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孫立平:捐贈行為的常識與邏輯

[複製鏈接]

3

主題

363

帖子

78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7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laocu 發表於 2007-3-28 14:2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孫立平:捐贈行為的常識與邏輯發布日期 2007-03-27致信編輯大  中  小孫立平/文

去年,曾經有一件事情引起網上熱議,這就是電影演員孫儷的停捐事件。舊事重提,事出有因。發生在捐贈者與捐贈對象之間的是非恩怨,總會有一種讓人不舒服的感覺。當時就總想說點什麼,但一時似乎又不知如何說起。直到前一段在網上看到一位醫生寫的帖子,混亂而矛盾的思維才算露出一絲比較清晰的光線。

這個帖子的題目是《請不要對窮人大聲發笑》。其中講到這樣一個故事:一位外地民工夜間腹痛如絞,跑來急診。他臉色鐵青,已不能行走,由他矮小的妻子吃力地半馱著進來。作了常規檢查后,醫生開了處方,他卻十分意外地提出一個問題:吃了這些葯,能否馬上恢復健康?醫生告訴他,這種不明原因的腹痛,還需要作進一步檢查。不料他認為,既然吃了葯,就必須保證治好。最後他拒絕接受治療,忍著劇烈痛楚,仍由他妻子半馱著離開了醫院。目睹了這件事情的帖主感嘆道:「當一個人落在貧困的深淵,他不得不違背普通的生活常識,甚至不得不將自我關愛降低到別人無法理解的程度。」其實,這位民工的違背常識不僅表現在他降低對自己生命的關愛,同時也表現在這會扭曲他對人、對周圍世界的理解,包括對這時他最需要的醫院和醫生的理解。這裡說扭曲也許不準確,因為他們實際是生活在另外一個世界,他們有著另外一種生活的邏輯。

這件事情給我的啟示是,也許我們不能用同一種眼光來分別評價停捐事件的雙方,甚至最需要考慮的也許不是這當中雙方的是非。胡適有過這樣一句話:「做學問要在不疑處有疑,待人要在有疑處不疑。」無論如何,孫儷作為一個捐助者,其動機不應受到無端的猜疑。捐助者們都希望受捐者將錢用在該用的地方,甚至希望受捐者在道德上不要有明顯瑕疵(至少在錢的使用上),應該說是一種人之常情。誰也不願意將錢捐助給一個「壞孩子」。然而這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

從另一個方面來說,受捐者也是一個現實中的人,而且是一個處在窘迫地位的人。人們在非議富人和強者的時候,總是同時有意無意將窮人或弱者道德化。其實,有時窮人和弱者身上的缺點和毛病會更多,至少不會比富人和強者少。因此我想,孫儷所說的、網上所講的受捐者的那些問題,或許都可能是存在的。問題在於,即使這些問題都存在,事情是否就像一些人指責的諸如「白眼狼」那樣簡單和嚴重。一個身處困境中的窮學生,有時耍點小心眼,甚至不說實話,在一般人看來,也許是不可原諒的,但就其本身來說,也許有著另外的邏輯。貧困給他造成的緊張、不安全感甚至舉止失措,也許都是外人難以理解的。

當然我不是要為知恩不報行為進行辯護,而是說,看待這樣的問題有時需要換個角度。一位自稱是「我就是受過資助畢業后杳無音信的人」說,在一般人眼中,受到資助說一聲「謝謝」也許非常容易,但貧困生由於特殊的生活環境,他們的心理世界和生活世界可能是分裂的,畢業后不和曾經資助過自己的人聯繫,原因也是複雜多樣的。也許,一句「謝謝」在貧困生心中非常沉重。他們或許不小心弄丟了恩人的聯繫方式,或許心懷感激卻不知如何表達,或許事業不夠成功無顏和恩人聯繫,或許他們正在用自己的行動傳播愛心,或許本著非常強烈的自尊心,把一句「謝謝」永遠留在心底。「畢業后杳無音信」,並不說明那些受資助的學生是忘恩負義之徒。

問題出在哪裡?也許是出在捐助者和直接受捐者之間的關係上。

我們可以把捐助行為分為兩種:一種是捐助者直接對受捐者的,可以稱為直接捐助;一種是通過慈善機構實施的,可以稱為間接捐助。孫儷對貧困學生的捐助就屬於直接捐助。直接捐助的一個特點就是其中承載了太多的個人因素,尤其是施恩與感恩的關係,甚至其中有一種擬親屬化的因素。

正如孫儷的經紀人所說:「孫儷和媽媽不但給張某寄錢,還特別關心他的生活。孫媽媽知道這孩子的母親身體不好,還滿上海地去買葯寄過去。孫儷母女不是把他看成一個單純的資助對象,而是當成了家人」。其實,在一個家庭中,孩子要錢,家長給,給的同時還夾帶訓斥和教訓,這不是正常發生的事情嗎?然而,當成家人畢竟不是家人。原因就在於,這種直接的捐助關係形成的是一種施恩與感恩的關係,而施恩者對於受捐者的感恩期待與自尊心脆弱的受捐者的感恩回報往往並不一致。也即直接捐助關係中的施恩感恩關係,實際上是一種非常脆弱和難以均衡的關係。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經常聽到這樣的抱怨,他們經常幫助的人不知感恩圖報,其原因也就在這裡。

有一句評論是切中要害的,「把愛心的、慈善的、公益的好人好事搞成童話寓言,是我們這個社會的悲哀。」悲哀在什麼地方?我想不能僅僅將這個問題放到道德的層面去討論,而應當思考我們的捐贈模式。在我們的社會中,常規化的捐助行為是最近幾年才開始的。在社會信任結構缺失,人們對慈善事業又比較陌生的情況下,捐助行為更多採取了直接捐助的形式,但這也就很容易發生上述的事情和遺憾。問題的解決,也許有待慈善事業的進一步發展,使捐助的形式更多地由直接轉為間接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7 05: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