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華爾街:年薪高 分紅多 學歷不重要

[複製鏈接]

1185

主題

2795

帖子

1922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留學海龜(十四級)

Rank: 4

積分
192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zzyzx 發表於 2006-8-30 06:5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據環球時報報道:一名急於致富的美國青年在一次聚會上,碰巧遇上了美國最著名的投資家、億萬富翁巴菲特。年輕人一看機不可失,就斗膽上前求教:「巴菲特先生,像我這樣的年輕人,在美國入哪一行賺錢最多最快呢?」巴菲特笑笑說:「很多聰明的年輕人都問我這個問題,我只能一隻手捏著鼻子,另一隻手指向華爾街。」巴菲特雖然不喜歡華爾街的「銅臭味」,但他不得不承認,華爾街仍是實現發財夢的最佳途徑之一。華爾街,這條位於紐約曼哈頓島南端的小街道不但吸引了許多美國的精英分子加盟,每年還吸引了成千上萬名來自全世界各地的圓夢者。

各路英才匯聚華爾街圓夢

華爾街這條不起眼的街道控制著世界上70%至80%的金錢,它所導演的悲劇、喜劇、醜劇和鬧劇,既與國際風雲相連,也與每個人的利益息息相關。

美林證券公司負責投資管理的華裔副總裁詹濤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小小的華爾街總共有數千家各類金融機構,許多大公司和國際跨國集團總部也設在這裡,在此從事金融工作的員工,最多時有40多萬人。受「9·11」恐怖襲擊影響,人數一度減少到20萬人,最近恢復到30萬人左右,而且人數還在繼續增長。

詹濤認為,許多美國精英,甚至許多外國精英投身金融業,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金融國際化是大勢所趨,資本流動範圍越來越廣泛,流動速度越來越快;二是金融業在美國是獲利最大的行業,它的凈利潤率普遍在30%左右,在華爾街,2004年個人紅利最高者達到2000萬美元,各公司發放紅利總額約為 159億美元。這比製造業、零售業和其他產業的2%至5%的回報率高出許多倍,自然吸引力極強。即使是剛從大學畢業的投資分析師,年薪也在6.5萬美元,如果是商學院畢業的學生,年薪可達8.5萬美元,年終紅利可分11.5萬美元。所以那些經營不善的公司,很難留住人才。美國斯科特證券公司負責人斯科特表示,金融界之所以吸引精英人才,是因為管理這些財富的證券公司需要大量的研究人才,如果一個大證券公司沒有研究部門,那就不會有好的投資建議,也就很難會吸引到比較大的客戶。

華人聰明、數學成績好,很容易在華爾街找到機會。在華爾街從事金融的華人可用成千上萬來形容,有的人甚至在四大證券公司里位居高位,掌管著上百億美元的資金。但從整體上來看,目前絕大多數華人還是從事金融分析、資料統計、評估等「定量分析」工作,他們的角色多是配角,只是提供諮詢報告,能真正進入決策層的實屬鳳毛麟角。

目前管理20億美元資金的紐約避險基金執行長黎彥修今年 41歲,1988年來美攻讀統計學博士學位,1991年畢業后在華爾街從事投資研究。2003年黎彥修在美創立前沿基金管理公司,在過去2年裡他的公司的業績增長都在15%以上。他說,他當年來美國的目的只是想學習美國的先進經驗,從未想過會成為美國的一名基金經理。憑著紮實的數學功底,他還是在華爾街站穩了腳跟。作為主管,他的業務遍及全球各地。目前,他在半夜裡經常會被電話吵醒,就幾億美元的調動迅速地做出決策,他戲稱自己「24小時都處於工作狀態,太陽從來都不落山」。

英雄莫問出處

在華爾街有一句行話,那就是管理的最高階段是關係學,其次是行業學,最後才是產品學,單懂得數學和金融是遠遠不夠的。從華爾街的內部構成來看,數學專業出身的人不超過30%。而那些原來學習工程、機械、化工、能源、生化等專業知識的人才,改行從事金融常常會有更加出色的表現,所以華爾街信奉「英雄莫問出處」的信條,複合型人才在這裡最受歡迎。分析人士指出,美國對移民的態度比較寬鬆,而且個人發展的機會多,有利於精英們取得成功。

在華爾街,只有發財才能成為故事,沒有人會記得那些失敗者,也沒有人記得你的身份。住在曼哈頓第3大道的布魯克早年投資10萬美元買石油股票賺了150倍的錢,45歲時乾脆辭職回家當了公寓管理員。他後來又閑得無聊,通過買畫、賞畫逐漸變成了「藝術家」。

布魯克表示,在華爾街發財的並不都是學金融的,美國人從事金融工作的很多,但真正能發大財的不一定是學金融出身的。比如,美林證券高級投資經理魯山斯基出身貴族世家,他對理財非常感興趣,雖然學的是音樂和經濟,但到華爾街轉行搞金融后,很快就進入角色,目前在能源領域掌管著7億多美元的業務。與魯山斯基相反,他的夫人雪麗則出生在新澤西州紐瓦克的貧民區。她自強不息考上哈佛大學,從哈佛大學畢業后也躋身了華爾街,目前在美林證券公司擔任部門經理,手中掌管著9億美元的對沖基金。

這麼多人搞金融不一定是好事

美國是個 「人人都想投資」的社會,紐約華人早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初就開始投資股票,華人樂於儲蓄和投資的習慣造就了一個巨大的市場。儘管競爭激烈,但華人證券商有語言和文化優勢,在美國金融市場還是佔有一席之地。紐約下城唐人街高隆股票公司負責人黃先生說,在1970年買下這家公司時,紐約唐人街還沒有第二家。黃先生說,美國的大證券公司往往有 1萬多個經紀人,因此效率非常高。華人證券公司的優勢是語言基礎,隨著中國經濟發展和財富積累,中國的財富必然會以資金、不動產等形式在國內外表現出來,如何對這些財富進行有效管理,如何讓這些財富保值,如何進行投資使這些財富增值,這些都給了華人經營的證券公司以發展的機會。

專家分析指出,其實這麼多人都去搞金融並不一定是件好事。一方面,社會的方方面面、各行各業的發展都需要優秀的人才,金融業吸引了眾多精英,不利於其他行業的發展和社會的整體進步。另一方面,從事金融行業的高回報吸引眾多學生前往,容易在學生中助長「急功近利」的心理,使得讀書的目的功利化,這不利於人才的全面培養。專家擔心,這樣發展下去,會給美國和世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1-24 12:3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