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印花稅的出招精明而不高明》

[複製鏈接]

16

主題

124

帖子

355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初過語言關(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5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對於央行貨幣政策的組合拳,筆者曾經在評論中指出堪稱漂亮,可以得到A+的分數。然而,對於2007年5月30日破空而來的政府印花稅的出招,筆者卻要不客氣地指出,這實在是一記精明而不高明的出招,它的得分應該是「不及格」。
      5月30日這一天,以背信棄義為掩護、以政府信用淪喪為代價的陰狠的偷襲取得了最大的恐怖效果,市場應聲而倒,不分藍籌紅籌白籌黑籌幾乎一概屍橫遍野,當日個股跌停近千,市值損失超過萬億,人稱「五卅慘案」。
      不錯,印花稅的出台是精明的。印花稅就其本身的政策力度來說,雖然稅率一舉增長了200%,但力度仍然有限。因此,真正可怕的是政策出台的方式,可以說是典型的小人式的偷襲。不僅蒙了市場,甚至於連自己的「小弟」也被蒙甚至被賣了,「出爾反爾」、不誠信的罵名將永遠伴隨某個權威部門。然而,也正是如此的陰謀方式,才取得了對市場的最大殺傷力。
      也就是說,印花稅的偷襲讓人感到幕後有一雙陰沉的眼睛決意要算計股市,這才是真正讓市場恐怖並一泄千里的地方。精明、陰險的出招取得了讓市場恐怖最大化的效果。
      然而,印花稅出招也許精明,高明卻談完全不上,甚至可以說是「很蠢」、蠢到死。何以如此苛評?不妨簡列理由如下。
      首先,政府必須永遠都要記住,民能載舟,亦能覆舟。政府如何能夠得到公眾擁護呢?一曰公義,二曰誠信。誠信為一切事業為本,社會如此,企業如此,個人如此,政府更是如此。如果政府沒有了誠信,剛剛信誓旦旦說不會上調印花稅轉身就變臉,那麼政府也就沒有資格要求社會其他主體講誠信,社會、企業以及個人就必然由此走向無恥、無信與無賴,社會的有效遊戲規則的根基就會被毀壞,社會經濟的運行成本將急劇上升,而政府管理在面對無信之人時也將變得無比困難。
      失信容易建信難!在中國官員日趨腐敗,就連貴州一良官全家屈死網路上都叫好頻頻,顯示出政府與百姓關係日益惡化的背景下,任何政府信用的喪失都是對政府極其寶貴的合法性資源的巨大打擊。如此來看,印花稅出招雖然取效於一時,卻付出代價於長遠,其得亦小,其失亦大。
      其次,政府還必須知道,動稅收就是動產權。稅收問題之重大,實非點滴筆墨所能形容。可以說,人類走向現代社會正是從納稅之憲章規則的確立開始。英國諺語說是「稅收是代議制之母」,在美國則被翻版成為「無代議士不納稅」。最關鍵的一點就是,任何權力擁有者(哪怕是國王)都不可以隨便動稅收。因為動稅收就是動產權,等於直接地從私人口袋裡掏錢了,從而構成對神聖不可侵犯的私人產權的隨意踐踏和粗暴破壞。
      政論片《大國崛起》曾講到,稅收法定原則最早體現在英國1215年的大憲章中。在英國的屢次革命中,當一方以「家天下」的思想徵稅的時候,總是激起另一方的強烈反抗。最終,查理一世被送上了斷頭台,英國實現了君主立憲制,國王的徵稅權徹底被稅收法定原則擊垮。《大國崛起》還講到,美國獨立戰爭的直接導火索就是英國議會在沒有殖民地代表參加的情況下擅自向殖民地徵收印花稅,侵害了殖民地民眾的利益。這既違背了英國自身的憲政原則,也違背了美國第一代拓荒者的「五月花號公約」,最終激起美國民眾的暴力反抗。
     殷鑒在前,不能不讓我們三思而後行。據說印花稅的解釋權在財政部,財政部何來如此大的權力,有什麼樣的法理上的理據性?又據說印花稅對基金是免費的,對普通股民反而重征,這其中厚此而薄彼的理由和依據又何在?
         眾所周知,兩稅合併,經過了長時間的討論,期間甚至允許外資進行公開、合法的利益申斥,最後才由全國人大正式通過。這可以說是近期中國走向現代良治政府的正面案例,因此得到了許多褒揚。雖然費時費力,但執行起來阻力會很小,因為它得到了公眾的擁護。相反,印花稅驟然提升,中間並無任何合法程序,尤其是完全沒有經過全國人大和全國人民的充分醞釀,這實在是開了一個危險的頭,是惡治的典型案例。如果在美國,早就要判違憲了!
      在今天的世界上,一個好的政府必然是有限權力的政府而不是可以為所欲為的政府。如果政府可以隨意動稅收!那好了,理論上講,如果政府覺得經濟過熱,那麼它無需任何辦法,只要對所有收入征取100%的所得稅,即可讓任何過熱的投資資金因為無利可圖而嘎然停下。然而,這樣的「便宜」方法可以嗎?當然不可以,因為它超出了政府的權力。
      所以,在對股市的調控上,政府可以動用許多手段,如調高利率和存款準備金,增加優質股票的供應,讓更多的國內資金自由對外,甚至可以通過建立股指期貨引入做空機制,以及通過排查違規資金違規行為打壓需求,但政府卻決不可以隨意動用稅收手段。無論是印花稅還是資本利得稅,非經全國人大同意,決不可擅自推出。
      再次,政府還需要知道的是,不講求政策藝術,徒以權力自重,以政策傷民,最終以及最大的受害者一定是政府自己,所謂市場調控的「政府失敗」也將難以避免。這是因為,市場有市場的規律,牛市的泡沫政府進行預先的防範雖然是對的,但卻要採取有效而合理的手段(筆者曾提出需求管理、供給管理、規則管理與結構管理四大手段),如果政府一意妄行,執意採取人為的「砸盤」的辦法,那樣的結果,是不能讓投資者心服口服的。因為這並非「買者自負」的市場型風險,而是投資者無法接受的「政策風險」。投資者必然要將投資失敗的帳記在政府身上,並且施加種種壓力要求政府補償。而政府最終恐怕將不得不象以往歷次那樣,忙不跌地從打壓市場轉向跑出來趕緊救市。其結果,政府對股市的調控將完全失敗,調控的初衷本來是要防止市場大起大落,結果卻是導致了市場更劇烈的波動。「5·30」一天之內超過6%的暴跌一如當初《人民日報》社論效果,已將中國股市重新推回到「政策市」,初步證明政府並沒有控制股市的上漲速度的能力,只能導致股市大起大落的劇烈波動。
      中國的糧食、鋼材、化肥等許多重要產品,歷史上曾多次出現劇烈波動,而經濟學家們的研究發現,並非市場原因,而是中國政府的管制與干預才是造成這些產品劇烈波動的主要原因。那麼,政府對股市的調控是否能成功,股市是否會在政府的一再干預下「穩定發展」而避免上升太快、大起大落呢?從5月30日的政府出招及其效果來看,這種可能性其實很小,更大的可能性是政府調控失敗,股市將進入更加劇烈的大起大落。
      最後,政府也許還需要知道的是,印花稅出台的時點很妙(選擇在星期三而不是周末,超出市場許多人的料想),但時機卻是大不妙。政府應該心知肚明,自己剛剛宣布了給QFII們200億美元的額度,卻馬上開始偷襲砸盤,這樣做,即便政府的初衷並無幫助QFII們揀便宜的任何想法,卻肯定無法避免市場上的其他利益主體產生「最壞的惡意」的聯想。而在客觀事實上,政府的做法也的確是起到以中國股民的鮮血養肥QFII們的嚴重效果。這又如何能讓自己避免國內股民的責罵,如何有利於建設和諧社會?
      呵呵,想一想有點可笑。政府甚至還沒有搞清股市到底有多少股民就用和海外媒體完全一樣的口吻宣稱「全民炒股」,甚至還沒有搞清股市到底怎麼回事就開始砸盤。那麼很好,既然是全民炒股,政府又是人民的公僕,而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那麼政府為什麼要重蹈世紀之初的覆轍,再一次做損害國內「全民」利益而讓外資們偷著樂的事情呢?
      要知道,中國的股民並不怕在市場上輸給QFII,怕就怕莫名其妙地被暗算和出賣。就像當年的岳飛,他不怕在戰場上與匈奴決一死戰,卻怕被暗算在風波亭中。
      中國已經進入「以人為本」的社會,並且開始大力建設「和諧」的社會,與此同時,政府還推出要要建設高度的政治文明,還要在「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見利忘義為恥」新的榮辱觀基礎上以德治國。而背信棄義、不講程序、大大損害政府與公眾關係的印花稅的出台,實在是一個大大惡招,一個與政府的變革理念嚴重不和諧的音符。



趙曉   寫於韓國漢城   時2007年6月1日

7

主題

10

帖子

24

積分

註冊會員

Rank: 1

積分
24
沙發
chengxind 發表於 2007-6-2 09:20 | 只看該作者
寫的精彩之極!我要轉發,謝謝!!
沙發沒白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03

主題

2563

帖子

772

積分

貝殼網友六級

Rank: 3Rank: 3

積分
772
3
MH360 發表於 2007-6-3 20:41 | 只看該作者
輿論都是這樣導向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 08:2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