊,採用率為可憐的0.039%
  教科書的問題,遠比我們想象的複雜。大陸對台灣修史其實不需要太過反應。比如,重視本村本土的鄉土並不一定等於所謂「台獨」。先認識自己村子里的河流和花草樹木和人物故事,然後才逐漸擴大到省,到國,到世界,是一個最正常的教育方式,所以先教台灣的濁水溪,然後才教大陸的長江黃河,是天經地義的事。我上學時候用的教科書都是政府「欽定本」,讀的全是偉大母親河長江黃河,可我住的村子裡面的河流,在課堂上學不到。這不是正常的。


  (沈亦文對本文也有貢獻)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2189

主題

3562

帖子

2514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海外苦力(七級)

Rank: 4

積分
2514
沙發
gskhg 發表於 2007-8-6 23:13 | 只看該作者
你村子裡面的河流可以和長江黃河比較的嗎?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雲遊大俠

Rank: 5Rank: 5

積分
13578
3
allenjsau 發表於 2007-8-7 21:02 | 只看該作者
實際上最危險的是象龍應台這類藍皮綠骨的台獨.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8 18:4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