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詩經。召南。騶虞》

[複製鏈接]

238

主題

3050

帖子

1821

積分

禁止發言

大一新生(四級)

積分
182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笨蛋阿Q 發表於 2007-3-28 20:2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彼茁者葭,壹發五豝。於嗟乎騶虞!
彼茁者蓬,壹發五豵。於嗟乎騶虞!

詩意簡釋:

〈騶虞〉,屬國風召南,分兩章,章三句。   

此詩背景在山林,時序是蘆葦、蓬草初生的春天,主題是歎美騶虞,問題是歎美騶虞的什麼?騶虞是官名,亦稱作虞人。《周禮》賈公彥疏引《韓詩》以為騶虞是「為天子掌管山林鳥獸的官吏」。虞人精於射獵,熟諳山林地形以及鳥獸出沒所在,故國君出入山林射獵,必需仰仗虞人嚮導協助,方可避免誤陷險境,並取得良好的狩獵成果。

詩二章,章三句,很簡短,易懂,但不易解,問題出在「壹發五豝(豵)」到底是講什麼?(一)壹支箭射出去,貫中五隻豕。照句面看,好像是這箇意思,但不用想也知道絕不可能。(二)虞人驅五豝(豵)以待國君,國君不忍盡殺,故僅射壹發(壹支箭),中壹隻。這是孔穎達據《毛傳》講的,但這說法仍是基於仁獸仁心的觀點,故也未必可信。(三) 古代射禮每發四支箭,壹發四箭命中五隻豕。此是朱子講的,不但箭不虛發,且其中還有壹支箭是貫穿兩隻,故總共有五隻射中。這箇說法真是神乎其技了,細想也覺得有誇張之嫌。(四)方玉潤據《周禮。大司馬》的記載,認為是獵車出動壹回,取獸五隻的意思。這箇說法看來合乎邏輯,可惜只有他講。(五)壹發有十二支箭,先後射畢十二支箭纔中五隻豕。這是晚清朱一新的講法,今人陳子展也採此說,但不知何據?(六)「發」,讀為「撥」,二字同聲系,古通用。意思是一撥開蘆葦發現五頭小野豬,這是高亨的看法,可惜沒人採用。

理解此詩的關鍵既然在「壹發五豝(豵)」這箇動作上,我們要摸清的重點應該是射箭的人究竟是誰?至於射出幾支箭,命中幾隻野豬,反是次要問題。照傳統說法,這是國君田獵,騶虞驅趕野獸至御前,以供其射取。若如此講,則此詩是贊美騶虞能盡忠職守,而國君射獵成果反成陪襯。近人則直解射箭者是騶虞本人,若如此講,則此詩只是單純贊美騶虞身手矯健,射藝精良。(阿Q)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9-2 12:2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