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雲塵子《論語說解·憲問第十四》

[複製鏈接]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Blue Ivy 發表於 2006-10-16 05:3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雲塵子《論語說解·憲問第十四》

原文:
14.1.1憲問恥(1)。子曰∶「邦有道(2),谷(3);邦無道,谷,恥也。」
註釋:
(1)憲:姓原,名憲,字子思,孔子弟子。恥:對恥辱的看法。(2)邦:諸侯國。有道:治理符合天地之道。(3)谷:為拿國家俸祿而做官,只吃飯不做事。
譯文:
孔子弟子原憲問對「恥辱」的看法。孔子說:「國家的治理符合天地之道,只知做官吃俸祿;國家的治理不符合天地之道,只知道做官吃俸祿,都是一種恥辱。」
說解:
只要是從政做官,也就擔負起了「以道事君」、「仁民愛物」的責任。如果君王的言行政令符合天地之道,正是君子大有作為之時,應當使仁政普及於天下,不能只管拿俸祿而不思進取。如果君王的言行政令不符合天地之道,既然身為官員,也就有匡正君王、拯救天下的責任,也不能只管拿俸祿而不盡責任。所以,無論國家是否符合天地之道,君子都應該有所作為,否則便應當引以為恥。朱子《論語集注》中說:「憲之狷介,其於邦無道谷之可恥,固知之矣;至於邦有道谷之可恥,則未必知也。故夫子因其問而並言之,以廣其志,使知所以自勉,而進於有為也。」
君子,無論是否從政,都不會放棄仁義和責任,因此,對於君子來說,只是保住肉體生命的存在而不行任盡責,便是一種恥辱。正如張岱《四書遇》所引葛屺瞻(qi3 zhan1)說的那樣:「有道則當建白,無道則當拯救。即未仕,而其具亦當預辦。那一時沒有事做?單言谷者,絕不做事,即俗雲吃飯過日子相似。不但食君祿,即家食亦是。『谷』字,不可解作『祿』字。」
※人生有三件美事,讀書、交友、穿行於山水之間※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沙發
 樓主| Blue Ivy 發表於 2006-10-16 05:35 | 只看該作者
原文:
14.1.2「克、伐、怨、欲(1),不行焉(2),可以為仁矣(3)?」子曰∶「可以為難矣(4),仁則吾不知也(5)。」
註釋:
(1)克:爭強好勝。伐:自誇炫耀。怨:怨天尤人。欲:貪圖私慾。(2)不行:不做。(3)為(wei2):算做。仁:仁德的人。(4)難:難能可貴,難得。(5)則:卻。不知:無法確定。
譯文:
(原憲又問:)「爭強好勝、自誇炫耀、怨天尤人、貪圖私慾,這四個方面不讓它出現在行動之中,可以算做仁德的人了嗎?」孔子說:「可以算做難能可貴,但是,(這隻能不損人而不能有益於人,仁德的人還要能有益於人),這樣的人是否能算做仁德的人,就無法知道了。」 此章對孔子的答話,採用阮元的解說。
說解:
國家要和諧安寧,不從道德禮樂入手,卻從行政以及刑罰入手,不是不能使國家保持一時的穩定,但是,不是長久之計。一個人要健康快樂,不從健全自己的身心入手,卻只知道防病、治病,也許能保持一時之間身體不生病,但是,無法達到強身健體、心安理得的目的。一個人的道德修養也是這樣,不從擴充自己本來的善良本性出發,卻從克制自己的慾望出發,也許可以達到不違背道德、不違反法律的程度,但是,卻不可能達到聖賢君子的境界。
不讓爭強好勝、自誇炫耀、怨天尤人、貪圖私慾表現出來,如果真能做到,那確實是難能可貴的,但是,就像本來有病卻除去病根,而只管把病鎮壓下去一樣,需要的是強制手段。善良的本性不能確立,不能使之成為主導者,恐怕終有一天會鎮壓不住而發作起來的。這就好比用霸道治理國一樣,靠武力制服百姓,最終也會被百姓用武力推翻。仁德必須從本心去做,仁政必須從自正去做。
※人生有三件美事,讀書、交友、穿行於山水之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3
 樓主| Blue Ivy 發表於 2006-10-16 05:35 | 只看該作者
原文:
14.2子曰∶「士而懷居(1),不足以為士矣(2)!」
註釋:
(1)士:讀書而有志做官的人。懷居:只想悠閑安逸。(2)為(wei2):成為。
譯文:
孔子說:「要讀書做官的人卻只想著悠閑安逸,就不夠資格作為一個讀書做官的人了!」
說解:
如果悠閑安逸是來自內心的端正、平和、寧靜,那麼,就是非常高妙的境界,但是,如果內心並不端正、平和、寧靜,卻追求生活得悠閑安逸,便不會施仁於人,不回盡到應盡的責任和義務。讀書而有志做官的人,應當是以天下為己任、以仁為己任的人,所以,貪圖個人的悠閑安逸、追求個體家庭的舒適享樂的人,絕對不會符合君子之道。張岱《四書遇》中說:「管登之曰:懷居即懷土。謂私其身於一家,而無天下國家之志也。耿楚侗曰:俗情濃艷處淡得下,俗情苦惱處耐得下,俗情勞擾處閑得下,俗情牽絆處斬得下,斯為學問真得力處。」
※人生有三件美事,讀書、交友、穿行於山水之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4
 樓主| Blue Ivy 發表於 2006-10-16 05:35 | 只看該作者
原文:
14.3子曰∶「邦有道(1),危言危行(2);邦無道,危行言孫(3)。」
註釋:
(1)邦:諸侯國。有道:符合天地之道。(2)危言:說話正直。危行:行為正直。(3)孫(xun4):音「訊」,通「遜」,小心謹慎。
譯文:
孔子說:「國家治理符合天地之道,要說話和做事都正直;國家治理不符合天地之道,做事要正直但說話要謙虛謹慎。」
說解:
《詩經》中有一句詩:「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如果對自己的修養和能力的認識不夠,或者對外部環境和條件的認識不夠,都不能算是明;如果應該做的事情卻不去做,或者不應該的事情強行去做,都不能算是哲。不明,不足以保身;不哲,不足以成事。國家到底是「有道」還是「無道」?這是首先要辨別清楚的,在自己心中誇大了國家中好的一面,或者誇大了壞的一面,都不能算是明哲;本來自己只能挑起五十斤的擔子去硬要挑百斤的擔子,或者本來能挑百斤的擔子卻只去挑那五十斤的,也都不能算是明哲。
不管國家是否有道,以端正的心態去做自己該做而且能做的事,這是符合仁義的做法。也許在國家無道的時候,我們所做的事所取得的效果並不好,但是,如果我們能使自己身邊的人受益也好,能使更多的人受益則更好。君子從來不把天下無道作為自己不守正道的理由,作為隨波逐流的理由。在國家有道或無道的時候,在言辭方面有區別。不符合道義的話,無論國家有道還是無道都不應該說,合乎道義的話,在國家有道的時候應該說出來,在國家無道的時候則要更加小心謹慎地說,或者乾脆不說。小心謹慎地說和不說,不是不去做,而且還要盡心儘力地去做。
張岱《四書遇》引李卓吾的話說:「『邦有道』,『危言』在『危行』之前;『邦無道』,『言孫』在『危行』之後。『危言危行』,『危』字在『言』字之上;『危行言孫』,『孫』字在『言』字之下。多少斟酌!多少變化!不可不知。」國家有道的時候,說了話能起作用,因此要該說的就說,同時還要去做好自己的事,所以言在行前;國家無道的時候,說了話可能不僅不起作用,反而可能會招致禍患,在這種情況下多去做事更重要,所以行在言前。朱子《論語集注》引尹氏的話說:「君子之持身不可變也,至於言則有時而不敢盡,以避禍也。然則為國者使士言孫,豈不殆哉?」國家無道而且使百官、百姓不敢說話的時候,離滅亡也就不遠了。
※人生有三件美事,讀書、交友、穿行於山水之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5
 樓主| Blue Ivy 發表於 2006-10-16 05:36 | 只看該作者
原文:
14.4子曰∶「有德者,必有言(1);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註釋:
(1)必:一定。言:言辭。
譯文:
孔子說:「有品德的人,一定有好的言辭;有好言辭的人,不一定有品德。仁德的人,一定有勇氣;有勇氣的人,不一定有仁德。」
說解:
有品德的人,靠的是內在的修養,無論什麼時候都憑著善良的本性去說出不違背道義的話,所以說「君子之人,其言藹如也」;但是,說話好聽的人,講話不違背道義的人,卻不一定必然是有品德的人。無德之人,經常會假借道德的名義來美化自己,卻去做出傷天害理之事。有仁德的人,以天下為己任,因此,不僅能敢作敢當,而且在危急的情況下敢於為了成就仁德而獻出自己的一切,因此必然能夠有勇氣;只有勇氣卻沒有道德修養的人,說話做事的出發點不一定正確,做事的方法不一定符合道義,即使做得很成功,即使給大家帶來了利益,能算有仁德的人嗎?如果不是出於仁心,也不值得稱讚。心性邪惡的人,本來想傷害正人君子,結果卻不僅沒有傷害正人君子,反而成就了正人君子,我們會因此而感謝他嗎?有勇氣的人,可以敢於做正義的事,也可以敢於做邪惡的事,因此,也就無法肯定地說他必然有仁德。品德修養是言辭的基礎,仁德之心是勇氣的前提。
※人生有三件美事,讀書、交友、穿行於山水之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6
 樓主| Blue Ivy 發表於 2006-10-16 05:36 | 只看該作者
原文:
14.5南宮适問於孔子曰(1)∶「羿善射(2),奡蕩舟(3),俱不得其死然(4)。禹稷躬稼而有天下(5)。」夫子不答(6)。南宮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7)!尚德哉若人(8)!」
註釋:
(1)南宮适(kuo4):姓南宮,名適(kuo4),又名縚(tao1),字子容,謚敬叔,孔子弟子。於:向。(2)羿(yi4):夏朝有窮國國君,善於射箭,最後被臣下寒浞(zhuo2)所害。(3)奡(ao4):又作「澆」,寒浞的兒子,後來被夏后少康所殺。蕩舟:把船翻過來,或者說能在陸地上拖著船走,表示力大超人。(4)俱(ju4):都。其死:正常的死亡。然:相當於「焉」,語氣詞。(5)禹(yu3):帝舜的大臣,曾成功治理洪水,後來成為帝王,他的兒子夏啟建立的夏朝。稷(ji4):周族的祖先,帝舜和帝禹時的農官,曾教民播種莊稼。躬稼(jia4):親自(為民治水)、教民播種莊稼。(6)夫子:指孔子。(7)君子哉若人:此人真是君子啊,「若人」即「此人」。(8)尚德:崇尚道德。
譯文:
孔子弟子南宮适向孔子問(如何評價這樣的事):「羿擅長射箭,奡能夠把船反過來,但是都不得正死。大禹(親自為民治水),后稷能夠親自種莊稼(教給百姓),(他們本人或後代)卻能得到天下。」先生沒有回答。南宮适退出去以後,孔子說:「這個人真是君子啊!這個人真是崇尚道德!」
說解:
擅長一種技能,擁有超人的力量,當然都是好事,但是,沒有道德修養作為前提,那麼,這種技能或力量可能只會用來自己謀生或者謀利,難以用來為民造福、利益群生,所以,不僅難以得到大家的擁戴,卻反而會因此而受害,也就很難保證有得以善終。如果有心為民造福,便能夠擅長某一方面的技能以利益群生,當他們全心全意地施行仁道的時候,就能自然而然地得到他人的尊敬和百姓的擁戴,所以,才能建功立業,萬世流芳。我們的心中是否有為民造福、利益群生的仁義道德呢?
崇尚道德的人,會注重自己的道德修養,不把自己與他人對立起來;崇尚武力的人,難免逞強好勝,常常想要勝過別人,在心理上容易視角他人為敵人。與人為敵,不能善終的人不會少;誠敬待人,無愧於天地良心。來可泓《論語直解》中說:「南容向孔子提了兩個問題:崇尚武力者,俱不得善終;崇尚德行者,俱有天下。在問題中就包含著以力服人,不如以德服人的思想,所以孔子無須回答。知道南容已認識到了為政以德、以德服人的問題,因而受到孔子的讚揚。」
張岱《四書遇》中說:「南宮适之言是惠吉逆凶,積善餘慶,積惡餘殃,實事實理,既斬世人僥倖念頭,且掃我輩感慨意氣。何復子曰:欲超世者,不可無此一段志趣;欲維世者,不可無此一段議論。」想一想我們自己是否有那種憑藉技能或武力而獲得名利的僥倖心理?我們自己是否知道這樣的事實以後空發感慨卻仍然「尚力」而不「尚德」?我們是否有「尚德」的志趣?我們是否盡了為民造福、利益群生的君子之責?
※人生有三件美事,讀書、交友、穿行於山水之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7
 樓主| Blue Ivy 發表於 2006-10-16 05:36 | 只看該作者
原文:
14.6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1)?未有小人而仁者也(2)!」
註釋:
(1)君子:有道德修養的人。不仁者:在一般人看來不符合仁德的事。夫:語氣詞。(2)小人:道德修養不夠以及缺乏道德修養的人。
譯文:
孔子說:「君子可能會有不符合仁德的事吧?沒有見過小人卻能符合仁德的!」
說解:
沒有仁德,即使有道德修養也就根基不正,不能說是真有道德修養,因此,根本就不能算是君子,否則便是偽君子,或者對對君子之詞的濫用。君子必須有仁德,但是,可能因為修養還不算高,所以,不一定會完全沒有不符合仁德的事,卻絕不應該是知道不符合仁德卻明知故犯,而且既然是君子就應該是知錯就改的人。同時,君子做事,只是根據道義去做該做的事,所做的事有時是他人一時之間難以理解的,甚至會被誤解的事,因為一時難以理解或者被誤解,所以才被認為是不符合仁德,但是,君子只管做事是否符合道義,而不能也不可能求得所有人都能馬上理解、完全理解。
如果有仁德的修養,也就符合了君子之道,沒有仁德修養的人,當然也就是小人。君子之心,必須是以仁德為依據的;君子之行,應該是發自仁德之心的。小人之心,不以仁德為依據,或者依據個人的感情好惡,或者依據名利得失;小人之行,常常被個人情感所左右,常常被名利得失所左右。小人不是沒有利人之行,但是,這種利人的目的是為了利己,而不是先有利人之心;在有名利可得的時候,在個人名利受到威脅或者失去的時候,因為沒有仁德作為依據,便可能會無所不為了。因此,既然是小人,就不可能有符合仁德之事。
君子不保持仁德之心,便必然淪為小人;小人能修養仁德之心,便能夠升為君子。不是說,我們生來必然就是君子,或者生來必然就是小人。能否成為君子,是我們每個人自己的事;有君子之修養之後,世人是否認可,那是世人的事,不是君子的事。張岱《四書遇》中說:「君子有日月之食,明見其不仁,故其仁自在;小人未嘗不假借名理,自附於仁,然正所以濟其不仁也。『未有』二字是決詞,是決不開小人以依傍之門,使小人有所遮飾也。」
※人生有三件美事,讀書、交友、穿行於山水之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8
 樓主| Blue Ivy 發表於 2006-10-16 05:37 | 只看該作者
原文:
14.7子曰∶「愛之(1),能勿勞乎(2)?忠焉(3),能勿誨乎(4)?」
註釋:
(1)之:指某個人。(2)勿勞:不使他幹活勞動。(3)忠:發自內心的忠誠。焉:同「之」。(4)誨(hui4):教導和勸諫。
譯文:
孔子說:「愛一個人,能叫他不幹活受勞苦嗎?發自內心地忠誠於一個人,能不對他有所教導勸諫嗎?」
說解:
蔡清《四書蒙引》中說:「愛不但父之愛子,兄之愛弟,士愛友,君愛臣民,師愛弟子,亦有如此者。忠不但臣之忠君,子亦有盡忠於父處,士亦有盡忠於友處,凡為人某亦有盡其忠處,但不必貫忠愛而一之也。」
「愛之,能勿勞乎」,說的是上對下的關係。父輩、兄長、君王(領導)、教師,都屬於「上」的範圍;子女、弟妹、臣民(下屬)、學生,都屬於「下」的範圍。上對下,首先要有慈愛之心,這是前提。但是,愛得過分,或者愛得不及,都不好。從父母與子女的關係來說,如果父母把一切事都替子女做了,不讓子女受累,似乎是子女非常愛的,實際上卻是對子女非常不利的,容易使子女形成依賴性甚至好吃懶做的習慣,具有了依賴性便會減弱個人能力的培養,形成了好吃懶做的習慣會失去道德修養。應該由子女做的事,就不應該由父母代替;應該由父母做的事,就不應該交給子女去做。越俎代庖,絕不是愛的表現;沒有愛作為前提,只使人勞苦,更是不符合仁道的。
「忠焉,能勿誨乎」,所的是下對上的關係。子女、弟妹、臣民(下屬)、學生,對父輩、兄長、君王(領導)、教師都應該具有「忠」的心態,這是前提。所謂「忠」,是說發自內心,然後言行合乎分寸。有了這個前提之後,才能去談「誨」,否則便不符合禮義。用真誠之心對待父輩、兄長、君王(領導)、教師,就不是為了討好他們,也不是要有意侮辱他們,那麼,當他們的言行符合道義的時候,我們就應該服從;當他們的言行不符合道義的時候,我們就應該加以指出,這裡給他們指出不符合道義的地方,也就是「誨」的表現。合乎分寸,就是要注意表達不同意見的態度、方法、程度,教誨不是替人拿主意、替人做決定,更不是替人辦事情,而是提出建議以供參考。發現他們不符合道義的時候,不能不加以指出,也不能把我們的意見強加於他們,指出錯誤的時候需要建設性的心態,而不是旁觀、破壞的態度。
※人生有三件美事,讀書、交友、穿行於山水之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9
 樓主| Blue Ivy 發表於 2006-10-16 05:37 | 只看該作者
原文:
14.8子曰∶「為命(1),裨諶草創之(2),世叔討論之(3),行人子羽修飾之(4),東裡子產潤色之(5)。」
註釋:
(1)為(wei2)命:擬寫外交辭令。(2)裨諶(bi4 chen2):鄭國大夫。草創:起草創作。(3)世叔:名游吉,鄭國大夫。討論:研究並提出修改意見。(3)行人:外交官。子羽:姓公孫,名揮,鄭國大夫。修飾:對文字加以增刪。(4)東裡子:居住在東里的子產,鄭國大夫。
譯文:
孔子說:「(鄭國)在擬寫外交辭令的時候,由大夫裨諶起草創作,再由大夫世叔研究而提出修改意見,由外交官子羽對辭句加以增刪,還要由大夫東裡子(子產)再加以潤色。」這是說擬寫外交辭令非常慎重。
說解:
一個國家的政令,包括外交辭令在內,都是直接影響到國家興亡、百姓命運的大事,所以,盡量避免任何細微的偏頗與不足,不能不非常詳審周密,不能不非常鄭重其事。這需要有專門的人來負責,又要經過幾位賢明之臣的分工合作,才能達到這個目的。就像鄭國的政令、外交辭令,要由子產負責,同時,有起草的人,有提出意見的人,有進行修改和增刪的的人,最後還要經過子產的潤色。朱子《論語集注》中說:「鄭國為辭命,必更此四賢之手而成,詳審精密,各盡所長。是以應對諸侯,鮮有敗事。」張岱《四書遇》引王元美的話說:「鄭國是子產執政。按《左傳》,裨諶三人皆子產所薦。叔向云:『子產有辭,諸侯賴之。』可見子產能用三子之長,不得概作四平。」
※人生有三件美事,讀書、交友、穿行於山水之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10
 樓主| Blue Ivy 發表於 2006-10-16 05:39 | 只看該作者
原文:
14.9或問「子產」(1),子曰∶「惠人也(2)。」問「子西」(3),曰∶「彼哉彼哉(4)!」問「管仲」(5)。曰∶「人也(6)。奪伯氏駢邑三百(7),飯疏食(8),沒齒無怨言(9)。」
註釋:
(1)或:有人。子產:鄭國大夫。(2)惠人:給民眾好處的人。(3)子西:此指鄭國的大夫公孫夏,字子西,是子產的同宗兄弟。(春秋時代的子西有三人,其中有一位是鄭國的,另兩位都是楚國的,朱子認為指楚國子西,錢穆先生《論語新解》認為指鄭國子西,此處採用錢先生之說。)(4)彼哉:如此而已,就是那麼一個人。(5)管仲:齊國大臣。(6)人也:比較合格的人。(7)奪:剝奪,減少。伯氏:齊國大夫。駢邑(pian2 yi4):地名,伯氏的封地。三百:指三百戶人家。(8)飯:吃。疏食(si4):粗疏的食物。(9)沒(mo4)齒:至死。
譯文:
有人問如何評價鄭國大夫子產。孔子說:「他是個能給民眾好處的人。」問如何評價(在子產之前治理鄭國的大夫)子西,孔子說:「如此而已。」問如何評價齊國的大臣管仲,孔子說:「是一個比較合格的人。他剝奪了伯氏在駢城的三百戶采邑(君王所封的土地,封地里民眾所繳納的租稅供他使用),使伯氏只能吃粗茶淡飯,卻至死沒有怨恨他的言辭。」
說解:
評判人物,無法得知其心中所想,因此,他的所作所為所產生的效果就是最為主要的依據了。鄭國的子產能夠使百姓得到好處,可以說做到了愛民。孔安國《論語集解》中說:「惠,愛也。子產,古之遺愛。」朱子《論語集注》說:「子產之政,不專於寬,然其心則一以愛人為主,故孔子以為惠人,蓋舉其重而言也。」能「愛人」的人是不是就是「仁人」呢?只能說非常接近「仁人」了,這已經是難能可貴的。為什麼說能「愛人」還不能等同於「仁」呢?因為「愛人」是達到「仁」的途徑,卻還不是說已經達到了「仁」這個目標。《孔叢子·雜訓》中記載:「縣(懸)子問子思曰:『吾聞同聲者相好,子之先君見子產時,則兄事之。而世謂子產仁愛,稱夫子聖人。是謂聖道事仁愛乎?吾未諭其人之孰先後也,故質於子。』子思曰:『然,子之問也。昔季孫問子游亦若子之言也。子游答曰:「以子產之仁愛,譬夫子其猶浸水之與膏雨乎!」康子曰:子產死,鄭人丈夫舍玦佩,婦女舍珠瑱,巷哭三月,竽瑟不作。夫子之死也,吾未聞魯人之若是也,奚故哉?」子游曰:「夫浸水之所及也則生,其所不及則死,故民皆知焉。膏雨之所生也廣莫大焉,民之受賜也普矣,莫識其由來者。上德不德,是以無德。」季孫曰:「善。」』縣子曰:『其然。』」對能夠惠及一方百姓的官員,應該是予以肯定的。
鄭國的大夫子西,孔子沒有明確地評價,但是,不評價也是一種評價。一般的解釋都是說「無足稱」,也就是說,不足以稱道,但也不足以貶低,只是普通人物而已。天下官員眾多,子產這一類官員能夠給百姓帶來好處的官員是值得稱道的,子西這一類的官員無大善也無大惡,管仲這一類的官員則有大善同時又有不可取之處。
孔子對管仲的評價是「人也」,也就是說是一個比較合格的「人」。《論語》中曾經說過「仁者,人也」,這是說「仁」是「人」所應當有的品德,但是,卻不能說「人者,仁也」,因為並非所有的人都可以算做「仁人」,所以,孔子曾經評價管仲是「如其仁」——劉寶楠《論語正義》引王引之《經傳釋詞》中的說法:「『如猶乃也』,此訓最當。蓋不直言為仁,而言如其仁,明專據功業言之。《谷粱傳》所云仁其仁者也。」又引俞樾《諸子平議》的說法:「謂《法言》是擬《論語》,其中所云『如其富,如其富,』,『如其智,如其智』,『如其寢,如其寢』,皆不予之辭。則『如其仁,如其仁』,蓋不許其仁也。言管仲但論其事功可也,不必論其仁也。』俞君此說,深得揚子《法言》之意,其與《論語》本旨,不必合也。」這裡,我們依據《春秋公羊傳》中對管仲「實與文不與」的態度來解釋,結合俞樾的說法:管仲是一個可以肯定的「人」,在事功方面確實表現了仁德的一面,但是,還不能算是完美的「仁人」。
為什麼管仲還不能算是完美的「仁人」?首先,《論語》3.22章中,孔子沒有肯定管仲的「儉」、「知禮」;14.16章和14.17章中,孔子所肯定的都是管仲的事功效果,而沒有肯定他是「仁人」。其次,《孟子·公孫丑上》公孫丑問曰:「夫子當路於齊,管仲、晏子之功,可復許乎?」孟子說,曾西在有人把他與管仲相比較的時候,「艴然不悅」說:「爾何曾比予於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專也,行乎國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爾何曾比予於是!」以此表示「管仲,曾西之所不為也」;因為管仲所行的是霸,結果是「管仲以其君霸」,在有條件而且有機會實行「王道」、「仁政」的齊國當時,管仲所行的卻是霸道。其三,管仲剝奪了伯氏在駢城的三百戶采邑(君王所封的土地,封地里民眾所繳納的租稅供他使用),使伯氏只能吃粗茶淡飯,卻至死沒有怨恨他的言辭,這是「執法公允」,當然應該肯定,但是,「執法公允」也不能就此斷定管仲就是「仁人」。最後,是不是「仁人」需要從內心所想和現實效果兩方面來說,任何人都無法得知管仲的內心所想是否符合仁德,因此,也無法直接說他是「仁人」。
※人生有三件美事,讀書、交友、穿行於山水之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11
 樓主| Blue Ivy 發表於 2006-10-16 05:40 | 只看該作者
原文:
14.10子曰∶「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1),易。」
註釋:
(1)驕:驕橫(heng4)。
譯文:
孔子說:「貧賤卻沒有怨恨,很難做到;富貴卻不驕橫,容易做到。」
說解:
沒有人會喜歡貧窮,所以,在貧窮的時候很容易產生怨恨,這是人的本能,是人的常情。本能與本性不同,本能需要外在的力量去發動起來,一旦發動起來,也就容易偏離本性。君子的修養,所需要的就是這種節制這種本能的發動,使它不至於偏離本性。如果沒有這種修養,就只能服從於本能,從而使我們被得失左右,被情感左右,被名利左右,內心中那種與生俱來的善良本性便可能完全被遮蔽了。如果修養不夠,就不可能有足夠的定力,從而使自己在貧富貴賤的波濤之中上下浮沉,在人生的大海中漂浮不定。修養使我們能夠在貧賤之時,可以心安地生活做事,心安才能使自己不至於頹廢,做事才能使自己有希望。修養使我們能夠在富貴之時,可以不驕不躁,善於節制自己,不驕不躁才能使自己保持平和的心態,善於節制自己才能防患於未然。
在貧窮的時候,在不得志的時候,能夠不怨恨,確實很難,但是,君子的修養,就是勉為其難。產生怨恨之情很容易,也很可以理解,但是,怨恨無用、無益,反而有害。然而,天下之人雖多,能夠完全符合君子修養的人畢竟不會太多,所以,執政者首先需要的是儘力避免使百姓陷入貧窮卑賤之中,要使百姓衣食無憂,這是執政者的責任,也是君子的義務。只顧使百姓富裕起來,並不是目的就達到了,因為富裕不一定使人心安,反而有可能因此而驕橫傲慢、懈怠奢侈,富貴之後如果不知道節制,要害人更容易,自我的墮落也更容易,所以,通過禮義教化來提高百姓的修養,增加君子的數量,才是根本性的解決方法。今日的貧賤,不一定明日仍然貧賤;今日的富貴,不一定明日仍然保持。貧賤的時候不怨恨,也就有未來的希望;富貴的時候不驕橫,也就可以避免未來的墮落。
※人生有三件美事,讀書、交友、穿行於山水之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12
 樓主| Blue Ivy 發表於 2006-10-16 05:40 | 只看該作者
原文:
14.11子曰∶「孟公綽(1),為趙魏老則優(2),不可以為滕薛大夫(3)。」
註釋:
(1)孟公綽(chuo4):魯國大夫。(2)為(wei2):擔任。趙魏:晉國大夫中的兩家。老:指家臣。則:就。(3)滕薛:兩個較小的國家。
譯文:
孔子說:「魯國大夫孟公綽,擔任晉國大夫趙氏或魏氏的家臣可以是一個優秀的人才,但不能擔任滕國或薛國的大夫。」
說解:
對一個魯國的大夫,孔子卻說,如果讓他擔任作為大國的晉國中兩家大夫的家臣會比較好,而擔任作為小國的滕國或者薛國的大夫卻不合適,是要說明什麼問題呢?要告訴我們什麼道理呢?
首先,一個人應該選擇適合自己才能的位置。孟公綽是一個性情恬淡的人,這樣的人不是想要有大作為的人,所以,擔任大國的大夫家的家臣比較清閑,不僅適合自己的性情,而且也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但是,如果要擔任小國的大夫,就有些不合適,因為小國的大夫需要處理很多煩瑣的事情,不僅不適合自己的性情,也難以做到最好。如果僅僅是不適合自己的性情,問題還不算太大,但是,不能發揮自己的才能,甚至難以把事情做好,就會影響國家百姓的命運,這就是大問題了。
其次,朝廷選用人才也要量才而用。朝廷選拔人才,既要考慮人才的性情,又要考慮到才能。任命一個性情恬淡的人來管理國家大事,可能會耽誤大事,不僅會對所任命的人是一種傷害,而且會對國家百姓不利。既對人才不利,又對國家不利,怎能不引起執政者的注意呢?朱子《論語集注》中引胡氏的話說:「知之弗豫,枉其才而用之,則為棄人矣。」
※人生有三件美事,讀書、交友、穿行於山水之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8 08:5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