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6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解放軍尚能戰否?

[複製鏈接]

7

主題

47

帖子

16

積分

註冊會員

Rank: 1

積分
16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xzidan 發表於 2006-12-23 20:1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同時列出的,還有一組我方未與報道的安全損失數字:

  搶灘演習中,中方沉了兩輛63式裝甲車,死了8個人。俄方也沉了一輛BTR- 80裝甲車,但人活了下來;

  傘降演習中,我方傘兵傷了20多人,俄方只有一人;

  中方參演人員8200人,俄方1800人,中方是俄方的4倍多,而中方傷亡人數卻是俄方的8倍。

  在以上報道中,或許有誇大和炒作的成分,不可全信。但就連參演的中方部隊也有人私下表示: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在俄軍面前,我們還是小學生。我們和俄軍相比,在裝備、訓練、作戰意識等方面,還有很大的差距。

  再回過頭去檢視一下建國后的那幾場戰爭,我們就會發現那些長久以來被人刻意隱瞞的深層次的問題。

  首先我要申明的是,我絲毫不懷疑我們解放軍戰士的忠誠和勇氣。正是那種明知裝備不如對方,實力不敵,卻能毅然亮劍的氣概,狹路相逢勇者勝的決死之志,國魂,軍魂,使我們打贏了這四場戰爭。但我們為之付出的代價也是極其慘重的,我們得到的教訓也是極為慘痛的。

  1950年至1953年的朝鮮戰爭,我們是被那個剛愎自用的「金太陽」給拖下水的,我們是迫不得已才和世界上最強大的美國直接武力對抗的。至於說什麼「中朝兩國鮮血凝成的友誼」,那都是冠冕堂皇的外交辭令。現實的國家利益,永遠凌駕於友誼之上。兩個人或鄰居之間可以有天長地久的友誼,而國家之間卻沒有,有的是斷斷續續的恩怨。當年,中國和韓國剛一建立外交關係,朝鮮馬上報以顏色,和台灣眉來眼去。

    長期以來,出於意識形態和政治宣傳的需要,我們不斷的去神化那場戰爭給我們帶來的積極影響。一廂情願??不惜為此而「惡搞」人家說過的話,以此迷惑大家並麻醉自己。阿Q雖然被當作革命黨殺了頭,但阿Q卻活在我們每個中國人的心中,永遠的。阿Q不死,精神永存。阿Q精神不亡,中華之無盡劫難不已。然而,這種極端卑劣的心態和無恥之至的做法又豈是當年的阿Q所能及的?阿Q不過是在精神里「勝利」了一把,而我們非但在大腦里如痴如醉,連別人紅口白牙說出來的話都敢篡改一番,還要將這樣的「精神大餐」寫在教科書里,讓下一代一起「享用」。於是,被篡改被扭曲的歷史在今天還大行其道,讓無數國人為之心醉神迷,沾沾自喜。朝鮮戰爭的巨大損失和無比慘痛的的血的教訓,國人又何曾深思痛改過?!

  我們從那場戰爭中得到了很多,但也失去了很多:

  以百萬計的巨大的人員傷亡,用人命換蘇援;

  被迫暫時放棄渡海攻台,統一中國的計劃;

  聯合國推遲接納中國;

  ……

  朝鮮戰爭的最大贏家,其實是蘇聯、台灣的國民黨政權和日本。

  我們現在談朝鮮戰爭,並不是說過去了的事值不值得的問題,因為那已經沒有任何意義了。而是要深刻反思我們在這場戰爭中致命弱點,並加以彌補。可我們在很多時候,連正視問題,還歷史以真相的起碼勇氣都沒有,又還談什麼亡羊補牢呢。

  1962年對印自衛還擊戰,在軍事上我們的確勝得無比輝煌。然而,後勤和補給,我們卻是敗了的。青藏高原高寒缺氧、強輻射的惡劣環境所造成的非戰鬥性減員(凍死、凍傷、肺水腫),佔了整個戰爭中我方傷亡的相當大的一部分。而且,我軍有一支5000人的部隊迷失在原始森林中,全軍覆沒,我們一直未與報道。至於當時我軍的後勤補給,由於青藏高原惡劣的交通條件和那時我軍的機械化水平的限制,大部分物資全靠人力畜力運送。據說有的地方,我們幾百人花了幾個月送到的炮彈五分鐘就打光了。而印軍由於佔有地理和交通的優勢,背靠南亞大平原,後勤補給基本不成問題。

  戰爭的起因是1914年3月,在印度的西姆拉,英國政府代表麥克馬洪提出了一條英方勘定的分界線,那條分界線與此前國際上習慣認定並在各種官方(包括英國)出版物和地圖上一直沿用的分界線不同,大大向西藏縱深推進,把原本在西藏境內資源最豐富的九萬多平方公里划進了大英帝國的印度殖民地。而當時的西藏地方政府竟在這樣的條約上簽字!

  雖說後來的中國曆界政府都不予承認,但禍根就此埋下。

  終於在1962年,剛剛實現民族獨立不久的中印兩國為此刀兵相見,大動干戈。然而,我們在付出重大代價,贏得戰爭勝利之後,那九萬多平方公里的膏腴之地(可以種水稻,「蓋天地中和之氣醞量而成」,「即置之內地,亦上上之區焉。」)至今依然在印度手裡。並已向其移民七百多萬,是我們在整個西藏所有人口的幾倍。

  為什麼?

  當中國軍隊取得重大勝利的時候,中國政府突然宣布單方面無條件撤軍。中國軍隊接到的命令不僅是放棄全部收復的失地,撤回到「麥克馬洪線」,還要再從「麥克馬洪線」後撤二十公里,與印軍脫離接觸。結果印軍不但輕易返回原來控制的地區,又趁虛而入,繼續向北蠶食推進,建哨所,修工事,反而多佔了上千平方公里的土地。

  一場讓國家勞民傷財和將士流血犧牲的戰爭竟是這種結果?!本就是為了領土和主權而進行的戰爭,己方付出重大代價奪回的土地,卻又拱手送人。那戰爭和犧牲還有什麼意義?!

  放棄那片土地的原因,有人會舉出一大堆理由:中蘇交惡,西方封鎖,自然災害,國民經濟困難,那片國土無險可據……。所有這些,都不是最根本的原因。當時中國再困難,總沒有八年抗戰那會兒困難吧?而七年後,我們為了黑龍江上那一漲水就淹掉一半的小島,還敢跟比印度強大多少倍的蘇聯交火呢。

  怪了,怪了,一方面我們視領土如糞土,可以隨便放棄;另一方面又寸土必爭,可以為之而挑戰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戰爭機器。

  那到底是為什麼呢?

  從當時的意識形態出發,中國力圖扮演第三世界反對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陣營的領袖。印度當時正是那個陣營的重要成員,「教訓」一下不礙大事,打成不共戴天的仇敵,對毛澤東的全球戰略和盟主地位就會不利。所以教訓完了,要立刻適可而止,再給幾根胡蘿蔔。毛澤東的胡蘿蔔稍大了一點——九萬二千平方公里,不過以毛澤東的胸懷來說,可能也屬正好。

  中國古代文化往往塑造不以大欺小的「英雄」形像,當「小」者實在過於不自量而百般挑釁,令人忍無可忍之時,「大」者一出手就可將其打翻在地。這時「大」者再將其扶起,把武器還給他,甚至再給一些賞賜,表示「大」者的胸懷和寬容。「小」者被教訓一番,無地自容,從此不敢輕舉妄動。周圍的觀眾齊聲叫好,把英雄佩服得五體投地。

  長久以來,我們一直在做這個夢。在古書中泡了一輩子的毛澤東,62年的中印戰爭之後一定長時間地自我陶醉於這個形像之中。

  「1962年中國和印度發生的邊境戰爭,就當時看,勝利者和失敗者是十分明確的。但是,經過了四十多年之後,結合現在再來看那場戰爭及其結果,卻完全是另一種情況了——勝利者除了沒有失敗的名義,卻具備了失敗者的一切;失敗者除了沒有勝利的名義,卻得到了勝利者的一切。勝利者因為勝利的飄飄然,以至連對勝利成果的徹底喪失和巨大的屈辱都無動於衷。失敗者因為唯獨還沒有得到勝利者的虛名,所以一直在摩拳擦掌,發誓要報一箭之仇。」

  對於那場戰爭這應該是最恰如其分的評價了。

  1969年,在冰天雪地里進行的中蘇珍寶島之戰,我們是佔了大便宜。而我們是不是真的就不怕「蘇修」了呢?紅色軍事帝國蘇俄的由數萬輛「T」式坦克組成的「紅色鋼鐵裝甲洪流」,塗著白邊紅五星的由米格戰鬥機和圖波列夫轟炸機組成的「銀色空中寒流」,哪個國家不怕得要死?

  1970年,由「林副主席」簽發的「一號令」實際上就是作了最壞的打算,進行戰爭前的全國總動員。北京的中共高層,全部大疏散到全國各地。

  不過幸好,蘇聯識大體,沒有對中國實施大規模報復。

  吃了大虧,俄國人豈肯善罷甘休?自中蘇關係全面破裂之後,蘇聯在長達1200公里的邊境線上重兵壓境,隨時準備發動戰爭。蘇軍在珍寶島大失顏面,爾後更是處心積慮地尋求報復的機會。果然,蘇軍又在新疆的一次中蘇衝突中又撈了回來。

  1969年8月13日,在經過精心策劃之後,他們在新疆的中蘇邊境伏擊了我軍一支七十餘人的邊防部隊,這就是鮮為國人所知的「鐵列克提事件」。

  蘇軍由最初的百餘人逐漸增加到300人,甚至過來6輛坦克,還有兩架直升飛機。

  血腥的場面可想而知。到最後,我們的記者把膠片全部拉出報廢,摔爛機器,撿過衝鋒槍猛烈射擊……。打到夕陽時,槍聲停了,血染的雲霞為之哀痛……

  一名在遠處做飯的小戰士成了俘虜。

  更殘忍的場面出現了,他們把79具遺體拉到一起,幾具火焰噴射器一齊對著……

我們的小戰士受到了火煎的摧殘,他們給他打上麻藥,變成了木頭人,在莫斯科的大街上遊街幾天,任憑外人的唾罵砸臉……經過周總理的數次抗議,一月後被他們扔在那塊獨立石旁邊,總理立即叫人把他接到北京,可他已經一句話都不會說了……



那場距離我們最近的戰爭——對越自衛還擊戰,幾乎貫穿了整個八十年代,其深遠影響持續至今。

  1979年3月27日清晨,隨著祖國西南邊陲的一聲炮響,壓抑在全國人民心中已久的怒火隨著懲罰越南小霸戰爭的開始終於得到了宣洩,在密集炮火的掩護下,十幾個還沒有達到機械化程度的解放軍步兵師在少量坦克掩護下,向著曾在不久前擊敗美國侵略軍,號稱陸軍戰力世界第三的越南軍隊,發起了規模龐大的進攻,在密集炮火掩護下,他們不顧每天一千人以上這個叫每個中國人心裡發顫滴血的傷亡代價,與裝備普遍強於自己的越軍進行拚死搏殺!前進!前進!戰士們踏著戰友的遺體,每個黝黑的臉上透露出剛毅的神情,撫摩著脖子上掛的「光榮彈」,背負祖國人民的期望,義無返顧地殺入越南境內。

  在高平戰役進入關鍵時刻,某裝甲營在開進途中接到上級命令,要他們在團長、政委率領下搭載少量步兵,在3個小時內,殺開一條血路,衝破數十公里距離越軍的重重阻攔,不惜一切代價,直插東溪,截斷越南某師的退路。並阻止敵人一個王牌師的增援,確保殲滅戰的順利進行。車輪滾滾,馬達轟鳴,裝甲洪流不顧越南軍隊和民兵在有利地形上的層層阻擊,推開被越軍「截頭打尾」戰法擊毀堵住去路的戰車,克服被越軍炸垮水庫洪水沼澤的阻攔,迎著呼嘯飛過的反坦克導彈和火箭彈的轟擊,堅決地朝東溪殺去!轟!團長的指揮坦克中彈!團長犧牲!轟!政委的坦克中彈!政委犧牲!沙石公路兩邊的越軍埋伏在茂密的原始森林中,像狂風一樣射出各種槍彈和火箭。有的暴露在敵人火力下的步兵勇士甚至被敵人的高射機槍子彈攔腰掃斷,到處是飛揚的殘肢短臂,到處是負傷的戰友。許多戰士負傷多次,還在用手中的武器還擊著越軍,準備用自己生命的最後一刻,掩護戰車脫離險境,為祖國和人民流盡最後一滴血。

  這是在敵國境內,沒有任何百姓會來幫助我們!這些受傷、直至犧牲的戰士怎麼也不會想到,他的身後,有一支號稱「世界第三」的空軍!多少烈士在犧牲后還仰著面龐,面對著天空,彷彿還在期盼著空軍的出現。如果能有得力的空中掩護,這支有著數十輛坦克的穿插部隊絕對不會遭到大部傷亡。慘烈到最後僅有五輛坦克到達東溪,艱難地完成炸毀弔橋,阻止越軍王牌師增援,保證主力部隊聚殲越軍的光榮任務。由於空軍飛機無法飛到火線搶運傷員,許多戰友在忍受漫長的傷痛煎熬時在轉運站犧牲。更由於沒有制訂空降要點的作戰計劃,使許多費了很大代價包圍住了的越軍又得以從小路逃竄。甚至在宣布撤軍后,一個整連的步兵由於沒有接到撤退命令而又陷入敵人重圍,也由於無法實施空降救援而被越軍集體俘虜,使我軍的正義行動遭到越軍極大的羞辱!

  事情還沒有完,撤軍后,我軍又同越軍陷入了歷時10年的邊界戰爭,這之間,出現了攻佔「騎線點」的法卡山攻堅保衛戰、者陰山拔點保衛戰和後來享譽世界的老山攻堅及其後來的保衛戰。特別是老山攻堅戰,面對越軍一個加強團的堅固防禦陣地,我軍投入了整師的部隊,在付出巨大的傷亡之後,終於收復了老山。現在每年到老山烈士陵園憑弔的戰友和家屬,面對在若干平方公里範圍內聳立著數不清烈士墓碑的巨大英烈陵園,怎麼也想不到,如果當時空軍能夠出動,只要在老山地域投擲幾顆類似美軍「叢林割草機」樣式的巨型空氣燃料炸彈,將能立刻掃清老山陣地周遍密布的雷陣,震死或窒息老山上大部分的守軍。我們的突擊隊如果能夠乘坐直升飛機空降到山上,雖然不至於「兵不血刃」的佔領陣地,但不至於付出如此慘重的代價。

  1979年對越自衛還擊戰,外人是這樣評論的:中國軍隊是在和自己的影子作戰。

  越軍是我們手把手調教出來的,是在編製、裝備、訓練和戰術等方面都與我軍極為相似的「克隆」部隊。我軍的一切弱點和命門,他們了解得甚至比我們自己都清楚。當然這也是雙向的。戰爭的結果是我們把敵人打回了原形,但我們自己也受了很大的損失。

  **中軍隊混亂不堪、停滯不前,甚至出現倒退的十年終於在此時遭了報應,軍隊深層次的問題也都一一暴露出來:

  落後的軍事思想;僵化的經驗主義;重政治不重技術口頭革命化;指揮機構臃腫低效,不能適應瞬息萬變的戰場變化;諸兵種協調不暢,各自為戰;裝備落後,跟不上時代……

  中國軍隊也由此開始了緩慢的現代化進程。出於共同對抗蘇聯的需要,從八十年代開始,中國與西歐諸國及美國開展了一系列軍事合作,引進當時西方較先進的軍事技術,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我軍的現代化水平。最典型的就是今天我們還在使用的美國「黑鷹」直升機。然而,這短暫的「蜜月」很快由於1989年**和1991年蘇聯垮台而結束了,取而代之的是持續至今的全面封鎖和禁運。

  與此同時,1991年海灣戰爭。全套蘇式裝備和中式裝備(亦有部分西方武器),號稱軍事實力世界第四的伊拉克,在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以空中打擊為主的高科技戰爭攻勢下,數十萬精銳的共和國衛隊成了任人宰割的魚肉:死的死,垮的垮,殘的殘,逃的逃。當時美軍完全有能力一舉拿下伊拉克,只是為了有能長期留在中東的借口,才讓薩達姆政權又苟活了十二年。

  萬里之外,曾經向伊拉克提供大批軍火(殲7戰鬥機、59/ 69式坦克、蠶式反艦導彈等)的中國坐不住了。軍隊中的有識之士受到極大震動:同樣的裝備,換了解放軍,成績也不會好到哪兒去。戰士們僅憑忠誠和勇氣,是不可能取得勝利的,除了製造更多無謂的犧牲。

  可以這樣說,中國軍隊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化進程,始於1991年後對海灣戰爭的深刻反思。

  中國軍隊走向現代化的標誌性事件便是1992年從俄羅斯引進蘇- 27戰鬥機。(有消息說在92年之前就引進過一批蘇- 27,尚無法證實。)繼承了前蘇聯大部分軍事遺產的俄羅斯由於嚴重的經濟困難,迫不及待地將軍火庫的大門向同樣急於實現軍事現代化的中國敞開了。雙方一拍即合,紅紅火火的軍火貿易一直持續至今。

  蘇- 27是與美國F- 15齊名的同屬第三代的噴氣式戰鬥機,兩種機型各有千秋、旗鼓相當。蘇- 27的引進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中國空軍長期缺乏先進戰鬥機的窘迫狀況。當然,軍隊高層還是有明白人:中國軍隊若要真正實現現代化,就決不能受制於人,一定要實現先進主戰裝備的國產化。

  然而,這項任務對於長期以來百病纏身,弊端百出的中國軍工科研體系來說,似乎是過於艱難了。於是,從1992年開始,為了引進蘇- 27生產線,我們花費了200億美元,有人計算這超過了我們以往幾十年對航空工業的投入累計。折騰了十幾年,裝由AL- 31F發動機國產化而來的「太行」渦扇發動機的殲- 11B(國產化的蘇- 27)終於在2003年12月6日首飛了。但是,即便如此,也未能實現100. 的國產化,一些關鍵設備還得求助於蘇- 27的娘家——蘇霍伊公司。而且,國產化后的殲- 11出現性能不穩定,總之問題一籮筐。更慘的是,就整體技術而言,蘇- 27已經是三十年前(蘇- 27從1969年開始研製)的落後於時代的產物了。

0

主題

73

帖子

16

積分

註冊會員

小留學生(一級)

Rank: 1

積分
16
沙發
congcong 發表於 2006-12-24 07:23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1294

帖子

263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63
3
yzlcss0103 發表於 2006-12-24 09:35 | 只看該作者
當政的人幹什麼去了!!!!!!媽的x!!!!!!!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

主題

169

帖子

39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大學預科(二級)

Rank: 2

積分
39
4
codesyla 發表於 2006-12-24 09:47 | 只看該作者
至於當時我軍的後勤補給,由於青藏高原惡劣的交通條件和那時我軍的機械化水平的限制,大部分物資全靠人力畜力運送。據說有的地方,我們幾百人花了幾個月送到的炮彈五分鐘就打光了。而印軍由於佔有地理和交通的優勢,背靠南亞大平原,後勤補給基本不成問題。

放棄那片土地的原因,有人會舉出一大堆理由:中蘇交惡,西方封鎖,自然災害,國民經濟困難,那片國土無險可據……。所有這些,都不是最根本的原因。。。...
  那到底是為什麼呢?
...
樓主不是自己在前面都說出原因了。沒有後勤,沒有彈藥的軍隊,怎麼打???
不要什麼東西都東拉西扯出一堆悲情意識,那是民進黨的伎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遺老級會員

Rank: 5Rank: 5

積分
17031
5
白頭翁 發表於 2006-12-24 16:59 | 只看該作者
文章幾乎談及到建國以後的各個重大軍事行動,對歷史進行反思是很有益的。但是因為每個人的立場、觀點不同,得到的結論自然也是不同的。

論壇歡迎大家發表自己的看法,在討論中大家的觀點不同是很正常的事。但是前提是討論問題,而不是對國家和網友進行攻擊、謾罵和詆毀……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202

主題

3990

帖子

1915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新手上路(初級)

Rank: 4

積分
1915
6
xwsxws 發表於 2006-12-24 21:18 | 只看該作者
看出了問題才好解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56

主題

4240

帖子

1011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倍可親終生會員(天子級)

Rank: 4

積分
1011
7
天子 發表於 2006-12-24 22:25 | 只看該作者
能站不能站,試試即知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8
中國邪乎 發表於 2006-12-25 04:47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7 天子 的帖子

不錯,誰去試啊? 貧苦農民的孩子?

可不可以叫那個先進階層中的先進集體,黨政幹部的孩子去試試?

方正解放軍也說了,他們就是GCD黨保衛軍,不是中國國家軍隊。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
基督天主神 發表於 2006-12-25 09:33 | 只看該作者

敢於死這麼多人的軍隊至少是能戰的。

而且也是能勝的。
至於戰爭的代價和影響,那是另一回事。
美國軍隊為了被撞死的2000多人,以戰死3000 多人的代價換取從全世界同情美國到全世界譴責美國的戰果。
你能說美國軍隊不能戰嗎?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620

帖子

127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27
10
farm 發表於 2006-12-25 10:24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8 中國邪乎 的帖子

美國的軍隊里, 官員的孩子又有幾個? 不管是在中國還是在美國, 對有些人來說, 參軍都是一個自己選擇的好出路. 至少在中國農村, 參過軍的人普遍生活都比沒參過軍的同等學歷的人好, 也許你對中國的情況並不了解, 不了解的話最好少說話!
China lover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620

帖子

127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27
11
farm 發表於 2006-12-25 10:31 | 只看該作者
在中國農村, 為了參軍而送禮的事情並不鮮見, 當然他們參軍也許不是為了保家為國, 只是為了自己以後有一個好的發展, 可是事實證明, 即便如此, 當國家需要的時候, 他們也不是孬種.
China lover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620

帖子

127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27
12
farm 發表於 2006-12-25 10:43 | 只看該作者
樓主這樣煽情, 不知道為什麼, 樓主把建國以來基本上所有的對外戰爭都否定了, 感覺好象中國的軍事就完了, 有點可笑, 不知道居心何在, 不過至少可以看出樓主是反共產黨的, 而且反共產黨的一切, 不管是好的還是壞的.
China lover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281

主題

2944

帖子

5081

積分

二級貝殼核心

海外苦力(七級)

Rank: 5Rank: 5

積分
5081
13
wsun8b 發表於 2006-12-25 10:43 | 只看該作者
對於珍寶島事件 當年唸書時於大陸研究社已讀過不少資料 但鐵列克提事件卻只知其名 可否請知道詳情的朋友將資料貼出來 謝謝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8

主題

967

帖子

232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新手上路(初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32
14
青海浮雲 發表於 2006-12-30 08:44 | 只看該作者

軍隊是仗打出來的。

我這個想法可能殘酷一點,可是一支好的軍隊,都是仗打出來的。都是死人死出來的。軍事演習不死人,就是好么?我看那是擺樣子。
回顧歷史,大家都不難發現,一個王朝剛剛建立的時候,都會急劇擴張,可是到了後來,連守土都做不到了。為什麼?除了腐敗之外,軍隊越來越不會打仗也是一個原因。明朝開國的時候,跟元的軍隊硬拼過好幾次,都是贏得。可是到了正德年間,連幾個倭寇都打不贏。就是軍隊承平日久,就沒有了戰鬥力。
可是只要國家強大,又能仍用名將,那麼,重建一支能征善戰的部隊,並非難事。戚繼光就很好地做到了這一點。戚繼光用很短的時間,就組建了浙江軍團,除了抗倭以外,還參與抵抗遼東滿清入侵。戰績彪炳。
對越自衛反擊戰,確實死了很多人。但是,鄧老爺子是對的。軍隊經歷了文革那麼多年的放羊,還能不能打仗,怎麼打仗,不死那些人,是不可能知道的。演習,怎麼演,都是演習。實戰對軍隊的考驗是不可替代的。
等過幾年,索性再跟印度阿三死咳一仗,把藏南收回來。順便還能在練練兵。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8

主題

967

帖子

232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新手上路(初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32
15
青海浮雲 發表於 2006-12-30 08:57 | 只看該作者
回顧歷史,隋朝末年,隋朝的軍隊幾乎沒有戰鬥力,起義軍隊根本不把他們放在眼裡。可是,張須陀重新組建新軍,歷練沒多久就不停的經歷實戰。把瓦崗寨打的喘不過氣。
八年抗戰也是。共產黨的士兵,都是新征的。但是,幾次仗打下來,都成了經驗豐富的老兵了。不過,肯定也死了很多人。這個沒有辦法,戰爭就是這樣的。
所以,我覺得,現代戰爭最重要的就是拼國力。其次,軍隊好壞,最重要的是看將帥。將帥,我基本上不相信軍校畢業有什麼用。都在實戰裡面培養出來的。新中國能征善戰的將領,有很大部分都是戰場上死剩的,而不是軍校畢業的。
演習好一點壞一點,只是關係到多死幾個,少死幾個兵。對最終的結果,不會產生決定性影響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

主題

46

帖子

10

積分

註冊會員

Rank: 1

積分
10
16
wushuiwudian1 發表於 2007-1-2 17:41 | 只看該作者
軍人是一種特殊的職業,它特殊在,它的生命不屬於自己而是戰場!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31

帖子

6

積分

註冊會員

新手上路(初級)

Rank: 1

積分
6
17
Guanri 發表於 2007-1-2 22:44 | 只看該作者

我們的軍事技術的確需要升級!

其實就是90年代的戰爭讓我們看到了差距,要不然也不會那麼多多軍工企業放棄軍工又重新打入軍工,國家投入多了,當然開始進步了.其實我們和美國1;10的投入幾乎可以產品相同的產品.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4 10:0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