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抗戰,中日武器大比拼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決策會員(三十九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851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2007年2月15日

在抗戰期間,中國軍事力量總體上弱於日本是不爭的事實。不過當權者恰恰以武器落後為自己的不抵抗和無能來辯解,一些唯武器論者也用此來掩飾舊中國的社會病弱。如今要全面的認識抗戰史,就不能不對戰爭期間中日的武器對比,做一番客觀的分析比較。

中方輕武器佔優

看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紀錄片的人都會有印象,歐洲戰場上主要是陸海空機械化裝備的交鋒,亞洲戰場特別是中國戰場的畫面卻多是步機槍、徒步衝鋒和戴斗笠穿草鞋的士兵......當時歐美國家交戰,主要以飛機、戰艦、坦克和重炮殺傷對手(如蘇德戰場上傷亡中槍傷僅佔三分之一)。中國戰場上交戰雙方的機械化程度都不高,中國前期只有靠蘇援裝甲車輛建立的第五軍(基幹是第二OO師),日軍投入的機械化部隊也只有第五師團和第三戰車師團。在中日兩軍的傷亡中,槍傷都佔一半以上,可見輕武器在戰場上仍唱主角。

從槍械數量看,中國軍隊始終佔優勢。從1937年至1945年,日軍對華作戰兵力保持在50萬至105萬之間,其中半數裝備槍支(多數炮兵和勤務人員不配槍)。國民黨軍一線兵力則保持在200萬至300萬,也有半數配備槍支,此外民間也有大量槍支,如「駁殼槍」便有近百萬支。只是共產黨領導的軍隊因無外援,槍支數量少於日偽軍,彈藥更是奇缺。八年抗戰中,敵後解放區全靠戰場繳獲和搜集民槍發展力量。1945年夏,八路軍總數雖超過90萬,卻只有37萬支槍,平均每支槍又不足20發子彈,仍只能以游擊戰為主。

從槍械質量看,中國也要稍優於侵華日軍。雖然抗戰前中國軍隊派系雜亂,卻大都看中德式7.9毫米口徑步槍,最早大批量裝備的步槍便是毛瑟槍的改進型---「汗陽造」。1935年南京政府根據德國顧問建議,以德式毛瑟98K步槍為標準統一全軍,除外購之外還在國內仿造為「中正式」。此槍在二戰中一直是德軍的主要裝備,性能優於日軍的明治38年(1905年)式步槍。參加過抗戰的老人大都知道,7.9毫米口徑步槍的傷口進去的眼小,出來能帶出一塊肉;6.5毫米的「三八大蓋」由於彈道設計缺陷造成「進去多大眼,出來多大眼」。當時人們戲稱;「用三八槍打中鬼子,過幾天鬼子又回來了」。日軍也深感三八槍威力小,1939年研製出7.7毫米口徑的99步槍,性能與德國毛瑟98K相當,卻僅有少量裝備。

在機槍方面,中國軍隊裝備的輕機槍主要是捷克生產的7.9毫米口徑機槍,質量優於日軍的大正十一年式輕機槍(中國人稱「歪把子」)。1939年日軍研製出99式輕機槍,同樣沒有大量生產。日軍重機槍為92式,靠彈板供彈,操作不便且易卡殼。中國軍隊使用「馬克沁」重機槍,除需水冷這一麻煩外,可靠性好得多。抗戰後期,國民黨軍還大量裝備了美製「湯姆遜」、英制「斯登」衝鋒槍。

日軍主要裝備的手槍是南部十四年式(中國人稱「王八盒子」),因彈簧鋼質量差使供彈常出問題,被稱為「二次大戰中最差的手槍」。中國當時用的是德式毛瑟自動手槍(即「20響」),可謂當時世界上最好的自動手槍。

當時日本輕武器的落後,是由於其軍工基礎薄落,又要集中力量研製飛機和海軍艦隻,只能兼顧一頭。1939年夏,日本關東軍在諾門坎與朱可夫指揮的蘇軍交鋒,「肉彈」也抵擋不了機械化部隊,第6軍大敗戰死1.8萬人(為蘇軍3倍)。在整個二戰中,日本始終在輕武器上發展平平。

重火力各有千秋

在全國抗戰前期,日軍在重火器方面佔有一定優勢。從炮兵對比看,中國輕重型火炮數量略少於日軍,日軍火炮質量不如進口的德式裝備,卻配套齊全、彈藥補充能力強。抗戰初期,國民黨軍進口了數百門質量不錯的75毫米口徑德制山炮和榴彈炮,卻因炮彈需進口且運輸不暢,無法保障火力持續性。如「八一三」抗戰之初,中國的炮兵還能局部壓制日軍,時間一長便難以為繼。

中日軍隊作戰流動性較大,攻堅戰很少,使用重炮的場合不多。在野戰中,雙方主要使用輕型線膛炮和迫擊炮,裝備顯得各有所長。中國方面的破擊炮口徑大,普遍為82毫米,裝備數量卻較少,1個團才有1個迫擊炮(裝備4-6門)。日軍大口徑迫擊炮不多,1個中隊(連)卻有6門50毫米迫擊炮(擲彈筒),威力雖小卻使用便捷而普遍。

在抗戰初期,八路軍拾到閻錫山晉軍丟棄的12門75毫米山炮,組建了惟一的1個炮兵團,卻因缺乏彈藥只能在最重要時上陣。八路軍、新四軍的兵工廠自製了部分擲彈筒和輕迫擊炮,不過因彈藥有限也只能在關鍵戰鬥中使用。在當時的敵後戰場上,共產黨領導的軍隊火力與敵想差最懸殊。

抗戰初期,日軍武器最大的優勢在空中,從1937年秋至1941年末,侵華日軍一線作戰飛機保持在500架左右,並能迅速補充。中國空軍的飛機全靠外購,性能與日軍戰鬥機相當,卻因飛行員和戰機都缺乏補充能力而越打越少。據李宗仁回憶,抗戰初期作戰時顧慮最大的便是日機轟炸,如湯恩伯等一線將領的指揮所都終日流動不定。然而到了抗戰後期,中國戰場上重火器力量對比有了重大改變。1941年美國陳納德的「飛虎隊」進入中國戰場,開始扭轉空戰形勢。據美國第14航空隊宣稱,其空中攻擊共殺傷日軍12萬人。這自然有誇大成分,不過1944年日軍發動攻勢確實主要靠夜間行軍,打通「大陸交通線」后,因空襲也無法通車。據日軍戰史記載,衡陽圍攻戰時,前沿部隊白天都「要像地老鼠一樣鑽在洞里」,因供應不濟只好讓士兵用鋼盔舂米吃。

從1942年秋至1945年初,美國向國民黨軍提供了13個軍的美械裝備,如在緬甸作戰的新一軍1個師的火力超過日軍1個師團。儘管如此,抗戰後期國民黨軍,除了為取得外援發動打通中印公路的攻勢外,在其他戰區不僅未能反攻還連遭大敗,1944年秋至1945年春丟棄了36個機場,以至中美倥軍人員都大罵地面部隊太不爭氣。

系統對抗中方落後

從上面對比不難看出,國民黨軍的諸多失利不能歸 於武器,需要從別的方面尋找原因。人們常說「落後就要挨打」,其實是「落後加腐敗註定要挨打」,這倒是被抗戰史充分驗證。以武器而論,抗戰期間中國除海軍方面無法同日本相比外,國民黨軍的陸空裝備質量並不算差,後期在數量和質量上還都佔優。不過近現代戰爭是綜合力量的交鋒,武器對抗也是系統功能的對抗,發達與落後的差別主要體現為系統性的優劣。

舊中國的腐敗、落後和不統一,體現在裝備引進上就是雜亂無章。以槍支而論,各派軍閥根據回扣的多少,向不同國家分頭購買。抗戰時,中國軍隊就有「萬國武器博物館」之稱。裝備最好的中央軍也是先購德械,德國對華禁運后,又主要依靠蘇聯援助,戰爭後期又搞美械化。裝備如此混亂,難免經常出現件不配槍、彈不對膛的現象。日軍的輕武器質量雖不算好,卻實現了標準化、序列化,組織火力和供應保障的能力要比中方強得多。

重武器裝備和使用,更是需要一個由操縱、維修、補給、運輸有機結合的系統工程。舊中國引進了許多飛機、火炮、坦克和車輛,自身卻缺乏彈藥、汽油等基本的保障能力,往往壞一個零件都要到外國去配,大量裝備經常「趴窩」不能使用。日本作為一個工業國,對自身裝備能有效保障和維修,作戰時協同配合能力也遠比中方高。

武器性能的充分發揮,還要靠操縱者的精神、文化、體能素質和技術水平。舊中國政治腐朽的弊病,在這方面最為突出。抗戰時,一些西南軍閥部隊還是左手步槍,右手煙槍的「雙槍兵」,精神和體力之糟不問可知。中央軍則多是剋扣軍餉。加上國民黨軍主要靠抓壯丁,補充的多是文盲,上層又珍惜所購武器而捨不得進行訓練,造成戰時裝備使用效能大都不高。國民黨軍隊中,駐印軍對日作戰的戰績最好,除了裝備和後勤有美國負責保障外,主要原因也在於官兵的素質較高。

侵華日軍在中國戰場猖狂一時,除軍官作戰組織能力較強,還在於士兵受「武士道」熏陶,普遍經過嚴酷訓練。日本步兵出征前,至少要在各種條件下打靶耗彈數百發,據老一輩中國軍人回憶,當年戰場上許多鬼子兵在行進中射擊,不用貼腮瞄準,平端槍能較準確地打中百米內的人形目標。拼刺刀時,中國士兵因體力和技能都不如敵,經常要三四個人才能戰勝一個鬼子。因此,抗戰期間日軍往往能以少擊多。

中方的這些弱點,恰恰是近代社會病弱造成的。首先體現在人的素質落後,具體表現為政府腐敗,軍隊指揮無能和士兵素質低下,裝備的因素反在其次。甲午戰爭雙方的武器在同一檔次,清軍卻無戰不敗。二戰後期,中國在正面戰場還出現豫湘桂大敗,進而一潰千里,為盟邦所輕視(這也是雅爾塔會議拿中國領土作交易的重要原因)。無情的史實應驗了毛澤東的那句名言-----「武器是戰爭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決定的因素,決定戰爭勝負的是人而不是物」。中國要戰勝侵略者,最重要的保障還在於全面提高人的素質,才能「重整河山待後生」,完成振興中華的偉業。
我是一個熱愛自己祖國的中國人,我健康,我快樂。
細節成就完美。
圖片類未註明[原創]的均為轉帖!

0

主題

291

帖子

70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新手上路(初級)

Rank: 2

積分
70
沙發
gj-83 發表於 2007-2-17 22:39 | 只看該作者
當時中國經歷了幾十年的喪權辱國的 清末時期 和民國 初年 軍閥分裂 割據的年代 你能 對 中國 國防實力 抱有多大希望呢?  中國沒有 一個穩定的社會秩序來積累財富 更談不上積累國防實力了 你要軍隊 有實力 有武器 有 素質。。。 這個是要經濟實力 和時間的阿 中國沒有這個實力和時間 自然沒辦法更當時 不斷強大的日本 去比了 抗戰 能堅持下來 就已經很不容易了 居然 還有人 無聊到去比什麼武器優劣之類 可見作者 顯然是缺乏 一個正常人 應有的判斷力 和 分析力。。。 遺憾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8 11:5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