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渲染中國核威脅 美國卻早已經領先幾十年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405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張行行 發表於 2007-5-31 14:0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美國陸軍軍事學院戰略問題研究所日前出台一篇關於中國核力量的報告,報告認為,解放軍正在將核和常規導彈力量,揉合到其軍事理論中,報告還開始質疑中國的「不首先使用」核原則。分析認為,在核武器發展上,美國領先中國至少幾十年,報告渲染中國核威脅實屬奇談怪論。

  《亞洲時報》報道,該篇題為《中國核力量:作戰、訓練、思想、指揮、控制及戰鬥策劃》(下簡稱《中國核力量》)的報告認為,在解放軍內部許多人看來,美國的軍事實力、利用軍力脅迫或操縱中國的可能性、以及阻止中國尋求自身利益的能力,都對中國構成了潛在威脅。此外,中國大陸對台灣的威脅,以及解放軍高層相信美國會在台海出現衝突時協防颱灣這一事實,更加深了解放軍領導人視美國為威脅的情緒。這種假想促使解放軍對美國軍事發展的關注,並為對抗美國軍隊作準備。

  報告還宣稱,解放軍正在將核和常規導彈力量,揉合到其軍事理論中。再者,中國的一些人正在質疑所謂的「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原則是否適用於中國的威懾戰略。

  由於報告宣稱,中國的核戰略可能會引起一場核戰爭。更得出「中國可能正試圖利用攜帶核武器的洲際彈道導彈,發展出悉數摧毀美國派駐太平洋的航母戰鬥群的能力。」的結論,因此在美國國家安全界吸引了眾多眼球。

  然而分析認為,該報告實屬奇談怪論。報告中提到的很多中國的軍事發展動向,其實早在冷戰期間美國就已經實現了。

  例如,報告中稱,中國正進行利用MIRV(多彈頭分導再入飛行器,核攻擊中非常重要的系統,由一個單一洲際彈道導彈或者潛艇發射彈道導彈攜帶多個核彈頭)和MARV(機動式再入彈頭,在飛行過程可以改變攻擊目標的核彈頭)等反制武器應對潛在的導彈防禦的實驗。其實,美國早在上世紀60年代就研製出MIRV,當時武器實驗室已設計出小型熱核。而小型熱核是將MIRV部署到「民兵」導彈的要件之一。

  至於MARV,數十年前也已經面世了。MIRV和MARV都是因應「三叉戟」和「潘興-2」型導彈的研製需要誕生的。三叉戟具備躲避蘇聯的反彈道導彈系統的功能。「潘興-2」型導彈80年代就被部署在歐洲。

  報告還提出,中國把「保證生存和攻擊力量」作為重點;換言之,中國核部隊必須要經得起核攻擊,並保存實力進行反擊。同樣,這跟冷戰時期美國的戰略如出一轍,實際上也就是核戰略家所謂的「二次核打擊能力」,即核戰力在遭敵方攻擊后,還能存活下來並予以回擊的能力。 「二次核打擊能力」被認為是核威懾力中至關重要的。

  報告表示,中國決定「在發動第二炮兵部隊力量時」,將同等級的彈道導彈核彈頭和常規彈頭,置於「互相接近」的位置,也加大了發生意外核衝突的危險性。其實美軍也有類似計劃。該計劃名為「迅速全球打擊」,擬用「三叉戟2D-5」潛射彈道導彈攜帶常規彈頭,目的是要使美國空軍在90分鐘之內,打中世界任何一個指定目標。

  主張軍控人士一直猛烈批評美國的「迅速全球打擊」計劃,批評它可能觸發一場核戰爭。若計劃得以成功,俄羅斯和中國的預警雷達將無法分辨來襲的美國導彈,到底是核彈還是常規的潛艇發射彈道導彈,或者洲際彈道導彈,因為它們發出的熱信號都一樣。如此一來,美國進行第一次核攻擊的成功幾率就大大提高了。為了避免遭受核攻擊,目標國不得不將所有洲際彈道導彈襲擊,都當作核襲擊來應對,發射核彈以牙還牙。

  諷刺的是,報告擔心中國可能會在相信敵人即將攻擊自己時,採取先發制人的核打擊,卻忘了正是類似「迅速全球打擊」的計劃,增加了這種可能性。

22

主題

5763

帖子

1183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83
沙發
番茄好味 發表於 2007-6-1 10:16 | 只看該作者
賊喊捉賊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1108

帖子

225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25
3
ak-74 發表於 2007-6-4 09:16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4 10:1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