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美或選擇強勢美元政策 zt

[複製鏈接]

1656

主題

6857

帖子

3030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智囊會員(十八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303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空手 發表於 2007-3-24 04:4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來源: 表情符號 於 07-03-23  


      
隨著美國國債結構調整,明年美國大選、近期中東伊朗問題、朝鮮核武問題、歐洲經濟結構等,都將直接影響到美國今後的美元政策。美國美元戰略的轉變,將成就強勢美元。
近期的市場走勢卻告訴投資者另一個事實,美元對主要貨幣仍呈現弱勢。美國人在想些什麼?他們需要時間和空間。早有市場傳言,華爾街在大肆地低位買入美元。美國人用了3年的時間把美元從高位拉下來,他們也有足夠的耐心讓美元重又走強。他們在等待時機,也許就在明年,美國人將會讓世人體會到什麼是真正的強勢美元。
如果一國貨幣的堅挺代表著一國經濟的增強,反映到美國股市上,就是道瓊斯指數的頻創新高,這樣吸引了大批外國資本大量資本進入美國,購買美國資產。我們看到這樣一個現象,聯儲會已經連續進行了17次的加息,將聯邦基準利率從1%調高至5.25%,未澆熄道瓊斯指數的上漲勢頭。作為傳統的理論來講,股票市場是經濟的晴雨表,反映的是未來至少3個月的經濟發展情況。也就是說,未來我們看到的不是美國經濟的衰退,而是美國經濟的持續發展。
同時我們從歐元區官員的講話中可以看到,他們不希望歐元強勢。德國一官員表示,不希望中國改變目前的外匯儲備結構、增持歐元資產。而美元如果如此疲軟下去的話,中國外儲局中的美元資產,就會不斷的貶值,消耗中國創造的財富,那麼其將不得不考慮調整外匯儲備結構。而中國的外匯儲備達到了將近萬億的規模。中國已經出現了這樣的聲音,稱外儲局需要增加外匯儲備中黃金及其它貨幣的比重,可是中國政府卻並未有太大動作。那麼解決的方法是什麼呢,也就是美元的強勢,國際商品市場價格的下跌。我們看到國際油價從高位的80多美元,到現在的60美元左右,跌幅達25%,國際金價同樣大幅下挫。這樣減緩了中國政府高額儲備轉換為其它貨幣的壓力,那麼無形中也推高了美元。
歐洲和中國成了重要貿易夥伴國,我們從近年歐盟頻頻對中國商品進行反傾銷就可以看出。現在我們知道,中國人民幣是同美元掛鉤的,美元貶值有利於中國的出口。
然而,中國擁有更多的是美元資產,那麼在進行貿易時,需要將美元轉化為歐元,這樣歐元的強勢,增加了對中國物品的需求,從而造成中國和歐盟之間的貿易摩擦。而美國便隔山觀虎鬥,達到了遏制中國和歐盟的目的。
世界產能的快速增長,需要強勁的美元,讓美國人用美元來消費世界上其它國家國民無法消費的財富。美國美元戰略的轉變,將成為強勢美元。僅從中國這例來講,過去那麼強硬要求中國人民幣升值的呼聲沒有了,在9月份隨著美國新任財長保爾森的上任,偃旗息鼓了。也就是美國人在弱勢美元政策下,已不能容忍美元的弱勢格局。
美元自2003年對伊拉克戰爭開始,開始下跌。雖然美國政府一直強調所謂的「強勢美元」政策,但是,美元並未因著「強勢美元」而走強,反而隨著對伊戰爭的深入,開始了井然有序的下跌。如果說美元的下跌是因為戰爭,那麼戰爭結束后的美元仍是穩步下跌並保持至今的較低位置,原因是什麼呢?「強勢美元」政策的背後究竟隱藏了什麼?一直以來較多的投資者或會從每天的數據進行分析,而忽略了對美國的美元政策進行全面分析。美國對伊戰爭真正目的什麼?我們知道,戰爭最終目的就是利益。那麼對伊戰爭美國的真正利益將是什麼呢?
一、隨著美元的穩步下跌,對沖了美國龐大的美元國債,因為隨著美元的大幅貶值,美元的國債的真正償還(值)亦隨之而減少,而戰爭后的幾年更是多種遠期國債到期年;
二、對伊戰爭將歐洲在中東唯一的石油基地奪為已有,使法國、德國、俄羅斯甚至中國在伊拉克的石油投資付諸東流;
三、隨著美元的大幅貶值推高了歐系貨幣,從而加重了歐洲的生產成本。
更重要的一點是,歐洲眾多跨國公司的股份組合,美國所佔份額極重,美元的大幅貶值或未影響其真正的利益。也就是說,前期美國只是在「強勢美元」幌子下完成了美元弱勢的一種手段,以達美國的全球債務結構全面調整,既得利益者——美國。並且,全球性的外匯儲備亦因美元政策的不定性而改變。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5 05:5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