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3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敢同麥克阿瑟「絞殺戰」叫板的劉居英

[複製鏈接]

3479

主題

9363

帖子

6182

積分

三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618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chujiakang 發表於 2007-5-12 16:5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道格拉斯·麥克阿瑟上將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叱吒風雲的美軍反法西斯名將,他1880年1月16日出生在美國阿肯色州小石城的一個軍營里,父親是一名陸軍上尉。從小在軍營里長大的麥克阿瑟,崇軍尚武、熱愛軍隊,1899年經過不懈地努力他如願以償地考入了世界聞名遐邇的西點軍校,在西點他受到了極正規、極嚴格地訓練,加上自己刻苦努力,終於出脫為西點軍校公認的最優秀的學員之一。麥克阿瑟是美軍參加過兩次世界大戰為數不多的將領之一,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他出任陸軍第二十四師參謀長,屢立戰功,被軍中公認為「是戰爭中最勇敢無畏的軍官之一」。戰後,30歲的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出任了西點軍校校長,在任期間,為西點的教學改革奠定了現代化軍事教育基礎。他所制定的「責任、榮譽、國家」六字校訓,歷經100年不衰,至今仍是美國軍人奉行的準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在太平洋戰場上,麥克阿瑟戰績卓著,他率部隊像趕豬一樣把日本侵略軍從東南亞一直趕到沖繩,成為二戰後舉世仰慕的英雄。躊躇滿志的麥克阿瑟在朝鮮挑起戰端后,這個被勝利沖昏了頭的71歲的美國佬,倚仗美軍裝備先進,具有強大的制空權,作為遠東軍總司令的麥克阿瑟上將,在成功地導演了「仁川登陸」的奇迹后,又制定了一項對付我軍弱點的「空中封鎖交通戰役」(即「絞殺戰」)計劃。

在「絞殺戰」計劃里,他們妄圖對志願軍和人民軍後方所有要地,軍事設施以及交通運輸線實行毀滅性的所謂「地毯式」的狂轟濫炸。道格拉斯·麥軍阿瑟還口出狂言,要在三個月的以內,摧毀朝鮮北部地區所有的鐵路運輸系統,一舉切斷我志願軍後方運輸補給線,割裂我軍前後方之間的聯繫,窒息我軍作戰力量,以此作為政治籌碼,協助其軍事上停戰談判的需要。

「大軍未到,糧草先行」,這是古今中外的軍事家都深諳的道理。我志願軍入在開戰之初,在後勤運輸與供應上,受到麥克阿瑟「絞殺戰」的嚴厲打擊,幾乎被美帝國主義掐斷了脖子。朝鮮戰爭是我軍第一次在異國領域裡進行的作戰。由於戰場條件遠不同於國內,朝鮮地域狹小、人口稀少,無法就地保障幾十萬大軍的供應。志願軍所需糧秣、被服、裝備全靠國內用鐵路運來,由於敵人仗著空中優勢,對我補給線狂轟爛炸,戰爭的物質保障遇到了極大的困難。當時,不僅彈藥不能及時地運上去,就連部隊的口糧也難以為繼。志願軍在數九寒天,零下30度的冰天雪地里,有的部隊甚至穿著單衣,有時幾近斷炊,彈藥也供應不足的條件下,入朝十個月,連續打了五次戰役,共殲滅敵人29萬,並將敵人趕回到「三八線」以南。但要想繼續擴大戰果,像對付國民黨蔣介石部隊那樣,大踏步前進和後退,大口大口吃掉敵人,也難以做到!只能一點、一點的消滅敵人。這個「一點、一點」小到營以下。毛澤東同志稱之為:「零敲牛皮糖」。

如何儘快地提高後勤及裝備保障水平,擺在了志願軍領率機關的面前。為了贏得抗美援朝戰爭的全面勝利,彭德懷同志決心突然以往對後勤工作管理的思維定勢,打破我軍編製的常規,在志願軍指揮機關,創建後勤司令部,全面指揮後勤供應問題,並報請中央軍委任命洪學志同志為司令員,主管軍事物資、裝備的調配及所有軍事物資的運輸的指揮問題。鑒於當時的後勤指揮工作的重點在於運輸,物資從國內運輸不到朝鮮,什麼保障都談不上!運輸工作是後勤保障的最關鍵的環節。洪學志同志深感此項工作責任重大,要對付狡猾老道的世界名將道格拉斯·麥克阿瑟,決非易事!在幹部中挑來挑去,最後選中了我軍鐵道兵年輕的運輸專家,當年只有34歲的劉居英同志,任命他為志願軍前方鐵道運輸司令員兼政委,另兼鐵道軍事管理局局長,全面負責志願軍地面運輸問題。

劉居英,吉林省長春人,1917年生。1935年以化學單科100分的優異成績,考入北京大學,就讀於化學系。年輕時代的劉居英思想活躍,追求正義,崇尚革命,在北大讀書前就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5年國難深重,日寇入侵華北,在北京爆發了震驚中外的「一·二九」運動。在一二·九運動中,劉居英是一個十分活躍的積極分子,運動中遊行時,大個子的劉居英扛著大旗,威風凜凜地沖在遊行隊伍的最前列。此時他是北大團支部書記。后因國民黨搜捕,被迫轉移到豫西,193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任中共豫西特派員。后因抗戰形勢的需要,受黨組織派遣,來到山東根據地。劉居英來到山東,正值我黨在山東大舉抗日義旗之時,他在萊蕪地區組織抗日武裝,次年與徂徠山起義部隊會合,任團政委。後任中共中央山東分局社會部部長、山東省民主政府秘書長兼公安總局局長抗戰勝利后,劉居英隨羅榮桓到東北,1945年後,任長春市市長兼衛戍司令部政委,東北民主聯軍支隊政委,吉林省人民政府秘書長,哈爾濱鐵路局、瀋陽鐵路局局長,東北鐵路總局第一副局長。建國后,任中長鐵路管理局中方局長。抗美援朝開始,劉居英率鐵道兵部隊入朝,開始了他的鐵道兵生涯。

1951年8月,劉居英上任伊始,正趕上由美軍及其同夥,包括英國、法國等18國軍隊組成的所謂聯合國軍,開始對我軍大規模地遂行「空中封鎖交通線戰役」(即「絞殺戰」)計劃。當時,敵方在軍事裝備上佔有絕對優勢。美軍投入戰場的各種類型飛機共1100餘架。其中,用以攻擊我軍集結地域、後方基地、交通樞紐以及運輸車輛的兵力達50%以上。到7月份,美空軍兵力又增加到24個大隊又10個中隊,擁有各類型飛機約1700餘架,且飛機作戰性能也大有提高。戰役最激烈時期,美軍每天出動220多架B-29轟炸機,每架攜帶15噸炸彈,當飛機集群起飛時,整個天空像發生了蝗災時大批蝗蟲起飛、遮天閉日,昏暗的天空上投下的無數炸彈像冰雹似地落向我軍所控制的鐵路、公路、橋樑,響聲震天,彈片和各種碎片在空中飛舞,到處是一片廢墟。有人統計,在我軍鐵路路基上,平均每7米就落下一顆炸彈。在交通樞紐處,敵人還投下許多定時炸彈和子母彈,用以殺傷我搶修人員,或破壞我已經修好的公路、鐵路和橋樑。對公路、鐵路兩旁的樹林,美軍更是投入大批的凝固汽油彈,燒毀樹林,使我軍車輛無法隱蔽。形勢極端嚴峻!

我軍入朝初期的情況是,當時是既無空軍,又無防空兵器,更沒有防空經驗。入朝初期僅有一個高炮團,共36門高炮,第一批入朝的6個軍共計有18挺高射機槍。本來,蘇中兩黨協議,指望戰爭開始,蘇聯會派空軍來朝鮮參戰,事到臨頭,斯大林又變了卦。這時,志願軍早已集結到鴨綠江邊待命,朝鮮戰局危如累卵,為了顧全大局,志願軍在條件不具備的情況下還是出了兵。所以志願軍在對敵空軍爭奪制空權的鬥爭中,開始時處於被動狀態,只能是採取消極的偽裝、隱蔽、疏散等防護手段,較大的作戰行動和後勤保障,只好在夜間用夜幕掩護下進行。偏偏在這要命的關頭,天公也出來搗亂,1951年8月,朝鮮北方天降暴雨,山洪暴發,到處是洪水。部隊一方面要組織抗洪,另一方面還要組織運輸,在天災人禍雙重打擊下,我軍車輛損失很大。從1950年10月25日入朝算起到11月8日止,僅僅半個月時間就損失汽車339輛,占我汽車總輛數48%。在第一到第三次戰役期間,志願軍的糧食供應僅為部隊總需求的25%,彈藥只能做到重點補給。

臨危受命的劉居英,面對嚴峻的形勢,覺得自己肩上的擔子沉甸甸的!為了完成運輸任務,他必須勇敢地同老牌的名將麥克阿瑟鬥智斗勇!劉居英制定了積極防禦的戰術,他決定先在諸兵種協調上下工夫,努力使鐵道兵成為合同軍隊的一員,力圖擺脫孤立挨打的被動局面。在志願軍本身沒有現代化的防空力量的條件下,劉居英指揮鐵道兵,採用各種土技術、土手段,想方設法搶修鐵路橋樑與線路。在被炸地點,讓工兵和汽車運輸部隊,組織人員使用人力進行漕渡或實施分段倒運。所謂漕渡,就是在河水裡用人力拉縴的方法搞運輸,這是我國古代交通不發達的條件下,在大運河裡運輸的方法。分段倒運,就是使用人挑肩扛、人力車、馬車一起上的辦法。總之,為了保持鐵路運輸不因局部鐵路被炸而中斷運輸,什麼原始的、古老的辦法都用上了。戰士們還創造出「出格」的調度辦法,晚上趁敵人轟炸的間隙,鳴槍為號,讓幾輛火車,像趕羊一樣快跑,迅速通過水下「暗橋」。「暗橋」就是戰士們在河流水面下修的隱蔽性橋樑,由於橋修在水下,敵機看不見。就這樣,部隊巧妙地把一部分被阻的彈藥和後勤物資運上前線,有力地支持了前方戰場的武器、彈藥和生活物資的後勤補給。當然,這種補給離志願軍的需求還相差很遠。

中央時刻關注著志願軍裝備的改善,為了更加有力地反擊敵人的「絞殺戰」,1951年9月前後,軍委從國內調來了3個高炮師,用以加強志願軍地面防空力量,與此同時,我年輕的空軍也開始投入了反「絞殺戰」的戰鬥,這樣我軍的防空力量一時大為增加。這些部隊統一配屬給劉居英指揮。在空軍和防空部隊的有機配合下,劉居英指揮鐵道兵在加強搶修的同時,不斷總結戰士們反「絞殺戰」鬥爭經驗,創造了「列車片面續行法」。所謂「列車片面續行法」是在鐵路運輸受阻地段,抓住有利時機,敢於打破鐵路運輸傳統的發一列貨車,回一列空車的慣例,將裝滿物資的重車,一列接一列的連續發現,使各種物資在一個區段上得到了源源不斷地續行,搶得了時間。因為,打破了去一返一的慣例,所以稱為片面續行。這就保障了彈藥、糧秣及冬裝能及時送到前線。此階段通過封鎖區的物資達15400多箱,初步改變了我軍前線的供給面貌。

到1952年上半年,我軍防軍力量又有較大地加強。祖國大後方又調來了兩個探照兵連和三個雷達兵連,來配合鐵道兵作戰,使防空力量更為加強。雷達部隊開始工作后,可以遠距離的發現敵機,部隊實現了對飛機的遠距離預警,使列車可以提前作好隱蔽鬥爭的準備。探照兵連則在黑暗的夜空里發出了強大的光柱,將夜航的敵機鎖定並暴露無遺,極大地提高了我高炮部隊的命中率。同時,也加強了對敵機的震懾作用。美軍肆無忌憚的時刻終於過去了!與此同時,鐵道兵在劉居英的指揮下,在鐵路搶修方面,還創造了「以集中對集中,以機動對機動」的戰術。為了對付敵機的轟炸,在許多地方修了大迂迴的線路和許多便線、便橋,以確保有多重線路可以通車。在鐵路運輸方面,我軍也不斷總結經驗,創造了「月虧集中突運」、「搶22點」和「重、空車循環運輸法」等靈活對策。在志願軍的有力反擊下,到1952年6月,美軍雄心勃勃的「絞殺戰」計劃終於宣告失敗。此時,那位不可一世的道格拉斯·麥克阿瑟上將也被美國政府解職,卸任回國了。

在抗美援朝戰史上,鐵道兵的這段英雄業績,被稱為:「打不爛、炸不斷的鋼鐵運輸線」。劉居英將軍就是鐵道兵的總指揮。他是我軍所有將領中,最早體會到高技術戰爭威力的第一人,也是第一個在高技術戰爭中,以智取勝的第一將。筆者這樣講,也許有人講,當時高技術戰爭還沒有出現。但這只是在名詞上的界限。現今,高技術戰爭的重要特點是,戰爭雙方作戰部隊不直接接觸,採用的技術手段是,遠距離平台和精確打擊相結合。朝鮮戰爭中,美國發動的「絞殺戰」,就是以強大的空軍為基礎,把飛機作為作戰平台,至於精確打擊,當時,雖然做不到,但他們採取了地毯式的轟炸,其威力也不亞於精確打擊技術。

劉居英將軍這段經歷,對以後他在哈軍工的辦學,無疑增加了各種思想上的準備。朝鮮戰爭培育了他,使他成為獨具超前眼光的軍事教育家。成功的軍事教育家,就是要像鄧小平同志所精闢指出的那樣,「面向世界、教育要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即能夠預見未來戰爭的樣式的變化,預見未來武器的發展方向,以及對未來戰爭樣式的影響。抗美援朝結束,1954年春,從前線歸來的劉居英由周總理親自推薦,出任哈軍工第一副院長,協助陳賡同志主持日常的教學和科研等各項工作。歷任軍事工程學院副院長、院長。文革復出后出任海軍政治部主任,鐵道兵副司令員等職。是中共八大代表、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曾獲一級解放勳章。
震驚的70碼。

5

主題

344

帖子

89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小留學生(一級)

Rank: 2

積分
89
沙發
hdxk 發表於 2007-5-12 21:25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8

主題

1001

帖子

274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留學助教(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74
3
bigtutu 發表於 2007-5-13 18:21 | 只看該作者
上兵伐謀!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

主題

2575

帖子

884

積分

貝殼網友七級

大一新生(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884
4
trump 發表於 2007-5-14 23:01 | 只看該作者
這算什麼叫板, 一邊是打人的, 一邊是挨打的, 只是做點包紮傷口的活, 太阿Q了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 18:5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