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券商無限創設招行認沽權證是嚴重的違法行為

[複製鏈接]

10

主題

63

帖子

20

積分

註冊會員

小留學生(一級)

Rank: 1

積分
2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tcjingda 發表於 2007-6-20 12:4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著名財經評論家黃湘源:原來的認購權證和認沽權證是作為股改對價的一部分,這同時也包含了該權證的交易權利,創設權證強行改變了權證行權和交易的條件,侵犯了權證持有人的利益,即使有交易所的同意這樣做也是違法的,連續創設的武鋼權證不是原來意義的股改權證,交易數量擴容的數倍而其交易價格也受影響,這意味著權證的交易權利受到嚴重侵犯,他們本該獲得的股改利益被人為改變了市場因素而剝奪。

  北京私募基金代言人花榮:我也認為這個事情創設權證違反了當初股改的承諾,所以這個承諾投資者完全是有理由或者是有權利進行訴訟的,第一個目標就是交易所。

  著名財經評論家水皮:權證的創設部分包括兩個交易所推出的創設解釋,應該是在權證作為對價,作為股改方案出台之後,創設權證在這個之後,我覺得僅從告知的功能來講也不成立,券商沒有資格介入股改的討價還價之中的,它屬於第三方,從這個意義上理解,我覺得權證創設作為對價支付的權證來講是沒有法律依據的,我個人的觀點權證創設是非法的。

  和訊首席分析師文國慶:第一應該馬上終止這種以創設名義增發股改權證的侵害行為,第二對過去造成的行為進行補償,補償分兩種形式,勒令所有參與創設的券商,如果回購了權證把你的差價找回來,用來作為投資者保護基金,如果你創設的權證還沒有回購的話,現在要求這些權證必須以原創設價格,標價回購,回購以後註銷,停止對於權證持有人利益的侵害。再從《商標法》的角度說,權證是由上市公司創造的具有嚴格限定條件的金融產品,是它們的專有商標,任何其他機構無權擅自使用。券商冒用上市公司專有商標私自「生產」權證,侵犯了上市公司的商標權。這不是讓李鬼愣充李逵嗎?如果這項行為得到上市公司授權,則是上市公司擅自修改全流通契約,投資者有權對其起訴。

  北京中孚律師事務所律師向陽:我認為是創設認購權證和認沽權證是違法行為,違反了公司法的相關規定,創設權證的權利範圍不應該是由交易所和券商做出的,應該是股東大會來做的,必須經過出席股東大會2/3以上的表決權股份的股東通過,才能做出這樣一個決議。一是代表訴訟,要求監事會以公司的名義對董事會成員和證券交易所和券商直接起訴,如果董事會認為沒有參與這個事,那麼你退出被告,其他證券交易所和券商作為被告,二是個人訴訟,任何一個股東可以直接起訴本公司所有的董事,你可以直接起訴本公司所有的董事,這是個人訴訟。監事會收到30天之內不給予答覆的話,會造成重大損失的,1%的股東(持股180天,個人單獨或聯合持有公司1%股份)可以直接以公司的名義提起訴訟要求停止侵害賠償損失。

    上海律師協會證券期貨委員會副主任、上海新望聞達律師事務所合伙人宋一欣:券商創設權證雖然是「合法」的,但程序卻相當混亂,突襲式創設擊碎了投資者對市場的預期。券商創設權證的程序非常混亂,對投資者的利益保護非常不利。多家券商創設的巨量認沽權證上市,使股改中獲送該權證的投資者,只能眼看著手中的權證價值大幅縮水。

  每日經濟新聞評論員葉檀:從目前的結果來看,權證的連續創設既是反市場的,也是違反法治的公平要義的。權證曾被股市的一線監管者認為是「必須儘快出台」的股市衍生品種,也是市場化的重要一步。但問題是,此市場化非彼市場化,人們關注的焦點在於,權證作為對價的支付手段之一,是上市公司與流通股股東之間的協議,對發行量與發行規則有嚴格的要求。而現在,監管者以市場化和抑制市場過度投機為名,引入券商這一第三者,使得一份完整的協議千瘡百孔。權證與對價被混為一談,備兌權證與股本權證同時面世,一切都在權證的名義下為之。創設連續權證一出,瓦解了對價意義上的權證;創設權證奇襲股市,消解了股本權證的存在空間。正所謂成也市場敗也市場。但是,市場真的如此缺乏內在邏輯嗎?當上市公司與特許券商同時被許可向市場輸送權證時,其利益指向總有不同:前者是為了維持市場起碼公平的付出,而後者則是為了用衍生品種賺取利益、化解風險。兩者在根本上是對立的。上市公司響應股改不得不成為市場公平的代言人,券商卻為了「抑制投機」的目的,從背後打了一記冷槍,而監管者都是同一個監管者。也許這才是真正的悲劇:同一個主體,以發展市場名義,也許本意確實是發展市場,卻破壞了市場的公平與公正。更令市場人士悲哀的可能是,象徵意義仍然會大於實際意義。雖然有法律專家提出,認沽權證的連續創設違反了《價格法》以及2006年1月1日起開始實施的新《公司法》。

  復旦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著名金融證券專家謝百三:眾所周知,證券市場應是法制最嚴明的地方,1400家上市公司,幾百家券商,幾百家基金,大家在這裡進行市場經濟下的投資,在「三公」原則下博弈,遵守鐵一般的法律及「遊戲規則」,如果有人違反了三公原則及事先約定的章程、法規,誰就是違法行為,誰就應該受到譴責與懲罰。武鋼「創設權證」卻是一件人人稱奇的怪事。

  首先,權證是上市公司為了完成股權分置改革,作為對價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發給老股東的,這也是在關於股權分置的股東大會上通過的決議。然而,有關部門突然通知要加一個創設權證。從理論上講,認購權證的創設不應多於流通股這個數,而認沽權證,只要有現金抵押,就可以無限創設。這一來,一個會大量甚至是無限擴大的權證,其價格肯定會被壓抑住。投資者可以認為權證現在價格都不合理,但它們的發行、定價都是股東大會上,由大小股東投票贊成,合法通過的。而二級市場的證券價格,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價格法》是不能人為限定的,如果是少數莊家涉嫌犯了操縱價格罪,你抓人就是了。如果人家是在法規章程的範圍內交易,價格一時不合理,那隻能怪你事先設計的遊戲規則、章程有問題,只能以後改。

  其次,這裡有極大的隨意性(是否後幾家也可隨心所欲地大搞一陣啊)。創設權證等任何創新不是不可以搞,而是必須通過一定的法定程序,按照章程,經過股東大會批准同意才可以搞。臨時改變原來的股改方案也應經過法定程序。再則,是誰規定只有少數有創新資格的券商可以去搞創設權證,可以不擔多少風險大把大把地撈幾億、十幾億的真金白銀呢?何不以「三公原則」讓全國大中小股民、投資者一起去創設新權證呢?像國外市場的做空機制一樣,人人可以搞,全國投資者也去押現金、押股票來創設啊!為什麼明明風險很大、要虧的權證允許中小股民去玩;而實力雄厚的大券商則可去創設風險極小、收益極大的權證呢。可見,這件事有極大的隨意性、不公正不公平性,即創設權證的合法性值得質疑。

  中國股權網站長、律師思寧:證券交易所根據非法的《權證管理暫行辦法》核准有關證券公司就已上市交易的權證創設認購權證和認沽權證,是在非法的基礎上進一步違法。

  證券交易所只是「為證券集中交易提供場所和設施,組織和監督證券交易,實行自律管理的法人」(新《證券法》第一百零二條),不是國家權力機關,也不是國家行政機關,無權制定法律、行政法規和規章,只能根據法律、行政法規和規章制定相應的業務規則。如果法律、行政法規有關於權證發行和交易的規定,證券交易所可以根據法律、行政法規以及政府部門的有關規章來制定業務規則。在沒有法律、行政法規根據的情況下,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也無權授權證券交易所核准權證發行。儘管新《證券法》第四十八條規定了證券交易所「審核同意」證券上市的權力,但同時規定了「審核同意」的前提是「依法」。因此,證券交易所擅自製定《權證管理暫行辦法》,核准權證的發行和交易,是沒有法律、行政法規根據的越權行為,是非法的。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某指定報紙2005年11月23日宣稱「引入創設機制有法可依」,把《權證管理暫行辦法》當作「有法可依」的「法律」,是完全錯誤的。越權「立法」的《權證管理暫行辦法》不僅得到施行,還被權威媒體公開奉為「法律」,已經嚴重誤導了社會公眾。證券交易所擅自製定《權證管理暫行辦法》實際上還違反了《憲法》和《立法法》關於國務院的立法權的規定,在社會上造成了證券交易所可以侵犯國務院制定行政法規權力的惡劣印象,損害了國家法律和中央人民政府的尊嚴。

**********************************

大家都知道紙幣本身是沒有價值的,就是一張紙,但大量私印鈔票是嚴重維法行為,會導致通貨膨脹,危害貨幣持有人的利益。

但券商大量創設招行沽權,將廢紙都不值的權證衝擊市場,導致花錢購買權證的股民損失慘重。這與大量發行人民幣導致通貨膨脹在技術上沒有任何差別。

是公開無恥的搶劫行為。
====================================
最無恥是:創設權證到期時券商不需要回購註銷,這是最黑的地方
=========================

還有無恥的呢,券商可以申請專項貸款,再以相應市值用貨幣抵押,就能進行創設,而根本無需買進相應份數正股抵押。這樣就等於拿廢紙來根股民分錢,而不必承擔正股價格變動帶來的風險。

真比搶劫還安全。
===========================

到期日肯定沒有行權價值的權證(可以肯定是因為股票交易有漲跌幅限制),在臨近最後交易日時,多次出現的狂漲,最直接的說明了這根本就是大家心照不宣的純粹賭博,
在此情況下引經據典說什麼法律,也未免太假正經了,

你搞錯了一個概念
既然訂下規則
如果中途應為某個緣由改變
就需要支付賠償
賠償給那些遵守約定者
這就是現代社會的公平原則
參與賭博是個人權利
既然政府開設了這個賭場
那麼參與人就可以利用規則
出現漏洞是因為開設者沒有經驗外加無能
當規則和法律可以被漠視
政府的誠信如同兒戲
不管打著啥民意
信用社會的最大障礙
就是政府行為或者叫公共權力的濫用
沒有任何約束力
官員如同衙役!
知道為啥這麼多人喜歡炒權證么?
因為政府的話都被反向領會聽取。。。
可悲的中國,可憐的政府。
終於,我們又見專政的大旗。
荷蘭的鬱金香案為啥政府始終沒有參與?
因為政府是公開公正公平的執行人
人們自己的炒作
政府的責任就是提示風險
抓在炒作過程里的違法者
而不是參與炒作或強行壓制
哪怕最後套牢無數
政府作了該做的與事件無關
中國政府還不知道如何真正宣傳和做到
公開 公正 公平
還想成為所有人的代表。。。
或者叫統一思想,便於統一代表。

我們佑中國!   不知道還需要被代表多久。。。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1 17:3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