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日寒冰融化了嗎?

[複製鏈接]

506

主題

1329

帖子

708

積分

貝殼網友六級

Rank: 3Rank: 3

積分
70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fkfnew 發表於 2007-4-23 11:5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作者 黃彬華
聯合早報

中國總理溫家寶在東京公園晨運、打太極,吸引了大批日本人的眼球;京都登門拜訪當地農民、又與大學生一起打棒球,也讓他們目睹了中國「平民總理」的風采,但讓他們感到最大衝擊的,還是溫總理的「知日」表現。

  他打棒球是討好日本人,但仍表現得不亢不卑,加上他柔軟的身段,務實的作風,確實使很多日本人對他產生好感。在老一輩日本人心目中,甚至可從他身上看到他們崇敬的中國前總理周恩來的身影。因此,他最後的嵐山之行,不僅把日本之行推到頂點,而且還劃上完美的句點。

  中日雖然只有一水之隔,卻是在相隔七年之後,才有中國總理再次踏上日本土地,顯得情況特殊,而且意義重大。更何況,溫總理是以「融冰之旅」自許的,不僅任務沉重,而且受到世界各國的關注,特別是本地區國家的共同關心。

  中日關係所以陷入谷底,首先是有人把歷史沉渣再度攪渾,其次是日本的大國主義開始顯現,再有是日本前首相小泉純一郎六次參拜靖國神社。日本如此對抗亞洲國家的結果,是首腦外交活動的停頓,區域外交的受挫。中日之間原本勢均力敵,但在時移勢轉的新形勢下,特別是中國和平崛起成了世界矚目焦點的今天,日本越復古就越顯得它是在螳臂當車。


外交路線出爾反爾
  

  小泉自動下台,不僅給了中日關係一個轉機,更給日本統治階層重新思考、調整策略的絕佳機會。但安倍晉三的取代小泉純一郎,既不是一個嶄新政權的誕生,更不是一次真正的改朝換代,他甚至是以小泉政治繼承人身份登場的,要求他公開「背叛」其前上司,這在日本是難以想象的事,何況安倍的政治思想比小泉還要保守,唯一例外是他比小泉年輕。即使如此,他也沒有具備比小泉更有彈性的思維,但他有更長的政治道路要走,形勢迫使他不得不另求出路,結果便有了他上台第一個出訪國家是中國(而非美國)的「創舉」,甚至把其首次中國之行定義為「破冰之旅」。

  安倍的「創舉」,在日本外交史上確實是史無前例,但熟悉日本政治風土的人卻不會忘記,安倍是個保守派,充其量是個新保守主義者而已,他原本就沒有這種政治遠見和魄力,卻因為小泉時代的經驗教訓,加上他周圍智囊的鼓勵,結果他只好吹著哨子上了「破冰之旅」。

換言之,安倍的外交革新不是他的原創,他不僅沒有全盤計劃,而且還有相當的保留,一旦失望或遭遇重大挫折,他可能隨時回頭,也可能再有180度的轉變。
  在前政府執政期間,小泉與安倍共同策劃了所謂大膽的朝鮮外交,甚至成功的同金正日聯合簽署了《日朝平壤宣言》,但在他們成功的讓五名日本人回國之後,他們即刻又撕毀協約,使今天日朝關係更加僵硬。如此出爾反爾,這便是小泉外交的特性。

  溫家寶的日本之行,連韓國傳媒《朝鮮日報》也說,「看到眾多日本人被溫家寶的字字句句所感動,可以毫無疑問地說,此次訪日是成功的。」

  溫家寶此行,除了取得日本人的好感,也在日本國會演說中獲得如雷掌聲,連日本著名政治學者豬口孝教授也說,他被演說內容深深感動。這在在說明日本之行是成功的。但是「融冰之旅」是否成功,除了日本民眾的好感,在兩國政府之間能夠建立怎樣的新關係,有什麼實質的內容,顯然這又是必須剖析的事項。

  首先,他對亞洲國家共同關注的歷史問題,包括教科書、靖國神社,以及從軍慰安婦等問題,到底作出了怎樣的表態?外表上,他似乎對這些問題隻字未提,這是否意味著中國的對日政策已經改變?

  其次,日本傳媒總把中日關係的緊繃,歸罪於過去中國政府的對日政策,特別是推行所謂「反日教育」,在中國造成反日示威,而中國今天「宣傳日本」,是否猶如日本傳媒所說,是在藉助日本之行來教育中國民眾呢?

  第三,「反對台灣獨立」問題未能列入《中日聯合新聞公報》,原因是安倍仍堅持其模糊戰略,但中國的退讓,是否會助長日本的台灣情意結呢?

改變對應歷史方式

  歷史問題的爭論其實是個表象,包括日本政府領導人的參拜靖國神社,不承認皇軍曾奴役慰安婦等等,但日本政府一日不主動解決這些問題,只有越發暴露它不願與亞洲和解,沒有自我革新的能力。溫家寶就借這次國會發表演講的機會,用了近三分之一的時間在敘述中日交流的悠久歷史,包括後期的日本軍國主義侵略中國,「給中國和日本人民帶來痛苦」的史實。這比直接指責統治階層更具教育意義,因為聽眾除了400餘名日本參眾兩院國會議員,還有中日兩國收看直接電視轉播的民眾。

  至於日本政府在發動侵略戰爭的歷史罪責問題上,總不願意通過國家文件對中國正式道歉這個關鍵問題,溫家寶這次除了不再跟日本玩文字遊戲之外,還在日本國會殿堂上直截了當地對他們說:「日本政府和日本領導人多次在歷史問題上表明態度,公開承認侵略並對受害國表示深刻反省和道歉。對此,中國政府和人民給予積極評價。」但是,他強調說:「我們衷心希望,日方以實際行動,體現有關表態和承諾。中日和則兩利,斗則俱傷。」這也許就是中國式外交的展現,一不斤斤計較對方如何道歉,二則堅持對方必須兌現其承諾。

有人分析,中國的「外交技術」已日益圓融和純熟。溫家寶此次到日本作「融冰之旅」,一固然是回應安倍的「破冰之旅」,表示善意;二是要趁勢鞏固這個得來不易的關係改善勢頭,讓它成為正軌;三便是順水推舟,將安倍的參拜靖國神社「模糊戰略」改變為作繭自縛。安倍既然計劃年內再訪中國,而中國也明顯暗示,國家主席胡錦濤會在明年訪問日本,這期間便形成安倍超過一年不能參拜靖國神社的間隔,從此打破小泉許下的「首相將每年參拜」的承諾,間接也替安倍解除了沉重的外交重擔。
  中日之間的齟齬,雖然有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的背景,但它所帶來的現實後果就包括:一、中日的正常外交關係,遭到前首相小泉的冒進衝撞之後,日本已經體驗到了「得不償失」的苦果;二、日本硬要在南中國海加劃一條「中間線」,既要擴大其領海範圍,還要與中國分割南中國海的資源;三、日本要利用日美同盟作後盾,企圖以「周邊有事」作藉口,將其勢力範圍南擴到台灣海峽。

  因為有上述背景,中日關係要破冰不難,但要融冰卻不簡單。溫家寶在日本國會演講時提出五大原則,作為重建中日關係的指針:一、增進互信,履行承諾。二、顧全大局,求同存異。三、平等互利,共同發展。四、著眼未來,加強交流。五、密切磋商,應對挑戰。

  從長遠來看,這五大原則確實是改善關係的正確路線圖,但日本的要求則是眼前的現實利益,所謂「戰略互惠」。它包括,即使暫時不能實現在南中國海重新劃界的願望,也必須在海上油氣田的開發問題上,為日本安排一個出口。此外,為了避免兩國海軍在南中國海擦槍走火,日本希望能建立雙方軍事安全機制,也可間接迫使中國承認日本自衛隊的合法地位。除此之外,日本從「政經分離」的主張,改變為「政經協調」的「兩大車輪論」,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要中國更大開放其商品與資本市場。不然,對日本來說,就不能稱為「戰略互惠」,要長期維持良好關係也就困難了。

  1972年,中日建交。1978年簽署《中日和平友好條約》,宣示中日建立「和平友好關係」。1998年,簽署《中日聯合宣言》,倡導「友好合作夥伴關係」。進入21世紀,小泉上台,中日關係大規模倒退,從此進入「政冷經熱」階段。


破冰容易融冰困難

  

  中日要如何才能恢復正常關係呢?日本顯然不願附和中國再唱「中日友好」的歌了,特別是新保守主義抬頭之後,他們曾公開主張,不需要顧慮亞洲國家的反應,直截了當作自己的主張,類似石原慎太郎的「日本可以說不」姿態,取消給中國ODA日元貸款等等,結果,客觀效果是日本在亞洲日益孤立。現在,日本終於作了政策修正,就是在中日聯合公報中首次使用了「戰略互惠關係」的字眼。

  中國經濟實力在茁壯,過去仰賴日本經濟援助的中國,現在成了日本最大的貿易夥伴國,甚至有越來越多日本人也承認,日本近期的經濟復甦就是依靠中日貿易增長支撐的。日本再次出現經濟衰退,打擊將是難以估量的,這種危機感是促成安倍決心破冰的主要原因。由於安倍的鷹派立場鮮明,即使日本的極端右翼也不懷疑他有對日本不忠的意圖,因此安倍的改變對華政策至今未受到重大阻礙。

中日建立「戰略互惠關係」,即使它不是安倍的主動選擇,卻是當今日本的唯一道路。但日本只要它不放棄其冷戰思維,目的只在尋求現實利益,也許不久就會出現強烈的反對聲音,難於確保兩國關係能夠正常發展。由於中日關係複雜,要破冰容易,要融冰就困難重重了。
愛江山,更愛美人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4 08:2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