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詩經。鄘。干旄》

[複製鏈接]

238

主題

3050

帖子

1821

積分

禁止發言

大一新生(四級)

積分
182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笨蛋阿Q 發表於 2007-4-21 08:5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孑孑干旄,在浚之郊。素絲紕之,良馬四之。彼姝者子,何以畀之?
孑孑干旟,在浚之都。素絲組之,良馬五之。彼姝者子,何以予之?
孑孑干旌,在浚之城。素絲祝之,良馬六之。彼姝者子,何以告之?

詩意簡釋:
〈干旄〉屬鄘風。分三章,章六句。

舊說以為這是歌詠大夫在車上矗立旗竿,欲禮聘賢士的讚美詩,「彼姝者子」指的是賢士。可鄙人淺陋,左看右看就覺得不對勁,總覺得舊說有點牽強,有點硬拗。為什麼呢?理由有兩點:「彼姝者子」,是讚嘆那個人生得真是俊美,可俊美的人未必就是賢士,將「美人」暗喻作賢能有德的君子是《離騷》以後的事,《詩經》中沒有這種用法。這是第一個理由。

讚嘆那個人生得俊美,不禁興起愛慕之心,「何以畀之」,是說我要送什麼東西給他?喜歡一個人才會送東西給對方,如果厭惡一個人,會送東西給對方嗎?絕對不會。「贈物以示情」,在《詩經》中多見,且都是歌詠男女愛戀之情的,如邶風〈靜女〉「貽我彤管。」衛風〈木瓜〉「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匪報也,永以為好也。」王風〈丘中有麻〉「彼留之子,貽我佩玖。」鄭風〈女曰雞鳴〉「知子之來之,雜佩以贈之。」和〈溱洧〉的「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勺藥。」贈貽行為代表男女互相愛悅,在古典詩歌中已成為一種傳統,漢樂府〈有所思〉是一首女子唱的情歌:「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問遺君?雙珠玳瑁簪,用玉紹繚之。」詩人說「何以畀之」?就是「何用問遺君」的意思,真是有夠清楚明白。送東西給自己喜歡的人,多麼自然有情,何必拐彎抹角說成是送禮給賢士?一首原本溫潤如玉的好詩,被說成是硬梆梆的召賢詩,不是硬拗是什麼?這是第二個理由。

傅斯年以為「彼姝者子」,非指女人,固可稱男者。根據先前論述判斷,此詩應該是以女子口吻吟唱的愛悅浚邑某大夫的歌詞。三章複沓重唱,是典型的民歌風格。意思是說:在浚邑的城區與郊野,只要遙見旌旗插得高挺醒目的馬車奔馳過來,就知道是那個俊美大夫又在巡行了。車子馳近,還可以清楚看出韁繩是用白絲編織的,馬車高大華美,有夠好看,可車上俊美的男子更加好看,更加令人垂涎心動,就像台北的小馬哥每次出門,見到他,心裡恨不得將他一口吞進肚裡的女人不知有多少一樣。於是詩人唱出「我要送什麼東西給他表情意喲?怎麼對他說有人正為他害單相思喲?」(阿Q)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9 10:3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