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35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道教的信仰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paullian 發表於 2007-6-3 13:4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1。大道
道體 - 道的初義


「 道 」 這 一 概 念 , 很 久 前 就 已 出 現 。 不 過 , 它 開 始 時 並 不 是 哲 學 范 疇 。


道 原 指 人 走 的 道 路 : 古 代 的 字 書 < 說 文 解 字 > 注 釋 道 字 , 說 : 「 所 行 道 也 , 一 達 之 謂 道 。 」 意 思 道 本 來 是 指 人 所 走 的 路 。 路 有 許 多 種 , 有 分 岔 的 路 , 有 四 通 八 達 的 路 , 只 有 沿 一 個 方 向 延 伸 的 路 , 才 被 稱 為 " 道 " 。 因 此 , 從 它 的 原 意 又 引 伸 出 規 則 、 規 矩 等 含 義 。 比 如 , 天 體 運 行 , 有 一 定 的 常 規 , 這 就 是 所 謂 「 天 道 」 。 春 秋 時 期 , 還 有 「 天 道 煌 煌 , 日 月 以 為 常 」 的 說 法 , 意 思 天 體 的 運 行 路 線 非 常 清 楚 , 它 可 以 用 日 月 的 運 行 軌 跡 加 以 考 察 。 不 過 當 時 在 天 道 的 概 念 中 又 加 入 了 規 則 一 類 比 較 抽 象 的 含 義 , 便 具 有 了 「 規 律 」 的 意 思 , 天 道 一 詞 逐 漸 變 得 豐 富 , 漸 漸 離 開 了 初 義 , 更 多 地 指 自 然 的 確 定 不 移 的 法 則 、 規 律 、 原 則 。

道體 - 老子對道的創造性運用


道 這 一 范 疇 得 到 深 刻 的 闡 釋 , 是 從 老 子 開 始 的 。 老 子 將 道 做 為 自 己 思 想 體 系 的 核 心 范 疇 , 他 所 創 立 的 學 派 因 此 稱 做 道 家 。


《 老 子 》 一 書 首 先 系 統 地 闡 述 了 「 道 」 : 老 子 姓 李 名 耳 , 是 我 國 春 秋 時 代 人 , 他 曾 留 下 一 本 約 五 千 字 的 書 , 分 上 下 二 篇 , 人 們 稱 它 為 《 老 子 》 , 唐 朝 以 後 被 尊 為 《 道 德 真 經 》 。 在 這 本 書 中 , 道 被 用 來 指 稱 世 界 的 本 原 , 因 而 成 為 最 高 最 終 極 的 范 疇 。 老 子 認 為 , 道 , 是 個 混 然 未 分 化 的 整 體 , 先 於 天 地 就 存 在 ( 「 有 物 混 成 , 先 天 地 生 。 」 ) 。 它 是 天 地 和 一 切 的 派 生 者 。 他 對 道 的 種 種 特 徵 , 作 了 全 面 闡 述 。 他 的 思 想 被 後 繼 者 所 繼 承 , 並 且 作 了 更 多 的 發 揮 。 在 先 秦 和 以 後 的 時 代 , 歷 代 道 門 先 哲 對 老 子 的 學 說 作 了 各 種 各 樣 的 探 討 , 僅 注 釋 《 老 子 》 的 著 作 便 超 過 一 千 種 , 另 外 還 有 從 他 的 思 想 出 發 的 大 量 論 著 。 因 此 , 關 於 道 的 論 述 十 分 豐 富 多 采 。

道體 - 道的主要內涵


道 的 內 涵 : 首 先 , 道 是 永 恆 存 在 的 世 界 本 原 : 它 在 時 間 和 空 間 上 都 是 無 限 的 。 老 子 說 : 有 一 樣 混 然 一 體 的 東 西 , 早 於 天 地 就 存 在 。 它 空 寂 無 聲 又 沒 形 質 , 它 獨 立 長 存 決 不 衰 竭 , 不 斷 地 循 環 運 行 永 不 止 息 。 可 以 做 一 切 事 物 的 根 源 。 ( 《 老 子 》 第 二 十 五 章 : 有 物 混 成 , 先 天 地 生 。 寂 兮 寥 兮 , 獨 立 而 不 改 , 周 行 而 不 殆 , 可 以 為 天 下 母 。 ) 它 是 那 樣 古 老 , 又 與 眾 不 同 , 因 此 根 本 就 沒 有 名 字 , 也 不 能 用 通 常 的 名 稱 去 指 稱 它 。 不 過 為 了 表 述 它 , 不 得 不 給 它 一 個 名 字 , 叫 做 道 , 也 可 叫 它 為 「 大 」 。 另 一 個 道 家 理 論 家 庄 周 也 在 《 庄 子 。 大 宗 師 》 中 說 : 「 道 是 真 實 可 以 徵 信 的 , 卻 沒 有 作 為 也 沒 有 形 質 , 可 以 心 傳 而 不 能 口 授 , 可 以 獲 得 它 卻 不 能 見 到 它 。 它 自 己 做 自 己 的 本 根 , 沒 有 天 地 以 前 , 從 來 就 存 在 著 , 它 產 生 了 鬼 神 和 上 帝 , 生 成 了 天 和 地 , 它 處 於 太 極 之 上 卻 不 算 高 , 在 全 部 空 間 之 下 , 卻 不 算 深 , 先 於 天 地 存 在 卻 不 算 久 遠 , 自 從 上 古 就 已 有 它 卻 算 不 得 老 。 ( 夫 道 有 情 有 信 , 無 為 無 形 , 可 傳 而 不 可 受 , 可 得 而 不 可 見 , 自 本 自 根 , 未 有 天 地 , 自 古 以 固 存 , 神 鬼 神 帝 , 生 天 生 地 , 在 太 極 之 上 而 不 為 高 , 在 六 合 之 下 而 不 為 深 , 先 天 地 生 而 不 為 久 , 長 於 上 古 而 不 為 老 。 ) 這 些 都 說 明 , 道 本 身 是 它 存 在 的 根 源 , 它 是 最 初 又 是 最 終 的 存 在 物 , 在 時 間 上 說 它 是 無 限 。


道 是 無 所 不 在 : 上 面 的 論 說 也 涉 及 到 空 間 : 據 庄 子 的 觀 點 , 道 在 空 間 上 也 是 無 限 的 。 古 人 所 說 的 六 合 , 指 四 方 加 上 上 、 下 , 實 際 上 包 括 了 全 部 空 間 。 道 既 在 六 合 之 下 , 也 說 意 味 著 , 它 是 超 越 空 間 的 無 限 大 。 在 此 之 前 , 老 子 就 說 過 , 道 泛 濫 在 我 們 周 圍 , 沒 辦 法 分 出 這 它 是 在 左 還 是 在 右 。 道 , 是 一 個 綿 綿 不 絕 的 存 在 物 , 想 要 去 迎 接 它 , 卻 看 不 到 它 的 頭 , 想 要 跟 隨 它 卻 又 找 不 到 它 的 尾 。 總 之 , 道 無 所 不 在 , 卻 不 限 定 在 任 何 一 個 有 限 的 區 域 。


道 體 是 無 : 其 次 , 道 是 無 , 是 沒 有 任 何 規 定 性 的 存 在 : 道 的 超 越 性 , 無 限 性 , 決 定 了 它 與 一 切 有 形 有 質 有 具 體 時 空 位 置 的 事 物 不 同 。 具 體 事 物 都 有 確 定 的 規 定 性 。 道 卻 不 同 , 它 是 無 形 無 象 , 不 具 備 任 何 具 體 規 定 性 的 。 它 是 純 粹 的 虛 無 。 《 老 子 》 開 宗 明 義 第 一 章 就 說 : 道 , 它 無 名 , 是 天 地 的 始 祖 。 也 就 是 意 味 著 , 道 本 來 沒 有 名 號 。 又 說 , 看 它 不 見 , 可 稱 它 為 夷 , 聽 它 不 見 , 可 稱 它 為 希 , 摸 它 不 著 , 可 稱 它 為 微 。 這 三 者 , 沒 辦 法 追 問 出 究 竟 , 所 以 它 是 一 個 混 然 的 統 一 體 。 它 的 上 面 沒 有 光 亮 , 下 面 也 不 晦 暗 。 它 綿 綿 不 絕 , 不 可 名 狀 , 仍 然 可 以 將 它 歸 結 為 「 無 物 」 。 這 就 叫 做 沒 有 形 狀 的 形 狀 , 沒 有 物 體 的 形 象 , 它 就 是 「 惚 恍 」 。 ( 第 十 四 章 : 視 之 不 見 名 曰 夷 , 聽 之 不 聞 名 曰 希 , 摶 之 不 得 名 曰 微 。 此 三 者 不 可 致 詰 , 故 混 而 為 一 。 其 上 不 皦 , 其 下 不 昧 , 繩 繩 兮 不 可 名 , 復 歸 於 無 物 。 是 謂 無 狀 之 狀 , 無 物 之 象 , 是 謂 惚 恍 。 ) 這 說 明 , 道 是 無 形 無 象 , 人 的 感 官 無 法 把 握 的 。 老 子 說 : 天 下 的 萬 物 都 是 從 「 有 」 生 成 的 , 但 「 有 」 卻 是 從 無 生 成 的 。 他 說 的 無 , 也 就 是 道 。 其 它 道 書 中 也 往 往 用 「 無 」 、 「 虛 」 等 等 指 稱 道 。 總 起 來 說 , 道 的 本 身 是 無 名 , 無 形 , 無 物 , 是 無 , 是 虛 。 這 就 是 道 體 。


道 化 為 神 : 再 次 , 道 的 化 身 就 是 尊 神 : 道 是 虛 無 , 但 又 具 有 神 性 。 它 分 散 時 是 無 形 無 象 的 氣 , 聚 集 起 來 便 是 神 。 在 道 教 中 , 老 子 就 是 這 樣 的 神 。 東 漢 時 的 《 老 子 聖 母 碑 》 說 : 「 老 子 , 道 也 。 」 張 道 陵 所 創 立 的 正 一 盟 威 道 則 明 確 說 : 道 就 是 一 , 一 散 形 為 氣 , 聚 形 為 太 上 老 君 。 太 上 老 君 , 是 道 教 中 對 老 子 的 尊 稱 。 道 教 最 高 的 神 靈 有 三 位 : 天 寶 君 又 稱 元 始 天 尊 , 靈 寶 君 又 稱 太 上 大 道 君 , 神 寶 君 又 稱 太 上 老 君 , 他 們 都 是 道 的 化 身 , 也 就 是 說 全 由 一 氣 所 化 。 《 九 天 生 神 章 經 》 介 紹 三 位 尊 神 的 來 歷 說 : 天 寶 君 是 大 洞 尊 神 , 天 寶 丈 人 是 他 的 祖 氣 , 丈 人 是 混 洞 太 無 元 高 上 玉 虛 之 氣 九 萬 九 千 九 百 九 十 億 萬 氣 , 後 來 在 龍 漢 ( 劫 名 , 天 地 自 形 成 到 毀 滅 一 次 稱 一 劫 ) 元 年 化 生 天 寶 君 ; 靈 寶 君 是 洞 玄 尊 神 , 靈 寶 丈 人 是 他 的 祖 氣 , 丈 人 是 赤 混 太 無 元 玄 上 紫 虛 之 氣 九 萬 九 千 九 百 九 十 九 萬 氣 , 後 來 在 龍 漢 開 圖 時 化 生 靈 寶 君 ; 神 寶 君 是 洞 神 尊 神 , 神 寶 丈 人 是 他 的 祖 氣 , 丈 人 是 冥 寂 玄 通 元 無 上 清 虛 之 氣 九 萬 九 千 九 百 九 十 萬 氣 , 在 赤 明 ( 劫 名 ) 元 年 化 生 神 寶 君 。


人 得 道 、 可 為 神 : 道 能 化 生 為 神 , 人 能 夠 修 道 、 得 道 , 那 麽 也 能 變 成 神 。 人 變 的 神 , 稱 為 仙 , 或 神 仙 。 人 人 都 可 以 修 道 , 也 都 有 成 仙 的 可 能 。 這 樣 , 道 教 的 神 仙 系 統 是 一 個 開 放 的 數 量 無 限 的 體 系 。

道體 - 道的主要功能


道 體 虛 無 , 但 卻 是 整 個 世 界 的 本 原 , 是 一 切 運 動 包 括 宇 宙 演 化 的 推 動 者 。


大 道 有 生 化 功 能 : 《 老 子 》 說 : 道 無 名 卻 是 天 地 的 始 源 , 它 又 有 名 , 是 萬 物 的 母 親 。 ( 無 名 天 地 之 始 , 有 名 萬 物 之 母 。 ) 又 說 : ( 無 名 和 有 名 ) 這 兩 者 , 本 來 是 同 一 個 東 西 , 顯 示 出 來 便 有 了 不 同 的 名 稱 。 就 共 同 而 言 , 它 們 稱 之 「 玄 」 , 玄 奧 又 ?奧 呵 , 它 是 一 切 變 化 的 總 門 。 ( 此 兩 者 , 同 出 而 異 名 。 同 謂 之 玄 , 玄 之 又 玄 , 眾 妙 之 門 。 ) 《 太 上 老 君 說 常 清 靜 妙 經 》 則 說 : 大 道 無 形 , 生 育 天 地 。


道 無 為 而 無 不 為 : 道 的 生 化 功 能 , 並 不 表 現 在 它 在 那 里 發 號 施 令 。 它 並 不 作 為 , 只 是 讓 萬 物 各 遂 其 性 , 自 然 而 然 地 生 長 發 育 , 從 無 而 有 , 又 從 有 而 無 。 這 就 叫 做 無 為 。 一 切 事 物 都 有 始 有 終 , 其 功 能 都 要 通 過 一 定 的 作 為 來 實 現 。 但 正 因 為 此 , 其 功 能 都 是 有 限 的 , 不 可 能 長 久 堅 持 , 老 子 說 : 大 風 不 會 吹 上 整 天 , 驟 雨 下 不 了 一 個 晚 上 。 天 地 的 作 為 尚 且 不 能 持 久 , 何 況 人 呢 ? ( 飄 風 不 終 朝 , 驟 雨 不 終 夕 。 孰 為 此 者 ? 天 地 。 天 地 尚 不 能 久 , 況 於 人 乎 ? ) 大 道 則 不 然 , 它 讓 萬 物 生 化 , 而 自 處 一 無 為 的 境 地 , 永 遠 不 會 枯 竭 。 因 此 老 子 才 說 : 道 常 無 為 而 無 不 為 。 大 道 生 化 一 切 , 卻 不 去 占 有 它 們 , 成 就 一 切 , 卻 從 不 踞 為 己 功 。 學 道 行 道 者 , 也 應 當 效 法 大 道 , 做 到 清 凈 無 為 。


道 的 運 動 規 律 是 走 向 反 面 : 老 子 的 道 論 中 有 十 分 豐 富 的 辯 證 法 思 想 。 他 認 為 , 道 處 於 不 斷 的 循 環 運 行 之 中 ( 周 行 ) , 道 運 動 的 規 律 是 不 斷 走 向 自 己 的 反 面 ( 反 者 道 之 動 。 ) 他 認 為 , 像 有 、 無 , 高 、 下 , 長 、 短 , 前 、 後 等 等 都 是 相 對 比 相 聯 系 而 存 在 的 , 禍 與 福 相 互 倚 伏 , 相 互 轉 化 。 轉 化 的 那 一 關 節 點 ( 極 ) 誰 能 掌 握 呢 ? 難 道 沒 有 個 正 常 的 情 況 嗎 ? 正 常 的 又 會 變 面 成 不 正 常 , 好 的 會 變 成 不 好 的 。 ( 孰 知 其 極 ? 其 無 正 ? 正 復 為 奇 , 善 復 為 妖 。 ) 這 些 深 刻 的 思 想 , 不 僅 被 道 門 所 繼 承 發 展 , 而 且 對 整 中 國 哲 學 產 生 了 深 遠 的 影 響 。 道 家 的 後 學 在 老 子 思 想 的 基 礎 上 , 又 概 括 出 「 極 而 反 , 天 之 道 也 」 一 類 命 題 , 成 為 中 國 人 觀 察 事 物 的 至 理 名 言 。 與 此 相 聯 系 , 道 家 又 認 為 , 柔 弱 可 以 勝 剛 強 。 老 子 說 ∶ 柔 弱 , 是 道 的 功 用 。 ( 柔 者 , 道 之 用 。 ) 他 比 喻 說 , 天 下 最 柔 弱 的 莫 過 於 水 , 但 水 攻 擊 堅 強 的 東 西 , 沒 有 東 西 能 勝 得 過 它 。 所 以 說 天 下 最 柔 弱 的 , 可 以 在 最 堅 硬 的 東 西 中 自 由 來 往 。 ( 天 下 之 至 柔 , 弛 騁 天 下 之 至 堅 。 ) 謙 下 、 柔 弱 , 是 道 教 方 法 論 和 待 人 接 物 的 基 本 原 則 , 也 是 基 本 特 點 。
沙發
 樓主| paullian 發表於 2007-6-3 13:50 | 只看該作者

2,德

德 - 德的主要含義


德 這 一 范 疇 , 有 著 豐 富 的 內 容 。 一 般 說 , 德 與 道 常 常 對 舉 。 《 老 子 》 五 十 一 章 ∶ " 道 生 之 , 德 畜 之 。 " 意 思 道 生 化 萬 物 , 而 德 畜 養 萬 物 。 道 是 萬 物 的 總 根 源 , 德 是 道 在 萬 物 中 的 體 現 。 道 既 無 形 無 象 , 德 作 為 體 現 在 具 體 事 物 中 的 道 , 也 沒 有 形 象 可 言 。 所 以 道 門 中 人 士 常 道 德 聯 稱 。 認 為 它 們 是 至 虛 至 寂 , 卻 是 一 切 萬 物 最 終 最 深 奧 的 祖 宗 。


德 是 道 之 得 : 德 是 道 在 萬 物 中 的 體 現 , 就 具 體 每 一 事 物 言 , 所 謂 德 , 就 是 得 到 了 道 。 唐 朝 孟 安 排 《 道 教 義 樞 》 說 : 德 , 就 是 得 , 就 是 成 , 就 是 不 失 去 ( 道 ) 。 因 此 , 德 與 有 時 說 的 「 道 性 」 是 一 致 的 。 道 是 無 所 不 在 的 , 萬 物 皆 有 道 性 。 《 庄 子 》 中 就 說 過 , 道 「 無 所 不 在 」 , 它 可 以 在 螻 蟻 , 在 瓦 甓 , 在 屎 溺 。 不 管 是 萬 物 中 最 靈 的 人 , 還 是 最 卑 微 的 東 西 , 無 一 例 外 都 有 道 。 《 西 升 經 》 說 : 「 道 非 獨 在 我 , 萬 物 皆 有 之 。 」 這 種 萬 物 皆 有 的 道 性 , 也 就 是 德 。


德 是 道 之 用 : 德 是 道 的 體 現 , 道 是 德 的 根 本 。 從 這 個 意 義 上 說 , 道 對 每 一 具 體 事 物 的 養 育 、 規 范 等 作 用 必 需 通 過 德 來 發 揮 。 道 體 虛 無 , 主 無 , 德 則 存 在 於 具 體 每 一 物 中 , 主 有 。 當 然 , 這 兒 說 的 體 用 , 不 是 將 道 和 德 分 為 兩 個 不 相 干 的 東 西 , 而 只 是 從 不 同 場 合 不 同 功 能 來 加 以 討 論 。 從 根 本 上 說 , 德 與 道 是 統 一 的 , 是 同 一 范 疇 的 兩 重 含 義 。 所 以 , 《 道 教 義 樞 》 卷 一 引 玄 靖 法 師 的 話 說 : 「 道 德 一 體 而 二 義 。 一 而 不 一 , 二 而 不 二 。 」 從 二 者 的 功 能 、 作 用 范 圍 而 言 , 有 所 區 別 , 所 以 是 二 , 但 它 們 只 是 同 一 個 本 體 的 不 同 表 現 , 所 以 又 是 不 二 。 同 樣 , 兩 者 雖 為 一 , 作 用 又 有 區 別 , 所 以 是 一 又 非 一 。

德 - 體道合德


德 既 是 道 的 體 現 , 那 麽 , 人 們 追 求 循 道 而 行 , 就 必 須 求 與 德 相 合 , 力 求 思 想 言 行 皆 合 乎 德 。


道 之 在 我 謂 之 德 : 道 在 一 切 事 物 之 中 , 就 每 一 具 體 的 人 說 , 德 即 在 我 身 中 的 道 , 所 以 宋 徽 宗 在 《 御 注 西 升 經 序 》 中 說 : 「 萬 物 莫 不 由 之 謂 之 道 , 道 之 在 我 謂 之 德 。 道 德 , 人 所 固 有 也 。 」 固 有 的 德 , 要 靠 人 自 己 去 體 會 、 發 展 , 因 此 而 要 修 德 , 修 德 方 能 合 道 。 有 沒 有 德 , 關 鍵 是 否 合 道 。 《 老 子 》 說 : 大 德 的 表 現 , 是 只 隨 順 跟 從 著 道 。 ( 孔 德 之 容 , 惟 道 是 從 。 ) 修 道 、 修 德 , 是 一 致 的 。 另 一 部 重 要 經 典 《 自 然 經 》 說 ∶ 「 德 言 得 者 , 謂 得 於 道 果 。 」 修 德 不 止 , 處 處 合 道 , 初 階 成 為 有 德 之 士 , 累 進 不 已 , 與 道 合 真 , 成 為 真 人 , 也 就 是 通 常 說 的 高 仙 。


上 德 不 德 : 《 老 子 》 中 有 一 段 名 言 , 稱 : 「 上 德 不 德 , 是 以 有 德 , 下 德 不 失 德 , 是 以 無 德 。 」 這 話 看 似 矛 盾 , 其 實 不 然 。 原 來 , 修 德 水 平 高 的 , 一 切 都 因 循 自 然 , 正 合 乎 道 的 本 來 狀 態 , 所 以 不 執 著 於 德 , 而 自 然 合 於 德 。 而 水 平 低 的 , 卻 念 念 不 忘 於 德 , 執 著 於 德 , 所 以 總 從 形 式 上 去 求 德 , 反 而 沒 有 獲 得 德 的 真 正 要 義 。 《 老 子 》 五 十 一 章 說 : 萬 物 沒 有 不 尊 崇 道 貴 重 德 的 。 道 所 以 尊 , 德 所 以 貴 , 是 因 為 它 們 不 加 以 干 涉 , 而 讓 萬 物 順 任 自 然 。 ( 故 萬 物 莫 不 尊 道 而 貴 德 。 道 之 尊 德 之 貴 , 夫 莫 之 命 而 常 自 然 。 ) 道 、 德 的 本 性 如 此 , 那 麽 追 求 合 德 , 便 必 須 因 循 自 然 , 不 強 求 , 不 執 著 , 不 從 形 式 上 去 造 作 , 更 不 能 自 己 炫 耀 自 己 , 妄 自 尊 大 為 有 德 。


恬 淡 為 上 : 德 是 人 人 具 有 的 , 按 理 應 當 說 人 人 都 有 德 了 , 然 而 實 際 情 況 並 非 如 此 。 那 是 什 麽 原 因 呢 ? 原 來 人 生 活 在 世 界 上 , 受 到 各 種 外 物 的 剌 激 , 往 往 一 心 追 逐 身 外 的 榮 華 富 貴 , 被 名 利 所 干 擾 , 因 而 離 德 愈 遠 。 所 以 老 子 教 導 人 們 , 必 須 少 私 寡 欲 , 見 素 抱 朴 。 意 思 私 心 物 欲 一 定 要 盡 可 能 的 減 少 , 從 而 體 驗 到 自 己 的 本 性 ( 素 ) , 守 住 自 己 固 有 的 道 ( 朴 ) 。 這 就 要 求 用 心 恬 淡 , 不 為 物 欲 所 蔽 。 心 中 既 然 沒 有 成 見 , 沒 有 壓 力 , 沒 有 雜 念 , 坦 坦 盪 盪 , 虛 凈 無 塵 , 那 麽 自 然 合 於 道 , 這 才 算 有 德 。


德 在 內 不 在 外 : 德 存 在 於 一 切 事 物 之 中 , 但 又 是 無 形 無 象 , 不 可 以 形 跡 求 。 它 是 內 在 的 。 合 德 不 在 外 部 形 式 , 而 要 向 內 里 追 求 。 南 華 真 人 曾 描 寫 過 許 多 外 貌 丑 陋 而 道 德 充 盈 的 人 物 , 其 中 甚 至 有 肢 體 不 全 的 。 但 他 們 卻 受 到 人 們 不 期 然 而 然 的 尊 敬 。 南 華 真 人 指 出 : 只 要 有 過 人 的 德 性 , 形 體 上 的 殘 缺 就 會 被 人 遺 忘 。 ( 《 德 充 符 》 ∶ 德 有 所 長 , 形 有 所 忘 。 ) 一 個 德 性 充 實 的 人 往 往 不 顯 露 自 己 , 而 越 是 這 樣 , 人 們 倒 越 是 離 不 開 他 , 他 的 德 性 便 會 在 不 知 不 覺 之 間 化 導 民 眾 , 使 風 俗 淳 美 。 有 德 之 人 不 流 露 其 外 顯 的 感 情 , 更 不 為 情 欲 所 牽 累 。 南 華 真 人 說 過 : 我 所 說 的 「 無 情 」 , 是 說 人 不 應 因 為 好 惡 的 情 感 在 內 而 傷 害 自 身 真 性 , 常 常 因 循 著 自 然 的 規 則 而 不 用 人 為 去 增 益 。 ( 《 德 充 符 》 ∶ 吾 之 所 謂 無 情 者 , 言 人 不 以 好 惡 內 傷 其 身 , 常 因 自 然 而 不 益 生 也 。 ) 這 與 某 些 庸 俗 之 人 很 不 相 同 。 《 西 升 經 》 批 評 「 俗 人 以 情 愛 貪 欲 以 守 其 身 」 , 情 牽 於 內 又 貪 於 外 , 顯 然 離 道 越 遠 , 與 德 相 背 。 所 以 道 門 高 士 都 不 以 名 利 聲 色 為 懷 , 專 門 「 澡 雪 精 神 , 擺 去 俗 累 」 , 即 清 凈 自 己 的 內 心 世 界 , 消 除 各 種 世 俗 的 牽 累 。


積 功 立 德 : 修 德 要 清 除 俗 累 , 並 不 意 味 著 不 管 社 會 和 民 眾 生 死 痛 苦 。 恰 恰 相 反 , 道 門 不 求 自 己 名 利 , 卻 關 心 民 眾 的 大 利 , 主 張 濟 世 度 人 。 這 就 表 明 , 為 道 者 , 必 需 積 德 立 功 。 功 與 德 , 是 一 致 的 。 積 功 可 以 積 德 , 建 功 不 忘 修 德 的 初 心 。 道 門 每 有 「 三 千 行 滿 , 八 百 功 圓 」 的 話 , 意 思 要 想 修 成 神 仙 , 必 須 做 三 千 件 好 事 , 圓 滿 積 累 八 百 項 大 功 。 可 見 對 於 為 民 眾 建 立 功 行 的 重 要 。 這 種 為 社 會 為 民 眾 所 做 的 好 事 稱 為 功 德 。 道 門 立 功 為 民 不 求 回 報 , 也 不 求 人 知 , 但 認 為 天 地 神 明 自 然 知 道 。 這 種 功 德 , 叫 做 陰 德 、 陰 功 。 道 教 提 倡 廣 積 陰 功 。



德 - 得道可以成仙


道 是 永 恆 的 , 人 生 則 總 有 限 , 如 果 人 能 與 道 合 一 , 那 么 就 可 以 超 越 個 體 生 命 的 局 限 , 長 生 不 死 。 同 時 , 人 的 能 力 也 甚 為 微 小 , 活 動 總 局 限 在 某 一 狹 小 的 時 空 之 中 , 有 時 自 己 的 命 運 無 法 控 制 , 就 是 身 邊 的 災 害 、 困 難 也 有 許 多 無 法 克 服 , 無 法 抵 御 。 而 道 的 生 育 一 切 的 , 它 是 宇 宙 生 成 的 基 礎 和 動 力 , 也 是 一 切 事 物 變 化 的 法 則 , 如 果 能 獲 得 道 的 所 有 能 量 , 那 么 , 也 就 有 了 超 凡 的 能 力 。 因 此 , 中 國 古 人 很 早 就 有 了 對 長 生 和 超 凡 能 力 的 追 求 。 中 國 古 書 《 山 海 經 》 中 就 有 了 不 死 之 葯 的 記 載 , 戰 國 初 年 , 出 現 了 方 仙 道 , 即 以 尋 找 長 生 不 老 、 與 神 靈 溝 通 為 主 要 追 求 的 方 士 。 他 們 所 說 的 這 種 長 生 不 老 的 人 , 稱 為 神 仙 或 稱 為 仙 人 。 司 馬 遷 在 《 史 記 . 封 禪 書 》 中 記 述 了 他 們 的 活 動 。 方 仙 道 是 道 教 的 前 身 , 因 此 神 仙 學 說 是 道 教 莆 成 的 重 要 淵 源 。 使 自 己 成 為 神 仙 , 是 后 世 的 道 教 徒 最 重 要 的 理 想 。 談 到 道 教 的 信 仰 , 最 突 出 的 是 以 大 道 為 自 己 的 旗 幟 , 同 時 , 追 求 與 道 合 一 成 為 神 仙 , 也 是 基 本 的 內 容 。 得 道 才 能 成 仙 。 信 仰 大 道 與 信 仰 神 仙 是 一 致 的 。


仙 或 神 仙 , 與 一 般 講 的 神 靈 , 有 一 致 的 地 方 , 即 他 們 都 是 超 凡 的 。 但 也 有 不 完 全 一 樣 的 地 方 , 就 是 神 可 以 是 自 然 或 先 天 的 , 而 仙 則 是 靠 了 修 行 , 由 人 變 成 的 。 而 由 人 變 仙 的 關 鍵 , 是 得 道 。 對 道 的 理 解 和 得 道 的 途 徑 , 不 同 時 代 、 不 同 道 派 的 主 張 會 有 一 些 差 異 。 這 些 我 們 在 專 論 神 仙 的 那 一 部 份 中 再 來 詳 細 討 論 。 然 而 , 大 家 都 肯 定 , 仙 與 道 是 統 一 的 , 所 以 追 求 成 仙 的 根 本 乃 在 於 「 與 道 合 真 」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
 樓主| paullian 發表於 2007-6-3 13:51 | 只看該作者

3,自然

道法自然 - 自然的內涵


自 然 原 是 道 的 屬 性 : 《 老 子 》 ∶ 「 人 法 地 , 地 法 天 , 天 法 道 , 道 法 自 然 。 」 人 效 法 於 地 , 地 效 法 於 天 , 天 效 法 於 道 。 那 麽 道 效 法 誰 呢 ? 道 是 最 終 極 的 存 在 , 在 它 之 上 、 之 前 , 都 沒 有 其 它 的 存 在 物 , 因 此 它 不 能 效 法 也 不 需 要 效 法 其 它 東 西 。 只 能 效 法 它 自 己 。 以 自 己 為 法 , 實 際 不 是 有 意 地 去 效 法 某 一 個 東 西 , 而 只 是 順 乎 一 切 事 物 和 世 界 的 本 性 , 順 乎 規 律 , 遂 其 自 身 固 有 的 性 質 和 變 化 歷 程 。 漢 代 的 河 上 公 注 釋 道 法 自 然 的 意 思 時 說 , 「 道 性 自 然 , 無 所 法 也 。 」


自 然 與 人 為 相 對 : 萬 物 各 有 本 性 , 這 種 本 性 , 就 是 自 然 。 它 與 平 常 說 的 天 然 , 意 思 相 通 。 南 華 真 人 認 為 牛 馬 本 來 生 活 在 自 然 界 中 , 人 卻 給 它 們 穿 上 鼻 繩 , 戴 上 籠 頭 , 那 就 違 背 了 牛 馬 的 自 然 。 人 本 來 有 自 然 的 本 性 , 卻 被 名 韁 利 鎖 套 信 牢 , 便 失 卻 了 自 然 的 本 性 。


自 然 與 無 為 一 致 : 道 教 主 張 清 靜 無 為 。 道 沒 有 作 為 , 不 下 命 令 , 不 加 干 預 , 卻 生 育 發 生 萬 物 。 做 到 無 為 , 便 與 道 相 合 , 達 到 自 然 的 境 界 了 。 老 子 說 過 , 最 好 的 世 代 , 臣 民 只 知 道 有 那 麽 個 領 導 , 次 一 點 的 便 去 親 近 他 贊 美 他 , 再 次 一 點 的 , 是 畏 懼 他 , 更 差 的 便 欺 侮 他 。 這 是 因 為 他 的 誠 信 不 足 , 人 民 自 然 不 相 信 他 。 好 的 領 導 處 事 悠 悠 然 不 輕 易 發 號 施 令 。 事 情 辦 成 了 , 百 姓 都 說 : 我 們 本 來 就 是 這 樣 的 。 ( 第 十 七 章 : 太 上 , 下 知 有 之 , 其 次 , 親 之 譽 之 , 其 次 畏 之 , 其 次 侮 之 。 悠 兮 其 貴 言 。 功 成 事 遂 , 百 姓 皆 謂 我 自 然 。 ) 這 就 是 說 , 讓 百 姓 和 萬 物 都 依 自 己 的 本 性 去 生 養 運 作 , 發 展 變 化 , 在 上 者 無 為 , 在 下 便 各 遂 自 然 之 性 。

道法自然 - 觀天之道,執天之行


道 法 自 然 , 要 求 做 到 無 為 , 並 不 是 指 無 所 作 為 , 而 是 反 對 過 多 的 人 為 干 涉 。 它 不 反 對 依 據 大 道 的 本 性 去 行 事 , 積 極 地 行 道 修 道 。 《 陰 符 經 》 開 宗 明 義 第 一 句 就 說 : 「 觀 天 之 道 , 執 天 之 行 , 盡 矣 。 」 所 謂 天 之 道 , 是 指 整 個 世 界 的 根 本 規 律 。 觀 , 則 指 人 去 考 察 、 體 驗 。 了 解 天 道 , 目 的 是 把 握 天 道 , 將 天 道 運 行 的 法 則 運 用 起 來 。 做 到 這 一 點 , 便 能 控 制 外 物 , 改 造 自 身 , 便 叫 做 執 天 之 行 。 這 是 道 教 各 種 修 仙 方 術 的 重 要 理 論 基 礎 。 按 照 這 一 觀 念 , 道 教 徒 積 極 地 尋 找 著 各 種 體 現 大 道 的 理 則 , 試 驗 過 各 種 各 樣 的 改 造 自 身 ( 修 成 仙 體 , 延 長 壽 命 ) 和 支 配 外 物 乃 至 鬼 神 ( 役 使 鬼 神 變 化 萬 物 ) 的 方 法 , 在 中 國 的 科 技 史 、 養 生 史 、 醫 葯 史 上 , 都 留 下 了 豐 富 的 遺 產 , 有 的 還 是 具 有 世 界 意 義 的 貢 獻 。 同 時 這 種 掌 握 大 道 後 積 極 地 支 配 外 物 的 思 想 也 奠 定 了 道 教 的 富 於 道 術 的 特 點 。


當 然 , 觀 天 之 道 執 天 之 行 , 基 礎 在 於 道 , 在 於 自 然 。 凡 是 行 事 不 是 順 乎 自 然 , 想 人 為 地 竄 等 , 違 背 自 然 的 節 律 , 決 無 成 功 的 希 望 , 更 不 用 說 妄 意 亂 為 了 。


參 考 文 獻 :


《 老 子 》 、
河 上 公 《 老 子 章 句 》 、
張 道 陵 ( 一 說 張 魯 ) 《 老 子 想 爾 注 》 、
《 道 德 真 經 廣 聖 義 》 、
《 馬 王 堆 漢 墓 帛 書 老 子 》 甲 種 本 、
乙 種 本 、
《 庄 子 》 、
《 陰 符 經 》 、
《 太 上 老 君 說 常 清 靜 妙 經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
 樓主| paullian 發表於 2007-6-3 13:52 | 只看該作者

氣 - 氣與道的相關概念


道 作 為 支 配 事 物 運 行 的 理 則 , 與 現 在 常 用 的 規 律 概 念 相 當 , 但 道 又 是 實 體 , 說 是 實 體 , 只 是 說 明 它 是 實 有 , 其 體 為 無 , 也 就 是 以 虛 無 為 體 。 這 一 道 體 , 流 行 於 天 地 之 間 , 便 是 氣 。 整 個 世 界 都 由 氣 構 成 , 混 然 為 一 。 氣 , 是 綿 延 連 續 的 , 並 不 同 於 西 方 人 說 的 粒 子 。 它 沒 有 內 部 結 構 , 道 家 稱 這 一 特 性 為 「 至 小 無 內 」 ; 它 又 是 彌 漫 全 部 空 間 的 , 一 切 都 在 它 之 中 , 或 者 說 是 它 所 化 , 這 一 特 性 , 稱 做 「 至 大 無 外 」 。 這 種 作 為 世 界 的 統 一 性 基 礎 的 氣 , 與 道 一 樣 , 都 可 以 稱 之 為 「 一 」 。 所 以 道 、 一 、 氣 這 些 概 念 可 以 相 通 。 張 道 陵 《 老 子 想 爾 注 》 說 ∶ 一 , 就 是 道 。 一 在 天 地 外 , 又 進 入 天 地 之 間 , 往 來 人 身 中 , 肌 膚 之 內 全 部 都 是 , 不 偏 處 於 一 處 。 一 , 散 形 變 成 氣 , 聚 形 變 成 太 上 老 君 。 ( 一 者 , 道 也 。 一 在 天 地 外 , 入 在 天 地 間 , 但 往 來 人 身 耳 , 都 皮 里 悉 是 , 非 獨 一 處 。 一 散 形 為 氣 , 聚 形 為 太 上 老 君 。 ) 不 過 , 氣 貫 穿 一 切 , 組 成 一 切 , 世 界 上 的 事 物 千 差 萬 別 , 說 明 氣 也 有 種 種 區 分 。 這 就 要 更 加 詳 細 地 討 論 。


元 初 的 、 與 大 道 尊 神 相 聯 系 的 氣 稱 為 道 氣 ∶ 道 教 中 經 常 將 氣 字 寫 作 「 炁 」 , 無 字 上 部 為 「 無 」 , 下 面 四 點 為 「 火 」 表 示 氣 之 體 為 , 火 則 表 示 其 能 動 、 能 變 , 神 妙 不 測 。 道 氣 , 習 慣 上 寫 作 炁 。 前 面 談 道 和 宇 宙 時 都 提 到 過 , 宇 宙 的 本 原 是 道 , 道 氣 是 宇 宙 演 化 的 起 點 。 道 氣 又 稱 為 大 梵 之 氣 、 梵 氣 。 《 靈 寶 無 量 度 人 上 品 妙 經 》 ∶ 大 行 梵 氣 。 唐 朝 李 少 微 注 解 說 : 整 個 世 界 都 是 梵 氣 流 行 , 周 回 不 息 , 所 以 使 得 億 千 世 界 無 限 高 卻 能 夠 沒 有 任 何 維 系 而 懸 浮 於 虛 空 之 中 。 此 氣 似 風 又 不 是 風 , 似 水 又 不 是 水 ( 指 它 能 浮 起 世 界 ) , 維 系 保 持 著 整 個 世 界 , 似 有 似 無 , 可 卻 是 真 實 存 在 的 。 ( 總 五 億 之 諸 天 , 混 八 元 之 經 緯 , 下 窮 九 壘 , 上 際 大 羅 , 皆 是 梵 氣 流 行 , 周 回 不 息 。 故 得 億 千 世 界 高 而 洞 浮 , 懸 而 不 落 。 其 狀 似 風 非 風 , 似 水 非 水 。 維 而 持 之 , 若 有 情 信 。 ) 梵 氣 至 清 至 澄 , 卻 具 備 無 限 的 生 化 運 育 之 功 , 有 著 維 系 億 千 世 界 的 無 比 巨 大 的 能 量 。 有 時 道 教 中 專 門 用 一 個 名 稱 叫 做 「 剛 風 」 , 剛 風 又 稱 金 剛 風 , 一 稱 風 澤 , 是 不 隨 劫 盡 而 枯 竭 的 永 恆 存 在 的 勁 風 。 它 是 元 始 梵 風 之 氣 , 這 一 風 澤 之 氣 , 堅 剛 過 於 真 金 , 所 以 稱 為 剛 風 。 它 包 裹 著 大 地 ( 九 壘 ) , 負 載 九 天 , 通 達 虛 無 , 舉 起 天 漢 的 精 氣 , 使 天 漢 之 氣 高 遠 而 洞 達 虛 空 , 懸 於 空 間 而 不 墜 落 。 金 剛 真 氣 承 負 著 天 宇 , 使 之 懸 空 而 立 。 大 地 也 是 系 於 金 剛 氣 的 。 ( 《 元 始 無 量 度 人 上 品 妙 經 四 注 卷 三 ∶ 風 澤 之 炁 , 強 於 真 金 , 故 曰 剛 風 。 包 於 九 壘 , 乃 載 九 天 。 通 達 虛 無 , 抗 舉 澄 漢 之 精 , 高 而 洞 浮 , 懸 而 不 落 。 金 剛 真 氣 以 乘 於 天 , 致 令 空 而 懸 立 。 地 系 於 金 剛 氣 也 。 ) 歷 代 注 家 都 認 為 , 這 一 金 剛 風 , 原 是 道 之 氣 。 大 梵 之 氣 是 元 初 的 本 原 的 氣 , 它 是 天 地 的 根 宗 , 也 是 元 始 的 道 。 南 北 朝 後 , 一 般 習 慣 稱 為 道 氣 。 從 氣 為 本 原 的 意 義 上 , 又 將 之 稱 為 元 氣 、 元 炁 。


道 氣 無 所 不 在 。 有 時 為 了 將 它 與 氣 的 其 它 形 態 相 區 分 , 特 稱 之 為 元 始 祖 氣 。 元 始 祖 氣 也 是 人 的 本 原 之 氣 , 它 是 每 人 與 生 俱 來 的 , 構 成 人 的 真 性 , 是 生 命 的 本 原 , 也 是 修 仙 的 依 據 。 從 發 現 和 培 育 人 體 內 的 元 始 祖 氣 開 始 , 才 有 希 望 煉 成 永 劫 不 壞 的 法 身 。 對 這 一 元 始 祖 氣 , 我 們 在 後 面 討 論 內 丹 時 還 要 詳 細 再 談 。
氣 - 氣是世界統一的基礎


氣 是 構 成 一 切 的 。 它 不 僅 是 一 切 有 形 的 或 者 無 形 的 自 然 、 社 會 等 現 象 的 本 原 , 也 是 一 切 精 神 現 象 包 括 鬼 神 和 人 本 身 的 精 神 活 動 的 本 原 。 因 此 , 在 道 教 的 學 說 中 , 氣 是 世 界 上 一 切 事 物 的 本 原 、 質 料 , 是 世 界 統 一 性 的 基 礎 。


《 南 華 真 經 . 知 北 游 》 說 ∶ 整 個 天 下 不 過 貫 通 著 一 氣 罷 了 。 ( 通 天 下 一 氣 耳 。 ) 天 地 形 成 之 先 , 便 有 元 氣 。 其 中 清 通 澄 凈 明 朗 的 , 浮 而 為 天 , 重 濁 滯 塞 暗 昧 的 積 而 成 地 , 平 和 柔 順 的 凝 聚 成 人 , 錯 雜 怪 謬 剛 猛 不 正 的 氣 , 便 散 發 開 去 , 形 成 萬 物 。 都 是 一 氣 所 化 育 流 布 的 , 而 播 下 千 差 萬 別 的 種 類 。 ( 唐 朝 吳 筠 ∶ 《 宗 元 先 生 玄 綱 論 》 上 篇 《 元 氣 章 》 ∶ 於 是 清 通 澄 朗 之 氣 , 浮 而 為 天 , 濁 滯 煩 昧 之 氣 , 積 而 成 地 , 平 和 柔 順 之 氣 , 結 而 為 人 倫 , 錯 謬 剛 戾 之 氣 , 散 而 為 雜 類 。 自 一 氣 之 所 育 , 播 萬 殊 而 種 分 。 ) 這 樣 說 來 , 世 界 上 的 一 切 , 沒 有 不 是 由 氣 構 成 的 。


精 氣 和 神 氣 ∶ 氣 構 成 萬 物 , 氣 又 有 不 同 的 屬 性 。 氣 的 精 粹 稱 為 精 氣 , 或 簡 稱 為 精 。 《 管 子 》 書 中 說 , 精 排 列 結 合 起 來 , 便 生 成 各 種 東 西 。 ( 凡 物 之 精 , 比 則 為 生 。 ) 這 精 便 是 氣 。 氣 又 被 稱 做 神 。 ( 參 看 《 內 業 》 、 《 心 術 》 等 篇 。 ) 《 太 平 經 》 則 認 為 , 人 身 中 有 三 件 最 重 要 的 元 素 , 是 精 、 氣 、 神 , 它 們 其 實 是 同 一 氣 的 不 同 名 稱 。 氣 有 清 濁 , 也 有 邪 正 之 分 。 神 鬼 也 是 一 氣 所 化 , 但 有 正 邪 之 別 。 正 氣 所 化 為 正 神 , 邪 氣 、 戾 氣 所 化 為 惡 鬼 妖 孽 。 所 以 道 教 主 張 布 化 正 氣 , 消 滅 、 鎮 壓 邪 氣 , 盪 滌 穢 氣 。

氣 - 人可以掌握氣


氣 的 功 用 無 限 , 人 要 合 於 道 , 也 就 要 掌 握 氣 。 掌 握 了 氣 , 一 能 漸 與 道 合 , 長 生 久 視 , 二 能 控 制 巨 大 的 能 量 , 完 成 常 人 無 法 完 成 的 事 。


掌 握 氣 的 根 本 途 徑 ∶ 要 掌 握 氣 首 先 要 了 解 人 與 氣 的 關 系 。 葛 洪 在 《 抱 朴 子 內 篇 》 中 說 ∶ 人 在 氣 中 , 氣 在 人 中 。 就 好 象 魚 兒 在 水 中 , 水 又 在 魚 中 。 唐 朝 著 名 高 道 孫 思 遜 則 說 ∶ 自 從 宇 宙 從 混 元 中 分 開 之 後 , 天 地 確 立 , 人 和 萬 物 各 分 和 氣 , 成 就 形 體 。 ( 《 神 氣 養 形 論 》 ) 其 中 人 的 生 命 所 系 , 在 於 神 氣 。 身 體 是 神 氣 的 居 所 。 神 氣 如 果 存 貯 , 身 體 健 康 有 力 。 神 氣 如 果 散 失 , 身 軀 就 要 死 亡 。 想 要 保 存 形 體 , 先 要 安 定 氣 。 氣 是 神 的 母 親 , 神 是 氣 派 生 的 兒 子 。 神 氣 如 果 結 合 在 一 起 , 便 能 長 生 不 死 了 。 ( 《 存 神 煉 氣 銘 》 ∶ 夫 身 為 神 氣 之 窟 穴 。 神 氣 若 存 , 身 康 力 健 。 神 氣 若 散 , 身 乃 死 焉 。 若 欲 安 身 , 先 安 神 氣 。 即 氣 為 神 母 , 神 為 氣 子 。 神 氣 若 俱 , 長 生 不 死 。 ) 所 以 在 道 教 中 發 展 出 許 多 煉 氣 的 法 門 。 其 具 體 的 內 容 、 功 法 , 我 們 將 在 討 論 道 教 養 生 、 內 丹 等 時 再 詳 細 敘 述 。


掌 握 氣 後 的 功 能 ∶ 掌 握 了 氣 ( 或 道 氣 、炁 ) , 其 能 量 有 尋 常 無 法 思 議 之 處 。 對 它 的 功 能 、 效 果 , 宋 朝 的 蕭 應 叟 曾 這 樣 概 括 ∶ ( 如 果 ) 神 、 炁 、 精 混 合 成 一 , 返 回 他 的 本 原 , 歸 復 到 他 的 老 根 , 那 麽 他 體 內 的 眾 多 神 明 便 會 合 聚 集 在 一 起 , 化 成 他 的 法 體 ( 嬰 兒 ) , 丟 棄 和 離 開 他 虛 幻 的 軀 殼 , 出 入 自 在 不 受 造 物 者 的 支 配 , 只 與 道 合 為 一 體 , 便 是 生 成 至 寶 了 。 人 能 夠 在 身 中 得 到 這 樣 的 至 寶 , 進 進 出 出 縱 橫 隨 心 , 飄 然 自 在 , 青 春 常 駐 容 顏 不 老 , 和 天 地 一 樣 長 久 。 他 將 真 氣 布 到 土 塊 石 頭 上 , 土 石 變 ; 布 至 枯 骨 上 , 枯 骨 便 起 死 為 生 新 成 人 ; 布 真 氣 便 能 治 病 , 一 切 病 痛 都 會 痊 愈 ; 布 真 氣 能 夠 辟 除 妖 怪 邪 氣 , 妖 邪 自 然 消 滅 ; 布 真 氣 能 夠 運 動 風 雷 , 風 雷 自 然 震 動 ; 布 真 氣 能 夠 扶 持 萬 物 , 萬 物 自 然 生 化 順 暢 ; 布 真 氣 能 夠 拯 救 超 度 幽 魂 , 幽 魂 自 然 得 到 超 度 。 這 就 叫 做 「 無 量 度 人 」 。 ( 參 看 《 元 始 無 量 上 品 妙 經 內 義 》 卷 首 《 表 》 ) 。 因 此 , 氣 , 或 炁 , 是 道 教 全 部 道 術 的 基 礎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
 樓主| paullian 發表於 2007-6-3 13:55 | 只看該作者

無極與太極

無極與太極 - 無極


無 極 即 道 , 是 比 太 極 更 加 原 始 更 加 終 極 的 狀 態 ∶ 無 極 , 本 來 是 老 子 用 以 指 稱 道 的 終 極 性 的 概 念 。 《 老 子 》 第 二 十 八 章 ∶ 「 知 其 白 , 守 其 黑 , 為 天 下 式 。 為 天 下 式 , 常 德 不 忒 , 復 歸 於 無 極 。 」 這 是 第 一 次 出 現 無 極 的 概 念 。 全 段 意 思 是 說 ∶ 雖 知 道 潔 白 , 卻 安 守 於 昏 黑 , 便 能 做 天 下 的 模 式 。 能 做 天 下 的 模 式 , 永 恆 的 德 性 不 相 差 失 , 性 回 復 到 不 可 窮 盡 的 真 道 。 所 以 無 極 的 原 義 就 是 道 , 指 道 是 不 可 窮 盡 的 。 以 後 道 門 人 士 , 都 是 在 這 一 意 義 上 使 用 無 極 的 概 念 , 但 在 不 同 場 合 引 伸 的 側 重 點 稍 有 不 同 。 庄 子 在 《 逍 遙 游 》 中 說 「 無 極 之 外 , 復 無 極 也 。 」 意 思 是 世 界 無 邊 無 際 , 無 窮 之 外 , 還 是 無 窮 。 無 極 便 是 無 窮 。 漢 代 的 河 上 公 《 老 子 章 句 》 認 為 復 歸 無 極 就 是 長 生 久 視 。 依 道 門 觀 念 , 與 道 相 合 , 才 能 長 生 久 視 , 因 此 將 無 極 解 釋 成 道 , 或 者 解 釋 成 長 生 久 視 , 是 一 致 的 。 道 是 無 限 的 。 天 地 開 辟 之 前 , 它 已 經 存 在 了 無 限 的 時 間 , 而 且 會 永 恆 地 存 在 下 去 , 空 間 上 它 也 是 無 限 的 , 不 局 限 於 任 何 一 個 具 體 的 區 域 。 因 此 用 無 極 的 范 疇 稱 道 。 在 宇 宙 演 化 的 角 度 使 用 無 極 一 詞 , 常 與 太 極 對 舉 , 指 比 天 地 未 辟 、 但 卻 是 天 地 直 接 起 始 的 混 沌 更 加 古 老 、 更 加 終 極 的 階 段 , 這 一 階 段 , 就 是 道 。 因 此 , 無 極 是 太 極 的 根 源 。 修 道 者 都 追 求 與 道 合 一 , 道 門 術 語 稱 與 道 合 真 , 在 具 體 機 制 上 便 是 返 回 到 元 初 的 終 極 的 狀 態 , 這 就 叫 做 復 歸 無 極 。


從 無 極 到 天 地 開 辟 之 間 , 又 可 以 詳 細 划 分 為 五 個 階 段 , 稱 為 " 五 太 " ∶五 太 , 指 太 易 、 太 初 、 太 始 、 太 素 和 太 極 。 它 們 是 從 道 演 化 出 天 地 之 前 的 五 個 階 段 , 也 可 以 說 是 前 後 相 繼 的 五 種 狀 態 。 太 易 , 是 連 氣 都 尚 未 出 現 的 狀 態 。 ( 《 易 緯 乾 鑿 度 》 和 《 列 子 》 都 說 ∶ 太 易 , 未 見 氣 也 。 ) 宋 代 的 道 法 理 論 中 , 很 重 視 這 一 階 段 。 《 道 法 會 元 》 卷 六 十 七 張 善 淵 《 萬 法 通 論 》 說 ∶ 太 易 , 是 指 陰 陽 的 分 化 尚 未 出 現 , 廣 大 無 垠 的 原 始 虛 空 ( 太 虛 ) , 當 這 一 階 段 , 沒 有 光 明 沒 有 形 象 , 沒 有 形 狀 , 也 沒 有 名 稱 。 寂 靜 呵 無 形 呵 , 這 就 叫 做 太 易 。 太 易 , 是 神 的 起 始 , 但 氣 尚 未 出 現 。 ( 太 易 者 , 陰 陽 未 變 , 恢 漠 太 虛 , 無 光 無 象 , 無 形 無 名 。 寂 兮 寥 兮 , 是 曰 太 易 。 太 易 , 神 之 始 而 未 見 氣 也 。 ) 在 太 易 之 後 的 階 段 是 太 初 。 《 列 子 》 說 ∶ 太 初 , 是 氣 剛 剛 出 現 的 階 段 。 ( 太 初 者 , 始 見 氣 也 。 ) 張 善 淵 則 認 為 ∶ 太 初 , 是 陰 陽 變 化 出 現 了 氣 , 但 尚 未 有 形 象 。 太 初 , 就 是 氣 的 開 始 而 未 出 現 形 的 階 段 。 ( 太 初 , 都 有 名 無 實 , 雖 變 有 氣 , 而 未 有 形 , 是 曰 太 初 。 太 初 , 氣 之 始 而 未 見 形 者 也 。 ) 太 初 之 後 是 太 始 。 太 始 , 指 形 的 開 始 。 不 過 這 兒 說 的 形 , 並 非 感 官 可 見 的 形 狀 , 而 只 是 在 開 天 辟 地 之 先 的 狀 態 。 《 易 緯 乾 鑿 度 》 將 之 定 義 為 ∶ 太 始 , 形 之 始 。 張 善 淵 則 說 ∶ 太 始 , 是 指 陰 陽 交 合 , 混 合 為 一 , 自 有 了 一 , 便 產 生 形 。 雖 然 有 了 形 , 卻 尚 未 有 質 。 太 始 , 就 是 形 的 初 始 而 尚 未 有 質 的 階 段 。 ( 太 始 者 , 陰 陽 交 合 , 混 而 為 一 , 自 一 而 生 形 , 雖 有 形 而 未 有 質 , 是 曰 太 始 。 太 始 , 形 之 始 而 未 有 質 者 也 。 ) 太 始 之 後 是 太 素 。 《 列 子 》 將 太 素 定 義 為 質 之 始 。 張 善 淵 認 為 , 太 素 , 是 太 始 變 化 成 形 , 有 形 然 後 有 質 , 卻 尚 未 成 體 。 太 素 , 就 是 質 的 起 始 而 尚 未 成 體 的 階 段 。 ( 太 素 者 , 太 始 變 而 成 形 , 形 而 有 質 , 而 未 成 體 , 是 曰 太 素 。 太 素 , 質 之 始 而 未 成 體 者 也 。 ) 太 易 、 太 初 、 太 始 和 太 素 四 個 階 段 之 後 , 氣 、 形 、 質 都 已 經 具 備 , 但 卻 尚 未 相 分 離 , 形 成 一 種 混 沌 狀 態 , 《 列 子 》 稱 為 「 混 淪 」 , 其 它 道 書 便 稱 為 太 極 。 張 善 淵 認 為 , 混 淪 是 道 之 體 , 由 它 的 動 、 靜 形 成 陰 陽 的 變 化 交 合 , 產 生 五 行 , 和 萬 物 的 化 生 。 這 種 混 淪 , 便 是 太 極 。 天 地 的 開 辟 , 便 是 從 太 極 開 始 的 。 ( 太 極 者 , 太 素 備 而 陽 變 陰 合 , 五 行 具 焉 , 萬 物 生 焉 。 是 故 太 極 肇 判 , 輕 清 為 天 , 重 濁 為 地 , 大 道 彰 矣 。 ) 五 太 的 概 念 , 是 對 道 演 化 出 天 地 以 前 的 狀 態 的 深 入 探 索 和 精 到 概 括 。 在 道 教 的 哲 學 和 法 術 理 論 中 都 占 有 重 要 地 位 。

無極與太極 - 太極和太極圖


太 極 的 概 念 , 比 較 早 使 用 的 , 有 《 庄 子 》 和 《 易 傳 》 , 一 般 在 宇 宙 論 、 方 法 論 上 用 的 太 極 概 念 , 主 要 繼 承 自 《 易 傳 》 。 《 易 系 辭 傳 》 ∶ 「 易 有 太 極 , 是 生 兩 儀 。 兩 儀 生 四 象 , 四 象 生 八 卦 。 」 意 思 《 易 》 成 卦 的 過 程 , 先 是 有 個 太 極 , 尚 未 開 始 分 開 蓍 草 ( 易 占 用 蓍 草 做 工 具 ) , 分 蓍 占 後 , 便 形 成 陰 陽 二 爻 , 稱 做 兩 儀 。 ?爻 相 加 , 有 四 種 可 能 的 形 象 , 稱 為 四 象 。 由 它 們 各 加 一 爻 , 便 成 八 卦 。 這 里 講 是 八 卦 畫 出 的 過 程 。 不 過 在 中 國 的 典 籍 中 , 《 易 》 素 來 是 作 為 窮 盡 天 地 之 奧 秘 的 哲 理 書 的 , 對 成 卦 過 程 的 分 析 , 根 本 說 來 , 也 是 對 天 地 開 辟 的 概 述 。 太 極 生 兩 儀 , 便 是 由 太 極 的 分 化 形 成 天 地 的 過 程 , 兩 儀 , 即 是 天 地 。 前 面 提 到 的 對 太 極 的 各 種 說 法 , 便 都 是 基 於 這 一 點 。 太 極 的 概 念 經 常 與 《 易 》 學 一 起 出 現 。 道 教 的 《 易 》 學 有 自 己 的 獨 特 體 系 , 太 極 的 概 念 始 終 是 道 教 《 易 》 學 的 重 要 概 念 , 也 是 其 宇 宙 論 、 宗 教 修 養 理 論 和 法 術 理 論 的 重 要 的 基 本 概 念 。


道 教 長 期 來 在 自 己 的 修 行 實 踐 中 , 和 理 論 探 索 中 , 使 用 太 極 的 概 念 , 並 且 大 大 地 豐 富 了 太 極 的 內 涵 , 形 成 了 以 太 極 為 核 心 的 系 統 學 說 , 最 重 要 的 , 便 是 《 太 極 圖 》 。


《 太 極 圖 》 最 初 由 陳 摶 傳 出 , 原 叫 《 無 極 圖 》 ∶ 陳 摶 是 五 代 至 宋 初 的 一 位 高 道 。 他 是 位 傳 奇 性 的 人 物 , 對 內 丹 術 和 《 易 》 學 都 有 很 深 造 詣 。 據 史 書 記 載 , 陳 摶 曾 將 《 先 天 圖 》 、 《 太 極 圖 》 以 及 《 河 圖 》 、 《 洛 書 》 傳 給 其 學 生 種 放 , 種 放 以 之 分 別 傳 穆 修 、 李 溉 等 人 , 後 來 穆 修 將 《 太 極 圖 》 傳 給 周 敦 頤 。 周 敦 頤 寫 了 《 太 極 圖 說 》 加 以 解 釋 。 現 在 我 們 看 到 的 太 極 圖 , 就 是 周 敦 頤 所 傳 的 。


《 太 極 圖 》 的 主 要 含 義 ∶ 《 太 極 圖 》 最 初 叫 做 《 無 極 圖 》 , 叫 做 《 太 極 圖 》 時 , 和 原 圖 的 圖 形 一 樣 , 但 讀 法 不 同 。 兩 者 的 圖 形 如 下 ∶




如 上 面 左 面 一 圖 , 是 涵 括 內 丹 修 煉 之 理 的 無 極 圖 。 讀 它 的 順 序 是 從 下 而 上 。 最 下 一 圈 稱 為 玄 牝 之 門 , 是 內 丹 修 煉 的 起 點 , 指 人 身 的 下 丹 田 命 門 兩 腎 空 隙 之 處 。 這 是 人 身 祖 氣 所 在 之 地 , 一 切 內 丹 根 基 , 都 從 這 里 開 始 。 內 丹 術 語 , 又 稱 為 得 竅 。 第 二 圈 稱 為 煉 精 化 氣 、 煉 氣 化 神 , 指 提 起 第 一 圈 的 祖 氣 , 進 行 化 煉 , 將 後 天 之 精 化 為 先 天 之 氣 , 再 將 先 天 之 氣 化 為 先 天 之 神 。 這 一 層 功 夫 , 叫 做 煉 己 , 主 要 在 煉 去 後 天 的 陰 質 , 透 出 先 天 之 神 。 第 三 層 , 系 五 行 之 氣 混 合 之 象 , 指 肝 ( 木 ) 、 心 ( 火 ) 、 脾 ( 土 ) 、 肺 ( 金 ) 、 腎 ( 水 ) 五 藏 之 氣 攢 簇 為 一 , 稱 為 五 氣 朝 元 , 五 氣 調 和 , 故 又 稱 為 和 合 。 更 上 一 層 , 系 由 坎 離 二 卦 變 形 而 成 , 叫 做 取 坎 填 離 。 到 這 一 境 界 , 已 經 獲 得 體 內 的 精 華 , 煉 丹 之 葯 成 熟 , 叫 做 得 葯 。 坎 卦  中 爻 為 陽 , 為 實 。 離 卦  中 爻 為 陰 爻 , 為 虛 。 它 們 代 表 內 丹 中 的 腎 水 與 心 火 , 水 火 相 交 , 在 卦 象 言 , 就 是 將 坎 卦 中 的 陽 爻 抽 出 填 入 坎 中 , 這 樣 三 畫 皆 成 陽 爻 , 成 乾 卦  , 意 味 人 變 成 純 陽 之 體 。 最 上 一 層 圓 圈 , 稱 煉 神 還 虛 , 復 歸 無 極 , 指 在 得 葯 的 基 礎 上 , 進 一 步 回 返 到 無 極 , 那 便 是 虛 空 大 道 了 。 整 個 煉 內 丹 的 過 程 便 告 完 成 , 脫 出 煉 成 的 聖 胎 , 成 為 仙 人 , 所 以 叫 做 脫 胎 求 仙 。


至 於 太 極 圖 , 是 從 上 往 下 讀 的 。 為 什 麽 同 一 圖 可 以 從 兩 個 相 反 的 方 向 來 讀 它 呢 ? 原 來 道 教 認 為 , 從 大 道 化 萬 物 的 順 序 看 , 是 從 太 極 分 陰 陽 開 始 的 , 煉 內 丹 則 是 逆 著 來 路 返 回 到 大 道 , 與 道 同 體 , 自 然 長 生 不 死 成 神 仙 。 所 以 順 化 逆 化 方 向 相 反 , 但 所 沿 著 的 路 徑 則 是 同 一 條 。


周 敦 頤 寫 下 《 太 極 圖 說 》 , 解 釋 太 極 的 奧 秘 , 文 章 很 短 , 但 提 綱 挈 領 , 十 分 精 到 。 他 的 解 釋 , 第 一 句 是 「 自 無 極 而 太 極 」 , 意 思 是 從 無 極 生 出 太 極 , 但 南 宋 著 名 的 理 學 家 朱 熹 整 理 注 解 《 太 極 圖 說 》 時 , 刪 去 了 「 自 」 字 , 改 成 「 無 極 而 太 極 」 認 為 無 極 只 是 形 容 太 極 , 說 明 它 之 上 沒 有 更 高 的 本 原 。 這 並 不 符 合 陳 摶 所 傳 《 太 極 圖 》 的 原 意 , 而 且 抹 去 了 它 出 自 道 教 的 事 實 。 同 時 , 朱 熹 對 圖 也 有 個 別 改 動 。 我 們 且 將 周 敦 頤 的 原 文 引 在 下 面 , 在 括 弧 里 附 上 我 們 的 解 釋 。



自 無 極 而 太 極 。 太 極 動 而 生 陽 , 動 極 而 靜 ; 靜 而 生 陰 , 靜 極 復 動 。 一 動 一 靜 , 互 為 其 根 。 分 陰 分 陽 , 兩 儀 立 焉 。 陽 變 陰 合 , 而 生 水 、 火 、 木 、 金 、 土 。 五 氣 順 布 , 四 時 行 焉 。 五 行 , 一 陰 陽 也 ; 陰 陽 , 一 太 極 也 ; 太 極 , 本 無 極 也 。 五 行 之 生 也 , 各 一 其 性 。 無 極 之 真 , 二 五 之 精 , 妙 合 而 凝 , 乾 道 成 男 , 坤 道 成 女 。 二 氣 交 感 , 化 生 萬 物 , 萬 物 生 生 而 變 化 無 窮 焉 。


( 從 無 極 化 生 太 極 。 太 極 運 動 產 生 陽 性 , 動 到 極 點 , 轉 化 為 靜 止 ; 靜 止 產 生 陰 性 , 靜 到 極 點 又 重 新 運 動 。 一 動 一 靜 , 互 相 做 對 方 的 根 據 。 分 出 了 陰 陽 , 天 地 兩 儀 也 就 確 立 了 。 陽 與 陰 變 化 相 交 合 , 於 是 產 生 水 、 火 、 木 、 金 、 土 。 五 行 之 氣 依 著 順 序 流 行 布 化 , 四 時 便 運 行 了 。 五 行 統 一 於 陰 陽 ; 陰 陽 統 一 於 太 極 ; 太 極 是 根 據 於 無 極 的 。 五 行 產 生 後 , 各 有 自 己 的 性 質 。 無 極 的 真 性 , 陰 陽 五 行 的 精 華 , 玄 妙 地 結 合 凝 聚 , 由 乾 健 之 性 生 成 陽 男 , 由 坤 柔 之 性 生 成 陰 女 。 陽 男 和 陰 女 二 氣 交 接 感 應 , 化 生 萬 物 , 萬 物 生 生 不 息 , 於 是 變 化 無 窮 了 。 )


惟 人 也 , 得 其 秀 而 最 靈 。 形 既 生 矣 , 神 發 知 矣 , 五 性 感 動 而 善 惡 分 , 萬 事 出 矣 。 聖 人 定 之 以 中 正 仁 義 而 主 靜 , 立 人 極 焉 。 故 聖 人 與 天 地 合 其 德 , 日 月 合 其 明 , 四 時 合 其 序 , 鬼 神 合 其 吉 凶 。 君 子 修 之 吉 , 小 人 悖 之 凶 。 故 曰 ∶ 立 天 之 道 , 曰 陰 與 陽 ; 立 地 之 道 , 曰 柔 與 剛 ; 立 人 之 道 , 曰 仁 與 義 。 又 曰 ∶ 原 始 反 終 , 故 知 死 生 之 說 。 大 哉 易 也 , 斯 其 至 矣 !


( 只 有 人 類 , 得 到 無 極 真 性 、 陰 陽 五 行 的 精 粹 , 因 此 最 是 靈 慧 。 形 體 一 旦 生 成 , 他 的 神 明 產 生 了 知 識 , 生 活 中 的 萬 事 也 就 生 出 了 。 聖 人 定 下 中 正 仁 義 的 原 則 而 以 靜 為 主 張 , 這 就 確 立 了 做 人 的 根 本 准 則 。 所 以 聖 人 的 德 性 與 天 地 相 符 , 其 明 智 與 日 月 相 合 , 行 事 的 秩 序 與 四 時 的 推 移 相 合 , 趨 吉 避 凶 , 與 鬼 神 的 不 測 功 能 相 合 。 君 子 照 它 來 修 身 , 所 以 總 是 吉 利 , 小 人 違 背 它 行 事 , 所 以 不 免 於 凶 險 。 因 此 說 ∶ 確 立 天 行 的 准 則 , 叫 做 陰 與 陽 ; 確 立 地 處 的 准 則 , 叫 做 柔 弱 與 剛 強 ; 確 立 人 事 的 准 則 叫 做 仁 與 義 。 又 說 ∶ 推 知 其 本 始 返 回 到 最 終 的 道 理 , 所 以 能 夠 明 白 死 與 生 的 學 說 。 偉 大 啊 , 易 , 這 就 是 最 高 明 的 真 理 了 ! )



周 敦 頤 的 《 太 極 圖 說 》 , 以 簡 潔 的 語 言 解 釋 了 太 極 圖 , 基 本 上 是 符 合 道 教 的 思 想 的 。 後 半 段 比 較 多 地 講 了 儒 家 的 仁 義 道 德 思 想 , 但 一 般 來 說 , 道 教 並 不 反 對 這 些 思 想 。 前 半 段 , 則 相 當 顯 明 地 表 達 了 道 教 的 哲 理 。 所 以 , 道 教 界 人 士 , 從 宋 以 後 也 都 認 同 其 觀 點 。 比 如 南 宋 時 的 蕭 應 叟 就 將 之 采 入 自 己 的 重 要 著 作 《 元 始 無 量 上 品 妙 經 內 義 》 , 以 後 四 十 三 代 天 師 張 宇 初 也 都 采 納 其 圖 與 說 。


太 極 圖 有 另 一 種 更 加 簡 捷 的 畫 法 ∶ 就 是 用 一 個 以 曲 線 分 隔 的 圓 圈 表 示 , 有 如 下 圖 ∶


[imp][imp]
在 這 一 圖 中 , 一 條 曲 線 將 它 分 為 兩 半 , 形 成 一 半 白 一 半 黑 , 白 者 像 陽 , 黑 者 像 陰 , 白 中 又 有 一 個 黑 點 , 黑 中 又 有 一 個 白 點 , 表 示 陽 中 有 陰 , 陰 中 有 陽 。 分 開 的 兩 半 , 酷 似 兩 條 魚 , 所 以 俗 稱 陰 陽 魚 。 這 一 圖 , 與 前 面 講 到 的 周 敦 頤 太 極 圖 有 密 切 關 系 , 可 以 說 是 前 者 的 更 加 簡 明 的 表 述 。 它 深 刻 而 形 象 地 說 明 了 , 世 界 上 的 一 切 , 都 是 陰 陽 二 氣 、 二 性 這 樣 兩 種 對 立 的 勢 力 相 互 聯 結 的 統 一 體 。 這 一 圖 , 過 其 圓 心 作 任 何 一 條 直 線 將 之 分 成 兩 半 , 任 何 一 半 中 都 包 含 陰 陽 兩 個 因 素 , 絕 不 存 在 孤 立 的 沒 有 內 在 矛 盾 的 成 份 。 有 時 人 們 又 在 其 外 面 圍 以 先 天 六 十 四 卦 , 表 示 太 極 是 一 切 運 動 的 發 動 者 。

[ 本帖最後由 paullian 於 2007-6-3 13:56 編輯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5

主題

3234

帖子

1328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328
6
F.Z. 發表於 2007-6-3 21:49 | 只看該作者
多謝paullian!道教是中國的國教,它神奇而偉大,所以我學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
 樓主| paullian 發表於 2007-6-3 21:51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F.Z. 於 2007-6-3 09:49 PM 發表
多謝paullian!道教是中國的國教,它神奇而偉大,所以我學道。


切。你學道德,還要俺來幫你來發道教的文章。。。。
你也發點啊。。。。。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82

主題

3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2808
8
baby 發表於 2007-6-4 13:21 | 只看該作者
謝謝啦....

我來支持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
 樓主| paullian 發表於 2007-6-4 13:27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baby 於 2007-6-4 01:21 PM 發表
謝謝啦....

我來支持下


俺喜歡道教,是因為俺對它的太極陰陽八卦理論感興趣。。
一天一蘋果~~~~~~~
上帝遠離我~~~~~~~~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5

主題

3234

帖子

1328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328
10
F.Z. 發表於 2007-6-8 10:58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paullian 於 2007-6-3 21:51 發表


切。你學道德,還要俺來幫你來發道教的文章。。。。
你也發點啊。。。。。

俺部機壞了,今日才修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5

主題

3234

帖子

1328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328
11
F.Z. 發表於 2007-6-8 11:22 | 只看該作者
paullian兄啊!我實在太忙啦!沒有時間發表文章啊。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

主題

717

帖子

161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61
12
你在哪裡 發表於 2007-6-8 15:23 | 只看該作者
是啊,就單單那個道的解釋就已經指出了,「只 有 沿 一 個 方 向 延 伸 的 路」。根本沒有條條大路通羅馬這一說。
其實中國這方面研究絕對是世界一流的,和聖經根本不矛盾。
父,我什麼都不是。你為什麼還要揀選我?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3
 樓主| paullian 發表於 2007-6-8 22:24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你在哪裡 於 2007-6-8 03:23 PM 發表
是啊,就單單那個道的解釋就已經指出了,「只 有 沿 一 個 方 向 延 伸 的 路」。根本沒有條條大路通羅馬這一說。
其實中國這方面研究絕對是世界一流的,和聖經根本不矛盾。


暈。。。。此道非彼道。。。
你說的道,,不過是條路。。。
道家的道,,是天地萬物。
簡單的說。你的道不過是平面世界的道。。
道家的道,是立體的。。
一天一蘋果~~~~~~~
上帝遠離我~~~~~~~~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5

主題

3234

帖子

1328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328
14
F.Z. 發表於 2007-6-9 12:58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paullian 於 2007-6-8 22:24 發表


暈。。。。此道非彼道。。。
你說的道,,不過是條路。。。
道家的道,,是天地萬物。
簡單的說。你的道不過是平面世界的道。。
道家的道,是立體的。。

你離得道不遠啦!說真的,你對道有慧根!
修道,目的是做仙人,仙人即超人!超人無所不能無所不知!可預知彩票開什麼碼,可預知股票的升降,...............
超人,可撒豆成兵,可剪紙為馬,可救人於千萬里之外,亦可殺人於千萬里之外!
這樣的超人現實世界有嗎?............答:有!!!而且很多!本人就見過一位!
佛門大開............但道家之門從不大開,而且擇徒極嚴,所以世人均認為道士很神秘。
認真而言,道家修鍊的是一種有宗教色彩的極高層次的氣功!修道即是鍊氣功!
這種氣功一旦煉成可長生不老!而人體的基本機能已大大的改變:不用吃食物,即辟穀;人體內沒有血液,只有白色的液體,..................
修道有三種:天元丹;人元丹;地元丹。
天元丹:是最正宗的靜坐修鍊內丹之法,分為北宗南宗,均為性命雙修之大法。
人元丹:是一男一女發生性行為時采陰補陽或采陽補陰,這方法如果順利,短期內可得大丹,但大多數是失敗的!
地元丹:是煉藥服藥,歷史上也有的人成功。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

主題

717

帖子

161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61
15
你在哪裡 發表於 2007-6-9 15:52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3 paullian 的帖子

天道,根本就是規律所在。天之道,通達天路也。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6
 樓主| paullian 發表於 2007-6-9 22:21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你在哪裡 於 2007-6-9 03:52 PM 發表
天道,根本就是規律所在。天之道,通達天路也。


。。。。。這就是分別了。。。。。
你說的道是你們上帝的道。是你們上帝制定的規則(是否存在還是問題,因為上帝是否存在也是問題。)
而道家認為的道,是天地萬物本身。。也就是說,我們生活再道之內,,道既是唯一的,也是無處不再的。天是道,地是道。萬物皆是道。所有所有的,都是道,因為我們生活再道之內,所以我們所觸摸的,所看見的,所感覺的,都是道。
一天一蘋果~~~~~~~
上帝遠離我~~~~~~~~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

主題

717

帖子

161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61
17
你在哪裡 發表於 2007-6-10 00:17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6 paullian 的帖子

這個是你說的吧。老子寫的道德經可根本說不出什麼才是真正的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5

主題

3234

帖子

1328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328
18
F.Z. 發表於 2007-6-10 12:37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你在哪裡 於 2007-6-10 00:17 發表
這個是你說的吧。老子寫的道德經可根本說不出什麼才是真正的道

老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
道.............我的理解是:大自然的規律,宇宙的力量。
人體有365塊骨頭,一年約有365日,人體是個小宇宙。
修道,是將小宇宙和大宇宙溶合,即是:天人合一。
所認,道教超越任何一派宗教!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9
 樓主| paullian 發表於 2007-6-10 13:33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你在哪裡 於 2007-6-10 12:17 AM 發表
這個是你說的吧。老子寫的道德經可根本說不出什麼才是真正的道

老子只說,他不知道用什麼名來形容道才好,所以強曰其為道。
因為,再老子看來,道包含的東西太多太多了,一個名字無法正確表達道的真正含義。。因此老子才說,他不知道用什麼名字來形容道。
一天一蘋果~~~~~~~
上帝遠離我~~~~~~~~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

主題

717

帖子

161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61
20
你在哪裡 發表於 2007-6-11 02:19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8 F.Z. 的帖子

第一段講道生天地,第2,3段講世界萬物都有道來管理和運行。可惜他不知道他的名字,所以就用道來命名。讀了這個后,那你還相信進化論嗎?
約翰福音: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萬物借著他造的;凡被造的,沒有一樣不是借著他造的。
父,我什麼都不是。你為什麼還要揀選我?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7 03:5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