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385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儒家典籍《弟子規》細講

[複製鏈接]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7-5-2 10:1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弟子規》這本書,影響之大,讀誦之廣,僅次於《三字經》。《弟子規》原名《訓蒙文》,原作者李毓秀(公元1662年至1722年)是清朝康熙年間的秀才。以「論語」「學而篇」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為中心。分為五個部分,具體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範。後來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訓蒙文》,並改名《弟子規》,是啟蒙養正,教育子弟敦倫盡份防邪存誠,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
    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廢經廢倫,治安敗壞根由。貪瞋痴慢,人心墮落原因,欲致天下太平,須從根本著手。圖挽犯罪狂瀾,唯有明倫教孝。誤根本為枝末,認枝末為根本。為求解決問題,反倒製造問題。君子唯有務本,本務邦國自寧。
    俗云:「教兒初孩,教婦初來」,兒童天性未染污前,善言易入;先入為主,及其長而不易變;故人之善心、信心,須在幼小時培養;凡為人父母者,在其子女幼小時,即當教以讀誦經典,以培養其根本智慧及定力;更曉以因果報應之理,敦倫盡分之道;若幼小時不教,待其長大,則習性已成,無能為力矣!
    三字經曰:「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教之道,貴以專。」,而非博與雜;故一部經典,宜讀誦百至千遍,蘇東坡云:「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現在教學,壞在博與雜,且不重因果道德及學生讀經、定力之培養,至有今日之苦果。企盼賢明父母師長,深體斯旨;此乃中華文化之命脈所系,中華子孫能否長享太平之關鍵,有慧眼者,當見於此。

此講記共40集。希望斑竹們高抬貴手。

連接 http://www.dizigui.net/clxjz/xjdzg.htm

[ 本帖最後由 chico 於 2007-5-2 22:58 編輯 ]
日知而智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沙發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7-5-2 10:23 | 只看該作者

弟子規》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一集)

2005/2/15   台南凈宗學會
諸位朋友,大家晚上好!我們這裡這一次的講座叫「幸福人生講座」。諸位朋友,幸福是每個人所追求的,每個人都希望幸福,如何讓人生幸福?我們人生走了幾十年,你覺得幸福嗎?很多朋友笑了,笑是有幸福的感覺。您常常在睡覺當中有沒有睡到笑醒的?有。有沒有朋友說說看,你睡到笑醒是什麼原因?能不能讓這些歡喜在你的人生當中愈來愈多?我們假如這樣去經營人生,就會愈來愈幸福。
哪些事情讓你一想到就會覺得很歡喜、很快樂?有沒有哪位朋友跟大家分享一下你幸福的感覺?怎麼都沒有了?好東西要讓好朋友分享,當我們把好東西讓好朋友分享,你有沒有幸福的感覺?施比受更有福。其實我們現在已經有朋友下午來聽過課程,一定有人已經把你最好的朋友帶過來,有沒有這樣的朋友?當我們把最好的朋友帶過來,讓他在這一節課當中能夠得到一生重要的觀念,你的內心會覺得怎麼樣?很歡喜。假如剛好這節課,他都知道如何把孩子教好,讓孩子懂得孝道,他獲得這個觀念,然後他的孩子真正懂得孝,你這個朋友半夜睡覺都會笑醒。你不只把自己的幸福自己享,還給別人享。
所以諸位朋友,我們去回想一下,你人生所有讓你幸福的感覺,其實都是你下對了抉擇,所謂人生最難的不是奮鬥,而是抉擇。諸位朋友,你的人生曾經下對哪些抉擇?人生時時刻刻都在下抉擇,現在有沒有在下抉擇?假如現在在底下說:今天好累,我打個瞌睡好了。那抉擇打瞌睡跟認真聽課造成的效果截然不同。俗話講「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這句話前面跟後面都是抉擇。「男怕入錯行」,所以要抉擇對什麼?行業;「女怕嫁錯郎」,要抉擇對什麼?擇偶。其實這兩個有一個共同的關係,就是你要看人看得很准。比方說你抉擇這個行業,選對了行業,還要跟對了主管,他才會提拔你,他才會成就你。所以,看人的能力重不重要?很重要!女怕嫁錯郎,嫁錯老公會不會幸福?很困難。假如跟對了上司,你的事業就會有很好的發展,進而你的家庭也會很安定。所以要下對抉擇,人生才會幸福。
人生還有哪些地方需要去抉擇?今天早上有吃早餐的舉手?還不少,請放下。沒吃早餐的舉手?有些朋友沒吃。諸位朋友,沒吃早餐,我們已經往身體不好的路邁進一步,抉擇!所以你抉擇對了,身體就好;抉擇錯了,身體就不好。身體不好,人生會不會幸福?不會!你下對了人生點點滴滴的抉擇,才會讓你走向幸福的大道,所以擇食也很重要。還有擇友,擇朋友很重要,所謂「出外靠朋友」。但是我們思考一下,現在的太太,還有為人父母的人,都在擔心她的先生交錯朋友。假如他交錯了朋友,太太在家裡吃都吃不好,睡也睡不好,他的父母也會有很多的擔憂。所以,你要讓孩子、讓自己懂得抉擇正確的朋友,你的人生才會幸福;你抉擇對了朋友,你的家庭才會幸福。
好,人生也要抉擇輕、重、緩、急,什麼事情要先做,什麼事情后做,這先後順序也要下對抉擇。我們常說「至要莫若教子」,人生第一大事是要把孩子教好。假如我們的孩子沒教好,你這一生會不會幸福?一個人有沒有福報,一個人的人生能不能夠過得自在,他的中、晚年取決於孩子懂不懂事,孝不孝順。假如養育出來的孩子不懂事,我們後半輩子會怎麼樣?很難熬!不知道孩子今天又會給我上演哪一齣戲,來讓我收拾殘局?所以教育孩子教育好,你把孩子的教育放在前面,放在重要的位置,那你的輕重緩急抉擇對了。要怎麼教孩子?怎麼樣把一個孩子教好?
問:諸位朋友,怎麼把孩子教好?現在的家長覺得什麼是教育?
答:身教。
來,給這位朋友掌聲鼓勵一下。這種答案都不會出現在三、四十歲的人身上,都是上了年紀的長者才會答出來。我在馬來西亞演講的時候,我問家長,什麼叫教育?這個家長非常老實,他說考一百分。他值得鼓勵,因為他一點都不虛偽,他把他心裡面想的講出來。我帶我的學生也很注重跟家長溝通,每次跟家長第一次做座談,我會問家長,我說諸位家長,您覺得教孩子一輩子重要的,做人、做事態度重要?還是把他的分數從九十八分拉到一百分重要?哪件事重要?是前者還是後者重要?前者。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人說後者。你看我們的家長明不明智?聽起來很明智。請問大部分的家長在做前面的工作,還是在做後面的工作?後面!「你這次考幾分了?給我拿過來!」腦子裡都是分數。
諸位家長,我們要反思,我們都告訴孩子,做人要言行一致,那為什麼我們明明覺得做人、做事態度重要,結果重點都擺在分數上去,怎麼會這樣?其實不能怪我們的家長,因為他還體認不到做人、做事對孩子一生長遠的影響有多大。而分數,一百分馬上看得到,而且還可以拿出去說「我的兒子三科、四科都一百分」。我們要來冷靜思考,今天我們把孩子都往分數這條路推過去,請問他會走出什麼樣的人生,你能看得到嗎?你都把他往這條路上推,你也要清楚,我們把孩子推向哪裡?名利。
諸位家長,我也是升學主義之下的產物,你們有沒有看出來?你們太仁慈,都不想當面傷害我,我就是升學主義之下的產物。我還記得我在初中的時候念書,考試考了九十八分,害我哭了半天,為什麼?因為那時候要編特優班,差了兩分,假如我沒有編進去怎麼辦?我的人生不就毀了!有沒有這麼嚴重?為什麼我會覺得這麼嚴重?你看我們才上初中,患得患失的心這麼嚴重!一個孩子患得患失,這一生會不會幸福?常常要煩惱東、煩惱西。升學主義就是只想到自己的分數要上來,要把別人踩下去。所以本來我應該有范仲淹的心胸,「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結果因為升學主義,只想到要擊敗別人。
我這個人生回想高中的時候,一發考卷都要瞄瞄看別人幾分,假如比我的分數高,我的內心怎麼樣?很不舒服。小鼻子小眼睛,這樣的人格會幸福嗎?我們要深思。我記得我大學畢業,剛好在一個商店裡面遇到我一個初中的同學。他每次都是第一名,在我的印象當中,好班裡面的第一名。當他大學畢業出來,因為長期就是埋在書堆里,所以跟人相處的能力特別差。一談到他出社會工作的經驗,他就在那裡發抖,他說人為什麼這麼恐怖?我都很怕跟他們相處。你看他與人相處能力極低,相同的,包容別人的胸襟也沒有形成。所以,他這樣的人生不大可能會幸福。
我們再來思考,我們把孩子往升學主義推,他出來又拿了博士、碩士的很多,請問現在失業率最高的是什麼學歷?現在高中畢業的都不會失業,為什麼?勞動、洗碗、掃地,他願意做,所以他不會失業。反而是大學、研究所畢業,覺得那個薪水太低了,不願意做。諸位朋友,請問大學、碩士給了這個孩子什麼態度?屈不下去,人生要能屈才能伸。好,現在每年大學以上的畢業生非常非常多,但是有很多都失業。有沒有?我們來思考一下,這個從教育體系裡面培養了十多年的人才,出來用不上。出來很多!但是諸位您假如有朋友,他是企業主,他是公司的主管,甚至於公家機關的主管,你問問他,現在年輕人有沒有好的人才?他會怎麼回答?他會告訴你,找不到人才!教育的機器一直在出產,結果企業家覺得用不上。
所以諸位家長,您假如跟你的孩子講:你就是考試就對了,其它的家事你都不用做,你就一直給我考試,都一直考上去,大學畢業保證你有個幸福美滿的人生!有沒有家長給你的孩子這樣打包票?你會跳票!好象告訴他,你就是把書念好,你以後就是一帆風順。沒有這種事!現在沒有,以前有沒有?以前也沒有。今天他大學畢業了,他假如不會做人,不會與人相處,再好的機會也會讓他當面錯過。那你都告訴孩子,你就是一直念上去,其它的都不用做,孩子有一個態度缺乏,就是責任心。一個孩子有責任心,他才有擔當。但是你告訴他,就念上去就好,其實他念書為了什麼?看誰的面子?看父母的面子,這樣念;跟一個有孝心的孩子,那可是截然不同。有孝心的孩子他是要讓父母放心,他是希望往後能讓父母有好的生活,所以他會不斷提升自己的德行跟能力,這樣子孩子大有發展。諸位朋友,您去了解一下,真正成功的主管跟企業家,學歷都不是頂尖的。
我們要重新思考另外一個角度,企業家覺得找不到人才,請問企業家需要什麼人才?這個問題不見得要去問博士,問每個人心中都有答案,因為我們人生走過來,也看了不少人成功,還有失敗。諸位朋友,你覺得成功的人會具備哪些特質?有沒有朋友說說看,你們不要迷信一定要多有學歷的才會有答案,很多答案是一個人心靜下來,答案就冒出來,清凈心生智慧。來,你覺得什麼樣的特質才會讓人生成功?誠實、責任心、謙虛。還有沒有?信用、耐心。好,我們可以出一本書了,「成功的特質」。我不騙你,你去書局翻,差不多都是這些話。好,既然知道往後具備這樣特質的人才是真正的人才,請問我們教孩子誠實了嗎?很多家長覺得誠實重要,然後心裡面想,假如太誠實,出去要被人家欺負怎麼辦?這個信心有待商榷。假如很謙虛,都被人家壓下去怎麼辦?所以信心是根本,您是否真正相信,有這些特質往後他的人生會真正成功!
其實,企業家都已經發現這個事實,西方這幾十年來的管理注重在品質管理。什麼品質?物品、產品的品質,所以他們叫「全面品質管制」。幾十年來的管理學都強調,今天我要做這支麥克風,只要我把麥克風做好,讓它很有競爭力,我就可以高枕無憂,所以他們的專註點都在把東西做好。結果近一二十年發生了一些事情,在一九九五年,英國有一家兩百多年的銀行叫「霸菱銀行」,兩百多年的基業,因為一個新加坡的期貨員挪用公款,兩百多年的基業化為烏有,倒下去。
諸位朋友,西方的思惟是出現問題趕快解決,這叫做「癥狀解」。癥狀解好不好解?不好解,就好象今天身體壞了,得了癌症,好不好處理?不好處理。所以中國的學問是不治已病治未病,還沒生病就要去預防。而西方科學雖然科技很發達,但是他專門處理什麼?癥狀。胃癌,馬上把胃切了,肝切了。切了沒事了嗎?這裡沒事,過兩年,這裡又有事。胃癌,癌細胞你不要對它很仇視,因為是有人把它寵壞了它才這麼囂張。誰把癌細胞寵壞了?諸位朋友,每個人身上都有癌細胞,只是你把它寵壞了,它太囂張,因為我們的身體狀態已經十年、十五年把它糟蹋掉了。
這個身體要壞還真不容易,因為它非常精密。所以把癌症割掉並沒有根本解決問題,不只沒有根本解決問題,還要同時產生副作用。所以很多癌症病人,他在去接受一些治療以後,後面的日子都會很難熬。其實處理癌細胞,打個比喻,就好象拿了一包垃圾放在地上,很多的蒼蠅都過來了。你非常生氣,怎麼來那麼多蒼蠅?馬上拿殺蟲劑來把它統統噴死,問題解決了。好,你離開了。過十分鐘,什麼又來了?蒼蠅又來了。人現在的思惟就是把癥狀解掉,這個男朋友不好,換了;這個女朋友不好,換了。有沒有解決問題?不是男朋友不好,也不是女朋友不好,是誰不好?自己都沒有學到包容,沒有學到愛護他人。當這個根本問題沒有解決,再換幾個有沒有用?也沒有用。所以解決問題要從根本解決。
現在西方人已經發現,原來還有一個比把東西做好更重要影響企業的因素,就是員工的德行。二○○一年,全球第七大企業安隆集團,每年的營業額數千億美金,因為兩個高級主管挪用公司的公款,全球第七大企業也垮了。所以,現在西方人重要的全球連瑣企業,現在都在推TEM「全面道理倫理的管理」,在要求提高員工的素質,道德素質。能不能解決?西方人覺得他能不能解決?諸位朋友,現在人有個錯誤的認知,他覺得金錢是萬能,只要有錢就可以把我的孩子教好,只要有錢就可以解決問題。現在有沒有很多人有這種觀念?有。所以外國人很有氣魄,二○○二年美國專門強調倫理道德教育,還特別撥款,從本來的兩億五千萬調到七億五千萬,整整調了三倍。有沒有用?你覺得有沒有氣魄?結果他們同時做了一個調查,針對八千多個中學生做心理問卷,百分之七十一的孩子做過弊,百分之六十八的孩子打過人,百分之三十五的孩子在商場裡面偷過東西。
這個測試裡面有一道題,在後面有一道題,請問你覺得你的道德高尚嗎?答道德高尚的中學生高達百分之九十六。諸位朋友,百分之七十一做過弊,百分之六十八打過人,百分之三十五在商場裡面偷過東西,結果他的結論,百分之九十六的孩子覺得他品德高尚。請問這一群這個時代的孩子,他依循的是誰的標準?誰是標準?他自己。請問孩子這種態度跟誰學的?假如他的國家領導人動不動就帶著軍隊去打人,打完之後回來說,「諸位小朋友,你們不要跟人家亂打架,要注意這個教誨」!他聽不聽?不聽。所以外國人,第一個,他是否掌握教育的核心?教育不是錢多有用,教育也不是說多了有用,也不是你的理論的書很多就有用。最重要的,在《說文解字》裡面把它點出來。
什麼叫教?「上所施,下所效」,叫教;育,「養子使作善也」。才兩行字,把教育的核心都點出來。諸位朋友,您對於老祖宗的智慧的信心,絕對取決於你對經典的深入,你真正有去領受教誨,你愈讀會愈佩服。所以教育裡面最重要的,第一個要教對的東西,「使作善也」。當孩子有個善良的心,他就有善良的行為,他自然而然就會有很多善良的朋友,他的人生會幸福。而我們如何教他這些善的行為?不是要求他讀很多書,而是先要求自己要做到。當我們表現出來是善的行為,你的孩子在潛移默化當中都會受很深的感動。諸位朋友,你相信我這句話嗎?有些人相信,有些人覺得好象沒什麼感覺。假如你沒什麼感覺,那你要冷靜思考,你旁邊都沒有善人,都沒有演出讓你感動的戲。不然,只要有人演出來,一定會感動周遭的人,我敢跟你打包票。因為「人之初,性本善」,只要有人演,一定有人感動,有人效法。
在深圳有一位老師,她當初也是學習中國文化一段時間。我人在海口,剛好去年三月十五日,深圳有些老師邀請我過去講課。結果他們就問邀請我的老師說,這位老師要講什麼?她就跟他說,這位老師要講《弟子規》。結果他們說,《弟子規》有什麼好講的?那個不是給小孩學的嗎?為什麼不講講《論語》?結果這位老師,雖然是這麼講,但是也去聽第一節課。聽完之後,她突然覺得自己很多很基本的做人道理都還沒有去落實,所以她調整了她的態度,很認真學《弟子規》。她說還沒學《弟子規》以前看很多這些聖賢書,覺得自己善根真的非常深厚,有時候還滿佩服自己的。結果學了《弟子規》以後,覺得連孝都沒有做到,要好好檢討。諸位朋友,是覺得自己善根深厚好?還是覺得自己什麼都沒學好?前者好還是後者好?前者是活得不清不楚,後者懂得「知恥近乎勇」。所以我們說修行修行,要修正行為。發現自己的過失,你才會愈來愈明白,要當個明白人才好;改正自己的過失,這叫真修行。
他們五月份遇到母親節,這位老師她剛好也回家鄉去。學了就要做,所以她要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剛好又遇到她生日。諸位家長,現在孩子生日,第一個想到什麼?蛋糕。還有沒有?教子使作善也!請問第一個念頭想到蛋糕,是善嗎?所以孩子很多的反應都已經流露出教育的結果,我們要冷靜看看這個種子是播對了,還是播錯了,要慎思慎思。這麼好的機會教育,應該讓他第一個想到的是,生日即是母親的受難日。要謹記母親懷胎的辛勞、生產的辛苦,讓他讓夠生起知恩報恩之心,這叫教育。
所以這個老師回去,她要感謝父母,就拉了三個椅子,剛好她的外婆也在,就請外婆、爸爸、媽媽坐好。結果她的母親比較敏感,她說:女兒,你到底要幹什麼?這個老師就跟她的母親,跟這三位長者講,她說:我人生三十多年來,讓你們操了不少心。現在我已經開始在學習聖賢教誨,所以從今以後我要當個孝順的女兒,不再讓你們操心,而三十多年的養育之恩,我會記在心裡。今天剛好是我生日,我要好好感謝父母,所以今天要跟父母行三跪九叩禮。
這個老師第一拜拜下去,她的母親眼淚馬上流下來。諸位朋友,那是什麼淚?欣慰的眼淚。其實當母親的人不會去想要孩子回饋什麼,但是孩子有這分孝心,就會讓她很欣慰。天底下誰最傻?媽媽最好騙,不要求回饋,你給她一些好言好語,對她盡點孝心,她就滿足的不得了。這個老師第二拜拜下去,她的一個小學三年級的孩子,馬上走到她先生的旁邊,開始幫她先生做按摩。她兒子好象覺得在這樣的氣氛之下,我不做些什麼好象怪怪的。不言之教!媽媽的這分孝心已經讓她的孩子感受的很強烈,所以他覺得現在應該去幫他爸爸服務一下。所以身教潛移默化力量非常強。這個孩子回到家裡,進門很大方就對他的父母說:爸爸、媽媽,明年我生日也要拜你們兩個。這是教育,上行下效,要不要花錢?真正人生重要的事,錢沒什麼大作用。
從這裡我們回想一下,西方人他發現了德行很重要,那都是問題已經發生的時候,所以他現在要去解決。請問他知道德行的根本在哪裡嗎?要能治本才能解決問題。所以現在他們的大企業也花很多錢在做培訓,用中國話講叫「臨時抱佛腳」。請問一個人的親和力,一個人有禮貌的態度能不能兩個月練成?假如他本來很酷都不會笑,馬上去練兩個月要對人家笑,相信客戶走進來,看他笑,全身起雞皮疙瘩,很不自然。因為他那個微笑想的是,你的口袋的錢要到我這裡來,而不是打從內心對人的尊敬。
中國扎德行的根在什麼時候?從小,才能扎德行的根!從小不教,「苟不教,性乃遷」。長那麼大了,再要把他拉回來,都很困難,所以一定要從小教。《易經》裡面有一句重要的話,「蒙以養正,聖功也」,這個「蒙」是代表天地初開,萬物都還很脆弱,這時候要好好保護他,好好養育他。所以這個蒙卦引伸到孩子的教育,就是孩子小時候就要養他的浩然正氣,正確的處事待人態度,你把他養好了,這個功德最神聖。假如你養出了一個范仲淹,聖功也!現在要養出范仲淹容不容易?怎麼會不容易!現在你把孩子養的很孝順,他馬上萬綠叢中一點紅。
我們在深圳很多的孩子都是學聖賢教誨,這次回家鄉去,讓所有的長輩都側目。現在還有看那個小孩子鞠躬九十度的!他們都肅然起敬,看了很歡喜,不知道紅包有沒有包多一點?有一次一個孩子跟所有全桌的人一起吃飯,所有的長輩看菜上來了,馬上動手要去夾,突然看到這個孩子頭低低的在那裡念念有詞。本來他們要夾菜的,突然覺得很奇怪,都停下來。等這個孩子念完以後,就問他,你剛剛在念什麼?怎麼不趕快吃?這個孩子對著全桌的長者說:我剛剛在念飯前祈禱文,感謝父母養育之恩,感謝老師辛勤教誨,感謝農夫的辛勤的勞作,及所有付出的人。這些長輩拿著筷子上了一課,我們只是想到要吃,這個孩子卻感恩的心可以常常存在心上。諸位朋友,這個孩子幸福嗎?活在感恩當中的人特別幸福。你能把孩子真正把他教善了,他一定會去影響很多人,他一定會是當代的范仲淹。所以我們當家長的要定位,「蒙以養正,聖功也」。
當孩子從小就是扎這些聖賢人的智慧,諸位家長,你要不要擔心他出來沒工作?你還擔心,那叫杞人憂天。所以你格局要大,人生才會走得寬廣;格局小,一輩子都活在患得患失當中。最近我聽一個朋友說,有很多大企業都到一個團體,而這個團體專門推展儒家學說,到這個團體找些年輕人。這些企業家說,現在外面的人不講誠信,沒有責任心,他們用得提心弔膽,他們是主動到學聖賢學說的團體去找人才。所以諸位家長,您的孩子現在假如扎的根是懂得如何做人做事,你已經讓他這一生立於不敗之地。
好,我們剛剛提到的,抉擇教育的先後順序。諸位家長,您現在的抉擇不只會影響你,還會影響誰?你的家人;不只你的家人,你世世代代的子孫都會影響。諸位朋友,你曾經有想過,我的決定會影響子子孫孫的舉手?來,給這些朋友掌聲鼓勵。人生就好象下一盤棋,假如我們思考的都是下一步怎麼走,那你每一步都會走得舉棋不定,那樣好嗎?假如我們下棋可以看到一百步怎麼走,兩百步以後怎麼樣規劃,那你的人生會走得從容,你的孩子的人生也會走得高瞻遠矚。當他會思考到,我的抉擇會影響世世代代,相信他教育他這一代會非常謹慎,會非常用心,因為他已經考慮的這麼遠。現在有這樣考慮的人不多,古代的中國人有沒有這樣的考慮?很多!所以中國的家訓應該是全世界最多的,我們有聽過《了凡四訓》、《朱子治家格言》、《顏氏家訓》,還有諸葛亮。很多的聖哲人都有這樣的態度,把人生的智慧傳承下去。所以,我們要考慮到你的抉擇很重要。
而人生要下對抉擇,必需具備什麼?我的爺爺沒有念過書,一個字都不認識,他是捕魚的。他的兄弟統統捕魚,不止他的兄弟捕魚,他兄弟的孩子上了初中還沒畢業就一起去捕魚。他輕鬆多了,我的孩子都幫我捕魚,他就不用那麼累了。這樣好不好?馬上很好,對不對?但是我爺爺他覺得,人生因為沒有讀書沒有智慧,很遺憾,所以他堅持再怎麼苦也要讓孩子念書。由於這個抉擇、這個判斷,我父親那一代五個孩子,一個博士,三個大學畢業,一個高中畢業;到我們這一代全部大學以上,已經出了兩個博士,都是爺爺的抉擇。我們這一代我的學歷最低,我的身高最矮。所以為人長者要謹慎你的抉擇,你的判斷力。好,我們這一節課先抉擇到這裡,謝謝大家!

[ 本帖最後由 chico 於 2007-5-2 10:48 編輯 ]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62

主題

3749

帖子

1226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26
3
和而不同 發表於 2007-5-2 10:38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4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7-5-2 10:45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3 和而不同 的帖子

謝謝鼓勵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5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7-5-2 22:47 | 只看該作者

第二集)

蔡禮旭老師主講

諸位朋友,大家好!我們要具備正確的判斷力,才會做對抉擇。一個人是不是生下來就會判斷?還要透過學習,他才能夠形成判斷力,才能下對抉擇。而這個判斷力要取決於他的理智、智慧,他才會下對判斷。假如沒有智慧、沒有理智,就有可能會意氣用事,俗話講後悔莫及,後悔都是後面才來悔,就是下錯抉擇,下錯判斷。一個人何時要具備理智?什麼時候?理智要學多久?活到老,學到老。但是理智要愈早建立,人生才會下對重要的抉擇。
請問理智從哪裡學?現在很多人讀很多書,有沒有理智?現在有個病叫憂鬱症,很多憂鬱症的人看的書可不少。
問:愈看愈怎麼樣?答:憂鬱。
你們怎麼都知道?所以在這個時代,連選書都要有判斷力。現在知識爆炸,很多小孩看錯書。有個孩子才五、六歲去看心理學,本來都跟他的媽媽講,「媽,我要一個弟弟」,都這樣跟他媽媽講。結果看完心理學的書,馬上跟他媽媽說,你不能生弟弟,因為假如你生了弟弟,你就會比較不愛我。看書好不好?你今天出去可不能說「蔡老師說看書不好」,話要給他講完,要看對書才好,看錯書是污染。
諸位朋友,一杯清水,把一滴墨汁滴下去,時間才一秒,請問你要花多少秒才能回復到本來的清凈狀態?多少秒?可能十倍、百倍。所以孩子的思想假如污染了,你要花更多倍的時間把它清除。我常常有時候跟一些同事聊天,那些同事說,某些綜藝節目真好笑,笑得我都快要躺在地上。我都會跟他說,我說你看那些主持人在挖別人的隱私,在拿別人開玩笑,你覺得他做得對不對?他說當然不對!那你覺得很好笑,你在那裡笑的時候,你兒子在旁邊陪你笑,他知不知道對不對,他覺得爸爸覺得很好笑,那這樣做是對的。所以孩子耳濡目染,對別人的言語輕慢,對別人的言語會有佔便宜的傾向,會亂開玩笑。當你已經發現他講話沒什麼分寸,再要把他扭回來,就很累了。電視如是,書籍的內容亦如是。
最近很暢銷有本書叫《窮爸爸富爸爸》,應該有人看過!有個家長看了以後很高興,跑來跟我說,她說蔡老師,這本書真有效果,它可以讓我懶惰的女兒瞬間變成勤勞的女兒。這個特效藥有沒有效?真有效。她跟她女兒說:女兒,幫我拖地,給你兩塊人民幣;幫我晒衣服,給你兩塊;幫我洗碗,給你三塊人民幣。她女兒本來懶洋洋的,突然變得很有精神,變得好象不辭勞苦,開始工作。有沒有效?你看特效藥都很有效,感冒流鼻涕,馬上針打下去,葯吃下去,五分鐘、十分鐘見效果。有沒有效?我們現代人都很喜歡特效藥,所以你看,為什麼很多人會被那些神棍騙?他夫妻關係不好都已經十年、二十年,結果這個人跟他說,你馬上燒些紙錢,做哪些動作,馬上保證你夫妻變好。都很希望吃特效藥,都沒有考慮到冰凍三尺,有沒有理智?沒有理智的人特別容易被騙。所以,好象面對很多問題都希望趕快立即有效果。
其實,人這個思考就沒有道法自然。感冒流鼻涕,為什麼會流鼻涕?諸位朋友,鼻涕是不是病毒?鼻涕是你免疫系統跟病毒奮戰之後所留下來的屍體。你看我們傷口是不是會化膿?這個代表當病毒入侵的時候,你的身體的免疫系統馬上起來防衛你的身體,你看到鼻涕你要很高興:你看,我的免疫系統奮勇殺敵。結果你看你的免疫系統奮勇殺敵,你也不愛護它,你只希望不要看到鼻涕,馬上抗生素吃下去。吃下去很有效,它一定會把病毒殺了,它也同時會把你的免疫系統殺了。不只殺免疫系統,連你腸胃裡面好的細菌通殺。所以,孩子吃完葯打完針,氣色怎麼樣?你看那個孩子比較明顯的,兩頰都會削下去,然後一兩個禮拜看到食物都沒什麼胃口。所以你用特效藥,他的免疫系統一直沒有建立,這樣就會惡性循環,到最後,只有要有流行性感冒,你保證要帶著孩子去跟醫生報到。那你要帶到什麼時候?你要花多少錢?所以,我們要了解道理,不要看了書以後,看到有效果馬上就用。
這位家長過了一兩個禮拜又來找我,她臉色不大好看,她說蔡老師,出狀況了。我就問她什麼狀況?她說,今天我跟我的女兒說,我說女兒,今天媽媽很累,你去幫我把已經洗好的衣服晾起來,媽媽給你兩塊錢。她跟她媽媽說:今天我也很累,我不賺了!她突然警覺到,這服特效藥已經流露出副作用了。諸位家長,家庭是不是談利益的地方?不是。你已經把功利主義帶到最溫暖、最祥和的地方,都被功利主義襲卷了。家庭是教付出的地方,家庭是教感恩的地方,家庭是教認知本分,懂得盡本分,懂得盡孝道的地方。所以我們要有理智的判斷,你才能夠防止書籍裡面不正確的知識,才能防止孩子受到這些的污染。
好,那我們再來看,到底要學哪些書本、哪些教誨才能真正建立理智?我們進一步要來思考這個問題。
問:有個心理學家,四十歲寫了一本書,六十歲又寫一本書,諸位朋友,你要看哪一本?
答:六十歲。
問:為什麼?
答:經驗豐富。
經驗有分好經驗跟壞經驗,壞經驗豐富也要學嗎?很多朋友都說,他的人生可能智慧比較高;這句話其中有兩個字我們要思考,「可能」。是不是活得愈老愈有智慧?不一定。而社會是個大染缸,諸位朋友,二十歲的人比較單純,還是四十歲的人?單純離智慧近,還是複雜離智慧近?很多事情你不能似是而非,要很清楚明白,你的寶才會押對;不然押錯了,人生可不能轉回來,所以要戰戰兢兢,要很謹慎。假如你只是相信他「可能」說對了,那你是把你的人生押給他,甚至於把你孩子以後的幸福押給他,這樣太危險。不能聽哪個人說你就相信,因為他所說的話還不能印證是智慧,還不能印證是真理。而中國人的文化,它是已經經歷幾千年的人類共同印證,確確實實都是所言不虛的真理;而中國聖賢的智慧是超越了時間跟空間。
我們來看一看,四、五千年前,做人要盡孝;四、五千年之後,要不要孝?要,所以超越時間。中國需要孝,外國呢?請問外國人聽到孝的教育,他的內心會怎麼樣?「人之初,性本善」,他聽了會很歡喜。因為我們在澳洲就辦《弟子規》的課,我們中國是禮儀之邦,所以客人坐前面,我們坐後面。在上課的過程當中,因為《弟子規》有很多的經句都是根據聖賢人做出來的德行,比方說「晨則省,昏則定」,是周文王做到了;還有「冬則溫,夏則凊」,這是東漢的黃香做到了。所以每次在講經句的過程,都把這些故事娓娓道來。我們坐在後面就看到這些澳洲本地人頻頻在點頭,我們也很好奇他點頭的時候在想什麼。上完課跟他們圍起來做座談,這些澳洲的朋友他就說,做人應該這樣,做人應該如此。所以,孝穿越時間,穿越空間,這樣的真理才值得我們用短暫的生命好好去追求,好好去深入。
當我們真正有理智,就會下對抉擇,諸位朋友,抉擇當中有一個抉擇最重要:抉擇你的思想、觀念,擇念。諸位朋友,您現在的思想、觀念處於什麼狀態?為什麼思想、觀念這麼重要?思想決定你的行為,行為決定你的習慣,習慣形成一個人的性格,性格決定一個人的命運。所以一個人能不能幸福,從哪裡就見真章?思想!我常會問朋友:你是炎黃子孫嗎?怎麼沒聲音?諸位朋友,您不知道你們現在正在「萬姓宗祠」之下嗎?所有的祖宗在等你們的答案,他們快要垂淚下來了。你們是炎黃子孫嗎?是!好,一個孩子假如從小在美國長大,他的父母都是中國人,長大以後,我們可以保證他的血液一定是正統的中國血液。他的思想呢?好,思想重要還是血統重要?血統不會影響你一生,思想會影響你的一言一行。所以,我們做人要重實質,不能重形式。
我們現在來檢驗一下,我們的思想是炎黃子孫的思想,還是其它的思想。諸位朋友,您心中有答案了嗎?現在社會我們明顯看到,人與人發生衝突,現在父子有沒有衝突?有。打開報紙很多情況,父子衝突、兄弟衝突,很多的法院愈蓋愈大,為什麼?衝突變多了,他們處理不來,愈蓋愈大。夫妻離婚率節節攀升,所以人跟人衝突。團體跟團體,我們看到很多的團體互相攻擊,互相批判,衝突了。國與國?今天翻開報紙,假如你沒有看到戰爭,你會覺得很欣慰,幾乎每天都有戰爭發生。諸位朋友,這些衝突是結果,我們每天看著這些結果嘆氣,有沒有用?沒有用。假如全世界就像一畝田地,現在長出來這些稻子長什麼樣?歪七扭八。你要不要對著這些稻子破口大罵?罵了半天,它有沒有長好?有沒有?沒有長好,可能罵完之後,它馬上就死掉了。
覺者畏因,覺悟的人會把原因找出來,迷惑的人只會害怕那個結果。所以當我們去擔心我的身體會不好,擔心以後孩子會不孝順,擔心來擔心去,一點幫助都沒有。我們要把人與人、國與國的衝突根源找到,從根本下手,才能夠解決問題。根本就在思想,因為現在人的思想普遍都是以自我為中心。自我為中心,第一個先想到誰?自己,所以會損人利己。競爭再提升變什麼?鬥爭。鬥爭再提升,戰爭;戰爭再提升,末日。諸位朋友,你現在看到戰爭,能不能站在中間:不要打了!能不能解決?為什麼會戰爭?根源在哪?人的思想、態度就會延伸出他的行為。
自我中心,諸位朋友可能會聽不明白,我用個比較白話給你們看,自私。諸位朋友,你現在拿到一顆很好吃的巧克力,你第一個會想到誰?我們剛剛講人要誠信。第一個想到誰?好,我在一次課程裡面,剛好有三個答案,坐在前排有一位三十來歲的年輕人,他說「趕快吃下去」,他很老實。後面兩排有一位女士,四十幾歲,她說「留給孩子吃」。再後面一點,有一位六、七十歲的長者,他說「先給父母吃」。諸位朋友,哪一個人有文化涵養?哪一個?三十幾歲還是四十幾歲,還是六十幾歲的?六十幾歲。可是六十幾歲的人可能不識字,三十幾歲的人可能是大學畢業。所以學歷愈高不代表他有文化,不代表他懂得做人。
我常會跟小朋友說,我說大學畢業有沒有文化?他們馬上說有。我說不孝父母,有沒有文化?他們說沒有。我說大學畢業不孝父母有沒有文化?他們答不出來,被我騙了。所以人的認知錯誤了,真正的文化、道德涵養就在你的一念之間就見分曉。三十幾歲,第一個念頭想自己,所以自私。四十幾歲,想孩子,對不對?現在人慷慨激昂,對!您假如回到兩百年前,你可不要這樣講,你會被人家笑,人家會覺得你沒有智慧。因為當你拿到好吃的東西是先給孩子,你已經給孩子錯誤的示範,他會想到誰最重要?我最重要。你已經在長養他的自私。但是你這塊巧克力假如是拿給爺爺奶奶,這孩子在旁邊看爺爺奶奶笑得這麼燦爛,他會很感動,你種了他為人子之道。
從剛剛這個事例,我們也好好省思一下,我們假如自私多,這不是炎黃子孫,自私多是受到資本主義跟功利主義影響。諸位朋友,現在受功利主義影響的人佔多少?這個數字還在繼續增加當中。諸位朋友,要不要繼續增加?假如繼續增加,這些戲都會持續怎麼樣?繼續上演。會不會停下來?不會。所以要根本解決從哪裡?從人的思想開始解決。我們常常在說,戰爭可能不到我身上,末日我也不一定看得到。很多人對末日的想法是什麼?覺得可能是幾顆核子彈炸了,地球毀了,叫末日。其實,俗話有提到,生不如死更痛苦。什麼樣的生活會讓人生不如死?諸位朋友有沒有這種經驗?看起來都沒有,那你們都很有福報。很多人孩子在外面每天為非作歹,這個家長每天擔心受怕,真的活的比死還痛苦。當道德都淪喪的時候,那是真正的末日到了。
在大陸的四川,有一位十三歲的孩子,煮飯給他爸爸吃,他爸爸吃完就暴斃死了。家裡很窮,沒有錢驗屍,所以就埋了。過一陣子,煮飯給他媽媽吃,他媽媽吃完也死了,也跟他父親就一起安葬。他去給父母祭拜,祭拜完很不耐煩,把那些飯菜趕快倒到垃圾筒。他的嬸嬸看了之後心裡起疙瘩,這個孩子怎麼對父母一點恭敬心都沒有?結果這孩子走過來跟他嬸嬸說,他說我爸爸媽媽是不是有買保險?他嬸嬸聽完,很警覺,趕快報警處理,結果確實是他親手殺了父母。為了什麼?那個保險費才一萬塊人民幣,不多,兩條命都不見了;而這還不是普通的命,是他的父母。他為什麼要拿保險費?因為要去買一支手機。
諸位朋友,慾望的力量強不強?強!欲令智迷。所以,我們教孩子是要長他的慾望,還是要長他的德行?那會差很多。假如你教導孩子是讓他懂得孝道,懂得盡自己的本分,那他念書是他一種責任,他念書覺得要不讓父母擔心,這是長他的德行。假如他念書,你是說今天考前三名帶你去吃麥當勞;上了初中,你說考前三名給你一台數碼相機;要考大學,你說你考上大學給你一台計算機。當我們這樣在引導孩子的時候,在長養他的什麼?慾望。他沒看到本分,他要的是他的慾望。
所以有個孩子考高中,考上了,就對他的父母講,他說爸爸媽媽,你們要替我買幾件名牌的衣服。他父母很納悶,說為什麼?他說因為我考上高中,你們省了很多贊助費。因為他高上考中,他的父母不用再去幫他買個高中念,所以他覺得他很有功勞,替父母省了這麼多錢,父母應該回饋他,幫他買幾件衣服。他的父母聽完之後,內心怎麼樣?跟一些朋友的反應一樣,直搖頭。但是,早知今日,為什麼孩子有這種態度?用物質在跟孩子互動,在教孩子,他物質化就會很自私。
我們不希望道德淪喪,就應該從自己開始做起。很多人都會覺得,現在社會都變這樣,我再怎麼做可能也沒有效果,很多人都會這樣想。請問我們這樣的念頭,對家庭、對社會有沒有幫助?沒有!這樣的想法理不理智?不理智。我們不要小看自己的力量,一個人的真誠心、真德行,能夠喚醒身旁周遭人善良的本性。所以古代舜王(大舜),他為人非常孝順,他一個人很孝順,修養很好。父母雖然對他很兇,但是他依然盡他的孝道,因為他知道「親憎我,孝方賢」。跟父母可不是交易,不能說今天父母對我凶,我就不對他好;我們是要時時刻刻記住父母的養育之恩,要去回報,而不是去渴望父母要對我們好,因為孝順是一個人的本分事。由於他有這樣的態度,所以他那分對父母的孝改變了他的家人。因為他修身,所以能夠齊家;因為他的德行讓鄰里鄉黨的人看了都很感動,都願意效法他,甚至於是都希望做他的國人,所以他就齊家治國。當時候的君王堯帝看了很感動,覺得把天下交給這樣的人,人民才會幸福,所以他進一步治國平天下。諸位朋友,當我們真正修養身心,就能夠對家庭、社會產生很大的力量。
新加坡有兩個國寶,一個是他們的前總理李光耀,另外一位是一位女士叫許哲,她已經一百零六歲,她對人很有愛心,對父母也很孝順。她自己一個人照顧二、三十個老人,這些老人都比她年輕二、三十歲,都是七、八十歲,她還去照顧他們。她這樣的愛心感動了新加坡人,不止感動了新加坡人,感動了全世界千千萬萬的人。所以,其實要對這個社會、世界有所貢獻,並沒有我們想象中那麼困難,只要好好地提升自己的道德修養。
所以老祖宗教誨我們國家興亡,這個態度很重要,當有這樣態度的人愈來愈多,這個社會就開始轉變過來。從哪裡轉?七○年代,有一位英國的大哲學家叫湯恩比教授,他曾經講過一段話,他說解決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問題,只有兩種學說,哪兩種?孔孟學說,還有大乘佛法。這一段話很有道理,不是中國人講的。
問:請問孔孟學說在哪?
答:在中國。
你確定嗎?你看,中國是禮儀之邦,你現在看到人與人見面會很客氣,說「你好」,在哪裡看到?
答:日本。
怎麼答案變了?在韓國。所以我很擔心有一件事,可能五十年後,國際法庭會打一個訴訟案,就是孔夫子是韓國人的老祖宗,還是中國人的老祖宗?諸位朋友,結果會是怎麼樣?那個法官會說重實質不重形式,來,我們現在來看看是韓國人力行孔夫子教誨,還是中國人。到時候我們就欲哭無淚,所謂「知恥近乎勇」,我們要珍惜有這麼好的老祖宗,珍惜他們的教誨,要把他轉過來。
為什麼湯恩比教授這麼講?一九八八年,七十五位諾貝爾得獎主在巴黎發表了聯合宣言。內容裡面提到,二十一世紀的人類要生存,要繼續生存的話,要回歸到兩千多年前,汲取孔老夫子的智慧。諸位朋友,諾貝爾得獎主都是什麼來歷?都是每個行業的頂尖佼佼者,為什麼他們異口同聲都體會到,未來的社會問題一定要孔孟學說來解決?其實這些道理,我們只要細細靜下來都能思考出來。我們來分析一下,孔孟學說的核心在哪裡?仁愛。大乘佛法的核心在哪?慈悲,所以仁慈、慈悲。其實西方的聖哲也把解決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問題點出來。西方的聖哲,上帝、耶穌教什麼?博愛。既然都教了,但是現在為什麼都嘗惡果?因為不聽老人言,吃虧就在眼前。當人的思想觀念回歸到聖賢的教誨,問題就開始轉好。
我們來看,仁愛存心,懂得互相幫助,再提升,互愛,就能夠創大同世界。諸位朋友,大同世界不是高高掛在牆壁上的。我們來思考一下,當一個人真正有孝心,他的孝確確實實已經放在心上,他去看到別人的父母,他會不會尊敬?會。所以《孝經》裡面提到,「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為人父者也」。你讓一個人真正有孝心,他面對所有為人父母的人他都會恭敬。我們試想一下,今天你有孝心,你坐在公車上看到一個老婆婆上來,你還會坐在那裡嗎?會不會?你馬上會想到趕快站起來,這是為人長者、為人父母,很辛勞,趕快讓她坐。當你看到這些長者他走在路上,過馬路很驚險,相信他會馬上自然而然去攙扶他。有這分孝心、仁慈心的人,自然就會去幫助他人,愛護他人。所以,當我們都重視每個人的德行,重視孩子的德行,整個社會慢慢地就會呈現祥和之氣。其實末日還是大同世界,看起來很複雜,但是你抽絲剝繭,把它的來龍去脈找出來,根本在哪?就在一念之間。
現在市面上很常談生涯規劃,諸位朋友,您怎麼經營你的一生?你希望你的孩子怎麼經營一生?當孩子自私,當孩子注重物質享受,他會走出什麼樣的人生?我們來分析一下。小時候很快樂,要玩什麼都給他玩,要吃什麼都給他吃,反正順著他的個性去發展。順著個性,諸位朋友,順著哪個個性?人都會好逸惡勞,「苟不教,性乃遷」,很多的習性就跑出來。中國這些為人長者,對這個問題看得非常深入,所以教育孩子很重視,不能長他這些習性。因為假如他很奢侈,他很懶惰,他不恭敬,請問一輩子會怎麼樣?一輩子會經營好嗎?不會。但是這些習慣一養成,要再把它導正回來就很困難。「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你讓他小時候很幸福快樂,要什麼有什麼,等到他花錢習慣了,很難改。
我們來看看現在這些一、二十歲的年輕人,都還沒有出社會,花錢比賺錢的人更凶,信用卡都辦幾張?這個我比較沒有經驗,你們給我一些信息。辦好幾張,這一張刷爆了再去辦。以前的中國人是覺得欠人家錢很丟臉,現在年輕人是想盡辦法先用再說,所以很多的年輕人還沒有踏入社會,已經把他的社會信用破壞、糟蹋了。所以他很奢侈,一輩子要成為物質的奴隸。你們怎麼知道?真有智慧。所以他努力的目標不是為了要孝順父母,不是為了要照顧妻兒,而是要滿足他的物質慾望。
其實人一天要花的錢,吃飯、穿衣,多不多?不會很多。但是只要沾染上這種奢靡之氣,就會擋不住誘惑。因為要還錢,他就必須很努力,要去擊敗別人,在工作當中可能會損人來利己,看到人都覺得是敵人、是對手,所以活的像戰場。他老年,你看我們都很羨慕西方有老人福利,很羨慕。但是我們要了解,這些老人家住在裡面,雖然不愁吃穿,但是他的精神生活很貧乏。他們可能會覺得,剛好有一天孩子來看他,他會高興好幾天,告訴其它的朋友說,我兒子還沒有忘了我。這句話聽起來,他覺得高興,你覺得心酸。中國人覺得真正的福報在什麼時候享?老年。假如老年精神生活這麼匱乏,這個人生你不會覺得很幸福的。
好,那什麼樣的生涯規劃才是正確的?我們來看,假如一個孩子從小有仁愛之心,他已經在為自己積福、培福,所以從小要培福、積福。年輕,因為有德行、有智慧,所以要造福;老年,福在晚年享,那才是真正的福。我們來看一下,為什麼從小可以培福?你不要看他年紀這麼小,哪會培什麼福?俗話說「福田心耕」,當一個孩子從小他念念都會為人設想,都會替人著想,他這一顆心已經在為他這一生培育出非常多的福田。而他有這樣的態度,學的東西他一定會奉獻社會,造福,晚年鐵定享福。好,我們今天的課就先上到這邊,謝謝大家!

[ 本帖最後由 chico 於 2007-5-2 22:55 編輯 ]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64

主題

2萬

帖子

677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離去道別間

Rank: 5Rank: 5

積分
6771
6
子竹青青 發表於 2007-5-2 23:08 | 只看該作者
佛儒貫通,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
paullian 發表於 2007-5-2 23:12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8
paullian 發表於 2007-5-2 23:13 | 只看該作者
繼續更新 。俺幫你置頂一段時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9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7-5-2 23:34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8 paullian 的帖子

謝謝斑竹。
假如只有一個人,讀了這個講記,使他有所改變。我們就沒有浪費倍可親的空間。
每天更新一集。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10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7-5-2 23:48 | 只看該作者

摘錄

1。二○○二年美國專門強調倫理道德教育,還特別撥款,從本來的兩億五千萬調到七億五千萬,整整調了三倍。有沒有用?你覺得有沒有氣魄?結果他們同時做了一個調查,針對八千多個中學生做心理問卷,百分之七十一的孩子做過弊,百分之六十八的孩子打過人,百分之三十五的孩子在商場裡面偷過東西。
這個測試裡面有一道題,在後面有一道題,請問你覺得你的道德高尚嗎?答道德高尚的中學生高達百分之九十六。諸位朋友,百分之七十一做過弊,百分之六十八打過人,百分之三十五在商場裡面偷過東西,結果他的結論,百分之九十六的孩子覺得他品德高尚。

2。我們不希望道德淪喪,就應該從自己開始做起。很多人都會覺得,現在社會都變這樣,我再怎麼做可能也沒有效果,很多人都會這樣想。請問我們這樣的念頭,對家庭、對社會有沒有幫助?沒有!這樣的想法理不理智?不理智。我們不要小看自己的力量,一個人的真誠心、真德行,能夠喚醒身旁周遭人善良的本性。
所以古代舜王(大舜),他為人非常孝順,他一個人很孝順,修養很好。父母雖然對他很兇,但是他依然盡他的孝道,因為他知道「親憎我,孝方賢」。跟父母可不是交易,不能說今天父母對我凶,我就不對他好;我們是要時時刻刻記住父母的養育之恩,要去回報,而不是去渴望父母要對我們好,因為孝順是一個人的本分事。由於他有這樣的態度,所以他那分對父母的孝改變了他的家人。因為他修身,所以能夠齊家;因為他的德行讓鄰里鄉黨的人看了都很感動,都願意效法他,甚至於是都希望做他的國人,所以他就齊家治國。當時候的君王堯帝看了很感動,覺得把天下交給這樣的人,人民才會幸福,所以他進一步治國平天下。諸位朋友,當我們真正修養身心,就能夠對家庭、社會產生很大的力量。


3。 當我們真正有理智,就會下對抉擇,諸位朋友,抉擇當中有一個抉擇最重要:抉擇你的思想、觀念,擇念。諸位朋友,您現在的思想、觀念處於什麼狀態?為什麼思想、觀念這麼重要?思想決定你的行為,行為決定你的習慣,習慣形成一個人的性格,性格決定一個人的命運。所以一個人能不能幸福,從哪裡就見真章?思想!


4。自我中心,諸位朋友可能會聽不明白,我用個比較白話給你們看,自私。諸位朋友,你現在拿到一顆很好吃的巧克力,你第一個會想到誰?我們剛剛講人要誠信。第一個想到誰?好,我在一次課程裡面,剛好有三個答案,坐在前排有一位三十來歲的年輕人,他說「趕快吃下去」,他很老實。後面兩排有一位女士,四十幾歲,她說「留給孩子吃」。再後面一點,有一位六、七十歲的長者,他說「先給父母吃」。諸位朋友,哪一個人有文化涵養?哪一個?三十幾歲還是四十幾歲,還是六十幾歲的?六十幾歲。可是六十幾歲的人可能不識字,三十幾歲的人可能是大學畢業。所以學歷愈高不代表他有文化,不代表他懂得做人。

5。假如一個孩子從小有仁愛之心,他已經在為自己積福、培福,所以從小要培福、積福。年輕,因為有德行、有智慧,所以要造福;老年,福在晚年享,那才是真正的福。我們來看一下,為什麼從小可以培福?你不要看他年紀這麼小,哪會培什麼福?俗話說「福田心耕」,當一個孩子從小他念念都會為人設想,都會替人著想,他這一顆心已經在為他這一生培育出非常多的福田。而他有這樣的態度,學的東西他一定會奉獻社會,造福,晚年鐵定享福。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64

主題

2萬

帖子

677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離去道別間

Rank: 5Rank: 5

積分
6771
11
子竹青青 發表於 2007-5-3 01:11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9 chico 的帖子

心洗流水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12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7-5-3 09:37 | 只看該作者

蔡禮旭老師主講 (3)

諸位朋友,大家早上好!我們昨天提到,事實上,世界、社會、家庭的安定並不是沒有辦法達成,關鍵就在每個人的那一念心念。假如自私,就會發生衝突;假如時時可以為人著想,家庭、社會就會圓滿安康。昨天也提到,一個孩子假如從小就能設身處地為人著想,那他從小他的起心動念就開始培植自己的福分,所以從小就知道培福、積福。因為有這分存心,他知道讀書志在聖賢,要把學的道德學問好好的去奉獻這個社會。所以,他一入社會就知道替社會造福,他的福分就愈來愈大,到了老年福報現前,就可以安享晚年。
我們中國人講五福,其中有一福叫「善終」,再白話一點,就是很好死,不會死得很痛苦,俗話講不要不得好死。這句話好像是罵人的話,不過諸位朋友,現在這句話不算罵人。算什麼?算一個普遍的現象。我們記得小時候,還常常聽到某位長者昨天睡覺很安祥地就去了。現在這樣的情況多不多?不多了。為什麼以前的人他可以很安祥地離開這個世間,而現在的人死的時候可能都要急救,死的時候都可能不省人事?那都是因為他不懂得照顧身體,他不懂得培植自己的福分,福太薄了,就沒有辦法善終。所以人要有福分,根源還在一念善心。以前的人存心比較良善,處處為人著想,所以死得很輕鬆;現在的人比較自私,臨終前還患得患失,很多事情還很執著,都放不下。我們要晚年享福,要懂得心存善念,要懂得時時能夠放得下來,不要執著。
很多人都覺得,人的一生好象是要開始工作才會對社會有幫助,然後人老了以後,就比較沒有辦法盡自己的心力。所以一般都覺得,好象二十歲到六十歲這一段,才是造福社會的黃金時段,很多生涯規劃都是這麼談。其實,當一個孩子從小就是接受聖賢教誨,他的人生絕對不是只有四十年的光景。我們來看一下,這個孩子從小以仁愛存心,以道德存心。我們曾經在課堂當中,有個孩子他才兩歲多,第一天去上課,上完回來,他的父母問他:你今天學到什麼?這個孩子馬上精神抖擻說了四個字:孝順父母。他的父母也很震驚,兩歲多的孩子學得非常篤實,非常紮實。
第二次去上課的時候,剛好老師請很多的同學上來分享,這個禮拜做了哪些孝順父母的事情。因為學問貴在力行,學了以後,回到家裡要好好落實。所以很多的同學都上來講,他幫父母端洗腳水、他削水果給父母吃。這位兩歲多的小朋友,看到這些大哥哥、大姐姐都做到這些孝行,讓他生起效法之心。所以諸位朋友,大人教小孩是一個方法,小孩教小孩又是另一個好方法,所謂「相觀而善」,他會互相觀摩。這個孩子第二節課回去,馬上就拿著茶杯去端開水給他的父母喝。
諸位朋友,他兩歲多就時時有這樣的存心,所謂「福田心耕」,他已經在培植自己的福分。相同的,他這樣的行為是修身,他也會感動他的父母。連兩歲多的孩子都知道端茶給父母喝,都知道處處為父母設想,相信他的父母自己也會感覺,連孩子都這樣,我自己要更積極力行孝道。所以這個孩子已經開始在齊家。這個孩子的事例,我在中國大陸已經講遍了大江南北,甚至於還揚名海外,把他這個故事講到了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因為有這個孩子真實的修身功夫,我們才能夠把這些事例進而去推廣,讓更多的人、讓天下的人都能夠引以為效法。
所以,一個孩子假如從小受聖賢教育,他的生命絕對不是從二十歲才開始發光。從幾歲?假如剛好這個媽媽懷孕的時候就知道給他放《弟子規》,給他聽這些聖賢經典,可能這個孩子一生出來第一句話說什麼?可能說「弟子規,聖人訓」,那這個孩子從出生就可以弘揚聖教,他的生命可以從小就有價值。再來,從小讀聖賢書的孩子,他長大造福社會,他的智慧會與日俱增,他會愈老愈值錢。走到哪裡,很多的後生晚輩都要親近他,因為只要親近他就可以得到很多人生的啟示,減少很多無謂的摸索。所以接受聖賢教誨的人,他的生命不是六十歲結束,而是會到他老都會很有價值。
我的老師釋凈空教授,今年已經七十九歲了,走到世界各地都有一大堆的學生希望能得到他的教誨;不止是我們中國人希望得到他的教誨,現在世界上各個宗教、種族都非常希望能親近這位長者、這位老師。所以他的生命絕對不是六十歲結束,他的生命什麼時候結束?不會結束;因為他的教誨是從真誠心中發出來,真誠心可以超越時空。《中庸》裡面講,「誠者,物之終始」,真誠一定可以成就事情,而且至誠如神,至誠可以感通。用真誠心做出來的言語、行為,不會因為時空而改變他的影響力。所以諸位朋友,孔老夫子死了嗎?他的精神長存,垂範後代。
范仲淹死了嗎?在二○○二年,大陸舉辦了一場全球華人讀經的活動,來自馬來西亞,來自新加坡、香港、印尼,很多地方的華人都到了山東曲阜。其中邀請了一個特別來賓,就是范仲淹的嫡傳後代,已經八百多年,他的後代都很有成就。我在演講當中結識了兩位,其中有一位我看他臉大大的,耳朵耳垂很大,我們中國人說的,一看就是富貴相。所以他的教誨,八百多年來還影響著他的後代子孫。他的這位子孫在山東曲阜的活動當中,上台唱了一首歌,他們把范仲淹的《岳陽樓記》譜成一首曲。當他唱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相信范仲淹在天之靈,他也會覺得他這一生真有價值,這一生沒有白來一遭。所以,當我們的孩子從小接受聖賢教誨,就知道用真誠、用愛心去經營他的人生,相信他這一生的價值會永垂不朽。
諸位朋友,當你為人父母,為人長輩,你到底要讓你的孩子經營出什麼樣的人生格局,這個很重要!你是希望他能垂範後世?還是希望他不要餓死就好了?我們的思想觀念會直接影響後代子孫。諸位朋友,做人要有志氣,當我們知道中國文化可以解決這個社會跟世界的問題,我們應該責無旁貸,要勇敢走出來。諸位朋友,勇敢走出來也不用拋頭顱,也不用灑熱血,只要從哪裡開始?從自己的修身開始做起,很多的大事業都是從小地方一步一步做出來的。《大學》裡面有一句非常重要的教誨,「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意思就是說,不管他是國家領導人還是販夫走卒,他要把國治好,要把家治好,下手處在哪?修養自己的道德、學問。當你有道德、學問,就能齊家、治國、平天下。所以很複雜的事,你把它抽絲剝繭,其實很簡單。我們已經了解到,有仁慈之心,念念有仁慈,人人都有仁慈,社會就能夠往大同世界發展。我們進一步要再思考,一個人的仁慈之心從哪裡開始培養?從哪裡下手才能夠長養他的仁慈之心?我們總要把第一步找出來,這第一步在哪?好,我們常常把思考一直往根本去思惟的時候,真理就出現了。一個人對父母都不孝敬,他會去對其它的人孝敬,你相信嗎?所以,《孝經》裡面有一句話說到,「不愛其親」,不愛他的父母,「而愛他人者」,而去愛護他人,這個叫「悖德」,這是違背一個人的德行,這是不可能出現的。
我在課程當中,也曾經請教過一些還沒有結婚的女性,我就問她們,我說:有一個男士他很積極追求你,數十年如一日地努力。現在還有沒有這種數十年如一日的愛情長跑?現在比較沒有。他追求你三年,三年如一日,你有任何的要求,他一定盡心儘力幫你辦好,而且只要有空都陪你喝咖啡,都陪你爬山、郊遊。但是他從來沒有跟他父母喝過咖啡,也沒有去爬過山。這三年,你也覺得他對你很好,他跟你求婚。突然有一位長輩,剛好是他的鄰居,他告訴你,這位男士對他的父母不孝敬。我就請問她,請問要不要嫁給他?要不要?不要!有些女士還會遲疑一下。當局者迷,假如現在還會遲疑,真正遇到的時候一定陷進去。怎麼你們這麼有經驗?
所以我們要理解到,孝對一個人很重要,當一個人沒有學到孝道,他有一個態度不能形成,他恩義、道義的人生態度沒有辦法形成。因為對我們恩德最大的,莫過於自己的父母,懷胎的辛勞,生育、養育、教育的付出。他沒有長恩義,沒有長道義,會長什麼?很多的父母說,「我的孩子沒學好,也沒學壞」,有沒有這檔子事?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什麼是逆水?現在的社會是個大染缸,你不趕快教他好的,他一定學壞的。我曾經在一些比較偏遠的地方教書,一般人會認為,在偏遠地方污染比較少,所以孩子比較單純。其實不然,因為現在有一個大魔王,無遠弗屆,不管你住在山上,他都會跑到那裡,把不正確的觀念告訴你。
問:這個大魔王是誰?
答:電視!
你們怎麼都認識他?對!所以我們要警覺到,你不趕快把正確的態度、觀念教給孩子,他一天一點一滴都在學不對的。所以讓孩子看電視,一定要選擇沒有污染的,要選擇好的節目。
當孩子恩義、情義沒有長,會長什麼?會長利害。他喜歡的,他就會儘力去追求;他不喜歡的,他可能就翻臉不認人。當孩子對人的態度都是利害,那利害靠不靠得住?利害是瞬息萬變,今天沒有什麼利害,兄弟還相處得很融洽,明天假如因為父母的財產,可能明天就會翻臉。這個男士為什麼在這三年來可以這麼樣盡心儘力為這個女士去付出?原因在哪裡?有利可圖!你看現在的男孩子看到漂亮的女生,都會無怨無悔替她付出,有沒有?半夜這個女孩子肚子餓了,打通電話給他,他馬上就跑出去幫她買些熱的芝麻糊,還是熱的杏仁糊給她吃,這背後的動力是利。
當你嫁給他了,三年之後也幫他生了個白白胖胖的兒子,但是生孩子很辛勞,所以臉上長了幾條皺紋,沒有像以前這樣年輕貌美。結果這位男士他出去工作,看到一個更年輕貌美的,那你從利變什麼?變害,因為他又想要追求那個女孩子,我們就從利變害。害要怎麼樣?對,因為他只有利害、只有好惡,所以從利變害,從好就變惡。這個動作一做下去,影響家庭、影響社會,離婚率就攀升了。離婚率一攀升,直接影響的就是下一代的教育。不只是你離婚以後影響這個孩子,在相處過程當中,夫妻的衝突,這種不好的氣氛都深深地烙印在誰的心裡?小孩的心裡。所以夫妻不和、夫妻離婚,對孩子是一輩子的傷害。
離婚率還會帶動另外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就是犯罪率。我曾經去問過一位監獄的領導人,我請教他一個問題,他也回答到,他說進監獄裡面,百分之六、七十的人都是來自於不健全的家庭。因為家庭不健全,孩子從小沒有好的家庭教育,所以他人生的根基就不紮實。然後到學校、到社會遇到不好的緣分,馬上連根拔起,很容易就被不好的朋友給帶壞了。當社會的犯罪率愈來愈高的時候,諸位朋友,你再有錢、再有社會地位,你有沒有安全感?有沒有?沒有。現在整個世界確確實實很少人有安全感。現在我們走在街上逛街,像我到海口去,我背我的背包都怎麼背?一定要背在前面,而且要放在肚子前面,要這樣子慢慢走,不然很害怕後面會怎麼樣?假如有人要搶你的皮包你就危險。
現在呈現社會治安的不好是個結果,諸位朋友,原因在哪?家庭沒有穩定。再來,人從小沒有學孝道,沒有學聖賢教誨。今天婚姻不好,根源在哪?根源在從小沒學孝道。我們了解到這點,就要更重視孝道的教誨跟聖賢的教誨。與其我們常常在那裡抱怨社會治安不好,不如現在從自己做起,教孝。再來,看到別人的孩子也要同時教育他孝順父母,我們要盡心儘力去推廣這個重要正確的觀念。孔老夫子在《孝經》有一段非常要重要的開示,叫「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是德行的根本,教育要從這裡開始。沒有從孝道入手,一個人的德行是長養不起來的,所以教育首重孝道。諸位朋友,我們把這句話念一遍,您念一遍一定跟以前念這一句感覺不一樣。好,來,我們念一下,預備起,「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好,根本找到了,路就不遠了,所謂君子務本,本立仁道就生了。老夫子在《論語》裡面就有講到,「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所以我們一定要從「孝」開始教起。
我們這一次的主題是「細講《弟子規》」,而《弟子規》就是從「孝悌」紮根,所以「入則孝,出則弟」。在我們開始講《弟子規》之前,我們要先確立一些正確的學習態度。當我們有正確的學習態度,你的學習效果就會很好,俗語講,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學習首重立志,所謂「學貴立志」。我們在海口辦教師課程,第一節課我們跟所有的老師共同立了一個志向,叫「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我們常常在祈求世界和平,世界和平是個結果,要先種什麼因?要先種每個人有仁愛的思想、觀念的因,而仁愛的思想、觀念要透過學習、透過教育,也就是要教導聖賢的智慧。所以「開太平」是結果,「繼絕學」是種因;「為往聖繼絕學」才能承先啟後,要承先就要先自己學好。
我們有一位老師,他教的是五年級,他有這樣的使命,所以一天除了教書以外,還安排三個小時深入聖賢經典。而且每天早上他是很早就到學校去,然後自己打開《弟子規》、打開《孝經》來讀誦。他的學生一進門,本來還拎著早餐準備怎麼樣?準備在那裡慢慢地吃。看到老師已經正襟危坐在讀經,小孩馬上走到自己的坐位,坐下來把經書拿起來跟著念。所以諸位朋友,教育最重要的是什麼?以身作則。由於他的用心,所以他們班成績還有禮貌都有很大的成長。他的校長看了以後,就問他,他說「你們班是怎麼教的,怎麼會教得這麼好」?這位老師跟校長說,因為我請了數百個古聖先賢來教我的孩子。
我們中國有一套書叫《德育故事》,裡面有七百多個聖哲人的故事,它分成八個單元來編排,這八個單元就是「八德」,依據「孝、弟、忠、信、禮、義、廉、恥」這八德編出來。他每天跟學生講兩三個德育故事,這些孩子看了以後懂得見賢思齊。然後又以《弟子規》為他們班的班規,學生犯錯不等老師講,自己就會知道錯在哪一句。比方說在教室裡面跑,結果去撞到椅子,學生會說什麼?「寬轉彎,勿觸棱」、「事勿忙,忙多錯」。當孩子有不好的行為出現,孩子會想到「無心非,名為錯,有心非,名為惡;過能改,歸於無,倘掩飾,增一辜」。所以孩子懂得勇於認錯,勇於改過,不會推諉,不會掩飾,也會想到「德有傷,貽親羞」。
諸位朋友,當我們的下一代遇到事情都能提起《弟子規》的教誨,他這一生一定會過得很充實、很踏實,也會很有影響力。所以他們除了班上表現好,他的校長重視了以後,就邀請我們中心的老師去跟他全校的老師做兩次演講,然後我們又把《弟子規》都發送到他們學校去。所以一個人有立定志向要「為往聖繼絕學」,他的影響力就會不斷擴展,他自我的要求就會非常地深,他就能夠「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這位老師跟我們接觸了半年時間,他就開始跟著我到中國大陸去演講,把他的經驗不只在學校推展開來,還把他的經驗貢獻給其它地區的老師跟家長。
所以諸位朋友,「為往聖繼絕學」絕對不是遙不可及的事情,最重要的是我們這一念心是不是真正有發出來!我們要立志「繼絕學」,當然要從自己身旁最親的人開始,我們去做他的榜樣,所以我們的立志可以先立志當孩子的好榜樣。諸位朋友,你這個志真的立下去,保證你下一刻就變一個人,因為你開始講話會很小心,「奸巧語,穢污詞」講出去了,就不是孩子的好榜樣。在家庭立志當好父母,在公司立志當好的長官、好的同事,在社會當中立志當好公民。我們有個老師坐公車,剛好看到一位長者上來,他馬上站起來,請這個長者坐。結果他這個動作一做完,接連有四個人讓座,他看了很感動,眼淚差點就掉下來,他也印證每個人都有善良的本性。所以,當我們有這分志向要去改善社會風氣,相信你的一言一行都會謹慎,都會克制自己,我們的道德、學問也因為立志而不斷地提升。好,這是立志。
我們在深圳面對的都是五、六歲的孩子,我們問他說,讀書要做什麼?你們知道他的答案是什麼?他們的答案會很標準,要做聖人;他說不做聖人,讀書幹什麼!他們六、七個同學要從外面回到他們的幼兒園去,就一路上孩子爭先恐後,幹什麼?撿垃圾。他們一看到垃圾好象看到寶一樣,覺得我可以為社會付出,大家在那裡搶著撿垃圾。結果剛好路上遇到了一些下課的初中生,這個初中生手上拿著雪糕,拿著吃的東西,邊吃邊丟。突然看到一群小孩在撿垃圾,本來要丟的垃圾,突然在半空中停住了,沒有丟下去。然後有一位初中生就對著其它的同學說:我們別丟了,這麼小的孩子都在撿。他是用廣東話說的,結果這六、七個孩子只有一個是廣東人。回到他們的幼兒園,這位同學雄糾糾氣昂昂翻譯了這個大哥哥的話給其它的同學聽,他說這些大哥哥因為看到我們撿垃圾,所以他們就不丟了。這位小朋友內心的感受,他會覺得原來我的一言一行都可以影響這個社會,所以孩子的定位就是「學為人師,行為世范」。志向就好象一個人人生的一個目標,一個終點,我們志立對了,這一生才不會白來一遭。
好,學習除了立志以外,還有另外一個很重要的態度,叫「學貴力行」。我們學習一句經教,一定要做一句,所謂解行相應,我們的道德、學問才能夠提升起來。在唐朝時候,有位高僧叫鳥窠禪師,唐朝的詩人白居易,晚年好佛學,他希望能夠去親近這樣的大德,能夠提升自己的學問。當他遇到鳥窠禪師,他就開始請教他,他說怎麼學佛?「佛」是印度話,它本來的意思,本來的話叫「佛陀耶」,中國人喜歡簡單,把它直接翻成一個「佛」字,左邊一個「人」,右邊一個「弗」;這個在中國造字叫形聲字,形是人,聲是這個弗。「佛」這個字以中國的話來解釋,就是覺悟的人、有智慧的人,再講白一點,叫明白的人,明白道理的人。所以,學佛就是要去學當一個明白人。
鳥窠禪師就對白居易說,學佛就要「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八個字。白居易聽完之後哈哈大笑,他說三歲小孩都知道。諸位朋友,你三歲的時候知不知道?以前教導善惡、教導做人,在哪裡教?不是到學校,在家裡,家教就教了。所以確實白居易說的沒錯,三歲小孩都知道。鳥窠禪師回答他,八十老翁都做不得,都沒做到。所以道德學問的樞紐、關鍵,不在你念了多少,而在你做到多少。這個態度,我們自己學跟引導孩子學聖學賢,一定要確立這個正確的態度。
我是去年三月十五到了深圳,跟當地的老師跟家長上了一堂課。隔天,當地的老師請我去跟他們幼兒園的孩子上一堂課,我就跟他們上《弟子規》。結果我一進去,我說諸位同學,我們今天來上《弟子規》。這些孩子異口同聲說:老師,我們都學過了,我們都會背了。諸位朋友,學《弟子規》給了這些孩子什麼?給了這些孩子覺得「那個我早就會背了,我都學會了」,給了他傲慢,而不是謙卑。所以老師一開始的引導,對孩子很重要。
我就在黑板上寫了一個字,道德的「道」,我也沒有直接去跟他們反駁,我就先寫一個「道」字。我說諸位小朋友,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中國的文字是全世界唯一可以在文字當中,把人生哲學、人生智慧流露出來的文字,只有中國字。接著我就解釋,這個字叫會意字,當你看到這個字,你就能夠體會其中的道理。左邊一個「辵」部,右邊一個首先的「首」,這個字就告訴我們,真正有道德的人就是首先能夠實踐﹙這個「辵」就是實踐﹚,首先能做到、能做出來的人,才是有道德的人。所以我們學《弟子規》就是要做有道德的人,諸位同學,《弟子規》哪一句話你做到了?他們本來頭抬的很高,聽完之後,突然在那邊想,「父母呼,應勿緩」,昨天才跟媽媽頂嘴,所以馬上開始反省。
我接下來就《弟子規》的經句,一句一句告訴他們如何落實在家庭生活之中。其中有一個孩子回去,當天寫日記第一句話就說,「今天蔡老師來幫我們上課,蔡老師說《弟子規》是拿來做的,而不是只有拿來背」。諸位朋友,這個孩子會寫在日記上,代表這個態度他的印象很深刻,這個印象很可能影響他一輩子。所以,教育有三字真言,要「慎於始」,當他一開始學習學問就重視力行,那他功夫的得力一定跟其它的人不一樣。另外有個孩子學完了,回去也很認真,隔天就站在他父母的門前,等著父母出來。父母一出來,他就跟父母鞠個躬說:爸爸、媽媽早上好,昨天睡得好嗎?他爸爸、媽媽忽然覺得嚇了一跳,趕快給幼兒園打電話,他說:昨天發生什麼事了?我的孩子怎麼今天會給我們問好、問安?老師才說昨天因為上到「晨則省,昏則定」。所以其實孩子好不好教?很好教,只是我們沒教。
在汕頭有個孩子,他才七歲,剛好汕頭也有很多的老師義務地講授《弟子規》的課。上了一兩個月,他們的老師辦了個活動,也跟這些家長做交流,他就安排每個孩子上去分享一下,他學了這一兩個月他有什麼改變。結果這個七歲的孩子上去,他第一句話就說,他說:我上了《弟子規》才知道做人原來要孝順。諸位朋友,這句話很有味道,「原來要孝順」,人不學,不知道,人不學,不知義。所以現在很多家長很生氣:這個孩子怎麼這麼不懂事,連這個都不懂!他真的連這個都不懂,因為沒教。所以我們要理解到,哪些道理一定要趕快教。
你看這個孩子,你馬上跟他講「晨則省,昏則定」,他隔天就去做。而這位家長懂得趕快打電話去學校,這個動作代表他很關心孩子的成長,他了解到把孩子教好,很重要要親師合作,所以這個家長是有教育敏感度。假如他覺得很奇怪,然後摸摸他的女兒說:女兒,你今天是不是發燒了,怎麼這麼有禮貌?假如這樣做,可能會扼殺了孩子的孝心跟學習的心。所以,當你的孩子學了《弟子規》,回去幫你端洗腳水,你應該怎麼樣?你可不要說:不要這麼麻煩,你等一下燙到怎麼辦?你看,他要學習的機會都被你斷送掉了。所以我們為人父母要懂得跟老師配合,要懂得成全孩子的孝心,成全孩子的德行。
有一位母親就說了,她說我的孩子這麼小,到時候他把我打翻了怎麼辦?我跟她說,打翻了更好。她就很納悶,為什麼打翻更好?因為他打翻了,除了你已經成全他的孝心以外,你還可以當場利用這個機會跟他說:兒子,你這分心,媽媽很感動,這麼小就能盡孝,我們今天要想一下,為什麼你會把水打翻,一定是你雙手沒有拿穩,下次怎麼拿穩就不會打翻,來,我們一起把它擦乾淨。你同時教他如何拿東西,同時又教他如何收拾這個情況,把事情做收尾。所以,我們當家長的不要有太多的顧慮,也不要有太多的不舍,因為讓孩子多做,他才能多學習、多體會。好,這節課我們先上到這邊,謝謝!

[ 本帖最後由 chico 於 2007-5-3 10:36 編輯 ]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13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7-5-4 22:33 | 只看該作者

蔡禮旭老師主講 (4)

諸位朋友,大家下午好!早上我們提到,學習一開始的態度很重要,提到了「學貴立志」,要先立定志向就會有無窮的動力,去驅使我們不斷地進步成長。第二個,「學貴力行」。我們現在要學中國文化,要學聖賢的學問,我們也不要很擔心說我現在才開始學來不來得及?其實最重要的是,學一句我們就做一句。很多人說等我學好了再來教孩子,等我學好了再來幫助別人,等我們學好了,來不來得及?來不及。現在學一條做一條,光是這樣的精神就會感動你的孩子,感動你的學生。我們很多的老師,之前比較少熏習中國文化,他們也是抱持著跟自己的學生一起學習的態度,往往這樣的態度,孩子看了也很歡喜,因為我們把好學的態度演給小孩看、給學生看。
有一個幼兒園,他們就教導孩子,吃飽飯以後要有禮貌,起來的時候要跟同桌的老師、同學說「大家請慢用」之後,再拿著他的碗跟筷子去廚房自己洗,所有的孩子就養成習慣。他們的老師同樣也這麼做,每個老師吃完向他們一鞠躬說,「大家請慢用」,所有的孩子都會會心地微笑。諸位朋友,為什麼?這些孩子的心中就在想:老師也跟我們一樣,要有禮貌,要遵守這些規定。其實我們跟著孩子一起做,那個效果非常好。
還有個孩子,剛好那次吃飯,全部的老師、同學都吃完了,只剩下他一個人。這個孩子吃完以後站起來,對著桌椅、板凳深深一鞠躬,說「大家請慢用」,所有的老師看了都笑出來。但是我們感受這個孩子很老實,說一條、學一條就做一條。一個人要先學老實,再學靈活,這樣學問才會成就。假如一開始就學靈活,對老師的教誨,說了五條,挑三條來做。好,腦筋也很靈活,但是很可能學問會不紮實,到時候會被自己的小聰明給害了。
除了力行以外,接下來我們要了解,學習也要重視它的順序、它的次序。《三字經》上有一句話,「為學者,必有初」,讀書它是有次第的,「小學終,至四書」,就是把《小學》這本書學好,接著學四書五經。《小學》是一本朱熹朱夫子編的童蒙養正的書籍,這本書教導孩子怎麼孝養父母,怎麼尊重長輩,還有整個生活當中灑掃應對之禮。這本書有看過的朋友舉手?還不少。這本書距離現在已經快一千年,歷史比較悠久,它很多當時候的生活情境跟現在已經有差別了。
而為什麼學《小學》這麼重要?因為孩子從小先扎做人做事的根基,這個根基紮好了,他讀其它的經書,他就不是只有讀而已,他懂得要落實在與人相處當中,他懂得要落實在生活當中,所以這個根基一定要扎。因為這本書離我們比較遠,我曾經看過,也只能看個六、七成,很多術語都不懂。後來我翻了《小學》之後又翻《弟子規》,對《弟子規》這本書非常地感動,也非常讚歎。因為《弟子規》是清朝時候編的書,離我們才幾百年時間,很近。而清朝的李毓秀夫子,他就是根據《小學》裡面最重要的內容,把它抓出它的綱領,編成這本《弟子規》;離我們的生活是完全相應,沒有一句做不到,而且也把《小學》的重點都包含進來。李毓秀夫子他編這本書,還是依據孔老夫子在《論語》裡面一句很重要的教誨,這句教誨提到「弟子規,聖人訓」,就是提到「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就是根據孔老夫子提的這句話,把它舉出了七個綱目,編成這本《弟子規》。
所以,我們把《弟子規》學好,就是把《小學》的根基紮好。假如《小學》的根基沒紮好,直接讀四書五經,孩子讀愈多會跟生活脫節。有些孩子經讀的很多,但是他會拿著《論語》裡面的經句跟爸爸媽媽辯論。有個孩子六歲左右,有一次他媽媽在批評他,他就跟他媽媽說:媽,你有孔老夫子的溫良恭儉讓嗎?你假如做不到,你也沒有資格說我。他媽媽心裡一震,現在都已經用經典的言語在跟我反駁,那再讀下去會怎麼樣?
我有個長輩,她帶著她的孫女,那個孫女要叫我舅舅,帶到我們家,我爸爸媽媽都在。一坐下來就開始對她的孫女講:來,我們背英文給這些長輩聽。這個小女孩也非常地純熟,我相信絕對不是只有表演給我們看過,一定是上演不少出了,所以她也很自在。然後她的奶奶就開始問:蘋果怎麼講?小女孩說:Apple。雨傘怎麼講?小女孩說:Umbrella。問了好幾個都對答如流,突然這個小女孩反問她奶奶一句話,她說:奶奶,書本怎麼講?她奶奶說:我怎麼會知道!小女孩說:奶奶,你怎麼這麼白痴!
孩子假如沒有學會做人做事,學的知識、看的書愈多愈傲慢。「傲慢」是求學問一個很大的殺手,傲慢心只要生起來,學問很難有成就。所以《禮記.曲禮》提到「傲不可長」,這些都是以前的聖賢人給我們很重要的提醒。

林則徐先生在他體悟的人生當中歸納了十件事,這十件事就是,假如人犯了這十個錯誤,那人生是很沒有益處的,他說叫「十無益」。第一個叫「父母不孝,奉神無益」。對父母都不孝順,每天拜神求神明保佑,有沒有用?沒有益處。「兄弟不和,交友無益」,在家裡面跟兄弟相處都不懂得包容,都常常有衝突,這樣的人出去外面交朋友,能交到知心的朋友嗎?不可能。在這「十無益」當中,其中兩點是針對求學問很重要的提醒,「心高氣傲,博學無益」,「行止不端,讀書無益」。所以,他只要有了傲氣,學歷愈高愈瞧不起人,愈容易傷害別人。「行止不端」,假如他的言語、行為跟聖賢的教誨都背道而馳,那讀的書跟他不相應,不得利益。所以我們看到中國幾千年的聖哲人所留下來的話,我們要很珍惜,要好好拿來警惕;自己不能犯,當然孩子也要盡量不犯這些過失,這是學習的次序。
再來,學習的方法要抓住八個字,「一門深入,長時熏修」。一門,哪一門?中國聖哲告訴我們的教誨,假如用兩個字來說,就是「道德」。道德兩字就掌握了整個聖賢幾千年的教誨的綱領,所以綱舉目就張。諸位朋友,什麼是道?什麼是德?我們翻開手冊第二頁下面有一行字,我們一起把它念一遍,預備起,「認識超越時空的大自然運行法則,此之謂道」;下一句,「教導人類如何順從大自然的法則,不違越地做人,此之謂德。」所以「道」是超越時空的大自然法則,俗話講倫常大道。五倫關係就是道,所以天地萬物都有它運行的軌跡,才不會發生衝突。不只人有正確的道路,像星球與星球之間的運轉,它也有它正確的軌跡在轉。假如宇宙間的星球運轉,它今天這樣轉,明天要改這樣轉,行不行?不行。假如九大行星,冥王星說我今天不這樣轉,明天我要改了。可能它一改軌道,就會跟其它的星球相撞、衝突、摩擦。萬物如是,人亦如是。所以我們這五個關係,假如能夠去遵守,那就會相處的很融洽。但是這五個關係,我們假如不願意去遵守,就會發生矛盾,發生衝突。
好,諸位朋友,現在這五個關係有沒有衝突?有沒有?很多衝突,打開報紙就知道。那我們來看看,這五個關係如何不踰越?如何用心的去經營?諸位朋友,這五個關係你覺得哪個最重要?都很重要。《中庸》裡面提到,「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所以夫婦關係影響很深遠。為什麼夫婦關係最重要?因為夫妻是同室,同一個房間。夫婦假如和睦相處,夫婦處得好,自然而然孩子在這樣的家庭環境成長,父子關係會很親;夫婦關係處得好,兄弟也會和睦。
昨天我的姐姐也有到現場來聽我講課,她說她是家庭的代表來聽課。我跟兩位姐姐相處得也很融洽,因為我的父母在我二十多年來,從小到大,在我們面前沒有吵過架,沒有那種很沖的言語在互相地對待,家裡面長養一個祥和之氣。所以,我們家的人跟人家吵架可能也吵不起來。就深刻感覺到,夫妻的相處確確實實給予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所以夫婦一正,父子自親,兄弟姐妹也會和睦。
好,當「父子有親」,孩子知道要感恩父母的辛勞付出,他這分對人的感恩心就會油然而生。他出社會遇到對他很提攜、很栽培的長官,他自然而然會生起「君臣有義」,會效忠他的領導者,自然而然就形成這個態度。古代有一句名言,叫「忠臣出於孝子之門」,這句話是相當有道理的。現在跳槽的特別多,跳槽的時候只想到自己的財富,都沒有去想到這些長官對他長期的栽培,有的甚至於直接就跳到他的對手的公司去,又跟自己本來的公司競爭起來。好,所以「君臣有義」。兄弟姐妹能相處得好,他在家裡就懂得互相照顧,互相幫忙,一跟同學相處,一跟同事相處,他那種態度自然而然就表現出來,所以也會跟人家交到很好的朋友。
所以夫婦一正,五倫就正,教導如何把夫婦處好,這是個相當重要的學問。諸位朋友,您曾經學過夫妻相處之道嗎?課本裡面有沒有教過?沒有。這麼重要的事怎麼都沒有教?你看,我們以前考試那些題目,對現在人生影響不大,但是學很久;可是影響人生很重要的道理,我們卻沒學過。夫婦關係也要記住,「慎於始」。一開始還沒結婚以前,你就要睜大眼睛,要選好對象。當然你要選別人,別人也要選你。要找到好對象,不是一直跑出去相親,這個方法很累人。最好的方法叫做眾星拱月,你只要把自己的光圈擦亮,很多星星就會靠過來,到時候任你挑,這是最高明的找對象的方法。
好,夫妻要慎於一開始,要去明辨是不是能夠相處一生的伴侶,這就不是可以馬虎的事情。現在很多的年輕男女,他學夫婦之道,學男女相處,從哪裡學?都從情歌裡面學。情歌裡面說男女相處都是什麼情況?都是愛得很痛苦,愛得死去活來,有沒有?好象年輕不痛苦就不叫年輕人,「人不輕狂枉少年」,這樣叫愛嗎?我發覺到這一點,在我教五、六年級的學生時候,我就很謹慎。趕快先跟他們打一些預防針,讓他們對男女關係有正確的態度,不要被這些情歌誤導。我跟他說,人與人相處都會經過一些過程,一定是先從「相識」,認識了,再發展「相知」,互相了解,再來「相惜」,互相珍惜彼此的因緣,再到「相愛」,最後「結婚」,是不是結束?很多人說「結婚是愛情的墳墓」,這都是誤導。假如好好相處,酒會愈陳愈香,所以這個要經營。什麼是真情真愛?我常常舉一個例子,真情真愛就好象一位七十多歲的老爺爺牽著他七十多歲老太太的手,走在公園散步。然後老太太就跟他先生說,她說:先生,明天是十五了,明天該吃素了。你看那種老夫老妻才看得出來那種相愛相惜的味道,絕對不是很激烈那種情感,那個都很容易變化。所以我們告訴孩子,這是一個男女相處、人與人相處的過程。
假如今天這個男生跟你認識了,他馬上跟你說:我好愛你。這一定是什麼?一定是騙你的,這個不符合自然,這是錯誤的。然後,今天遇到你就告訴你,「我這一生非你不嫁,非你不娶」,你也要趕快清醒過來。他是什麼?他又不知道你是什麼人,是不是?他也不知道你的整個對人、對事的態度,然後他就說他很喜歡你,這叫做什麼?花言巧語;但是花言巧語的力量很大,你沒有相當的定功會承受不了,所以一定要先給他們建立正確的認知。而相識到相知這個過程要很冷靜,比方說你覺得這個男孩子不錯,你就要細細地觀察,看他都跟他的同事怎麼相處,他都跟他的朋友怎麼相處;或者你跟他是大學同學,你就要看他跟其它同學怎麼相處。你這樣觀察很客觀,就能真正了解他的做人、做事的態度。
假如一開始,你還沒有認識到他,你就跟他單獨看電影、爬山、喝咖啡,這樣會怎麼樣?他一定把他最好的,不只是會把他最好的,還會超水準表演給你看;然後最不好的統統埋起來,所以你認識的他就不是他平常的樣子。假如他跟其它的同學、朋友他都非常有愛心,非常關懷他人,保證他假如真正要跟你相惜相愛,一定會對你有很多的付出。所以相知也要客觀、要理智,不能一開始就兩個人去活動,這個都很危險。諸位朋友,現在的年輕人都不知道這一點,所以都陷入很危險的境地。有句話講,「因為誤解而結合,因了解而分開」,對!因為他的了解是表面,不是真正客觀的了解。所以,相知很重要,要多觀察,要冷靜。
再來相惜,珍惜彼此的因緣、相處的機會,之後相愛,再走上地毯的那一端。在這個相知過程有一點很重要,要有共識以後再走向婚姻。很多朋友很有雄心壯志,她說:他的觀念不對沒關係,我去改變他。有沒有雄心壯志?這種人還不少。我會跟她說,有一句詞叫「醉卧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你假如是抱持這樣的態度去,回來的、活過來的沒有多少人。因為到了二、三十歲,很多的習慣、很多的性格已經比較固著,除非他自己願意改變,不然別人很難去扭轉他。所以我們還是要隨緣,不要去強求,要找到志同道合的伴侶,婚姻才不會走得很辛苦。
相愛,怎麼樣去愛別人?怎麼樣去辨別人與人的相處是真正的愛?你看現在很多人把這個「愛」字拿來威脅別人,有沒有?我很愛你,所以你應該替我怎麼樣怎麼樣。當對愛不了解,很可能會拿著愛到處控制別人,到處讓人家生痛苦跟煩惱。我們看這個「愛」字,它是會意字,中間一個「心」,外面一個「受」,所以愛是用心去感受。感受什麼?感受他人的需要在哪裡。當對方都時時感受到你的需要,都會懂得關懷你,你的內心、你的感受會很溫暖,絕對不會像情歌一樣寫得那麼痛苦。所以愛的感覺是溫暖的。我們現在要懂得判別是不是真正的愛,假如不是,要趕快抉擇,不要執迷不悟。
愛的言語是正直的,它的言語不會一大堆的花言巧語,今天他會對你花言巧語,改天他同樣會對其它的人花言巧語。反而是不大會花言巧語的男人靠得住,因為他的精神、他的用心都沒有擺在這種花言巧語上,所以他才這麼不會講話。那些花言巧語的,就是把精神都放在哪裡?都放在這些言語的推敲上。有位女士,她說她第一次跟她先生見面,她先生什麼話都沒說,第一句就跟她說:你的牙齒不好。接著又說:所以你的腸胃也不好,因為牙齒不好,你咬食物的時候消化就不好,所以腸胃負擔也會大。後來她就想,這個人真老實,都沒有花言巧語,第一次見面就把我的缺點講出來。她覺得很可靠,後來就嫁給他。事後想想,她還真有智慧,她知道言語正直的人才可靠。所以愛的言語應該是正直的。
再來,愛的心地是無私的,他存心是無私的。一個人懂得關懷、愛護別人,他應該是對父母、對妻子,還有對朋友,甚至於是對陌生人,他都是同樣的態度才是。現在很多男女交往,對方不願意繼續交往了,他就惱羞成怒,甚至於會傷害對方。這個不是無私的心,這是控制、佔有慾,他們是穿著愛的外衣在騙人。所以你要會明辨那個叫欲,那是控制跟佔有,絕對不是愛,他們把這個愛字給污染了。
再來,愛的行為是成全的,懂得成全別人。我們有位老師,她的先生有個妹妹,在夏威夷讀書、生活。剛好妹妹在財務上出現問題,她的先生就跟他太太講:我們這兩三年存了一些錢,現在妹妹有困難,我想把這兩三年存下來的錢統統匯過去。諸位朋友,假如是你老公,你會怎麼說?怎麼都說不出來?這位老師馬上跟她先生說,她說:你這麼做我很感動,你這樣無私地照顧你的妹妹,相信你媽媽、你父母會很欣慰,所以我支持你這麼做,明天我去幫你匯錢。你看這個太太還親自去幫先生做這件事,所以愛的行為是成全對方的善良,成全對方對的行為。這個老師隔天要去匯錢,剛好另外一個朋友聽到這件事很感動,他說你不用去匯,我去幫你匯,他跟銀行很熟。然後匯完錢以後,告訴這位老師說,你什麼時候給我都沒關係,我已經幫你匯好了。所以,一個人善良的行為會感動身旁周遭的人。
從這四個角度,我們可以去判斷他是不是真正懂得愛人。有位朋友提出來,他說蔡老師,這四點後面還要加一點,他說還要加「喜歡讀聖賢書」。我說這句話很有道理。因為這些做人的態度從哪裡學?又不是突然冒出來,也都是要學聖賢教誨才能夠形成這些正確的態度。
好,當我們已經選對了對象,接下來要經營,要取得共識。家庭裡面第一件大事,是要把孩子教育好,所謂「至要莫如教子」。我們來思考一下,假如夫妻社會地位都很好,也很有財富,但是孩子每天在外遊手好閒,他的後半輩子會不會好?不可能。不只是家庭要把孩子教好,我們幾千年來的帝王,他也認知到把下一代教好很重要,所以他們登基第一件最重要的事是什麼?立太子。他也希望他的朝代可以長治久安,而太子正則天下才會正,所以他們都是找來全國最好的老師來教導他的孩子。當夫妻之間有取得這樣的共識,就很好配合。
五倫關係當中,夫妻倫叫「夫婦有別」,夫婦是道,有別是德。別在哪裡?別在責任不同。古時候是男主外,女主內,因為家庭有兩大主軸,第一個是物質生活,第二個是精神生活。男主外,把經濟問題、生活問題解決;女主內,把精神生活、把孩子教育好。現在很多都是夫妻一起出去工作,教育孩子留給誰?保姆、老師、外勞,好多!所以現在有個新的名詞,叫做「代理父母」。剛剛說的,老師,很多下完課都把孩子送到安親班去了。還有請過什麼代理父母?還有隔代教養也很多。還有一個代理父母也是很多家長都會聘請他的:電視,現在還有計算機。
諸位朋友,當我們賺了很多錢,這些錢是不是你一直都能夠留在身邊?我們要了解,財為五家共有,水災要你的錢,火災要你的錢,貪官污吏要你的錢,小偷、強盜要你的錢;這四個還不夠力量,最後一個最厲害,叫不肖子孫,你賺得很辛苦,他花得很痛快。所以,你假如這邊在賺,那邊在漏財,那是守不住的。當我們都是用代理父母教孩子,到最後孩子不懂事,你可能一輩子都要擔心,可能會得憂鬱症,這個都很危險。
我們來看一下交給安親班,我曾經深入去思考一個問題,也去觀察。全班前十名的孩子,差不多一半有補習,一半沒有補習。這一半有補習的孩子,我開始觀察到,他們上課比較不專心。因為假如今天上的課是他已經在補習班裡面學過的,他會怎麼想?他還會拍拍旁邊的同學說:那個我學過,那個我已經學過了。他上課專不專註?那不得了!求學問最重要的就是要專心、專註,當他開始對求學輕慢,敗相已露。所以已經上過的課,他不專心。剛好今天上的課他還沒學過,他會想補習班老師還會教。
這樣的同學,我還發覺到,他們在考試前夕都會抱著幾張紙在那裡猛讀。哪幾張紙?補習班老師幫他們整理的重點總整理,他讀書誰幫他讀?都是這些老師。所以我看他們很認真背,然後考完試馬上說:解脫了!我在想,兩三天就把這些知識都忘得一乾二淨。其它前十名沒有補習的,他也沒有這些總整理,他們都是兩個兩個同學在那裡,「來,我整理了一些重點,我問你,看你會不會?你也問我,看我會不會?」都老老實實自己畫重點,當他在畫重點的過程,他已經一點一滴在積累他做學問的能力了。所以,很多的人有個迷思,覺得只要花錢就會有效果;花了錢也沒有謹慎去看看,孩子是不是真的學到東西。這第一個,安親班的效果,我們要思考。
第二個,傭人。很多的傭人連普通話講不清楚,所以下一代的言語、語文能力一直在下降。諸位朋友,語文科的能力是所有學科的基礎,語文學不好,學其它學科都會很吃力。不只在語文當中有問題,傭人在照顧孩子的時候用什麼態度?是不是父母?不是,是把他當老闆、當皇帝伺候。很多傭人帶出來的孩子,要出門,往小椅子一坐,雙腳一攤,幫他穿襪、穿鞋子,所以生活能力很低。這樣的孩子,假如你生意一失敗,他可能會餓死。富貴不可長保,你要考慮到當家裡沒有那麼富裕的時候,孩子有沒有獨立生活的能力?要高瞻遠囑。也有報導提到,這些在家裡都是傭人伺候的孩子,到學校去,老師給他安排掃地工作,他跟老師談判,他說老師,我給你錢,你幫我做。他的價值觀裡面就是什麼?錢都可以幫忙打發掉。所以這個現象,傭人沒有辦法用父母的態度教養你的孩子。
再來第三個,隔代教養。很多長者當父母的時候還滿有理智的,當了爺爺奶奶,這個孫子怎麼這麼可愛,他寵得不得了。我的母親,她在教育我們的時候多有原則!很有原則。我還記得有一次我在對我母親有個要求,不合理的要求,然後我媽媽就拿著一本書,不理我。然後我就躺在地上開始打滾,就一定要讓她達到我要的目的,結果我媽媽統統不看我,繼續看她的書。後來我覺得打滾很累,也知道用情緒不能達到我的目的,我媽媽不接受威脅,我就乖乖自己爬起來走了,你看我記憶都很深刻。所以,教育孩子一定要有很正確的原則,不能讓孩子予取予求,會把他寵壞。你看我媽媽教我的時候這麼好,結果帶孫子就開始寵,常常都跟我說:你對外甥不要這麼凶。然後我也不說話,後來過了半年左右,她就跟我說:你凶是對的。因為這個外孫已經爬到她的頭上去了。所以隔代教養效果都不好,會寵,孩子還是自己帶比較保險。
再來,電視跟計算機,那就更不用說了,學的都是貪、瞋、痴、慢的這些景象。我們看到很多的孩子言語都非常地桀驁不馴,言語都非常地粗魯,這個有時候不見得是跟父母學,都是跟電視跟計算機。而看電視、計算機它有一種催眠的效果,有沒有發覺看電視的人,好象就與世隔絕,旁邊的人怎麼叫都沒有用。為什麼?因為電視它的整個輻射線、磁波會讓你的腦子就像已經隔離在一個屋子裡面,隔離九十六個小時的大腦狀態一樣。所以電視看愈多愈不會思考。你看為什麼很多很貴的商品都喜歡打電視廣告,都花大筆大筆的鈔票下去?因為人在看電視的時候沒有理智,看那個SKⅡ擦下去,馬上就晶瑩剔透,望眼欲醉,就去買了。所以電視對孩子的大腦有深遠的影響,這個已經都有科學證明。我們大方廣網站上有一篇文章叫「電視帶大的兒童」,大家可以去看看;科學已經研究出來,電視對孩子有很不好的影響。
好,所以我們了解到,孩子的教育還是要靠自己,才能夠掌握的好,因為孩子的成長是不可能重來一次。現在叫你孩子自己帶,你做得到嗎?馬上說:蔡老師,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你講的我都很認同。我們來思考第一個問題,就是經濟問題。一般的人都會覺得,兩個人不一起賺會餓死,你看我們都很多預設立場。諸位朋友,在我爺爺那一代,夫妻兩個只有先生出去賺錢,而且還生了五、六個,七、八個,他們有餓死嗎?沒有。現在我們才養一個,還兩個人賺,又怕餓死,問題在哪?問題在沒有掌握治家很核心的態度:勤儉。「儉為治家根」,只要勤儉,不要亂揮霍,其實一個人賺的錢,家裡來用就足夠。而且一個人賺錢,家裡用的很勤儉,從小就扎孩子什麼態度?非常勤儉的態度,你已經讓孩子立於不敗,不會成為物質的奴隸。好,我們下一節課再就經濟面來分析一下,謝謝!

[ 本帖最後由 chico 於 2007-5-4 23:17 編輯 ]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44

主題

1萬

帖子

3034

積分

禁止發言

根深葉茂

積分
3034
14
MapleTree 發表於 2007-5-5 00:05 | 只看該作者
謝Chico好文。不過有個小建議:下次再發這樣的文章,最好發到「學術教育」,那裡更需要這樣的好文。
你們必曉得真理,真理必叫你們得以自由。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15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7-5-5 00:11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4 MapleTree 的帖子

為什麼不能發表儒家的東西
也是一種信仰呀!都是神教的東西太單調了。
善都來自神,教人向善不就是走神的道嗎

[ 本帖最後由 chico 於 2007-5-5 00:17 編輯 ]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44

主題

1萬

帖子

3034

積分

禁止發言

根深葉茂

積分
3034
16
MapleTree 發表於 2007-5-5 00:19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chico 於 2007-5-5 00:11 發表
為什麼不能發表儒家的東西
也是一種信仰呀!都是神教的東西太單調了。

別誤會,Chico。東西是好東西,絕對真心,你看得到我真誠的表情嗎?  也感謝你轉到這裡給大家看,比那些盲目反信仰的東西好多了。只是覺得發到「學術教育」更好些,那裡是我以前常去的地方,還是有點感情的。
你們必曉得真理,真理必叫你們得以自由。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17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7-5-5 00:25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6 MapleTree 的帖子

說實話,貼到哪裡還不如「子女教育」。你覺得現在還有那個父母這樣教育子女!貼到這的目的你我心裡都清楚。
辯論解決不了問題,假如中年人,有了一定人生經歷,看完了這40集會有一些感慨。也許會影響自己和自己的子女。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44

主題

1萬

帖子

3034

積分

禁止發言

根深葉茂

積分
3034
18
MapleTree 發表於 2007-5-5 00:33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chico 於 2007-5-5 00:25 發表
說實話,貼到哪裡還不如「子女教育」。你覺得現在還有那個父母這樣教育子女!貼到這的目的你我心裡都清楚。
辯論解決不了問題,假如中年人,有了一定人生經歷,看完了這40集會有一些感慨。也許會影響自己和自己 ...

嗯,「子女教育」也是個不錯的選擇。但就像文章里說的,對兒女不僅僅要教育,還需要自己的以身作則。教育兒女之前,我們需要先學習才對。
我知道Chico對聖經了解很多,不過你可能還不了解神給基督徒家庭、子女的祝福,我身邊的弟兄姊妹在家庭關係、子女教育方面的見證非常多,只要我們一心愛主,神就會給我們的家庭、子女很大的祝福。非常奇妙!神是配得讚美的!
你們必曉得真理,真理必叫你們得以自由。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19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7-5-5 01:50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8 MapleTree 的帖子

並不一定個個都那麼美滿吧。參加過無數聚會,至少我知道那些孩子的吃飯和見長輩時候的表現。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44

主題

1萬

帖子

3034

積分

禁止發言

根深葉茂

積分
3034
20
MapleTree 發表於 2007-5-5 03:19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chico 於 2007-5-5 01:50 發表
並不一定個個都那麼美滿吧。參加過無數聚會,至少我知道那些孩子的吃飯和見長輩時候的表現。

不錯,我並沒有說「都」。很多基督徒本人很不錯,但是他們的孩子卻沒有見證。我想這是我們只把孩子帶到了教會(場所),卻沒有把孩子帶到主前。我們需要有這個看見,基督徒的生活不僅是我們「大人」的事情,而是整個家庭、整個教會(不可見)共同的事情。
你們必曉得真理,真理必叫你們得以自由。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4-28 23:4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