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假如王小波雕像不是裸體 誰會「領養」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2246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laodai 發表於 2007-7-21 09:4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由廣東美術學院大四學生鄭敏創作的王小波裸體雕像所引發的風波至今未平。王小波的妻子李銀河明確表示不會收藏該雕像,鄭敏日前不得不向社會求助,希望有單位或個人免費領養他所鍾愛的作品(《重慶晚報》報道)。這尊雕像的經歷如此「坎坷」,焦點就在於它的「裸」,這多少有些諷刺——擅於用江洋恣肆的筆觸描繪男歡女愛的作家卻遭遇「性」的尷尬。
  王小波裸體雕像的照片自3月初在網路上曝光后,即引發強烈的爭論,主要牽涉到四方的矛盾。哪四方?鄭敏、李銀河、王小波的家人以及網友(尤其是王小波的粉絲)。別看四方斗得如此激烈,矛盾的糾結點無非在於一個字:裸。在這看似是原則性的問題上,鄭敏堅持己見,李銀河立場搖擺,王小波的家人強烈反對,網友則是口誅筆伐,到如今,雕像也將面臨「四處流浪」的命運。

  對於鄭敏這個在校大學生而言,將畢業設計落點在王小波的雕像創作上顯然是個不錯的設想:今年4月11日是王小波逝世十周年的日子,這位贏得「身後盛名」的文壇大家讓許多人有種「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的感喟,網路上更充斥著紀念王小波的文字。我們不知道鄭敏是不是王小波的粉絲,但若如他所言——自己想要創作出「一個坐在地上的騎士,一個自由的人」的形象,那麼這種藝術構想是可以理解的,王小波給後人的印象恰是如此。

  在世界雕刻藝術史上,將人物進行「裸體化」創作的例子比比皆是,在中國當代史上也曾出現過,如1978年的雕塑《勐士》便將張志新(女,曾任中共遼寧省委宣傳部干,文革后被追認為革命烈士)以裸體形式塑造。只是在面對,在對性話題欲說還休的中國人看來,如此赤裸裸的表現手法,還是有些「不適」。

  因此,也難怪王小波的家人會如此反對,甚至對鄭敏發出「你想幹什麼」的質問。對於家人而言,看到自己的親人在死後卻被完全地、號稱藝術地展現在世人面前,這種憤怒也可以理解。

  但李銀河的態度卻不免要受到輿論的質疑。掛著「中國性學專家」銜頭的李銀河近年來屢有驚人之語,「義無返顧」地提倡性開放和性自由。通過李銀河的博客(《雕像事件的前前後後》)可知,對於王小波裸體雕像,剛開始時她是支持它面世的,但後來卻提出了反對在上海公展的意見,如今更聲明不會「領養」。在李銀河的駁文中,反覆提及「有無生殖器」的問題——這似乎成為爭論的焦點。

  作為一名社會學家,李銀河當然明白「知行合一」對產生社會公信力的重要性,那麼,在言論上如此放得開的性學家為何不能容忍裸體藝術呢?若鄭敏創作的對象不是王小波而換作他人,李銀河恐怕也就不會如此搖擺不定了,樂了個「事不關己,說得容易」。

  文學作為藝術,可以將人生百態剝離得一絲不掛,為何雕像就不可以「裸」?在雕刻史上,裸是藝術,關鍵在於如何才能裸得藝術。如今,王小波裸體雕像作為藝術作品卻被賦予過多的文化標籤、過重的輿論壓力。問一句,假若此尊雕像不裸,誰會「領養」?誰又該「領養」?恐怕也輪不到性學專家的表態了。

星島環球網
明有物有則,索源清流潔。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22461
沙發
 樓主| laodai 發表於 2007-7-21 09:53 | 只看該作者

關於王小波雕像 "別把簡單的想複雜了"

  迫於各方壓力,原定參加3月31日到6月20日「2007迎世博·上海國際雕塑年度展」的王小波裸體雕塑最終將不做公開展示。從簽下展出合同的幸福成就到無法展出的尷尬現狀,廣東美術學院大四學生鄭敏短短數月的經歷像過山車一樣驚險刺激卻又充滿無奈。

  3月16日,鄭敏向《新民周刊》記者獨家披露了王小波裸體雕塑創作、出籠的全過程。

  不是「王小波門下走狗」

  新民周刊:咱們還是先談談你為什麼要做這樣一尊雕像吧。

  鄭敏:我們這門畢業創作課叫"名人肖像創作",要求做名人肖像雕塑。很早以前,我讀過一本王小波的《青銅時代》,感覺他寫的東西和我骨子裡挺像的,而且他的形象很適合我的雕塑語言,就決定做他了。開始並沒有想到什麼王小波逝世十周年紀念。許多媒體說我從小就崇拜他,我今年25歲,小時候他的書還沒出呢!

  新民周刊:其實之前你並不是"王小波門下走狗"?

  鄭敏:對,我現在也不是。我在做雕塑之前看了很多他寫的書,絕大部分都是網上看來的。在書店看到一套《王小波全集》,印刷和裝幀太粗糙了,就沒買。

  王小波的東西寫得很乾凈,我一直覺得把他用雕塑做出來可能會很有意思,能跟他書里表達的東西一脈相承。我把一個60厘米的設計小稿給我的指導老師看了,他也覺得挺不錯。

  新民周刊:是不是因為考慮到李銀河在性學方面的前衛觀點而想到了找她聯繫?

  鄭敏:之前我根本就不知道李銀河是王小波的妻子!還是我的一個同學告訴我,說你做雕塑找不到照片,何不向李銀河要啊?

  我從她的博客上找到她的郵箱,試著給她寫了封信。我在信里說:

  "我想在王小波先生十年忌辰做一個他的雕像,郵件的附件是我的設計方案和雕塑小稿。這個小稿是雕塑放大的模型,只有30厘米高。現在正在放大,放大后的雕塑高度為1.5米(包括底座),因為雕像是坐姿的,如果站立就有將近3米,算是比較大的紀念雕像了(羅丹的雨果紀念像也只有2米高)。"放大后的雕像將會有豐富的細節。雕塑的創作意圖是為了表現小波的敏感、率性、倔強的騎士氣質和他追求自由的精神,雕像的姿勢構圖就是從這出發的。我看了小波很多書,看過我能收集到的所有錄像資料,但仍可能對他理解有所局限和偏差,我非常需要您的意見。"

  我還告訴她,王小波紀念像是我的畢業創作,雕像完成後將在校內展出,並有可能參加國內相關展覽。如她喜歡,我也很樂意捐贈給她,作為小波紀念設施陳列。我喜歡小波和他的書,對他的不一般的經歷和愛情十分敬佩。我沒有經歷過那些,但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和嚮往的生活,我也經歷了很多事情。這些都是我為什麼要做小波的紀念像的原因。到雕塑完成時希望她能在百忙之中抽空來廣州看看。

  新民周刊:收到李銀河的回信是不是很意外?

  鄭敏:是啊,是有些意外。她不但在百忙中給我回了信,並且發來許多小波的大尺寸照片,這對我做小波的雕像幫助極大。她在信里說,感覺挺像的。

  簡單與複雜

  新民周刊:你怎麼抓王小波的神態?

  鄭敏:當初買過一本關於王小波的畫冊,裡面附送了一張光碟,我從上面截了好幾張圖,但是效果不是太好。我基本是參照這個錄像和李銀河給我的那些照片做的。在做的過程中不那麼順利,光是頭就做了三四次。看到不像就推倒重來。最後一稿做他的頭,我已經不用看照片就能做出來了。到現在我的工作台上還貼滿了王小波的照片。

  新民周刊:畢竟王小波已經去世十年了,除了頭部,他的身體你是看不到的,你怎麼去做這種寫實的雕塑?

  鄭敏:為了做他的脖子和胸廓連接的地方,我不得已用鏡子參考自己做。天氣越來越冷,為了不感冒,我只好披了件露肩膀的大汗衫。為了做身體,我還拍了許多我自己身體的照片,但是身形偏瘦,不合適。最後又找了好些模特拍。但更多的還是我自己的想象。

  新民周刊:現在爭議比較大的是你為什麼選擇了一種坐著的裸姿?也許在某些人看來這是對一個嚴肅作家的大不敬。

  鄭敏:《黃金時代》里有個場景是這樣描寫的--我過21歲生日那天,正在河邊放牛。下午我躺在草地上睡著了。我睡去時,身上蓋了幾片芭蕉葉子,醒來時身上已經一無所有(葉子可能被牛吃了)。

  我想表現的正是他剛坐起來的那個樣子。與此同時,我卻故意把他的臉做得比較老。我想他要是沒去世,現在應該55歲了。我想做他現在活著的樣子,有對未盡事業的遺憾,還有一份孩子的天真。

  一尊裸體的名人雕像,可能並不符合國民的視覺習慣,但並不是我為了嘩眾取寵而想出來的新點子。我們所熟知的偉大雕塑家羅丹,就做了作家巴爾扎克和雨果的裸體雕像,裸體所能體現的直眸的"作者"精神,不是其他形式所能達到的。

  有的記者說我想靠李銀河搏出名,要是想這樣的話,完全可以做一個名氣更大的名人。我的想法很單純,喜歡他,就做他唄。現在的人總是把簡單的事情想複雜了。

  新民周刊:網上還有些人質疑這個"裸著的王小波"是否適合在公眾場合進行展出?據說雕塑名人裸體,在國內雕塑家中很普遍,但公開展出卻基本沒有。100多年前,雕塑家羅丹為巴爾扎克做了裸體雕塑,但是,最後公開展覽時,藝術委員會會員們還是臨時決定為他披上了一件睡衣。

  鄭敏:雕塑出來以後,一對軍官夫婦帶著他們的小女兒來看,小女孩指著王小波的敏感部位說"雞雞",男軍官很自然地對著女兒說,每個男人都有的。我好奇,問女軍官,你覺得這樣的雕塑放到公共空間合適嗎?她說現在都這麼開放了,應該沒什麼問題吧。我估計他們不知道這個坐著的裸男是王小波。不過我的家人都覺得如果把他作為一個公共展品也是可以接受的。

  新民周刊:什麼時候收到主辦方的邀請的?現在不能展出遺憾嗎?

    鄭敏:去年11月主辦方和我簽訂了參展協議。對我這樣一個初出茅廬的新人來說,是個很大的鼓舞。李銀河老師看到作品的照片也沒有表示異議,主要是王小波的母親和姐姐看到那組正面全裸的照片后,非常反對公開展出,我也只能接受這樣的現實。

    其實從換位思考的角度來講,我特別能夠理解她們。他的家人打電話過來問我能不能取消展出,我說這得問主辦方。15日,我再次向主辦方確認是否需要將作品運過去,得到肯定的答覆后,我才託運過去了。

    他們後來又告訴我說是展覽的畫冊上也不能出現這幅雕塑的照片,讓我趕緊換一幅照片。這是我的處女作,以前根本就沒做過這麼大型的創作作品。現在只好把一個女人體的習作照片給他們了。

    新民周刊:看來以後大家只能在網上看這幅雕像的照片了。

    鄭敏:照片模糊了作品的真實比例,看一張照片,你永遠得不到站在一個雕像前面的那種感受。就像我們上人體寫生課,模特進來,我們不會想象低俗的東西。而你要是看到一張同一場景的照片,會覺得十分不自然。

    送到上海的是1號作品,為了運輸方便,我把雕塑分解成好幾塊,還附了一份詳細的組裝說明。現在看來是用不上了,估計他得一直待在箱子里了。現在,雕塑的原模還留在學校。李銀河老師知道了還有一個在學校,打電話告訴我希望不要讓他流落出去。

    新民周刊:快畢業了,有什麼打算么?

    鄭敏:本來打算畢業後去北京看看。現在有點亂了。畢業論文還沒寫好,不會畢不了業吧?希望有生之年這尊雕塑能夠公開展覽一次。不過到現在為止,我還是真心地希望李老師和王小波的家人能夠來看看這尊雕像。
明有物有則,索源清流潔。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8 08:2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