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市電的接線定義是否正確(即,左零右火、不允許用零線作地線用(現象是零地短接)、零線不應有懸空或虛接現象);
C. 供電線路上是否接有漏電保護器(且必須接地火線上),是否有地線等;
D. 主機電源線一端是否牢靠地插在市電插座中,不應有過松或插不到位的現象,另一端是否可靠在接在主機電源上,不應有過松或插不到位的情況。
3) 檢查電腦內部連接:
A. 電源開關可否正常的通斷,聲音清晰,無連鍵、接觸不良現象;
B. 其它各按鈕、開關通斷是否正常;
C. 連接到外部的信號線是否有斷路、短路等現象;
D. 主機電源是否已正確地連接在各主要部件,特別是主板的相應插座中;
E. 板卡,特別是主板上的跳接線設置是否正確。
4) 檢查部件安裝:
A. 檢查機箱內是否有異物造成短路;
B. 或零部件安裝上是否造成短路(如P4CPU風扇在主板背面的支架安裝錯位造成的短路等);
C. 通過重新插拔部件(包括CPU、內存),檢查故障是否消失(重新插拔前,應該先做除塵和清潔金手指工作,包括插槽)。如果總是通過重新插拔來解決,應檢查部件安裝時,是否過松、后檔板尺寸是否不合適、插座太緊,以致插不到位或被擠出;
D. 檢查內存的安裝,要求內存的安裝總是從第一個插槽開始順序安裝。如果不是這樣,請重新插好。
5) 檢查加電后的現象:
A. 按下電源開關或複位按鈕時,觀察各指示燈是否正常閃亮;
B. 風扇(電源的和CPU的等)的工作情況,不應有不動作或只動作一下即停止的現象;
C. 注意傾聽風扇、驅動器等的電機是否有正常的運轉聲音或聲音是否過大;
D. 主機能加電,但無顯示,應傾聽主機能否正常自檢(即有自檢完成的鳴叫聲,且硬碟燈能不斷閃爍)若有,先檢查顯示系統是否有故障,否則檢查主機問題;
E. 對於開機噪音大的問題,應分辨清噪音大的部位,一般情況下,噪音大的部件有風扇、硬碟、光碟機和軟碟機動機械部件。對於風扇,應通過除塵來檢查,如果噪音減小,可在風扇軸處滴一些鐘錶油,以加強潤滑。
3、 故障判斷要點
1) 檢查主機電源:
A. 主機電源在不接負載時,將電源到主板的插頭中綠線與黑線直接短接,看能否加電,並用萬用表檢查是否有電壓輸出;
B. 用萬用表檢查輸出的各路電壓值是否在規格允許的範圍內;
C. 在接有負載的情況下,用萬用表檢查輸出電源的波動範圍是否在超出允許範圍;
D. 對於電源一加電,只動作一下即停止工作的情況,應首先判斷電源空載或接在其它機器上是否能正常工作(即檢查上面提到的三點);
E. 如果電腦的供電不是直接從市電來,而是通過穩壓設備獲得,要注意用戶所用的穩壓設備是否完好、或是否與我們的產品的電源兼容。
2) 在開機無顯時,用POST卡檢查硬體最小系統中的部件是否正常
A. 查看POST顯示的代碼是否為正常值(參見《維修工具使用手冊》中的代碼定義);
B. 對於POST卡所顯示的代碼,應檢查與之相關的所有部件。如顯示的代碼與內存有關,就應檢查主板和內存;
C. 傾聽在硬體最小系統下,有無報警聲音,若無檢查的重點應在最小系統中的部件上;
D. 檢查中還應注意的是,當硬體最小系統有報警聲時,要求插入無故障的內存和顯示卡(集成顯示卡除外),若此時沒有報警音,且有顯示或自檢完成的聲音,證明硬體最小系統中的部件基本無故障,否則,應主要檢查主板;
E. 在準備更換CPU來檢查時,應先使用CPU負載,檢查主板的供電電壓是否在允許範圍內,在電壓正常的情況下才可進行CPU更換操作。如果超出範圍,直接更換主板。CPU電壓允許值參見《維修工具使用手冊》;
3) 部件的檢查:
A. 如果硬體最小系統中的部件經POST卡檢查正常后,要逐步加入其它的板卡及設備,以檢查其中哪個部件或設備有問題;
B. 對於總是通過重新插拔來解決加電故障的部件,應檢查部件的后檔板尺寸是否不太合適,這可通過去掉后檔板檢查。
4) BIOS設置檢查:
A. 通過清CMOS檢查故障是否消失;
B. BIOS中的設置是否與實際的配置不相符(如:磁碟參數、內存類型、CPU參數、顯示類型、溫度設置等);
C. 根據需要更新BIOS檢查故障是否消失。
5) 其它方面的檢查:
A. 在接有漏電保護器的環境中,一定要先檢查市電插座上的接線是否正確(即按左零右火,上地的連接方法;零地線不可短接;零線不能懸空),再檢查漏電保護器是否正確地接在火線上、容量是否過小,接著檢查在一路市電線路上所接的設備的數量(特別是電腦的數量——在漏電保護器的動作電流為30mA時,應可接16~20台電腦),最後檢查整機設備中有無漏電或漏電流過大的現象;
B. 檢查用戶環境中有無地線。在無地線的環境中,觸摸主機的金屬部分,會有麻手的感覺。這時,如果接地后,機器可正常運行,且麻手現象消失,則屬正常現象,不是故障;
C. 對於不能進BIOS,或不能刷新BIOS的情況,可先考慮主板的故障;
D. 對於反覆重啟或關機的情況,除注意市電的環境(如插頭是否插好等)外,要注意電源或主板是否有故障;
C. 驅動器數據電纜是否接錯或漏接,規格是否與驅動器的技術規格相符(如:支持DMA66的驅動器,必須使用80芯數據電纜);
D. 驅動器數據電纜是否有故障(如露出芯線、有死彎或硬痕等),除可通過觀察來判斷外,也可通過更換一根數據電纜來檢查;
E. 驅動器是否通過其它板卡連接到系統上,或通過其它板卡(如硬碟保護卡,雙網隔離卡等)來控制。
3) 檢查其它部件的安裝:
A. 通過重新插拔部件(包括CPU、內存),檢查故障是否消失(重新插拔前,應該先做除塵和清潔金手指工作,包括插槽)。如果總是通過重新插拔來解決,應檢查部件安裝時,是否過松、后檔板尺寸是否不合適、插座太緊,以致插不到位或被擠出;
B. 檢查CPU風扇與CPU是否接觸良好。最好重新安裝一次。
4) 顯示的內容的觀察:要注意屏幕報錯的內容、死機的位置,以確定故障可能發生的部位。
3、 故障判斷要點
1) 充分地與用戶溝通,了解出現不能啟動的過程及用戶的操作;
2) BIOS設置檢查:
A. 是否為剛更換完不同型號的硬體。如果主板BIOS支持BOOTEasy功能或BIOS防寫開關打開,則建議將其關閉,待完成一次完整啟動后,再開啟;
B. 是否添加了新硬體。這時應先去除添加的硬體,看故障是否消失,若是,檢查添加的硬體是否有故障,或系統中的設置是否正確(通過對比新硬體的使用手冊檢查);
C. 檢查BIOS中的設置,如:啟動順序、啟動磁碟的設備參數等。建議通過清CMOS來恢復;
D. 檢查是否由於BIOS問題(包括設置及功能)引起操作系統不能正常啟動或關閉,可償試將Windows目錄下的BIOS.vxd(或VPBIOSD.vxd)改名為BIOS.old,然後重啟,或關閉,若故障消失,則通過修改BIOS設備或更新BIOS來解決,否則與BIOS無關。注意測試完成以後,一定要將其改回原來的名字(註:除Windows 98外,其它操作系統無此文件);
E. 在某些特殊情況下,應考慮升級BIOS來檢查。如:對於在第一次開機啟動后,某些應用或設備不能工作的情況,除檢查設備本身的問題外,就可考慮更新BIOS來解決。
C. 加入一個其它無故障的驅動器(如軟碟機或光碟機)來檢查能否從其它驅動器中啟動(若使用軟碟機,最好使用希捷的檢測軟盤啟動)。若能,進行第3)、4)步的檢查,否則進行第5)步的檢查;接著、分區是否激活、有無壞道等;
D. 硬碟上的啟動分區是否已激活,其上是否有啟動時所用的啟動文件或命令;
E. 檢查硬碟驅動器上的啟動分區是否可訪問,若不能,用相應廠商的磁碟檢測程序檢查硬碟是否有故障。有故障,更換硬碟;在無故障的情況下,通過初始化硬碟來檢測,若故障依然存在,更換硬碟;
F. 在用其它驅動器也不能啟動時,先將硬碟驅動器去除,看是否可啟動,若仍不能,應對軟體最小系統中的部件進行逐一檢查,包括硬碟驅動器和磁碟傳輸的公共部件——磁碟介面、電源、內存等。若可啟動了,最好對硬碟進行一次初始化操作,若故障不消失,則再更換硬碟;
G. 如果要對硬碟進行初始化操作,但用戶存有有用數據,建議用戶找數據修復公司解決。
4) 操作系統配置檢查:
A. 對於出現文件錯誤的提示,應按照在第一部分中提到的相應軟體調試方法來修復文件;
B. 在不能啟動的情況,建議進行一次「選擇上一次啟動」或用scanreg.exe恢復註冊表到前期備份的註冊表的方法檢查故障是否能夠消除;
C. 檢查系統中有無第三方程序在運行,或系統中不當的設置或設備驅動引起啟動不正常。在這裡特別要注意Autoexec.bat和Config.sys文件,應屏蔽這兩個文件,檢查啟動故障是否消失;
D. 檢查啟動設置、啟動組中的項、註冊表中的鍵值等,是否載入了不必要的程序;
E. 檢查是否存在病毒。要求在一個系統中,只能安裝一個防病毒軟體;
F. 必要時,通過一鍵恢復、恢復安裝等方法,檢查啟動方面的故障;
G. 當啟動中顯示不正常時(如黑屏、花屏等),應按顯示類故障的判斷方法進行檢查,但首先要注意顯示設備的驅動程序是否正常、顯示設置是否正確,最好將顯示改變到標準的VGA方式檢查。
5) 硬體部件檢查:
A. 如果啟動的驅動器是通過另外的控制卡連接的,請將驅動器直接連接在預設的驅動器介面(主板上的);
B. 當在軟體最小系統下啟動正常后,應逐步回復到原始配置狀態,來定位引起不能正常啟動的部件;
C. 要注意檢查電源的供電能力,即輸出電壓是否在允許的範圍內,波動範圍是否超出允許的範圍(參見《維修工具使用手冊》);
D. 驅動器的檢查,可參考磁碟類故障的判斷方法進行;
E. 硬體方面的考慮,應從內存開始考慮:使用內存檢測程序進行判斷內存部分是否有故障,內存安裝的位置,應從第一個內存槽開始安裝,對於安裝的多條內存檢查內存規格是否一致、兼容等。有關內存規格請參閱附錄二的相關部分。
6) 對於不能正常關機的現象,應從下列幾個方面檢查:
A. 在命令提示符下查看BOOTLOG.TXT文件(在根目錄下)。此文件是開機註冊文件,它裡面記錄了系統工作時失敗的記錄,保存一份系統正常工作時的記錄,與出問題后的記錄相比較,找出有問題的驅動程序,在WIN.INI SYSTEM.INI 中找到該驅動對應的選項,或在註冊表中找到相關聯的對應鍵值,更改或升級該驅動程序,有可能將問題解決;
B. 升級BIOS到最新版本,注意CMOS的設置(特別是APM、USB、IRQ等);
C. 檢查是否有一些系統的文件損壞或未安裝(參閱附錄二之(三)的相關內容)
D. 應用程序引起的問題,關閉啟動組中的應用程序,檢查關機時的聲音程序是否損壞;
E. 檢查是否有某個設備引起無法正常關機,比如網卡、音效卡,可通過更新驅動或更換硬體來檢查;
F. 通過安裝補丁程序或升級操作系統進行檢查;
G. 對於Windows 98SE系統的關機問題,請參閱附錄二之(三)。其中的一引起論述對於其它Windows系統也有幫助。
A. 建議在軟體最小系統下進行檢查,並判斷故障現象是否消失。這樣做可排除由於其它驅動器或部件對硬碟訪問的影響。
B. 參數與設置檢查:
a) 硬碟能否被系統正確識別,識別到的硬碟參數是否正確;BIOS中對IDE通道的傳輸模式設置是否正確(最好設為「自動」);
b) 顯示的硬碟容量是否與實際相符、格式化容量是否與實際相符(注意,一般標稱容量是按1000為單位標註的,而BIOS中及格式化后的容量是按1024為單位顯示的,二者之間有3%~5%的差距。另格式化后的容量一般會小於BIOS中顯示的容量)。硬碟的容量根據系統所提供的功能(如帶有一鍵恢復),應比實際容量小很多,縮小的值請參看用戶手冊中的相關說明;
c) 檢查當前主板的技術規格是否支持所用硬碟的技術規格,如:對於大於8GB硬碟的支持、對高傳輸速率的支持等;
C. 硬碟邏輯結構檢查:參考啟動類故障判斷要點中的相關部分。
a) 檢查磁碟上的分區是否正常、分區是否激活、是否格式化、系統文件是否存在或完整;
b) 對於不能分區、格式化操作的硬碟,在無病毒的情況下,應更換硬碟。更換仍無效的,應檢查軟體最小系統下的硬體部件是否有故障;
c) 必要時進行修復或初始化操作,或完全重新安裝操作系統;
D. 系統環境與設置檢查:參考啟動類故障判斷要點中的相關部分。
a) 注意檢查系統中是否存在病毒,特別是引導型病毒(如用查KV3000 /K命令,或用MEM.EXE命令等進行檢查);
b) 認真檢查在操作系統中有無第三方磁碟管理軟體在運行;設備管理器中對IDE通道的設置是否恰當;
c) 是否開啟了不恰當的服務。在這裡要注意的是,ATA驅動在有些應用下可能會出現異常,建議將其卸載后查看異常現象是否消失;
E. 硬碟性能檢查:
a) 當加電后,如果硬碟聲音異常、根本不工作或工作不正常時,應檢查一下電源是否有問題、數據線是否有故障、BIOS設置是否正確等,然後再考慮硬碟本身是否有故障;
b) 應使用相應硬碟廠商提供的硬碟檢測程序檢查硬碟是否有壞道或其它可能的故障;
F. 對於關於硬碟保護卡所引起的問題,應從以下幾方面考慮:
a) 安裝硬碟保護卡,應注意將CMOS中的病毒警告關閉、將CMOS中的映射地址設為不使用(disable)、將CMOS中的第一啟動設備為設為LAN;光碟機和硬碟應接在不同的IDE數據線上。
b) 如果忘記的硬碟保護卡的管理員密碼,對於1.0版ALT+133,ALT+144,ALT+155,彈出10組數(必須用小鍵盤),對於3.0版,在管理員密碼處輸入ENPQ,得到一組數據,然後撥打800,來得到密碼;
c) 裝有硬碟保護卡的機器,開機出現紅屏現象,應使用專用的工具程序解決。方法請參閱相關的《技術工程信息通報》;
b) 檢查分區表是否正確、分區是否激活。使用Fdisk /mbr命令來確保主引導記錄是正確的(注意使用此命令后,如果機器不能啟動,可證明原系統中存在病毒或有錯誤。硬碟應做初始化操作);
c) 檢查系統中是否有第三方內存駐留程序。
以下過程,建議在軟體最小系統下檢查(註:在最小系統下,需要添加與安裝有關的其它驅動器)。
C. 安裝過程檢查:
a) 如果在複製文件時,報CAB等文件錯,可償試將原文件複製到另一介質(如硬碟)上再行安裝。如果正常通過,則原安裝介質有問題,可去檢查介質及相應的驅動器是否有故障;若仍然不能複製,應檢查相應的磁碟驅動器、數據線、內存等部件;
b) 如果是採用覆蓋安裝而出現上述問題,建議如果更換安裝介質后仍不能排除故障,應先對硬碟進行初始化操作,再重新安裝(初始化操作時,最好將硬碟分區徹底清除後進行)。如果仍不能解決,再考慮硬體;
c) 安裝過程中,在檢測硬體時出現錯誤提示、藍屏或死機等,一是通過多重新啟動幾次(應該是關機重啟),看能否通過;另一是在軟體最小系統下檢查是否能通過。如果不能通過,應該依次檢查軟體最小系統中的內存、磁碟、CPU(包括風扇)、電源等部件;如果能正常安裝,則是軟體最小系統之外的部件的故障或配置問題,這可通過在安裝完成後,逐步添加那些部件,並判斷是否有故障或配置不當;
D. 硬體及其它應注意的問題:
a) 如果安裝系統時重啟或掉電,要求在軟體最小系統下進行測試。如果故障消失,在安裝好系統以後,將軟體最小系統之外的設備逐一接上,檢查故障是由哪個部件引起,並用替換法解決;如果故障不能消失,應檢查軟體最小系統中的電源、主板和內存,甚至磁碟驅動器;
b) 在IDE設備上安裝諸如UNIX操作系統時,或要安裝多個操作系統時,要注意:一是8.4GB 限制(UNIX的開始部分必須在8.4GB之內)——這一條在SCSI設備上無這一要求;另一是多操作系統間的安裝順序及配合關係;
E. 對於LEOS的安裝應注意以下幾點:
a) 確保主板BIOS支持LEOS,建議在為用戶更換主板后首先就要刷新支持LEOS的BIOS;
b) 如果為用戶更換硬碟,也要注意備件硬碟是否正確支持DMA66。否則在安裝LEOS時也會出現問題;
c) LEOS最好是在一塊全新未被分區的硬碟上進行安裝。具體順序可以參考如下方案:新硬碟-〉安裝LEOS->分區(Fdisk)->安裝操作系統(Windows XP)-〉製作一鍵恢復。如果原硬碟存在分區,可以使用Clear.com程序清楚后再安裝LEOS。
2) 應用軟體安裝:
A. 檢查安裝應用軟體問題時應注意的問題:
a) 應用軟體的安裝問題,部分可參考上述的操作系統安裝的檢查方法;
b) 在進行安裝前,要求先備份註冊表,再進行安裝;
B. 軟體間、軟硬體間的衝突檢查:
a) 可採用兩種軟體問題隔離的方法。一是在軟體最小系統下,關閉正在運行的應用程序,然後安裝需要的應用軟體;另一是在原系統下直接關閉正在運行的應用程序,然後安裝需要的應用軟體。關閉已有的應用的方法是:使用msconfig禁用啟動組、autoexec.bat、config.sys、win.ini、system.ini中在啟動時調用的程序;
b) 使用任務管理器,檢查系統中有無不正常的進程,並給予殺除;
c) 對於基本滿足軟體技術手冊要求但安裝不上的情況,看能否通過設置調整來解決。如果不能解決,則視為不兼容;
D. 檢查DirectX的版本,安裝最新的DirectX。同時使用其提供的Dxdiag.exe程序,對音效卡設備進行檢查
E. 設備驅動檢查:在WINDOWS下「系統—設備管理」中,檢查多媒體相關的設備(顯卡、音效卡、視頻卡等)是否正常,即不應存在有「?」或「!」等標識,設備驅動文件應完整。必要時,可通過卸載驅動再重新安裝或進行驅動升級。對於說明書中註明必須手動安裝的音效卡設備,應按要求刪除或直接覆蓋安裝(此時,不應讓系統自動搜索,而是手動在設備列表中選取);
F. 如用戶曾重裝過系統,可能在裝驅動時沒有按正確步驟操作(如重啟動等),導致系統顯示設備正常,但實際驅動並沒有正確工作。此時應為用戶重裝驅動。方法可同上;
G. 用系統恢復盤恢復系統、或使用一鍵恢復後有時會出現系統識別的設備不是用戶實際使用的設備,而且在WINDOWS下「系統—設備管理」中不報錯,這時必須仔細核對設備名稱是否與實際的設備一致,不一致則重裝驅動(如:更換過可替換的主板后音效卡晶元與原來的不一致);
H. 重裝驅動仍不能排除故障,應考慮是否有更新的驅動版本,應進行驅動升級、或安裝補丁程序。
1) 硬體檢查
A. 用內存檢測程序檢測內存部分是否有故障。考慮的硬體有主板和內存;
B. 首先採用替換法檢查與故障直接關聯的板卡、設備。聲音類的問題:音效卡、音箱、主板上的音頻介面跳線;顯示類問題:顯卡;視頻輸入、輸出類問題:視頻盒/卡;
C. 當僅從光碟機讀取多媒體文件時出現故障,在軟體設置無效時,用替換法確定光碟機是否有故障;
D. 對於有噪音問題,檢查光碟機的音頻連線是否正確安裝,音箱自身是否有問題,音箱電源適配器是否有故障,及其他匹配問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