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我的神,我終日等候你

[複製鏈接]

332

主題

857

帖子

57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7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我的神,我終日等候你


1

  自有永有的那一位,可見又不可見的那一位,站在萬物背後的那一位,靜默而又時時呼喊的那一位,真正值得我尋求一生的那一位,我把所有的大廈和建造奠基於其上的那一位,讓我每一念及就產生無窮力量的那一位,讓我不經證實就敢於相信宇宙的統一性的那一位,……我稱他為上帝。

  上帝的啟示有不通過人的心靈而傳達出來的嗎?

  我們不應忘記,道成肉身的「道」還可以翻譯為「話」。耶穌是上帝的話(word,logos,道),通過耶穌的一生,你聽到了上帝對你說的話了嗎?

  我不知天堂地獄如何,但我從耶穌的一生(尤其是從嘶的死而復活)中,看見了一個顛撲不破的真理,那就是「義人必不被棄」。僅僅肯定這一點已經足以讓我安身立命了。孔子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位被尊敬了兩千多年的中國聖人,何等的老實!西方古代教會歷史讓我們看到,神學理論越繁瑣,越容易導致荒誕。因為人畢竟不是上帝的謀士(賽40:13)。

  歷史上帕斯卡爾對於有無上帝的打賭,所肯定礑不只有「上帝存在」,實質上不言而喻也應當包括「義人必不被棄」。因為真正的信仰上帝,決不是僅僅止於言辭和宣稱。真正對於上帝的信仰應當使我們比未信者更有力量更有根據地去行義,而不是使我們懈怠無唯。

  社會人倫方面蹦普遍真理,從古到今曾有各種各樣的人以各種各樣的方式一直在傳講著,然而,有誰曾經用生命徹底地向我們證明這些真理誠然不是虛妄呢?耶穌說:他來到世間,就是「特為給真理作見證」(約18:37)。

  信主得力量,就在於認識到我們的生命在神看為寶貴,值得重價尋贖;信主得力量,還在於認識到我們的生命是與永生無限之源相聯通,認識到我們生命中的神性存在極其輝煌的潛能。道成肉身表明上帝願意與我們肉身之人同在,上帝是「尋求就尋見」的上帝,凡接待耶穌的人,就有權柄做上帝的兒女,這等人乃是從上帝生的(約1:12、13)。而「上帝賜靈是沒有限量的」(約3:34),保羅也說:「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腓4:13)。

2

  我的兄弟f⒚茫?M?隳芄煌?猓喝綣??既酥杖戰鐾A粲諦問繳系畝輛?桓娑?蝗セ??叢歟?遣皇嵌孕磐繳??嬲?涸鸕奶?取?

  祈禱和靈修對於我們好比航海之舟,時刻不能離開,但我們不能僅停留於其中的形式,滿足於每周有幾次參加舉會等,因為我們還有更加光輝的生命彼0犢善凇??骰?酵降淖罡唚勘昴聳腔畛鏨襇隕??R?賬倒?骸胺渤坪粑搖?靼≈靼 ?娜耍?荒芏冀?旃?晃┒雷襇形姨旄鋼家獾娜耍?拍芙?ァ?太7:21)。

  懶惰的人看世上萬事無聊,無心去創造的人才輕看世上一切創造活動,缺乏愛心的人也會討厭看到別人滿懷愛心幫助他人。

  創造,不是非要拿出高精尖的科技成果來才是創造(當然這些也是創造性的一個體現),你在平凡的生活中,用一句話讓別人受傷的心靈得到撫慰、讓沮喪的心靈得到力量,用舉手之勞讓世界增添一分溫暖、一分方便;一分美,這些都是可貴的創造。因為上帝的創造同樣也不只有似乎冷冰冰的「物」。我們常常把破壞自然生態的累累行徑看為是對上帝創造的破壞,而把我們言行所造成的對和諧的心與心之間的關係的破壞;卻視如平常。請告訴自己吧:「我起碼能夠創造一分好心情」。

  從遠古時代的周斧的口中(《尚書》)說出了對於上帝的惹此寶貴的認識:「上帝引逸」。(引:拉住,制止,控制,不喜歡。)上帝願人發揮生命去積極創造,而不喜歡無所事事地消極享樂。
人們往往羨慕清閑,而一旦真閑下來則不可忍受,意為人不去創造就無法對世界對周圍的人說個「愛」字。生命只有在發光之中才顯出其神性本質。

  生命的本能就是發光。一生沒有好好活過的人肯定最怕死;一個仕如果活著像一盞明燈,死亡對於他才稱得上是安息。凡真正懂得自愛的人,就懂得發光的道理。

  較為完美的人類社會,應當不僅要使人人有飯吃,還要使人人有事可做。在一個時代,各人生命的燈能否充分發光,不僅取決於個人的主觀追求,還和整個社會的環境條件有關。所以,個人靈修很重要,推動社會的進步也同樣不可忽視。基督徒不要以為讀經禱告已經足以問心無愧了。好多人已經做了或者正在做椗比我們所做的更大的事,然而我們漠視,甚至咒詛他們。

  占卜為什麼被上帝譴責?因為它引人離開自己的心靈,關注心外過於關注自己。相信心外還有一種僵6ǖ乃廾???谷說拇叢熗θ找媲饔誑菸?H魏喂?止刈⑿耐庵?鐧娜碩薊岱漣???氐畢律?畹淖雜勺躍醯?允?襇緣那逍選R蛭?ゾ?嫠呶頤牽骸澳鬩?J嗇閾模?す?J匾磺校?蛭?簧?墓?В?怯尚姆⒊觥?箴4:23)。

  當你看到自己生命中神性的存在,意識到自己的生命被上帝看為寶貴,相信自己的生命價值和創造潛能時,你就不會為了使自己得安慰而希求外在的口頭讚譽。當你在實踐中使用你的創造潛能時,你就更有能力承受得起別人的冷嘲熱諷。

  創造是無止境的,它使你生活在今天。一旦停止了創造,安於逸樂,不再開拓生活,你就活在過去了。若長久不去在生活中開拓創造,就會滋生不幸、失意和空虛的感覺,身心健康就會出問題。

  懷舊傷感的心緒,偶爾有之尚可,但沉溺其中則有害無益。

3

  「人格」一詞,決非只是空洞的概念。你做了一件高尚的事,你的人格、你生命中的神性形象就實實在在地光明了一些;你做了一件罪惡的事,你的人格、你生命中的神性形象就虧缺了一些。這些事實,在你面對周圍的世人或者面對自己的良心時,都可以得到驗證。具體到人際倫理來說,值得聽一聽保羅的話:「身體是聖靈的殿,若有人毀壞上帝的殿,上帝也要毀壞他」(參林前3:16、 17)。因為人人都具有上帝的形象,你傷害了別人的生命,你的人格同時也被傷害。舊約《詩篇》中說:「惡必害死惡人」。這就是「愛人如己」這一寶訓的潛台詞。中跪的上古之書《尚書》中有很多寶貴的古聖先賢的教訓,堪稱「愛人如己」這一表述的註腳,比如「玩物喪志,玩人喪德」。沉溺於心外之物,人就無心奮鬥,迷失己心;而不尊重別人、傷害別人也就是傷害了自己的人格。

  愛自己和愛別人決不矛盾,恨別人和恨自己也不矛盾。很多刑事罪犯,在作出殺人的事之前,都曾經有9?隕鋇哪鍆貳?

  自愛與自私乃是極其容易混淆的兩個概念。真正的自愛是愛自己的靈魂,愛自己的人格,也就是愛自己的天賜生命,願意自己的生命像基督那樣發出應有的神性的光彩。而自私卻往往損人利己,實際不是利己,傷害了別人的同時他自己的生命還怎麼能夠發出神性的光輝呢?同樣常常被誤解的概念還有「上帝的選民」。真正的「上帝選民」並不意味著應當自命不凡,自覺高人一等,頤指氣使、盛氣凌人地對待別人;相反只能意味著應當謙卑柔和實行上帝之家,服侍幫助他人,在世間努力惠及每一個最小的「小子」。看看歷史和現實,教會的「上帝選民」觀念實在被古今中外的某些人曲解了。

4

  當想到「宇宙」這個詞的時候,我就感到歷史上的很多人物都是正在活著的。

  上帝始終如一的旨意就是讓人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而付出生命就是得到生命,就是實現了生命的價值。上帝通過耶穌的一生有力地鼓舞我們:讓自己的生命發出光來,努力去愛別人,在社會實踐中光照菿間,以至為別人捨命,生命發出最耀眼的神性光輝--這樣的人必得永遠不滅的生命 (參提后4:7、8)。彰顯了生命中的神性就是彰顯了活的真理。現實中,是否有利於神性生命的成長是判斷一切是非的標準。不要誤會了,神性生命決不簡單地等於肉體的康健長壽,--否則,無數先罵的英勇捐軀就毫無價值,耶穌走上十架就顯得不可理解。

5

  愛他人的同時如果還企望得到他人的感激,就不是純粹的愛了。然而這正是通常難以做到的。真正的愛是為使對方生命中的光發揚出來而做的一切。

  當然真正的愛是不需期望別人的感激的。然而詩人說:「不要激動愛情,等他自發」 (《雅歌》2:7)。愛的誕生是強迫不得的,真正的愛和一絲一毫的勉強不相干。作為基督徒,那種認為基督徒應當實行愛而可以不需感謝地接受弟兄的恩惠,或者,認為基督徒應當實行愛而將弟兄的借貸視為奉獻,在心態上,這些都近於強盜,都走向了愛的反面。

6

  保羅說:「有人貪戀錢財,就被引誘離了真道,用許多愁苦把自己刺透了。」(提前6: 10)《尚書》里也說:「作德,心逸日休;作偽,心勞日拙。」為善行義,心靈就日漸平安喜樂;欺世害人,心靈就疲憊不堪,漸失慧心。在真理之道上,並無愁苦來傷害我們的心靈;而離開真道、偏行己路(作偽),心靈就會本能地感受到我們失去了與神同行的平靜、自由--我們的良心時時都在向我們說話,告訴我們何事當做、何事不當做,只是我們常常因為不能靜心而聽不見或者因為執迷偏行己路而不願聽。保羅又說:「人在自己以為可行的事上能不自責,就有福了。」(羅14:22)

  人類非要有所懼怕才可以行義嗎?工作是否根本就是一件只有當人置於壓力之下才可以做的事情呢?假使你處於沒有國家機器和社會輿論存在的環境里,你是否認為別人的生命仍然是值得尊重、不可剝奪的呢?衣食富足之時,你是否認為再繼續工作就是多餘了呢?「那無知的騾馬,必用嚼環轡頭勒住它,不然,就不能馴服。」(詩32:9)人類是否整體上將永遠處在這一種景況中呢?愛和創造難道不能遠遠地離開懼怕和壓力而發生嗎?我們記得《約翰一書》里說:「愛犁沒有懼怕。」

  我相信,一個良知正常的人面臨道德選擇的時候,他只要有可能選擇光明就絕不會選擇黑暗。問題是人的良知如同日頭,烏雲也常3J顧?詘滴薰狻?

  古代故事中,神總是對人類知識增長、文明進步持保守的態度,如:伊甸園中神不許人吃智慧果,後來又不許人類建通天塔;古希臘人在傳說中認為他們的神也不情願人類得到火,並因此而懲罰了盜火的普羅米修斯--這些遠古的傳說實在也傳達出了人類對於自己自控能力的深深憂慮。選擇、自由意志、掌握自己……這些乃是任何一個時代的人都不可避免地要認真對待的話題。人類的前途和每一個時代的每一個人都息息相關,所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在著名的希伯來先知書中,先知們表達對未來美好世界的預言時,實在也是表達了對人性中不可磨滅之神性的堅信,對於人類良知終將普遍覺醒的堅信。末后的日子,上帝的律法必將刻在人人的心版上。(耶3l:33)「因為認識耶和華的知識要充滿遍地,好像水充滿洋海一般。」

  從整個人類歷史來看,我相信上帝仍然是「尋求就尋見」的上帝,人類歷史的前途絕非唯一必然地走向滅亡。問題在於人類的普遍覺醒是一個漫長而且充滿了危險和曲折的過程。

  古今往來,任何時候總有些人喜歡宣講世界末日的恐怖災難,但是應當清楚,這些講論除了警醒世人省察自身外,再也不應當有其他的意義。

  只有惡人才怕基督再來。如果你平素像一盞明燈一樣地生活著,在現實生活中努力遵行神旨,行公義,好憐憫,那麼,你就必然坦然平靜,根本不會對別人講什麼末日何時來到感興趣。而無所事事、虛度光陰,不去發揮神所賜的寶貴生命積極創造,這樣盼望基督降臨的人則無異於「五個愚拙的童女。」(《馬太福音》第25章)

7

  耶穌說:「莫想我來要廢掉律法和先知,我來不是要廢掉,乃是要成全。」(太5:17)中國先秦的古聖先賢們,雖然不像古代以色列先知那樣,慷慨激烈,習慣憑著對上帝的旨意的深切領會而尖銳地指責時弊。但是,中國古聖先賢們自有一種溫良、平和、睿智、冷靜的「勸世」的姿態,這乃是中國式的先知精神,他們對於上帝真理的領受同樣寶貴,同樣值得關注,絕不應該因為信耶穌而鄙視之。

  神是不偏待人的。神通過虛多先知讓以色列人知道他所喜歡的乃是「行公義,好憐憫,與你的神亭行」,還有「先善後惡,神不記其前善;先惡后善,神不記其前惡」等閃光的道理,他也通過遠古華夏先王之口讓中國人知道:「皇天無親,惟德是輔。」(《尚書》)

8

  從我們的前輩那裡有話傳下來說;「從善如登,從惡如崩。」哈該先知也曾論到這樣一個原則:聖潔不可傳染,污穢倒可以傳染。(該2:10—14)信仰的宣稱決不會代替修養的完成。

  在神學思想多元化的今天,不講道德修養的論凋無論如何也不應當成為側身其中的一元。輕忽人倫道德修養絕不是神學的開放,而是神學的墮落。敬神應當先從尊敬神的最高創造--「人」開始,神學也應當從人倫之道著手。向上帝獻祭之前先須同5苄趾禿謾?太5:23、24)不愛他所看見的弟兄,怎能愛沒有看見的上帝呢?(約壹4:20)

  在人格修養的過程中,內省的功夫必不可少,而且人人皆可以做得到。問題只是我們是否重視了它。《尚書》中周公說:「惟聖罔念(念:內省)作狂,惟狂克念作聖。」那意思是說,人衕要時時注意道德修養,常常注意省察自己的內心,一旦懈怠下來,聖人也會墮落到可笑可憎的地步。而如果常常注意在內省的修養上下功夫,愚妄之人也會超凡成聖。

  禮儀是人格修養成型的途徑,不要看為無所謂的表面形式。孔子講人格修養時說:「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我們教會的崇拜禮儀和讚美歌唱,不要以為是可有可無的一套形式。如果崇拜和歌唱的時候,你的心靈也在場(不是心不在焉),自然有益於基督徒人格的成長。

9

  教會的傳道人也應懂得,平等待人、尊重別人更能讓別人願意傾聽你所傳的信息。傳道人並無特權高人一等。

  有一個基層教會的傳道人告訴我,他們那兒的教會傳道人一旦生病(縱使是為教會事工積勞成疾),每每不敢聲張,因為總有一些信徒出於種種心態,會說「上帝又懲罰你了」云云。我不由得想起耶穌責備門徒而說過的一句話:「你們的心如何,你們並不知道。」(路9:55)舊約中上帝說:「我的道路高過你們的道路,我的意念高過你們的意念。」(賽55:9)非常奇怪的是,在我們最應當講愛實行愛的基督徒中,黑暗的心態、幸災樂禍的「約拿心態」卻較為普遍地存在著,某些自我標榜最最屬靈、最愛耶穌、最最純真的基督徒,此種心態尤其嚴重。看到弟兄跌倒了,暫時被撒旦所勝,首先想到的往往不是像耶穌那樣去憐憫他、幫助他,而是議論他、譏笑他、樂於看到他的被懲罰。弟兄們,請聽:「你心裡頭的光若黑暗了,那黑暗是何等大呢!」(太 6:23)

  很多人都知道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孩子對著空谷喊「笨蛋」時他得到「笨蛋」的回應,對著空谷喊「你好」時他得到「你好」的回應。人心是很複雜的,有人常常也把人心比作深不可測的「幽谷」,真是恰當極了。耶穌說:「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那麼,推論下來,一些喜歡以咒詛待別人(不僅咒詛所謂不信者,也咒詛教會中與其見解不一致的弟兄)的基督徒,或者他們沒有聽從耶穌的話,或者他們的心理與眾不同,原本就願意別人也咒詛他們。

  自言屬靈者,往往想製造一種盲目的敬仰作為掩飾以逃避別人對他的冷靜審視。而大力攻擊別人不屬靈者,卻是希望轉移這種審視。

  當耶穌使裹屍布中的拉撒路從死里復活的時候,所要求於周圍眾人的是:「解開,叫他走!」(《約翰福音》1l:44)現實生活中,當上帝使一個死蔭中的生命復活了的時候,我們旁觀者是否意識到了我們該換一種新的眼光看待他呢?老眼光或一成不變的思想以及約拿那樣的不樂於見到別人悔改的心態,也是一種「裹屍布」,給新生的人以一種無形的束縛。

10

  教會在世上存在的時候,各項工作也應當有規有矩,不能完全指望人的靈性自覺而放棄制度建設。

  眾口流傳的,也不要不加考究而輕信。

  對人而言,許諾的話付諸行動,話音才算落定。所以,在別人的諾言沒有兌現之前,不要太當真。

  精誠所至,天使都會來幫助你。凡事真誠地付出努力,都會有所收穫。「因為凡祈求的,就得著;尋找的,就尋見;叩門的,就給他開門。」(路11:10)這「祈求、尋找、叩門」其中的豐富蘊意有待我們用生命來展開。

  不是因為沒有壓力而感到幸福,乃是頂著壓力奮鬥,最終完成重擔,那才是幸福。輕鬆的愜意只存在於辛勞之後,這使得「輕鬆」不能等同於「懶散」。

  有些事,與其痛苦地盡義務,倒不如把它看成一種奉獻,這樣,模就會感到愉快,感到做事的意義。

11

  荀子說,虛心、懇切專一和安靜,才能夠尋找得到真理。所以,不難理解,在智慧深厚的人的身上肯定能夠尋找到的有一件東西那就是虛心。虛心的人不會讓榮譽攪擾了內心的平靜。牛頓和愛因斯坦給後人留下的印象中除了他們對於真理的傑出發現,還有他們非凡的謙遜精神。

  自認為自己非常完美的人,往往不僅驕傲,而且專橫,事事總會要求別人也像他那樣「完美」。豈不想,果真有第二個人像他一樣,他自己的存在就顯得多餘了。

文章作者:金陵協和神學院 田童心
走過的必留下腳印

23

主題

557

帖子

126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26
沙發
counterGOD 發表於 2007-3-21 18:13 | 只看該作者
真感人阿 ,不知道作者對他自己的爹媽有沒有這麼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 12:4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