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1982貝卡谷地之戰

[複製鏈接]

41

主題

78

帖子

54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大學預科(二級)

Rank: 2

積分
5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zhangsuijiu 發表於 2007-3-21 10:1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作者: 東海魚

要報一箭之仇

在黎巴嫩東部,緊靠敘利亞邊境,有一塊南北走向、狹長、形如眉毛的低洼地區,人稱貝卡谷地。谷地兩側高山連綿,地勢險要,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為防止以色列的進攻,駐黎敘軍除在貝魯特市和貝魯特與大馬士革的公路沿線部署一部分地面部隊外,敘軍地面部隊的主力和防空部隊,都部囂在貝卡谷地以及與谷地相平行的黎敘邊境線附近敘利亞一側境內。



給以色列空軍帶來巨大麻煩的蘇制「薩姆-6」移動式中近程地空導彈系統

敘軍引為驕傲的是,他們在貝卡谷地部署了19個薩姆-6導彈陣地,一輛輛載著導彈的履帶車靜靜地虎伏著,一枚枚白色薩姆導彈死死地盯著天空,在陽光下閃閃發光。薩姆-6是一種靈活的防空武器,發射架是一輛履帶式裝甲車,導彈長6米,一輛車上裝3枚。每個導彈連有34部可供薩姆導彈以及自行高炮使用的「炮盤」雷達。導彈射程為30公里,能夠覆蓋50~18000平方米的空域,擊中高度低於100米的低飛目標。發射出去的火箭離目標最後幾百米時完全自行操縱,它根據電子計算機提供的敵機方向、高度、速度等各種信號,能把方向對準敵機尾部噴出的氣流,實施攻擊,即使不直接命中目標,只是在附近爆炸,彈片也能打中敵機的易損部位。在第4次中東戰爭中,素以訓練有素、攻無不克的以色列空軍,被埃、敘聯軍的薩姆-6導彈打得落花流水,吃足苦頭。在損失的109架飛機中,有71架是被薩姆-6導彈擊中的。這是以色列空軍創建以來受到的最沉重打擊,幾乎一度在戰爭中失去了空中優勢。阿拉伯國家則為戰爭的勝利欣喜若狂。埃及空軍司令十分自豪和自信地說:「以方的輿論把自己的空軍吹得天花亂墜,甚至造出不可戰勝的神話。世界各國的軍界也都認為,以空軍佔據優勢。然而,十月戰爭中,我們粉碎了以空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從此,薩姆成為國際軍火市場上頭號「大明星」,身價百倍,十分走俏,不少國家不惜巨資從薩姆的娘家——蘇聯買進導彈,以此編織本國的防空屏障。敘利亞對薩姆導彈簡直到了迷信的程度,似乎有了薩姆的保護傘,就可以放心睡覺了。敘軍不遺餘力地發展薩姆導彈部隊。他們將國防預算的75%用在地對空防禦上。8年後,他們的薩姆導彈連的數目是1973年的3倍,志願兵中有8萬人在導彈部隊,這也是敘軍唯一訓練有素的部隊。他們擁有世界上最複雜最密集的地對空導彈系統。在貝卡谷地上,部署著19個薩姆-6導彈陣地,構成了強大的防空火力屏障。

1981年的一天,以色列空軍以敘軍薩姆-6地空導彈部隊為作戰對象,在內格夫沙漠舉行了大演習。以軍把繳獲的薩姆導彈放置在沙漠上,不斷研究攻擊戰術,對飛行員進行嚴格的操作技術和心理的訓練,使他們取得實戰經驗。以軍根據演習中出現的新的情況,對未來的大規模襲擊方案進行反覆的修改補充,從而使該方案更加完善和周密。

當一切準備就緒之後,以色列軍事機器為即將發動的侵黎戰爭,即第5次中東戰爭,迅速地運轉起來。



以色列的F-4「鬼怪」

從1943年黎巴嫩獨立起,按照各教派當時達成的協議,以天主教馬龍派為首的基督徒一直在政治權力分配上佔優勢。當時基督教徒佔全國人口的52%,穆斯林佔45%,因此,議會和內閣的席位按6:5的比例在基督教徒和穆斯林中分配。基督教徒馬龍派擔任總統和軍隊司令,總理和議長分別由穆斯林的遜尼派和什葉派擔任。這樣,基督教徒掌握了黎巴嫩的軍政大權。隨著穆斯林人口的增加(70年代佔全國人口的60%),要求重新調整權力分配的呼聲日益高漲,兩個教派之間的矛盾也日益尖銳。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總部和巴勒斯坦游擊隊的主要基地,過去一直在約旦,約116萬人和10個難民營。自從1970年9月至1971年7月,約旦和巴勒斯坦發生衝突以後,巴游擊隊力量全部撤出約旦,將其主力轉移到黎巴嫩。隨著35萬巴勒斯坦人的到來,使黎巴嫩內部糾紛日趨複雜和激烈。1975年4月,黎兩個教派集團之間爆發了武裝衝突,釀成內戰。

1976年4月,敘利亞派軍隊進入黎巴嫩進行干預。經過歷時12個月的戰鬥,穆斯林武裝和巴勒斯坦游擊隊控制了黎巴嫩三分之二的地區。10月,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埃及、敘利亞、黎巴嫩和巴勒斯坦解放組織6方利雅得首腦會議作出決定,向黎巴嫩派出阿拉伯維持和平部隊。

黎內戰爆發后,國內基本上形成了兩大派:以基督教為主的「黎巴嫩陣線」一派執行著親美親西方的政策;以穆斯林社會進步黨為主的「全國運動」,則與蘇聯關係密切。

駐黎敘軍為了使黎巴嫩的部分領土成為對付以色列的「安全帶」,在黎內戰中卷得很深。1981年3月,為了爭奪對黎巴嫩貝卡谷地的控制權,基督教馬龍派長槍黨把勢力深入到貝卡省首府扎赫勒市,從而切斷了敘軍同國內聯繫的主要渠道,並使敘軍的側翼完全暴露於以色列的軍事威脅之下。敘軍對此當然難以容忍,與長槍黨展開激戰。以色列乘機出兵為長槍黨助威,派飛機轟炸位於扎赫勒市附近的敘軍陣地。4月29日,敘軍在貝卡谷地部署了幾組蘇制薩姆-6防空導彈。以色列堅決要求敘利亞將導彈撤走,並威脅「要用武力摧毀導彈」。敘利亞拒不撤出導彈,一場大規模衝突迫在眉睫,這就是所謂的「敘、以導彈危機」。

以色列揚言要對敘利亞動武,並非紙上談兵,而是圖謀已久的侵略野心的自然流露。它瞅准黎巴嫩國內的混亂局面,以為發動戰事的時機已到。入侵黎巴嫩的軍事行動將使以色列達到一石三鳥的罪惡目的:既可打破黎巴嫩國內各派勢力脆弱的均勢,使親以色列的長槍黨勢力得到擴充,從而在其北方出現一個親以政權;也能徹底摧毀巴解組織在黎巴嫩的基地、設施和指揮中心,打擊並削弱黎巴嫩國內支持巴勒斯坦解放鬥爭的力量;又可以一舉摧毀貝卡谷地的敘利亞薩姆導彈基地,迫使敘利亞撤軍。這就不難理解以色列發動第5次中東戰爭,把黎巴嫩當作主戰場的險惡用心了。
災難降臨貝卡谷地

1982年6月上旬,以色列以其駐英國大使阿戈夫在倫敦遭受槍擊為借口,悍然對黎巴嫩發動了閃電式進攻。6月4日下午,以色列出動F-15和F-16飛機對黎巴嫩首都貝魯特的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總部和難民營,以及黎南部地區狂轟濫炸。6日,以色列先頭部隊4個旅,共2萬餘人在飛機、炮艇和200輛坦克、裝甲車的掩護下,分3路侵入黎南部,並切斷了蘇爾、納巴提亞和賽伊達與貝魯達的交通和電訊聯繫。接著,後續部隊10萬多人也陸續投入戰鬥。巴勒斯坦游擊隊奮起抵抗。



E-2預警機

以色列在發動戰爭之前,曾多次傳話給敘利亞:以軍的主要目標是消滅巴勒斯坦游擊隊,而不是同敘利亞打仗;只要敘利亞不參戰,以色列絕不會主動攻擊敘軍。美國也通知敘利亞,不要干涉以色列在黎巴嫩的事情。以軍不會動敘軍一根毫毛。

敘利亞在戰爭爆發時,總統阿薩德就約見蘇聯大使,要求蘇聯在駐黎敘軍遭到攻擊時援引敘蘇友好條約,給予強有力的支持。蘇方表示: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是非正義戰爭,但以色列是不會攻擊敘利亞的。敘蘇友好條約只對敘利亞本土安全承擔義務,黎巴嫩發生的事,不屬於條約範圍內處理的問題。

眼下,戰火已燒到腳下,敘利亞感到戰爭已迫在眉睫,但敘政府仍然處在猶豫彷徨之中。參戰吧,怕惹火燒身;不參戰吧,以軍侵黎,已嚴重威脅著敘利亞的安全。這種優柔寡斷給以色列一舉摧毀貝卡谷地的導彈基地帶來了機會。

以軍在圍攻貝魯特市西區巴解游擊隊總部的同時,逐步把作戰的重點轉向貝卡谷地周圍的敘軍。在貝卡谷地南端吉金地區,同敘軍第85裝甲旅首先交火。戰鬥結果,雙方均有數十輛坦克被毀。就這樣,以軍逐步逼近貝卡谷地。為了保衛導彈基地,敘利亞緊急向該地區增派了3萬名部隊和6個薩姆-6導彈連,並在谷地南部隘口增加5個營的守衛部隊。

6月9日下午2時14分,以色列突然對貝卡谷地發動了襲擊。一架架F-4、A-4型飛機載著沉重的美製激光導彈、集束炸彈飛上天空。在實施低空轟炸攻擊之前,以色列先用無線電遙控的、無人駕駛的「誘餌」飛機,引誘敵人發射導彈。敘軍果中圈套,導彈相繼發射,以色列「飛機」接二連三地被擊中,墜地。與此同時,敘利亞雷達開機時所發出的無線電波頻率和導彈指令發射頻率,被幾架在地中海上空盤旋的以色列的E-2C型「鷹眼」預警飛機所接收,並迅速將數據運算出來,通知已在空中的以色列戰鬥機。正當敘軍為自己擊落「敵機」而歡呼時,以空軍的第1次攻擊波已臨近貝卡谷地上空。敘軍指揮官獲悉被擊落墜地的飛機竟是塑料製作的,明白上當了,連忙下令關閉雷達。但一切都晚了。以空軍已掌握了所需要的數據,即使敘軍關閉雷達,F—16照樣能從容地轟炸導彈陣地。打開雷達,以機上激光制導導彈和高爆炸彈便能沿著薩姆一6的雷達頻率準確地、主動地發射,將其摧毀。



無人機

敘空軍得知以空軍襲擊貝卡谷地的消息,從國內各機場緊急起飛,飛向貝卡。但這些飛機剛剛滑入跑道,就被「鷹眼」牢牢地捕獲了。「鷹眼」迅速通知以軍戰鬥機,在幾秒鐘內,電子計算機就將敘機的航跡諸元計算出來,並算出它們的距離、高度、方位、速度和其他資料。F-15便丟掉副油箱,並加力爬高,搶佔有利位置,準備空中格鬥。

這時,一架F~16向敘軍導彈陣地的指揮中心發射了兩枚「百舌鳥」導彈,命中了它。薩姆-6導彈「失明」了,成了以軍可以輕取的目標。數十架F-16呼嘯著嚮導彈陣地撲來,片刻工夫,貝卡的群山硝煙四起,巨雷似的爆炸聲震撼山谷。第1攻擊波剛過,第2、第3攻擊波緊接著到來,頃刻間,敘軍19個薩姆-6導彈連全被淹沒在血與火的海洋之中。

6月9日晚上,敘軍最高司令部發出新的戰鬥命令:立即增兵貝卡谷地,盡一切力量阻止以軍向敘邊境可能發動的進攻。於是,4個薩姆-6導彈連和3個薩姆-3導彈連,趁著暗黑,進入貝卡谷地。次日上午,以色列又出動92架各型飛機前來轟炸。敘空軍出動52架戰鬥機迎戰。戰鬥結果,52架敘機全被擊落,以飛機卻無一架損傷。以空軍在這次近代戰爭史上最不平衡的空戰中取勝,很大一部分原因應歸功於「鷹眼」飛機的功勞。
巴解戰士撤離貝魯特

以色列發動第5次中東戰爭的第1階段,即短短6天中,便實現了它的部分戰略目標:佔領了黎巴嫩四分之一國土,攻陷了14個巴解組織營地,抓走6000名巴解戰士,具有強大威懾力的貝卡谷地的敘軍薩姆導彈基地遭到摧毀。阿拉伯世界一片震驚。



敘利亞空軍當時裝備了蘇制MIG-23可變后掠翼戰鬥機

6月13日,以軍猛烈炮擊和轟炸貝魯特以南哈勒迪地區的巴勒斯坦游擊隊陣地。接著,以軍突破了哈勒迪地區的防線,進抵離黎巴嫩總統府200米的地方,企圖切斷巴勒斯坦游擊隊從黎巴嫩向敘利亞的退路。這時,以色列提出要求在黎巴嫩南部建立一個縱深40公里的「安全區」,由包括美國在內的多國警察部隊控制。並要求敘軍及其導彈撤出黎巴嫩。當敘利亞拒絕了以色列的最後通牒后,以色列於24日佔領了貝魯特以東12公里的貝魯特——大馬士革國際公路上的重鎮卜哈蒙敦,切斷了這條公路,使貝卡谷地的敘軍處於以軍的威脅之下。至此,以軍達到了第2階段的目標:完成對貝魯特西區的包圍,從而迫使巴解組織撤離貝魯特西區。

在貝魯特西區堅持鬥爭的巴解組織,為了保存實力,使貝魯特免遭徹底破壞,克服了內部戰與和之間的分歧,同意撤出貝魯特。巴解組織向黎巴嫩總統和總理提出了撤出黎巴黎的3項條件,並要求他們將其交給美國特使哈比卜轉以色列。這3項條件是:1.以色列軍隊從貝魯特南部後撤5公里;2.在黎軍中保留一支象徵性的巴勒斯坦軍事單位3.在貝魯特保留巴解組織的政治機構。以色列自恃其軍事優勢,拒絕了巴解組織的3項合理主張,要求巴解有關團體必須向黎軍繳械,巴解組織的一切成員必須撤出貝魯特和黎巴嫩。7月6日,巴解組織要求在貝魯特部署維持和平的多國部隊,以保證敵對雙方脫離接觸和巴勒斯坦武裝安全撤出貝魯特。8月21日,巴解戰士高舉「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的旗幟,高喊「革命直到勝利」的口號,開始撤出貝魯特。貝魯特西區居民和穆斯林游擊隊紛紛湧向街頭,鳴槍致意,熱烈歡送巴解戰士。21日到25日,多國部隊的法國、美國、義大利士兵抵達貝魯特,執行監護巴勒斯坦武裝力量和敘利亞軍隊撤出貝魯特的任務。9月1日,最後一批巴勒斯坦武裝部隊的戰士撤離貝魯特。巴解戰士分15批撤往約旦、伊拉克、突尼西亞、民主葉門、阿拉伯葉門、敘利亞、蘇丹和阿爾及利亞。9月13日,多國部隊在完成監護任務后,也相繼撤離黎巴嫩。

9月15日,以色列軍隊和黎巴嫩右派武裝打著「維持治安和秩序」的幌子,分3路進入貝魯特西區。3天後,他們對兩個巴勒斯坦難民營的1000多名無辜的平民進行血腥的大屠殺,這一暴行遭到世界各國的強烈譴責。在國內外輿論的強大壓力下,以色列侵略軍被迫於9月29日全部撤出貝魯特,但其大部分軍隊仍賴在黎巴嫩不走。在美國的多方斡旋下,黎巴嫩與以色列就以軍撤離黎巴嫩問題進行了長達5個月的談判。1983年5月17日,雙方達成了黎以撤軍協議。由於該協議作出了有利於以色列的安排,因此遭到敘利亞、巴解組織以及黎巴嫩反對派的強力反對。黎巴嫩總統阿明·傑馬耶勒在各方壓力下不得不廢除該協議。此後,內外交困的以色列單方面宣布分階段從黎巴嫩撤軍,但在撤軍過程中玩弄了各教派爭鬥的花招,它把靠近以色列北部邊界8英里寬的狹長地帶交給了黎巴嫩基督教分裂分子哈達德少校的部隊。1984年哈達德少校病故后又將這支部隊改組為「南黎巴嫩軍」,並要它在維持以色列北部邊界的安全中發揮作用。黎國內各派都一致反對以色列分裂黎巴嫩的圖謀。穆斯林勢力最強大的德魯茲民兵武裝,在敘利亞軍隊的支持下,曾把黎政府軍圍困在貝魯特蓋爾卜堡戰略地區,使黎巴嫩內戰走向不可收拾的地步。

蘇聯的態度

這次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是阿拉伯與以色列進行的一次時間最長的戰爭,也是巴勒斯坦人與猶太人之間進行的最激烈的一次生死搏鬥。在50多天內,大約有3萬多巴勒斯坦人和黎巴嫩人被打死或受傷,1萬人失蹤,將近100萬人喪失家園或者逃離家鄉。以色列這一武裝入侵是完全得到美國的默許和縱容的。入侵前,以色列國防部長沙龍曾與美方一起審議過蘇聯干預的各種可能性。入侵黎巴嫩不久,美國向以色列提供了大量的經濟和軍事援助。此後,美國在安理會一再使用否決權,否決要求以色列停火、撤軍的決議,拒絕對以色列進行制裁。

那麼,蘇聯在第5次中東戰爭中的態度又是如何呢?戰爭爆發前一年,在黎巴嫩就發生了「敘、以導彈危機」。一貫標榜自己「堅定不移地支持阿拉伯人民正義鬥爭」的蘇聯,裝模作樣,派出外交及軍事官員出訪大馬士革,向敘利亞保證一旦貝卡谷地的導彈被以色列摧毀,蘇聯將予以補充。5月中旬,蘇聯「莫斯科號」巡洋艦駛入黎巴嫩近海,蘇聯在地中海的軍艦增加到30多艘。為了與蘇聯相抗衡,美國「福雷斯特爾號」和「獨立號」航空母艦也進入地中海,在那裡的美國軍艦增加到32艘。頓時,東地中海上空戰雲密布。兩個超級大國由於害怕事態擴大導致雙方直接對抗,都要求敘、以保持克制。

一年之後,以色列大舉入侵黎巴嫩,蘇聯的態度發生了變化,採取了不捲入的立場。雖然它表面上發表聲明支持阿拉伯人,但蘇聯外長在接見來訪的「阿盟」代表團時,拒絕了要求蘇聯直接干預這場衝突的主張,只表示蘇聯將利用它的影響來促使以色列撤軍,結束這場戰爭;蘇聯「不反對使保衛貝魯特西區的力量和以色列脫離接觸」。巴勒斯坦領導人阿拉法特在1982年7月底與《事件》周刊記者的談話中指出:自以色列入侵后,蘇聯沒有向巴解組織提供過重武器,任憑巴解組織的部隊單獨地與以色列侵略軍進行搏鬥。巴解組織為了拯救巴勒斯坦居民的生命和保存武裝力量,不得不接受美國的「精心安排」,作出撤離貝魯特的決定。

蘇聯對巴勒斯坦態度的變化基於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由於以色列入侵黎巴嫩大大打擊了巴勒斯坦的武裝力量,巴勒斯坦抵抗運動和巴解組織在蘇聯的遠東戰略的作用削弱了;二是因為巴勒斯坦抵抗運動內部的衝突和分裂動搖了阿拉法特的地位,阿拉法特對美國的態度不利於蘇聯。

法塔赫內部的分歧由來已久。以阿拉法特為首的多數派,強調要面對現實,主張通過談判,在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建立一個巴勒斯坦國家。少數派反對阿拉法特的「主和」主張,認為武裝鬥爭是解放整個巴勒斯坦的唯一手段。1982年夏,以色列入侵黎巴嫩后,巴解組織的武裝力量遭受慘重損失,被迫撤離貝魯達。法塔赫反對派領導人指責此舉為怯弱的投降路線。阿拉法特為了維持法塔赫的紀律和他的領導地位,對反對派採取了一些組織措施,對軍事領導人職務的調整,尤其是對貝卡地區軍事領導人的調動,引起了法塔赫內部的「兵變」。1983年5月29日,法塔赫兩派在大馬士革訓練營地發生武裝衝突,並迅速蔓延到貝卡地區。經過幾天的激戰,阿拉法特部隊在得到敘利亞、利比亞支持的人陣、民陣、閃電等游擊武裝的強大壓力下,逐漸撤退到黎北部沿海城市特里波利,該城市是忠於阿拉法特部隊在黎巴嫩唯一的基地。反對派武裝向特里波利發動猛攻,12月20日,阿拉法特和4000名法塔赫戰士乘坐5艘希臘船全部撤出黎巴嫩。巴解抵抗運動再次遭受重大損失。



以色列空軍則有當時世界上最優秀的重型制空戰鬥機——F-15A

80年代以來,阿拉法特在其一系列言論中流露出一種思想:解決巴勒斯坦解放問題起關鍵作用的是美國。當美國總統里根提出偏袒以色列、不承認巴解組織為巴勒斯坦唯一合法代表的中東和平計劃和非斯中東和平方案時,阿拉法特還認為方案中提到的有關在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建立同約旦王國相聯繫的巴勒斯坦國的條款,有著某些「積極因素」,並認為可以把主張和平解決阿、以衝突,要求建立以耶路撒冷為首都的巴勒斯坦國的非斯中東和平方案作為解決巴勒斯坦問題的基礎。

蘇聯鑒於阿拉法特態度的變化,改變了以往「堅定」支持他的態度,加強了與巴解「左翼」組織,如解放巴勒斯坦人民陣線、解放巴勒斯坦民主人民陣線、閃電等的聯繫,並邀請人陣和民陣的兩位總書記訪問莫斯科,商討巴勒斯坦解放運動問題。而阿拉法特針對蘇聯對他和巴解組織的態度,曾拒絕接受訪蘇邀請,只派他的副手訪問莫斯科。塔斯社就法塔赫兩派的衝突作了「客觀」的報道,實際上是指責阿拉法特執行的戰略有錯誤。蘇聯一方面要求巴勒斯坦抵抗運動與反對猶太復國主義的阿拉伯國家,特別是敘利亞結成戰略聯盟;另一方面卻並沒有要求敘利亞放棄對阿拉法特反對派的支持。當阿拉法特被迫從特里波利撤離后,他與蘇聯的關係疏遠了。

蘇聯對待巴勒斯坦抵抗運動,特別是對待巴解組織執委會主席阿拉法特的態度,使大多數巴勒斯坦人感到失望;阿拉法特對蘇聯的不信任感也增加了,他在解決巴勒斯坦問題上加強了與埃及和約旦的聯繫。
巴、以人民需要和平

以色列入侵黎巴嫩,使敘利亞,尤其使巴解組織的抵抗力量遭到了嚴重的削弱。美國趁此機會以調解人的姿態從中斡旋,企圖將有關各方拉回到談判桌邊,重新啟動中東和平進程。白海灣戰爭之後,美國在中東的一項基本政策就是化解巴以矛盾,遏制伊斯蘭勢力,維持中東穩定,以保持自己在中東的既得利益與霸主地位。柯林頓政府上台後,聲稱要「把締造中東和平放在優先地位」。年輕的美國總統派67歲的國務卿克里斯托弗兩訪中東,並帶來了解決巴以衝突的方案與建議。在美國的調停下,巴以雙方經過22個月的艱難談判,終於達成了和平協議。1993年9月9日,巴解組織和以色列正式宣布相互承認,9月13日雙方在華盛頓簽署了《關於在被佔領土巴勒斯坦臨時自治政府安排的原則宣言》。巴以協議標誌著中東和談取得了實質性的重大進展,反映了阿拉伯人民和以色列人民需要和平的強烈願望,是中東和平進程中的一個新的里程碑。

巴以和平協議是雙方根據自身根本利益互相讓步而作出的選擇。對於巴解組織來說,第5次中東戰爭使其內部分裂,力量分散。東歐巨變和蘇聯解體又使它在國際上失去了重要的政治支持。加之它在海灣戰爭中支持伊拉克,海灣國家取消了對它的財政援助。面對嚴重的政治壓力和財政危機,巴解組織不得不面對現實,作出妥協,先是同意在被??。后又放棄要在整個被佔領土上同時實行全面自治和把東耶路撒冷列入自治範圍的主張,同意在加沙和傑里科首先自治的方案。巴解認為,只要在被佔領土上有了立足之地,度過暫時難關,將來可以實現以東耶路撒冷為首都在加沙和約旦河西岸整個地區建國的目標。

對於以色列來說,1987年以來的巴勒斯坦人民起義使它不得安寧,海灣戰爭改變了它以領土作為緩衝的安全觀念,特別是在伊斯蘭激進勢力不斷增長的情況下,它不得不考慮抓緊時機同溫和的巴解組織實現和解,否則將付出更大的代價。鑒於加沙地帶土地貧瘠,缺乏資源,猶太居民較少,對以色列戰略價值不大,故以色列在談判中提出讓加沙的巴勒斯坦人首先實行自治。巴解組織為了顯示自己在西岸的存在,要求將西岸的傑里科鎮也列入首先自治的地區。由於傑里科地小人少,沒有猶太居民點,以色列對此表示同意。以色列當局企圖通過這一自治方案,消弭巴勒斯坦人民的起義鬥爭,進一步打破阿拉伯國家的制裁和包圍,以改善其在國內外的處境。

巴以協議把巴勒斯坦問題的解決分為3個步驟:第1步巴勒斯坦人先在加沙和傑里科實行自治;第2步將自治範圍擴大到整個西岸地區;第3步通過談判解決被佔領土的最終地位和其他懸而未決的問題。這一協議為和平解決巴以之間的矛盾制定了基本原則與實施步驟,從而為全面解決巴勒斯坦問題打下了初步的基礎。巴以協議規定,以色列軍隊從1993年12月13日至1994年12月13日撤出加沙地帶和傑里科鎮,巴解組織接管這兩個地區並實行自治。協議規定巴勒斯坦自治過渡期為5年,雙方從1995年12月13日起就巴勒斯坦永久協議進行談判。

巴以協議對消除阿猶兩大民族互相敵對的政策,促進阿以關係的改善具有積極的意義。許多阿拉伯國家開始消除顧慮,紛紛與以色列發展官方關底,並進行和平談判。從總體上看,協議的實旅將推動中東局勢向好的方向發展。
http://military.china.com/zh_cn/ ... 321/14000348_4.html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8 00:1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