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黃河晉陝峽谷成為污染黑三角 沿河百姓沒水吃

[複製鏈接]

943

主題

1808

帖子

1174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大一新生(四級)

Rank: 4

積分
117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lnln 發表於 2007-5-13 15:5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07-05-13 08:23:19 中央電視台     
   

    「黑三角」地區黃河兩岸有成排的石灰岩洞口,洞口上方是一個接一個的冒著濃煙的工廠

   

    滿麵灰塵的保德縣福利水泥廠工人告訴記者當天十點工廠才停工

   

    府谷縣西山村電石廠。西山村電石廠火炬口排放的濃煙讓附近村民意見很大

    本欄目系列節目《黃河體檢報告》的前三期調查了黃河的上游和中游,一路所看到的景象有喜有憂。發現的驚喜是,經過各地治理,黃河多年來的污染頑症終於得到了一定改善。記者繼續沿河而下,來到了內蒙、山西、陝西三省的交界處。在被稱之為 「晉陝峽谷」的黃河段,本來平緩的黃河兩岸懸崖峭立,水石相激。在當地,老百姓將此段黃河 稱之為「黑三角」。
   
      「黑三角」沿河百姓靠著黃河沒水吃
   
    晉陝峽谷是指,九曲黃河從內蒙古准葛爾旗經過山西省河曲縣向南拐彎,穿過山西保德與陝西府谷兩縣,大約100公里長的河段。
   
    在山西省河曲縣記者看到河水十分清澈,讓人想象不到它就是黃河。然而,在黃河岸邊府谷縣東山村的暗訪,令記者的喜悅勁兒全然消失,在東山村,記者聽到了一件怪事,村裡的村民居然沒有水吃。
   
    陝西省府谷縣東山村 村民:「沒水。」
   
    記者:「你們住在黃河邊上,怎麼沒水吃呢?離黃河那麼近。」
   
    村民:「走了 已經走了,從底下走了。」
   
    村裡的老人告訴記者,東山村有300多口人,現在都是花錢拉水吃,而以前從來沒有為吃水發愁過。因為距離村子500米外有一眼山泉,是全村人的吃水和用水來源。老人還將記者帶到了山泉邊。
   
    記者:「是從這出來嗎?」
   
    村民:「對,就這個地方是水源。」
   
    在水源處記者看到,老人所說的山泉現在幾乎沒有水流出來了,只有一汪很淺的積水。它怎麼可能養活300多口人呢?
   
    村民:「原來這兒的水可大了,原來它就是這麼流了,從這裡這麼流。
   
    記者:「就這麼隨便流了,下面滿了。」
   
    村民:「不是那麼流,是這麼流了,從上面漫過去,吃這的水完全夠了還澆地。」
   
    老人告訴記者,以前的山泉常年水流不斷,不僅養活著東山村300多口人,還向附近一個工地2000多人同時供水。那麼,山泉的水怎麼現在會沒了呢?
   
    陝西省府谷縣東山村 村民:「我剛才跟你說了,從底下走了。」
   
    記者:「那水是從下面,漏到哪裡去了?」
   
    村民:「下面,黃河邊,黃河邊,你們見了沒有,採的那個洞。」
   
    記者:「這個沒看到。」
   
    村民:「就在下面,下面路邊底下都有洞,就鑽進這個地方了。」
   
    記者:「這個洞能打到這來?」
   
    村民:「就鑽進這個地方來了。」

    究竟是什麼人在挖洞,挖洞又是做什麼呢?
   
    村民:「它採礦的時候不是放炮了嗎,放炮把地下震開了,震開了一點點縫縫,水就從縫縫走了。」
   
    根據老人的指點,記者在山腳下,發現成排的洞口一個接著一個。當地人告訴記者,每個洞都有兩三百米深,整個山底下幾乎被採礦的給挖空了。挖走的礦石都被送到了石灰廠和水泥廠。在東山村周圍,就有水泥廠、電石廠等五六個廠礦,它們都建在黃河邊上。沿著河邊公路逆流而上,記者看到,兩岸都是成排的洞口,大量的沙石渣土被倒進了河裡,黃河已變得滿目瘡痍。而在山洞上面,是一個接一個的工廠,一個接一個的煙囪,到處都冒著滾滾的濃煙。
   
      從不停工的高污染企業竟是保德縣的重點保護企業
   
    東山村的黃河堤岸,因為開山取石,被挖的千瘡百孔,老百姓賴以為生的山泉也斷了流。而那些工廠,弄的黃河岸邊整日濃煙滾滾。母親河變成了一幅大工地的模樣,每個人看了都會心疼,可當地為什麼沒有政府部門站出來管管呢?記者決定喬裝打扮探個究竟。
   
    山西省保德縣與陝西省府谷縣隔著黃河一橋相連。保德縣在黃河東岸,沿著黃河邊,近10個廠礦一字排開。為了方便起見,記者以一個生意人前來考察的名義展開了調查。在保德與河曲交界處,記者看到了一個緊貼著黃河建在岸邊上的焦粉廠,廠子的露天污水池散發著刺鼻的氣味。它的生產規模到底有多大,是不是屬於國家要求關閉的那種污染嚴重的「五小」企業呢?記者找到了焦粉廠的負責人。
   
    記者:「一年多少萬噸?」
   
    山西省保德縣某焦粉廠老闆 武勇:「三萬噸。」
   
    焦粉廠屬於焦化行業,根據國家有關規定,年產3萬噸的企業屬於要關停的對象。但記者暗訪到的私人老闆似乎毫不擔心。
   
    記者:「從政策上不是說國家要關閉這些小企業嗎?」
   
    武勇:「都生產著就沒有停的。」
   
    離開焦粉廠,沿著黃河一路南行發現類似的小廠還有不少。在另一家私人開辦的焦粉廠,污水池同樣散發著刺鼻的氣味,生產過程中四處冒煙,完全像一個小作坊。但廠子里的職工告訴記者,小廠子賺錢快,投資也少。
   
    記者:「一年能生產多少?」
   
    焦粉廠職工:「年產四萬噸,說是四萬噸,實際上最起碼能生產五六萬噸。」
   
    記者:「需要多大的投資?」
   
    焦粉廠職工:「總投資三幾百萬。」
   
    記者:「整廠搬連住宿需要三百萬。」
   
    焦粉廠職工:「三百萬用不了。」
   
    在記者暗訪該廠職工期間,又發現附近不遠處冒起了黑煙。
   
    記者:「這是什麼廠啊?」
   
    焦粉廠職工:「那是個白灰爐,白灰窯。」
   
    記者沿著黃河邊繼續前行,隨後接連看到了好幾個小廠子,無一例外,都在冒著濃煙,空氣中四處瀰漫著烏煙瘴氣。其中的保德縣東德水泥有限公司同樣是一家私人企業,工廠至少有五六個煙囪都在冒濃煙,有白煙還有黃煙。公司的牆上掛著各種牌匾,還有保德縣政府頒發的重點保護企業牌匾。在與東德水泥廠僅一牆之隔的保德縣福利水泥廠,生產過程中排放的粉塵已經讓廠里的工人變得灰頭土臉。
   
    山西省保德福利水泥有限公司 工人:「空氣不好。」
   
    工人告訴記者,工作環境很臟很差,剛洗的衣服穿一天就變得滿是灰塵.
   
    記者:「像你們這個是24小時倒班呢?還是白天上班,晚上不上班。」
   
    山西省保德福利水泥有限公司 工人:「晚上也上,晚上一班,白天一班。」
   
    記者:「機器一直開,人是倒班的。」
   
    工人:「對。」
   
    工廠的工人告訴記者,因為最近水泥價格好,廠子在加班加點得生產。
   
    記者:「環保局到這查,應該是比較嚴。」
   
    工人:「不嚴。」
   
    記者:「一年總要來個一兩次吧?」
   
    工人:「對,就是一兩次,一兩次給吃上一頓飯就了結了,他到飯店給吃上一頓就了結了。」
   
    記者:「瞎說,不可能吃一頓飯就不管了。」
   
    工人:「沒問題。」
   
    保德縣環保部門官員為高污染企業通風報信
   
    水泥廠工人的話,讓記者大吃一驚。節能減排是一件關係每個人生存環境的大事,怎麼能隨便一頓飯,就把冒著濃煙的污染企業放過了呢?工人的話到底是不是事實?記者隨後又聯繫了當地的環保部門,舉報了黃河岸邊的這些排污企業,看看環保部門究竟有什麼反應?
   
    暗訪完保德縣黃河沿岸企業之後,記者立即來到了當地環保部門。採訪中,保德縣環保局支書張紅樹向記者坦言當地被稱為「黑三角」,環保工作的壓力巨大。
   
    山西省保德縣環保局黨支部書記 張紅樹:「黑三角就是2003年以來有這個說法的。」
   
    張書記告訴記者,當地人所說的「黑三角」,指的是黃河中游內蒙古、山西、陝西三省交界地帶,包括准葛爾、河曲、府谷和保德四個縣。「黑三角」地帶因為污染嚴重受到國家有關部門多次重點檢查。
   
    記者:「最多的時候你們保德縣沿著黃河邊,這種小廠礦有多少個?」
   
    張紅樹:「最多的時候過去在這個沿黃河邊,有這個焦化廠40多家,大概有50來個煙道,50來個煙道的話,就是那個煙道在2000年左右以後,全部炸掉,全部摧毀以後,黃河岸邊的環境,這個大氣的質量,就都好多了。」
   
    記者:「那現在咱們保德縣沿著黃河邊,這邊工礦企業有多少家?」
   
    張紅樹:「八九十來家,可能就是沿著公路,就是河邊公路。」
   
    張書記談到的正是記者之前暗訪所到的工廠。它們是不是污染超標了呢?
   
    記者:「那有沒有這種現象呢?」
   
    張紅樹:「有些時候也有,你比如說在環保局的這個監控下,發現它有這種情況以後的話,對它進行處罰,不聽話的話就停電了,停產了。」
   
    對於記者暗訪時四處冒煙的企業,環保局究竟會怎麼處理呢?當天上午十點,記者告訴張書記,一小時后一起去現場看看。記者和張書記最先去的是保德縣福利水泥廠。沒想到此次看到的景象和暗訪時截然不同。
   
    張紅樹:「7個排污口。」
   
    讓人意外的是,福利水泥廠所有的煙囪都不冒煙了,而在前一天,廠子的煙囪還是濃煙滾滾。現在,不僅煙囪不冒煙了,連地面上都是一塵不染。記者發現,工廠地面上隨處可見剛剛灑過水的痕迹,而傳送帶也停著,上面乾乾淨淨。看樣子,廠子是停產了。
   
    記者:今天為什麼不生產了?」
   
    山西省保德縣福利水泥有限公司副經理 安佩文:「壞的。」
   
    記者:「什麼壞了?」
   
    安佩文:「裡面的軸承壞了,就是滾軸那個。」
   
    記者:「沒有在生產啊?」
   
    安佩文:「昨天下午壞的。」
   
    廠長說,昨天下午設備一壞,廠子就停產了。隨後一位廠里的職工確給出了第二種說法。

    山西省保德福利水泥有限公司 工人:「去年就停了。」
   
    記者:「沒生產有多長時間了?應該是幾月?」
   
    工人:「12月。」
   
    記者:「停了三四個月了是吧。」
   
    工人:「12月的時候停的,一直沒有生產。」
   
    沒按照第二種說法,福利水泥廠已經有4個多月沒有生產了。但在水泥生產線附近,記者看到了一位滿臉粉塵的工人。
   
    記者:「昨天幹活了嗎?」
   
    山西省保德福利水泥有限公司 工人:「幹了。」
   
    記者:「今天什麼時候停的?」
   
    工人:「十點,今天早上十點,來門口才停的。」
   
    記者:「剛停的是吧?」
   
    工人:「對。」
   
    有意思的是,記者正是上午10點通知保德縣環保局要去現場看看的。而在之前的採訪中,在環保局辦公室,記者看到過一條:「不準向被檢查者通風報信」的規定。
   
    離開福利水泥廠之後,記者和環保局領導一路北上,結果發現,後邊看到的東德水泥廠以及其它所有企業,和福利水泥廠一樣,都已停工,前一天還冒煙的煙囪也都不冒煙了。
   
    府谷縣沿河高污染企業暗含不可告人的秘密
   
    不知道環保部門的領導走了以後,那些煙囪會不會再次冒出濃煙。節能減排在保德究竟有沒有嚴格執行,其實大家一看就知道,保德縣企業的做法,可以蒙一時,卻蒙不了一世,到頭來還是損害大家的利益。再來看看黃河西岸府谷縣那邊的情況。
   
    在山西省保德縣採訪期間,保德縣環保局負責人陪同記者過程中,突然把手指向了黃河對岸。
   
    山西省保德縣環保局黨支部書記 張紅樹:「你看府谷縣那邊,不是在冒煙嗎?看見了吧。」
   
    記者:「對岸是煙不是汽。」
   
    張紅樹:「對,是黑的。」
   
    張書記告訴記者,凡是煙囪冒煙的企業都沒有採取環保措施,污染物排放都是超標的。很快,張書記有了新的發現:黃河對岸一家企業的火炬在冒火。
   
    記者:「這是不允許的。」
   
    張紅樹:「對。應該回收利用,不能排放,排放了上面就有火了。以前像它這種是符合標準的,它排出來以後必須燒掉,但是它浪費能源,現在這種冒明火的按規定不行」
   
    張書記告訴記者,正在冒明火的企業肯定不符合國家現行節能減排的政策。為了調查清它到底是一家什麼樣的企業,離開保德縣之後,記者首先就找到了點燃火炬的府谷縣西山村電石廠。西山村電石廠火炬口排放的濃煙讓附近村民意見很大。
   
    記者:「電石廠是怎麼污染的?」
   
    陝西省府谷縣東山村村民:「它那個煙囪,隨時黑煙就冒出來了,不經過環保(處理)放開了。」
   
    西山村村民反映,電石廠對生產中的廢氣根本沒有進行環保處理,所以,大煙囪常年冒著煙和火。東山村300多口人一年大半時間被煙熏著。
   
    村民:「那個電石廠、水泥廠把我們包圍了。」
   
    包圍東山村的有五六個廠子,東山天橋水泥廠建得最早。黃河邊的石灰岩洞口就是天橋水泥廠開採石頭留下的。當年,開挖山洞讓東山村的山泉斷了水,現在,水泥廠給村民們帶來的是嗆人的濃煙和粉塵。
   
    記者:「颳起風以後是什麼樣子的,能刮到你們這來嗎?」
   
    陝西省府谷縣東山村村民:「刮過來了,隨便就刮過來了,在地上有一層黑面面。」

    記者:「地上有一層灰?」
   
    村民:「是。」
   
    離開東山村之後,記者沿著黃河邊繼續前行,不斷看到冒煙的廠礦,在距離府谷縣城40多公里遠的地方,記者發現一家電石廠冒出的濃煙幾乎覆蓋了整個廠區。等到記者進入廠區,發現裡邊處處濃煙撲面,讓人睜不開眼睛。它的污染排放有沒有超標,是不是屬於國家要求關閉的污染嚴重的「五小」企業呢?它的生產規模到底有多大?記者找到了電石廠的辦公室。
   
    記者:「那像你們這個廠子,一年產量有多少?」
   
    陝西省府谷縣第二電石廠辦公室主任:「這個是不可告人的秘密。」
   
    記者:「不可告人的秘密?」
   
    陝西省府谷縣第二電石廠辦公室主任:「對。」
   
    在府谷縣暗訪完黃河邊的企業之後,記者把了解到的情況向當地環保部門做了反映。隨後,和有關人員一起趕往現場。40分鐘后,來到了府谷縣第二電石廠。一進廠區,記者發現和暗訪時看到的景象已經大不相同。雖然各個崗位都還在生產,但已經看不到暗訪時看到的滾滾濃煙了。
   
    記者:「現在是不是符合排放標準?」
   
    陝西省府谷縣環保局環境監察大隊副隊長 王東:「現在經檢測排放的數據是達標的
   
    記者:「那像你們以前對這個廠子檢查的時候,排放有沒有超標的時候?」
   
    王東:「平均值沒有。」
   
    記者第二次採訪看到的景象為什麼與暗訪時看到的不一樣呢?有知情人告訴記者,第二電石廠本身安裝了除塵除煙的環保設施,如果環保設施開起來,就不會有濃煙,如果為了省錢,關閉環保設施,就會出現記者暗訪時看到的污染嚴重的景象。記者隨後和府谷縣環保局領導一起趕到了東山天橋水泥廠。天橋水泥廠煙囪也不再冒煙了,廠區里空氣清新,還能看到藍天白雲。廠長解釋說,因為水泥廠的除塵設備都開著。
   
    記者:「你這個除塵設備是一年四季常開著,還是有時候開有時候關著?」
   
    陝西省府谷縣天橋水泥廠廠長 韓二子:「不關,沒有關的時候。」
   
    針對天橋水泥廠廠長的說法,東山村村民們的話耐人尋味。
   
    陝西省府谷縣東山村村民:「成天來查呢,環保局的,省上也查,地區的(也查),回來了,他們來了就(不冒煙了),他們一走又舊病犯了。」
   
    記者:「就是環保局來查的時候,他們把環保搞得很好。」
   
    村民:「對 。」
   
    記者:「不污染了。」
   
    村民:「對。」
   
    記者:「人一走以後就(又污染了)。」
   
    村民:「對。」
   
    半小時觀察:每個人都是聖人
   
    記者在保德和府谷採訪時,兩個縣環保部門的領導都很不喜歡「黑三角」的叫法,他們告訴記者,經過治理,黃河水比以前清了很多。確實,記者親眼看到黃河水變清了,當地的村民對黃河的變化也很高興,節目里那位東山村的老人還告訴我們,今年在黃河裡又能看到魚了!當地群眾奔走相告。但是別忘了,治理黃河,治的可不僅僅是黃河的水,如果黃河上空黑煙滾滾,黃河大堤支離破碎,母親河依然會在奄奄一息中,痛苦呻吟。
   
    黃河流經的中西部地區,很多相對比較落後,發展地方經濟,是當地最迫切的任務,但發展地方經濟絕不能拿母親河做代價,決不能拿環境做抵押。如果連水都喝不上,即使更多的錢,也不會換來老百姓的幸福。古人說,聖人出,黃河清,其實,這個聖人就是我們自己。如果對黃河能有一份敬畏之心,相信它也會給兩岸的老百姓帶來一份豐厚的回報。記者:劉煜晨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9 10:2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