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我那記憶里的中關村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07-1-12 07:1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來源: 餛飩侯        http://web..com/BBSView.php?SubID=culture&MsgID=186763    文. 學.城

要說中關村,還要說一說它的幾任領導(不一定是院長,但是是主要負責人)。從第一屆開始,郭沫若任院長,實際上是張勁夫主持工作,然後是胡耀邦,方毅,周光召,盧嘉錫,到現在的路甬祥。這幾個人里,郭沫若和後面這三位都是海歸,都是大知識分子,海歸。而口碑最好的卻是兩位不是知識分子的領導---張勁夫和胡耀邦。(我並不是說其他幾位不好,只是說人們懷念誰當政的時期)不信你去中關村問問老人們,人們最懷念的領導,保證是這二位。這可真是一個值得探討的現象。誰說外行不能領導內行,誰說工農幹部不能領導知識分子,我看問題不在這些,在於誰尊重知識分子,誰把知識分子當回事。當然這個問題不是我在這裡能討論的。

記得母親的一個同事講起過,當年張勁夫作為副院長,曾親自帶著人在中關村檢查衛生,發現問題就立即解決。他還隨隨便便的就走進了母親那個同事的家裡,坐在他家的床上,隨和的和他們聊天,說要是中關村的每家每戶都像你們家這麼乾淨就好了。現在能身居高位,卻又能這麼細緻地做工作的人,恐怕不是很多了。

那時的張勁夫也才不過四十幾歲,卻能把一個中關村搞得那麼有聲有色,能吸引那麼多知識分子,包括許許多多海歸,不顧國內生活條件比國外差,全身心的投入到祖國建設中去,實在是應了「士為知己者用」那句話。

還有一件令中關村的孩子們難忘的事情。60年代初,中國乒乓球隊在世界比賽中不斷取得好成績,庄則棟,李富榮,徐寅生,張燮林的名字家喻戶曉。為了讓小孩們有地方打球,院里在每個樓前面都砌了個水泥的乒乓球檯子,小孩兒們一放學,就聚在球台前打乒乓球。事情雖小,卻讓人難以忘懷。時至今日,球台恐怕已不復存在,但在那一茬孩子的心裡,大概都還記著。

張勁夫之後,經歷文革初期幾年暴風驟雨般的動蕩之後,70年代初,胡耀邦主持科學院的工作。為了能改善知識分子的待遇,他搞了個人們稱為「五子登科」項目,就是為中關村的知識分子解決五個具體的生活問題。

房子,從50年代末,中關村就沒再蓋過新住房,人們的居住條件越來越差,像景潤那樣身居六平方米斗室的人大有人在。要按人均住房面積算,景潤一個人還算寬敞的呢。雖然胡耀邦蓋的幾座樓是杯水車薪,可在那時已實在是難能可貴了。

爐子,說白了就是他給大家弄來了煤氣罐,那時大家還在用蜂窩煤,每個月要自己往樓上搬幾百塊蜂窩煤。煤氣罐終於讓人們告別了蜂窩煤的時代。

孩子,中關村人口越來越多,幼兒園卻一直只有一個,我上幼兒園時就是那個,等我都下鄉了,還是那一個。於是在23樓旁邊,蓋了一個漂亮的第二幼兒園。

妻子,就是解決夫妻兩地分居問題。文革中許多家庭分居兩地,三地。一紙北京戶口如千金難求。胡耀邦還是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解決了一些兩地分居的問題,但鞭長不及馬腹,還是有不少人家未能解決。我們一家分居三地,直到77年才得以團聚。

票子,就是漲工資。這實際上是人們一廂情願的想法。那時漲工資哪能一個單位自己漲,胡耀邦也就是在許可權許可的範圍內,搞了點補貼而已。

但就這些,已經讓中關村的老九們(文革中對知識分子的稱呼)感激不盡了。老九們雖然可以耐得住一時的清貧,卻也不能長期不食人間煙火。胡耀邦實在是為中關村的人們切切實實的辦了實事。可惜好景不長,沒過多久,批判右傾翻案風,胡耀邦又黯然離去。

多少年後,中關村的人們憶及走過的歷程,打心眼裡懷念為他們做了好事的人。這就如那歌里唱的,「天地之間有桿秤,那秤砣是老百姓。」

中關村是知識分子最集中的地方。有人說,站在82樓的副食店樓上往下扔磚頭,被砸中的,十個人里有八個是研究員或副研究員。此話不無道理。常常走在中關村大街上,冷不防看著對面過來一個人,留著寸頭,鼻子上架著一付眼鏡,目光直視,若有所思,待走到近前一看,喲,這不是景潤嗎?要不就是排隊買菜,看見前面一個人正和別人說話,看著像在哪裡見過,再一細想,嗨,這不是楊樂嗎?有一次,在福利樓吃飯,旁邊就坐著錢三強,何澤慧夫婦一家,想著身邊就坐著中國的核彈之父,你說這頓飯吃得是什麼滋味?

文革結束后,科學院把在中關村南面靠近北大附中的那個屠宰場買了下來,在上面蓋了幾座漂亮的高樓,號稱正研(究員)樓。馬路對面,還有幾座副研樓。一大批知名科學家都搬了進去。這時,中關村知識分子的住房問題才算真的得到了一些解決。

住在中關村,可以得到許多學習上的便利,你可以感覺到佔了許多得天獨厚的資源。身邊的那些老九們,對生活比較馬虎,對做學問和教育孩子,卻並不馬虎。常常是他們無意的一句話,就讓你受益匪淺,終身不忘。

高考前夕,有一次我在一個朋友家複習物理,他老爸看見了,就隨便問了一句「質量是什麼」?我們當時也是懵懵懂懂,一個說是重量,一個說是含物質的多少。他老爸告訴我們,應該說質量是物體慣性的表示。等到後來考物理時,這個問題就赫然印在考卷上。考過之後看到標準答案,就是他老爸說的。這幾分簡直就跟白送我一樣。心裡真是佩服的不得了。

父親的那個大學同學,有一次到我家來,看見我在複習數學,隨手就寫出一道比較難的三角函數證明體讓我去做,我可是真佩服他的記性。那麼長的一串,居然一點不錯。前些日子在電視上看到他和別人辯論偽科學,仍是當年那幅樣子。他的觀點人們見仁見智,但他思考的敏銳和邏輯的清楚,確是給我很深的印象,說話往往是一針見血,一語中的。那時他問我想報什麼專業,我說想學工科,文科是非太多,畢業后又不好找出路。他說,你可不要重理輕文呀。比如這經濟學,我們大學里現在只教政治經濟學,而國外的經濟學,管理學都已經到了定量分析,可以預測的程度了。想到十多年後的MBA火爆,經濟,管理專業成為熱門,而數理化卻相對變冷,不能不說他有一些先見之明。

中關村的老九們愛說,我們一沒錢,二沒權,只能在給孩子們講數理化上下點功夫。有一陣子為了高考,給中關村的子弟辦補習班,可來勁著呢。數學所辦數學補習班,物理所辦物理班,化學所辦化學班,一個個都不遺餘力。這當中屬數學所講的最好。能把枯燥的數學講的讓人不煩,沒兩下子還真不行。你聽著他們講課的架勢,就如同聶衛平,馬曉春講圍棋復盤那樣子差不多。數學所的那些人當年一個個可都是全國高考的數學尖子,講高中數學是小菜一碟。講完例題后常常意猶未盡,問下面的學生,你們誰有不會的題,儘管拿上來。他們都是當堂解答,從不打磕喯。

後來,科學院團委還委託數學所出題,舉辦了一次科學院青年工人數學競賽。記得有一道題出的十分刁鑽。給了一道二次曲線方程,讓你畫出它的圖形。一般的二次曲線無非是圓,橢圓,拋物線或雙曲線。而這道題的答案卻是一個極端情況,是一個點。結果只有物理所的一個青工作對了。發獎那天,是在友誼賓館的科學會堂,還請來了華羅庚。參賽的人每人發了一本華羅庚簽名的數學手冊,就是那種64開本綠封面的。相信每個人都會覺得那本數學手冊編的十分好用。

每每想到這些,我都會聯想到杜甫的詩句,「好雨知時節,. 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 潤物細無聲。」正是這些人對我潛移默化的影響,才使我在經歷文革之後,仍能擠上大學的末班車。

到了80年代中期,市場經濟的大潮也沖向了中關村。記得是物理所的一個研究員,陳春先,率先在黃庄郵局旁邊買下了一家飯館,開了知識分子辦公司的先河。他的名字倒是應了「春江水暖鴨先知」之說。那時,許多人尚不知公司為何物。聲學所辦了一家「科理高技術公司」,應該念做科理--高技術公司,許多人為了順口。都念做了科理高—技術公司。

再到後來,有了電子一條街,人們戲稱為騙子一條街。馬路兩側,皮包公司林立。走在路上常常冷不丁的被路邊賣毛片的鄉下婦女攔住。如今,雖然難免偶爾還會碰上,但已經比以前少多了,公司也越來越正規了。

出國以後,每次回去,都可以感受到中關村的變化,中關村的變化,實際上就映射著我們國家的變化。

就如同任何一件事都會有它從不成熟到成熟的過程一樣,在經歷了二十多年的發展之後,中關村終於開始向成熟邁進了。如今,海龍大廈,中關村圖書城等諸多大樓早已取代了當年的建築。一個個有自己產品的公司也應運而生。四通,聯想, 紫光這些公司雖然還比不上美國的IBM,SISCO, Apple, 但我相信它們早晚也會躋身於世界級的公司之林的。

中關村的明天會是非常美好的。我衷心地祝福中關村的人們。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66

主題

885

帖子

244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44
沙發
shiwkcn 發表於 2007-1-13 02:50 | 只看該作者
好文,收藏。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84

主題

3498

帖子

2748

積分

有過貢獻的斑竹

倍可親無敵殺手會員(一萬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748
3
常殺銀 發表於 2007-1-16 06:25 | 只看該作者
從文章看出知識份子目標理想的變遷
從中國科技的希望走向了金錢和慾望的陷阱,不知道人們該高興還是惆悵……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 12:3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