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3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評馬伯英「中醫學是優質的生態醫學」

[複製鏈接]

398

主題

851

帖子

768

積分

貝殼網友六級

大一新生(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76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小草民 發表於 2006-12-5 23:4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司履生

  馬伯英先生說,中醫學是優質的生態醫學,而且是在花了10年之功研究中醫
理論的本質問題以後得出的結論。在對自己進行了一番標榜之後,對他提出的生
態醫學進行了一番解釋,說中醫理論的本質和科學內核,始終是一種生態醫學適
應理論,又說中醫是自然哲學的醫學;其認識論的方法論主體是樸素系統論的方
法論。這些話讓人越聽越糊塗。其實是在故弄玄虛。把一個簡單的問題複雜化,
這是那些搞玄學,也就是偽科學的人的慣用伎倆。 

  剛看到他的文章的標題以後,還真嚇了我一跳。不知道他的生態醫學到底是
何物,因為是劍橋的什麼大家提的,所以就耐著性子仔細拜讀,等到看了他對這
個新名詞的進一步解釋之後,才恍然大悟,他所說的原來就是,「中醫學是以自
然和社會生態狀況及個體自身的心理變化影響人體健康和疾病的規律為研究對象,
並從中指導臨床診斷,治療及預防的科學。」這一定義自然是說,只有中醫是在
研究自然和社會生態以及個體的心理變化對人體健康和疾病的影響,而其它醫學
都不是,那麼現代醫學中所列舉的各種致病因素中許多環境的,大至氣象,地理
環境,一直到生物的因素,以及各種社會因素對人造成的心理傷害是不是在研究
自然和社會生態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這幾年美國所出現的海灣綜合征,伊拉克
戰爭綜合征,不正是在研究社會生態變化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嗎。至於說到個體的
心理變化對人體疾病的影響,在現代醫學中也一直在強調積極樂觀的情緒和悲觀
消極的情緒對個體健康及疾病康復過程的重要性,甚至有了專門的心理質詢醫生,
怎麼能說研究環境生態變化和心理變化對健康和疾病的影響是中醫所獨有的呢?

  其實,在我國,上一世紀初的北平大學醫學院的病理學講義中,在51年出版
的胡正祥等編寫的我國第一部病理學的巨著中,在炎症和腫瘤的病因學里也都明
確地寫道,物理的,化學的,生物的等等,也都寫到體質的,遺傳的因素與疾病
發生髮展的關係。在我們50年代學習蘇聯的時候,西方醫學的教材中,就有把疾
病解釋為人體與環境的不協調的描述。在學習疾病的病因學與發病學時,更是把
病因學分類成物理的,化學的和生物的等等,包羅萬象,從來沒有人離開環境因
素和社會因素研究疾病的,說到疾病發病學也從來沒有人否定個人的遺傳和心理
因素等對疾病發生的影響。這也說明研究自然和社會生態狀況及個體自身的心理
變化影響人體健康和疾病,絕非中醫的專利。而馬先生對中醫學的定義只不過是
重複無數人已經說過多次的對醫學這門學科的科學概括而已。 

  事實上,現代醫學的飛速進步已經大大擴展了人們對疾病的認識,生態環境
污染和原生態破壞對人類健康的這些影響,已經成為眼下各國醫學研究的熱點之
一。而人類對太空的探索更產生了一門太空醫學,這些都不是在研究如何在新的
條件下實現人類和環境的平衡統一,利用環境造福於人類。然而,那些中醫泰斗
只知在故字堆里咬文嚼字,走不出自己陰陽五行的怪圈,物理學已經從物質三態
的研究擴展到大至宇宙太空小到基本粒子,化學因素已經增加到一百多個,生物
學因子,致病的,條件性致病的恐怕也有千百種,而且還有新的在不斷出現,可
我們的那些中醫大家名家,卻仍然在固守著六淫七情不放,跟不上時代前進的步
伐。這個馬伯英先生還說, 只有他的中醫是在研究自然和社會生態狀況及個體
自身的心理變化影響人體健康和疾病的規律,這不是在痴人說夢嗎。

  馬伯英先生的另一個論點是中醫的理論十分高深,現在不認識是現在人的水
平不夠,不能說明中醫不科學。我承認人的認識水平的確還沒有高到盡善盡美,
對一切事物都能完美解釋的程度,但今人的研究水平和思維能力總的還是比幾千
年前進步多了吧。我不知道已經到了21世紀的今天,用現代的科學方法還找不到
中醫診斷和治療疾病所根據的生理解剖基礎,還驗證不了中醫所說的五臟六腑的
定位,結構和功能,還找不到三焦,命門,等等,直到現在,中醫解釋疾病的病
機還要靠五行相生相剋,診斷疾病只靠舌苔和脈象,說到病名癥狀和疾病名稱不
分,要麼就是這個風,那個風,新生兒破傷風是四六 &# 39118;,面神經
癱是歪嘴風,產褥熱是產後風,,說到腦出血,腦栓塞,腦血管血栓形成,統統
是中風,再不就是這個火,那個熱的,只要是口腔潰瘍,不管什麼原因引起的,
都說是口瘡,要麼就是上焦有火,還非硬說是現在的研究手段和認識水平不夠,
理解不了中醫的高深理論,我倒要問問,究竟要到什麼研究方法和手段誕生以後
才是我們理解中醫理論的時候? 

  最後,馬先生舉了一些實例,來說明中醫也的確能治好一些疾病,甚至是西
醫治不好的疾病,竟然不惜歪曲事實,信口雌黃。對於伍連德醫生防治鼠疫,這
一當時國內外有非常影響的事件竟然能說是焚燒屍體和放炮竹的偉大成果。事實
是 ,伍先生本身是學現代醫學的,是劍橋畢業的真真正正的醫學博士,連中醫
的邊都沒沾,他知道鼠疫是由鼠疫桿菌傳染引起的,抓了隔離病人,切斷傳染源,
切斷傳播途徑,等幾個最重要的環節,而且還發現鼠疫桿菌的抵抗力不強,僅僅
用晾晒衣物被褥的方法就足以殺滅鼠疫桿菌,旱獺是鼠疫的重要的傳染源等許多
重要成果,贏得了世人的尊敬,為中國人爭了大光,怎麼能說成僅僅靠焚燒屍體
和放炮竹的偉大成果。

  至於說,他用針灸治癒了急性闌尾炎,我們姑且承認他說的是事實,但是,
我也要提醒馬先生的是,不要忘了在急性闌尾炎中,有一個叫做頓挫型的闌尾炎,
這一型根本就是可以自愈的。拿個例來說事,恐怕沒有充分的說服力。何況西醫
也從來沒有說任何急性闌尾炎都得開刀不可,但是遇見了急性壞疽性闌尾炎恐怕
只有開刀是最好的辦法。 還有一點,馬先生說他在英國,治癒了上千例英國西
醫治不了的疑難雜症,包括疝氣。我不知道,馬先生到底治好了什麼疑難雜症,
不過,把疝氣也算作西醫治不了的疑難雜症,倒是讓我覺得, 英國的西醫水平
不可能低到連疝氣都診斷不了治療不了程度,疝氣是個十分常見的疾病,怎麼也
不能算作疑難雜症。而馬先生自己的水平也就高到治療疝氣的水平, 這個牛恐
怕吹得有點不大好吧。 文章最後關於馬先生的簡歷,我不知道馬先生是否看過,
倒是值得馬先生自己再好好讀上幾遍。

(XYS20061205)新語絲(www.xys.org)

1093

主題

4185

帖子

6753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6753
沙發
goodoctor 發表於 2006-12-6 14:23 | 只看該作者
"文章最後關於馬先生的簡歷,我不知道馬先生是否看過,
倒是值得馬先生自己再好好讀上幾遍。"

馬伯英教授現任全英中醫藥聯合會主席,他同時任西醫師、中醫師、醫學
史家、科學哲學和方法論研究者、醫學文化人類學家等多種職務,並擔任英國劍
橋大學和英國學術院訪問院士,現為英國皇家醫學會終身院士,著有《中國醫學
文化史》、《中外醫學文化交流史》等著作。)



不知這西醫師的頭銜能否讓他或她在UK行醫(現代醫學)?
正常生活的意思, 是指除了一個人的勇氣,品格,和能力之外,不需要依靠出賣自己的人格尊嚴,來達到人生的目的,尤其是不必依靠權力。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93

主題

4185

帖子

6753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6753
3
goodoctor 發表於 2006-12-7 12:24 | 只看該作者
如果對中醫有信心, 為什麼不多用一些和中醫有關的頭銜, 用不著拿別的國家什麼"院
士" 招搖撞騙.
正常生活的意思, 是指除了一個人的勇氣,品格,和能力之外,不需要依靠出賣自己的人格尊嚴,來達到人生的目的,尤其是不必依靠權力。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4
新鮮人 發表於 2006-12-7 15:19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goodoctor 於 2006-12-6 14:23 發表
"文章最後關於馬先生的簡歷,我不知道馬先生是否看過,
倒是值得馬先生自己再好好讀上幾遍。"

馬伯英教授現任全英中醫藥聯合會主席,他同時任西醫師、中醫師、醫學
史家、科學哲學和方法論研究者 ...


你看他是不是西醫?      http://www.wanfangdata.com.cn/qi ... 004/0404/040401.htm
銀杏醋抗氧化作用研究

馬伯英 

摘 要:目的探討銀杏醋的抗氧化作用.方法68例高血壓、高血脂和心絞痛患者,每日餐后飲用3次,每次50ml,連續飲用1個月,觀察患者飲用銀杏醋前後的血漿維生素C(P-Vc)、維生素E(P-VE)、β-胡蘿蔔素(P-β-CAR)、血漿過氧化脂質(P-LPO)以及紅細胞超氧化物歧化酶(E-SOD)、過氧化氫酶(E-CAT)、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E-GSH-PX)、紅細胞過氧化脂質(E-LPO)值.結果與飲用前比較,飲用后的患者P-Vc、P-VE、P-β-CAR、E-SOD、E-CAT、E-GSH-PX平均值均顯著升高(P<0.01),P-LPO、E-LPO平均值均顯著降低(P<0.01),與對照組比較有顯著差異.結論高血壓、高血脂和心絞痛患者體內的病理性氧化反應和脂質過氧化反應在飲用銀杏醋后明顯減輕,銀杏醋具有較強的抗氧化損傷和抗脂質過氧化損傷作用.
關鍵詞:銀杏醋;抗氧化作用;臨床研究
分類號:R331.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422(2004)04-0001-04

Clinical Study on Antioxidant Effects of Ginkgo Biloba Vinegar

MA Boying 

作者簡介:馬伯英, 男 ,醫學博士, 哲學博士, 文學碩士, 英國皇家醫學會會員, 英國杏林中醫研究院院長, 博士生導師.
作者單位:馬伯英(英國中醫藥聯合總會會長,倫敦市) 

參考文獻:

[1]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0年版(第一部).2000:82
[2]衛生部國家中醫管理局,(87)衛防字第57號.關於頒發《禁止食品加藥衛生管理辦法》的通知.附表:既是食品又是藥品的品種名單,1987年10月22日
[3]明.李時珍.《本草綱目》第5冊.18.卷30.商務印書館,1954
[4]蘭茂.《滇南本草》.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77:18
[5]劉玲玲,於心若.銀杏藥用價值.中草藥,1994,25(4):219-221
[6]Kleijnen T.Aduances in studies of Ginkgo biloba.Lancet,1992,340(8828):1136
[7]Hasler,A,Meier,B.Ginkgo biloba-Content of flavonoids and terenes from leaves during the harvest time and from full extracts determined by chromagographic and biological methods.Planta Med,1993,59 (7):A632
[8]李光義,劉明登,李滿芬.銀杏苦內酯的藥理和臨床研究進展.中草藥,1995,26(2):100-104
[9]Van Beek TA,Scheeren HA,Rantio T,et al.Determination of Ginkgolides and bilobalide in Ginkgo biloba leaves extracts and phytopharmaceuticals.planta Med,1990,56(6):509
[10]Van Beek TA,Scheeren HA,Rantio T,et al.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ginkgolides and bilobalide from ginkgo biloba leaves and its preparations.J.Chromatogr,1991,543(2):375-387
[11]Sticher O.Quality of Ginkgo preparations.Planta Med,1993,59(1):2-11
[12]游松,姚新生,陳英傑.銀杏的化學藥理及藥理研究進展.瀋陽藥學院學報,1988,5(2):142-148
[13]汪建龍.銀杏葉提取物在心腦血管疾病上的臨床應用概況.時珍國醫國葯,2003,14(4):243-244
[14]唐靈.銀杏葉提取物的藥理及臨床應用進展.華夏醫學,2001,14(3):401-403
[15]Sttinke B,Muller B,Wangner H.Biological Standardization of Ginkgo extracts.Planta Med,1993,59 (2):155-160
[16]Hasler A,Sticher Q,Meier B.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ic determination of five widespread flavonoid aglycones.J.Chromatogr,1990,508:236-240
[17]Victoire C,Haag-Berrurier M,Lobstein-Guth A,et al.Isolation of favonol glycosides from Ginkgo biloba leaves.Planta Med,1988,54 (6):245-247

[ 本帖最後由 新鮮人 於 2006-12-7 15:21 編輯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4 17:5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