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問梅消息

[複製鏈接]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Blue Ivy 發表於 2006-9-8 19:2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問梅消息


    梅蘭竹菊並稱「四君子」,是人品高潔的象徵,常常成為文人畫家藉以自比的繪畫題材,也是歷代文人墨客吟詠描繪的對象。不光是文人雅士,就是在民間,它的知名度也很高,老百姓都知道,用一句現在時髦的廣告語說:地球人都知道!也許老外會把梅花說成美花,那都是諧音惹的禍。

    你要問杜甫就有好多人不知道,我年近90的祖母就不知道,沒準她能聽成「豆腐」,但她知道梅花。小時侯我問祖母,梅花是什麼東西?祖母正在做針線活,就隨手拿起一隻綉有梅花的鞋墊給我看。噢,我說我明白了,原來梅花就是鞋墊。祖母對我很失望,又拿起剪刀,用窗花紙隨手剪了幅梅花的窗花。噢,原來梅花就是窗花。祖母對我更失望了。我說這個故事,不是想讓大家知道我小時侯有多笨,只想說明梅花的名氣大,我不識字的祖母不但知道,還能舉一反三。

    冬天到了,論壇里寫梅花的詩也逐漸多了起來。在歷代關於梅花詩詞裡面,名氣最大的要數毛的「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連小學生都能背誦如流。不過稍有文化的人,說起梅花梅花詩詞,還是會想起"驛外斷橋邊"的。但是這首詞在中學課本里,作為封建沒落的產物,依附在毛的那首詞後面,作反面陪襯。讓人們看看,統帥「百萬雄師過大江」的偉人氣度,那陸遊的詞只不過是可憐兮兮的小文人小情調。

    我也寫不了那種大氣派的詩詞,只能在可憐兮兮的小文人小情調里自我陶醉。古風雅韻里也時常有人諷刺這種小情調的泛濫,我想這大約是受毛詩的影響太深了的緣故。那個時代的人不讀古人的舊體詩詞或者是讀不懂,就只好讀領袖的舊體詩詞。的確,領袖的詩詞要好懂的多,那種氣派也著實能令人情緒激昂。但是氣派是有了,卻無香氣,像一隻插在山崖的塑料花。「她在叢中笑」,「我得兒意個笑,得兒意個笑」,得意地笑什麼呢?我是塑料的,我凍不死,你們傻啊,傻啊~~~~~~

    那時候小,老師在課堂上把王安石和陸遊的詩詞解的了無情趣,所以很長一段時間對古人的梅花詩詞沒什麼好感。直到後來讀到金農詠梅詩畫才知道,什麼是詩意。他曾有一句話深契我心:「雀喳喳地吹香到我家,一枝照眼,是雪是梅花?」有聲有色有香,不覺把人引入一個真實的詩意的境界。

    金農,杭州人,清代「揚州八怪」之一。50歲始學畫,人們稱其「涉筆即古,脫盡畫家之習。」居揚州賣畫時間最久,藝術創作成就也居「八怪」之首。金農是杭州人,從小研習書文,文學修養甚高。30歲左右他來到揚州,揚州以它當時的繁華、秀麗讓金農視為自己的第二故鄉,直到老死。

    「揚州八怪」是清代中期富有傳奇色彩的、活躍於揚州一帶的畫家群體,他們以與正統繪畫截然不同的畫風、與官方文人畫家千差萬別的生活方式,成為清代繪畫史研究的重要課題。在這些畫家中,一般人很容易想到鄭板橋,而金農卻幾乎無人知道。鄭板橋擅畫蘭竹,俗氣頗重,字也俗,什麼「六分半書」,不過一個噱頭而已,「亂石鋪街」更是不講章法的另一種謊言。要說畫蘭花,古往今來還是八大山人畫的最好。至於鄭說什麼「衙齋卧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我到現在也沒明白,這竹葉兒發出的聲響和民間疾苦有什麼必然聯繫?那梅花又和革命家的氣質都什麼關聯呢?

    風雅就是風雅,疾苦就是疾苦,我最討厭拈酸做醋的舊式文人的做派。有時候我不得不為世俗的淺薄感到無奈。像鄭板橋、張大千這樣會搞噱頭的人,往往能被人口頭傳誦千古,而金農、黃賓虹這樣的真正高人逸士卻鮮為人知,甚至生前窮困潦倒。

    說到畫梅,在中國繪畫史上,我認為以金農的梅花最好。他畫梅,「以梅為師」,曾在恥春亭旁栽下老梅三十株,冒著風雪反 復揣摹梅枝的正反轉側、疏密穿插 的生動情態,或踏冰尋察江岸野梅,呵寒揮毫,以求「戲拈凍筆頭,未畫意先有」的境界。他潛心研究了同為「八怪」的汪士慎和高翔的梅花,認為汪繁、高簡,於是他便在「不疏不繁之間」創造自己的梅花形象。蔣寶齡在《琴東野屋集》中寫道:「冬心(金農)畫梅多野梅,瘦枝如棘畫繁開;淡墨暈花清有神,蕭散特過王與辛」。 「瘦枝如棘」是金農梅花枝幹的最大特點。而枝幹的交錯纏繞是典型的文人「病梅」,不是大自然中的梅花,不屬於金農的審美追求。在技法上他 博採各名家之長,參以自己古拙書風的金石意趣,形成瘦如飢鶴、清如明月、崛如虯龍的獨特風格,畫中或古香滿幅,或寒氣襲人。並題六言詩「數樹梅花破俗,冷香恰稱清貧」。

   他的故宮藏在《梅花圖軸》題詩中曰:
                硯水生冰墨半干,畫梅先畫晚來寒,
                樹無醜態香沾袖,不愛花人莫與看。
    可見他畫梅求表現一個「清」字,他的詩也是如此,曾有句曰:清到十分寒滿地,始知明月是前身。可見,「清」是金農梅花美學思想的最大特點。也說明:賞梅不在色,貴在暗香。

    北京的天氣依舊乾燥,不知什麼時候落雪,也不知京城裡何地是賞梅的佳處。我已與人相約,在京城落第一場雪的時候去天壇賞雪,不知在那裡可以見到梅花否?
※人生有三件美事,讀書、交友、穿行於山水之間※

27

主題

1685

帖子

361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留學海龜(十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61
沙發
丁巳 發表於 2006-9-9 17:24 | 只看該作者
NICE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1 17:2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