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美刊:9-11事件並未改變世界政治格局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遺老級會員

Rank: 5Rank: 5

積分
1703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白頭翁 發表於 2006-9-14 10:4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06年09月13日 21:42[COLOR="DarkRed"] 新華網 [/COLOR]

  新華網專稿:5年前,在美國發生震驚世界的「9.11」事件后,世界政治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2002年,時任國家安全顧問的賴斯談及「9·11」之後的那段時間時說:「我真的覺得,「9.11」事件開始改變了國際政治構造板塊。」到目前為止,中國以及世界許多國家的學者都認為「9.11」事件確實改變了世界的政治格局,反恐成了美國全球戰略的頭等大事。這種改變不亞於1991年12月蘇聯解體對世界格局的衝擊。然而,美國《外交政策》雙月刊在9/10月號一期發表題為「那一天沒帶來太大變化」的署名文章,認為「9.11」事件沒有給世界帶來多大變化,世界的政治格局總體如舊。[B]唯一發生變化的是,美國以反恐為借口,加大了國防預算,除去美國本身比5年前更加安全了,世界其他國家卻都感到比過去更加不安全了。[/B]文章摘要如下。

  [B]9·11沒有開闢新時代[/B]

  我們曾被告知,世界將永遠不會再像從前一樣。但是,9·11真的改變了國際形勢嗎?儘管出現了喧囂和憤怒,但這個世界看起來基本上和2001年9月10日那天一樣。

  2001年9月11日,恐怖襲擊發生后,每個人都說,一切都改變了。這是一個歷史新篇章的開端。總的說來,我們擔心有些東西會停止。全球化肯定會慢慢停下來。由於各國政府都千方百計避免受到恐怖襲擊,邊界會經歷一場「復興運動」。全球貿易、資本和移民可能都不會再像從前一樣流動。隨著「文明衝突」意識越來越強,國家經濟將放慢增長速度。諸如旅遊和國際旅行等行業會遭到削弱。

  然而,如果你仔細看看9·11以來的發展趨勢,就會注意到,這個世界沒有發生多大改變。全球化趨勢沒有減緩,反而加快了速度。我們在那一年9月的那天早晨辯論的問題基本沒什麼改變。從廣泛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數據看,常量多過變數。而且,5年後的今天,美國對外政策的戰略清晰度並沒有比2001年9月10日有所增加。

  9·11事件並沒有開闢一個新時代。如果說有一天從此改變了這個世界,那是15年前即1991年12月25日。正是那一天,蘇聯最終解體,冷戰正式結束。從那一刻起,美國稱雄,世界均勢被打破。9·11事件是世界早已在10年以前進入單極的不均衡狀態的一種表現。9·11后的第二天,我們還是生活在冷戰後時代,我們現在依然生活在冷戰後時代,這正是問題所在。

  [B]衡量時代特徵指標沒變[/B]

  如果你9月11日身處遭受襲擊的兩個城市中的任何一個,你可能會收集一份當天的報紙。《華盛頓郵報》一則消息的大標題是「以色列坦克包圍約旦河西岸」。《紐約時報》頭版頭條的標題是「科學家們敦促要增加幹細胞的供應」,在報紙內頁,讀者也可以注意到一則小消息,題為「伊朗否認研製核武器」。那天早上(就在9·11恐怖襲擊前夕)報紙的標題表明,9·11之前我們關注的問題與今天關注的問題沒什麼太大的不同。

  全球經濟是表明全球並沒有開始一個更黑暗的新的時期的第一象徵。2001年9月10日,道瓊斯工業股平均價格指數以9605.51點收盤。9月17日紐約股票市場恢復交易后,只用了40天的時間,道瓊斯指數就再次突破了這個水平。美國出口額在2001年到2005年間依然不斷增加,全球貿易額也在增加。遭受沉重打擊的行業(諸如旅遊業)迅速復甦。人們的信心也迅速恢復,以至於我們並沒有因此而不再建摩天大樓。

  如何能解釋近年來反美情緒日益高漲呢?反美情緒現在變得廣泛而且深入,這是事實。不過,這並非是新近出現的問題。9·11前夕,歐洲人對美國總統布希的信任度比對俄羅斯總統普京只是略高一點。皮尤研究中心2001年8月進行的一次民調顯示,4個西歐國家的大多數人(超過70%)說奉行單邊主義是布希政府的特點。在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之前,它們就持有這樣的觀點。

  然而,早在布希上台以前反美主義就已存在。全世界都擔心美國的突出優勢如果變得太大,美國會主宰其他國家,這是反美情緒出現的根源。1983年,民調機構蓋洛普在巴西、英國、法國、日本、墨西哥和西德6國進行了一次民意測驗。這次民調結果表明,只有巴西人贊同美國政府的政策。同時,巴西、日本和墨西哥的大多數人都認為美國在全世界部署軍隊增加了發生戰爭的可能性。

  [B]改變的是美國國防開支[/B]

  2002年,時任國家安全顧問的賴斯談及9·11之後的那段時間時說:「我真的覺得這段時間就像是1945年到1947年的那個時期。那個時期發生的事件開始改變了國際政治構造板塊。」當然,很容易就把9·11看成是一個新時代的開始。然而,在它發生的10年前,國際政治構造板塊已經改變了。美國之所以成為9·11恐怖襲擊的目標,是因為它被認為是全球霸主。

  9·11襲擊事件並沒有改變力量對比。相反,只是加劇了美國和其他國家本已存在的一些分歧。或許,因9·11而發生變化的是五角大樓的預算猛增。美國的國防開支預算在2001年到2006年間增加了39%。2001年美國軍費開支為3250億美元,相當於排在美國之後的14個國家的軍費開支的總和。到2005年,美國的軍費開支,比排在其後的14個國家的軍費開支總和還多1600億美元。

  五角大樓如此大幅度地增加軍費開支,為美國的反恐戰爭及入侵阿富汗和伊拉克的行動提供資金。有些人會認為,這些戰爭及支持這些行動的美國對外政策已使這個世界變得更加危險,變成對任何人(除了美國人)來說都更加危險的地方。回頭看看2001年9月12日到2005年12月31日這段時間,全世界共有18944人在恐怖襲擊中喪生,其中只有8人是在美國領土上喪生的。(完)

1萬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遺老級會員

Rank: 5Rank: 5

積分
17031
沙發
 樓主| 白頭翁 發表於 2006-9-14 10:41 | 只看該作者
[B][SIZE="5"][COLOR="DarkRed"][CENTER]全世界反思后9-11時代 大國合作出現新支點[/CENTER][/COLOR][/SIZE][/B]

2006年09月14日 08:24 環球時報


[CENTER]「9·11」紀念日,一名美國兒童穿過一片國旗的海洋。[/CENTER]

  9月11日,世界迎來「9·11」五周年紀念高峰,各國以不同的方式反思5年前的那場災難及其帶來的影響。中東《生活報》評論說:「5年來,阿富汗的局面糟糕透頂,伊拉克更是血雨腥風,巴勒斯坦四分五裂,黎巴嫩風雨飄搖」,「美國總統布希幾天前宣布美國成功地將反恐戰爭移到了本土以外,而美國的盟友歐洲則叫苦不迭,馬德里、倫敦的恐怖爆炸,德國和其他歐洲國家面臨的多次恐怖襲擊陰謀,都在不斷印證反恐戰爭的形勢一團糟。」

  美國:變安全了嗎

  10日,美國總統布希和夫人勞拉來到紐約世貿中心遺址,參加了向遇難者敬獻花圈的儀式。隨著風笛樂隊哀緩的音樂,布希夫婦沿斜坡走下遺址大坑,將一個紅白兩色的花環投入到「紀念水池」中。

  美國官方早在一周前已經開始大打「悲情牌」,潛台詞就是「安全」,即反恐戰爭5年來,美國變得「更加安全」了。但普通美國民眾紀念「9·11」,反思的成分大大多於哀悼的成分。更多的美國人認為,布希政府的反恐戰爭並沒有取得預期效果,美國並沒有變得更加安全。據美《外交》雜誌最近對100多名反恐專家的一次調查,84%的專家認為,美國沒有贏得反恐戰爭。據CNN報道,紀念日當天,美國在一架客機上發現了可疑包裹和手機,要求這架從亞特蘭大飛往舊金山的客機緊急改飛達拉斯。

  阿富汗和伊拉克:依然是反恐前沿

  作為反恐戰爭的前沿陣地,駐阿美軍在喀布爾紀念了「9·11」五周年。駐阿美軍司令表示,塔利班、「基地」恐怖勢力依然困擾著這個國家。11日,為死於自殺式襲擊的阿省長塔內沃爾舉行的葬禮上,又發生一起自殺式爆炸襲擊事件,造成至少6人死亡。

  巴基斯坦《每日時報》11日在頭版爆料說,美國的特種部隊已經得到授權,必要時可以進入巴境內追剿本·拉登。巴《黎明報》11日在頭版刊發了題為《巴基斯坦仍然是美國的重要盟友》的報道,還引用美國副總統切尼的話說,「由於巴政府堅定地支持美國反恐,從而引起國內極端勢力的不滿,穆沙拉夫總統每天去上班就彷彿是把脖子套進了繩索。」

  伊拉克又在爆炸中度過了「9·11」紀念日,又有11個無辜平民死於自殺式襲擊。在伊拉克,自殺式襲擊已成為家常便飯。不過,作為美國「9·11」反恐戰爭的成果——伊拉克前總統薩達姆11日出庭受審,面臨的主要指控是1988年下令對庫爾德人實行種族滅絕政策。

  薩達姆政權倒台已3年,但並沒有給伊拉克帶來安寧,這裡成了「基地」新的根據地,成了「基地」在實戰中培養武裝分子,然後派往世界各地的「大學校」。

  中東: 「基地」頭目紛紛播發新錄像

  11日,「基地」組織二號人物扎瓦希里再次在錄像中「現身」,警告美國的盟友——以色列和海灣地區阿拉伯國家將成為下一個受襲擊的目標。一個聲稱是由「基地」組織播發的錄像也在互聯網上亮相,錄像播出了身穿黑色長袍的拉登與其他骨幹分子在一處山區營地的鏡頭,看上去是在策劃「9·11」對美國華盛頓、紐約等地的恐怖襲擊。一位身份不明的解說員在錄像中說:「『9·11』襲擊策劃不是在計算機或雷達前完成,也不是在軍事指揮中心完成,而是在充滿兄弟情誼和獻身精神的環境中,藉助神的保護完成的。」這一切都證明,拉登活得好好的,仍然是「基地」組織的靈魂人物。

  阿拉伯衛星電視台還在海灣、北非和居住在海外的阿拉伯人代表中進行了廣泛的抽樣調查。結果顯示,超過一半的調查者認為,拉登本人在「9·11」事件前後的形象和影響並沒有太大的變化。大多數人認為,拉登領導的「基地」組織要想建立泛伊斯蘭帝國的意願是不可能實施的,也是不切實際的。不過,也有不少人認為,拉登通過「9·11」塑造了自己的形象,他現在成了阿拉伯和伊斯蘭世界「最響亮的人物」。

  歐洲:反恐戰爭讓人越來越困惑

  英國的紀念相當低調。11日,英國沒有組織任何大型的官方紀念活動,只有67名英國遇難者的家屬在美國駐英國使館附近的紀念花園舉行私人悼念儀式。這一天,英國首相布萊爾去了黎巴嫩。

  英國《泰晤士報》評論說,世貿雙塔留下了長長的陰影,越來越多的英國人認為,英國變得越來越不安全。英國廣播公司的分析文章《「反恐戰爭」迷失了方向》說,這場反恐戰現在變得越來越令人困惑。法國《世界報》在「9·11」之後第二天發表文章說:「現在我們都成了美國人」。但最近在倫敦舉行的一次示威中,示威人群打出了這樣的標語:「我們現在都成了真主黨」。美國推翻了塔利班政權,但西方以及世界其他地區的公共場所都被籠罩在恐怖之中。

  「9·11」改變了世界什麼

  「9·11」到底改變了世界什麼,各國媒體和專家學者也一直在反思。

  第一,「9·11」在一定程度上徹底改變了美國。俄《生意人報》強調,「9·11」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美國人的精神面貌,改變了美國與世界的關係。布希總統將作為「9·11總統」被載入史冊。俄羅斯著名學者謝爾蓋·卡拉甘諾夫指出,「9·11」后,美國號稱世界領袖,卻多次遭遇失敗。美國現在又迅速患上了「伊拉克綜合征」,由於國際威信大跌,美國將有6-8年時間在動用武力和推行積極外交政策方面被束縛住手腳。

  第二,「9·11」改變了世界。俄《報紙報》評論稱,5年前發生的「9·11」恐怖事件毫不誇大地說改變了整個世界,很多人將這一天視為新時代——國際恐怖主義時代的新起點。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反恐怖研究中心主任李偉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9·11」給國際政治、國際關係的演變增加了很多新的變數。冷戰結束以後,世界幾大國之間的關係一直處於不斷的分化、重組過程中,幾個大國還存在著冷戰的慣性。但從這一天開始,世界從此劃分為另外兩極——「民主價值觀的世界」和「國際恐怖主義的世界」。 俄一些媒體認為,「9·11」后,國際關係的可操控性削弱,局勢日益混亂,且這一勢頭正在迅猛發展。

  第三,「9·11」給許多國家帶來了機遇。李偉認為,「9·11」對美國造成的巨大衝擊,使美國重視現實的非傳統安全威脅,而把大國戰略競爭的矛盾置於第二位。這無形中給大國之間相互借重、相互合作提供了一個新的支點。大國之間在反恐問題上的合作成為改善其他領域關係的催化劑,美俄、中美關係出現好的發展勢頭,美國與其盟國之間的分歧淡化,大國間出現了緩和與合作的氛圍。俄學者卡拉甘諾夫就認為,俄是「9·11」事件的受益者,這首先是政治上受益良多。「9·11」后,俄與西方關係發生深刻變化,為俄近幾年發展提供了良好外部環境。「9·11」使俄變成了超出其經濟規模影響的世界大國。「9·11」后美國打垮塔利班,如果不是這樣,俄可能今天就要面對一個越來越不穩定的中亞,但現在中亞並未發生內戰,伊斯蘭化也沒有加強。卡拉甘諾夫強調,「9·11」效應還將持續一段時間,今後的3—5年,形勢還將對俄有利。本報駐外記者聯合報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24

主題

4762

帖子

1139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倍可親智囊會員(十八級)

Rank: 4

積分
1139
3
cyf81287726 發表於 2006-9-16 09:00 | 只看該作者
謝謝分享!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5 06:0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