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一中」之下的兩岸政治框架 ?

[複製鏈接]

506

主題

1329

帖子

708

積分

貝殼網友六級

Rank: 3Rank: 3

積分
70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fkfnew 發表於 2007-6-20 13:2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作者 邱震海(香港)
聯合早報

  國民黨2008年大選參選人馬英九日前在印度訪問時,提出兩岸「互不否認」的主張,認為兩岸若暫時做不到互相承認,至少可以做到互不否認,這是一個低標準的要求。這是馬英九繼去年3月21日在哈佛大學提出兩岸關係「五要」主張(其要點是兩岸建立30到50年的軍事互信機制)后,又一次提出關於兩岸關係的新思維。

從「五要」到「互不否認」

  馬英九的「互不否認」與「五要」思維,有著一定的內在聯繫,即兩岸為了謀求一個長期的和平、穩定框架,需要一套對雙邊關係具有約束力的框架。去年他提出「五要」后,筆者曾發表評論認為,這一建議具有一定的建設性,但關鍵是在對什麼是「一中」的定義上,馬英九的概念不甚明確,有意無意間埋下了一定的伏筆。

  眾所周知,「九二共識」中的「一中各表」,其「一中」定義十分明確,即一個覆蓋大陸和台灣的中國疆土。但後來隨著時間推移,台灣內部不斷出現「中華民國在台灣」等定義和修憲要求,將「一中」概念縮小到金馬台澎地區,這亦即被大陸認定為法理台獨。

  馬英九去年在提出「五要」時雖然仍以「一中」原則為基礎,但定義卻時常在「1912年的中華民國」和「目前在台灣的中華民國」之間游移,使人感到其「新台灣情結」的選戰需求對其政治理念和操作的作用力。因此,去年筆者曾指出,針對馬英九的「五要」新思維,北京須警惕其中的玄機。

政治框架須提上議事日程

  撇開這一點,馬英九的「五要」和「互不否認」,一定程度上點到了兩岸關係的一個死結,同時也是未來要繼續良性發展的一個關鍵。一個淺顯的道理是:過去若干年,兩岸關係過去一方面分道揚鑣,越走越遠,另一方面台灣島內法理台獨氛圍日濃。

  究其原因,兩方面的原因不可忽視:一是大陸對台政策上依然無法放開一些教條;二是島內近20年逐漸出現台獨化的思潮和行動,大陸對台政策的持續僵硬不啻給了這股浪潮以新的推動力。

  因此,兩岸關係走到今天,必須在確定「一中」原則和確定兩岸政治框架方面,做出某些具有實質意義的舉動;只有這樣,才能最大程度地贏得台灣民心,最大程度地獲得未來幾十年兩岸關係的持續穩定與和平,也最大程度地遏制台獨勢力。

基於這一思考,筆者去年曾提出未來兩岸關係的三個階段論:第一階段:從2006年到2008年,亦即在台灣領導人選舉前,大陸必須與台灣國民黨與民進黨候選人就「一中」原則進行溝通與磨合;第二階段:從2008年台灣領導人選舉結束到2012年或2016年,兩岸必須就「一中」原則的確立和兩岸政治框架互相定位,尋求具有建設性的解決之道,其中包括「中華民國」定位問題、「一中」原則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華民國兩者之間的關係問題等;第三個階段:在2012年或2016年之後,若上述「一中」原則和兩岸政治框架定位獲得確認,兩岸方可有未來持續的和平、穩定和良性互動。
  台灣《聯合報》日前透露一名正在台灣出席研討會的大陸對台學者的觀點,即北京將正視兩岸互不隸屬的現實;兩岸和平架構的關鍵,是解決兩岸公權力相互承認和合作的問題。報道認為,這一觀點顯示北京正在考慮2008年後的官方談判,正朝細化和具體化的方案探索,未來有可能將目前的「以民代官」、「以官扮民」的「白手套」方式,轉化為官方直接談判與合作。

  

領土不容分割與行政獨立

  

  台灣媒體的分析是否過於樂觀,目前不得而知,但如上所述,為了避免目前兩岸政治框架模糊狀況繼續為台獨分子利用,北京有必要從現在起思考解決「一中」原則下現有政治框架的關係問題,亦即在一個主權、領土不容分割的國家內部,兩個獨立運行的政法和行政系統問題。

  當然,這裡的「一中」原則必須先有一個既能解釋兩岸現狀,又符合主權不可分割原則的法理論述,且能為雙方接受,然後經由雙方簽署非國際法意義上的兩岸基礎條約。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且實際情形未必一定如上所描述,但卻已到了必須思考、醞釀的階段了。

·作者為鳳凰衛視評論員
愛江山,更愛美人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0 12:2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