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從銀行拒貸助學貸款看中國大學教育的悲哀

[複製鏈接]

427

主題

451

帖子

490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雙料碩士(九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9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tslk78 發表於 2006-7-28 10:5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日前,教育部舉辦新聞發布會,既然是新聞發布會,一定是有新聞聽的,這不,有關方面負責人在說到大學生助學貸款一事時提到曾有40%的申請人被銀行拒絕。對於銀行而言,這事兒說起來不新奇,提出貸款申請就同時存在被否決的可能,審批的幾率籠統地說就是一半一半吧。對政府官員而言也很正常,反正貸不貸款是銀行的事兒,政府提供項目,決策交給銀行,市場經濟,大市場,小政府。但對新聞工作者而言,這事兒就有些新聞意義。
按理說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大學生是國民素質相對較高的群體,現在各銀行都把高校尤其是名校作為重點營銷對象,目標其實盯著的就是這批未來的精英。就這麼一批人,申請助學貸款卻有高達40%的被拒率,這背後一定有什麼文章。於是有記者就向官員提問啦。問題很清晰:「為什麼這個比例這麼高?被拒絕的主要原因是什麼。」而官員的回答則很原則:「第一,一部分學生是本身條件不夠,第二,在一些地方的學校開展助學貸款開展的比較緩慢,這是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官員說話講原則是對的,但這問題回答了跟沒回答一樣。當然記者問官員本身就找錯了對手,拒絕貸款是銀行拒絕的,又不是官員拒絕的,官員並不一定必須知道真正的原因。但既然記者關心,就應該弄個水落石出,因為即便在我羊眼裡看來,這背後一定有什麼文章。
就我看來,大學生貸款本身就是幫助大學生完成學業而設計的,只要是正規全日制在校大學生,學業上有需要,就沒有什麼特殊的原因說條件不夠。如果一個大學生有貸款需求而銀行認為不符合條件,要麼就是政府關於大學生貸款的條件有問題,要麼就是銀行關於助學貸款的理解有問題。大學生的真實身份應該是其申請此類貸款的唯一條件。而一些地方開展的比較緩慢,這話更不是理由。現在銀行銀業務都急紅了眼睛,如果是好業務,銀行還不打破頭?居然出現一些地方推行比較緩慢的事情,這中間的蹊蹺怕政府官員明白,學校明白,銀行更明白。
據我所知,為推行大學生助學貸款,各地政府是相當頭疼的。上頭壓力很大,把助學貸款的落實當成地方教育當局工作業績的重要指標項,而到了學校,落實貸款銀行也是學校領導的重要考核指標,一些學校領導為落實貸款銀行的事情頭髮沒少掉。你要是看見一些學校校長最近頭髮比較稀疏了,你千萬不要以為是進行科研費盡了腦子,十有八九是落實不了助學貸款銀行,烏紗不穩,急出的毛病。
那麼回頭說銀行,這麼好的客戶群體,為什麼銀行就不願意干呢?特別是政府還有貼息,政府都看好,銀行偏偏不買單,這也太不給村長面子啦。其實銀行作為商業經營者,對問題的看法實際地多。助學貸款不管貼不貼息,最終是要本金是要回收的,而回收的來源就是貸款的學生。現在給不給貸款,關鍵因素在於學業能不能完成,完成了學業能不能就業,就業了收入能不能保障日常生活並有節餘,即便有節餘還要看個人的誠信狀況,也就是貸款人有沒有良好的還款意願。
問題出來了。對於多數學生而言,完成學業怕是不成問題的,但完成學業跟就業是兩回事。現在大學生就業問題是比大學生貸款問題還熱門的話題,就是名牌院校的學生大學畢業也未必能找到工作,更不用說學校一般、專業不理想的學校啦。銀行一旦把款放出去,學生畢業即失業,這還貸的問題就成了空中樓閣。
如果說是學生就業不了,銀行也還能從人道主義的角度給予理解-當然如果能準確判斷一個學生就業會出現問題,斷然是不會也不應該放款的,銀行畢竟是商業機構而非救助機關,但如果學生畢業也就業啦,但由於個人誠信問題或其它個人理由拒絕還款,那銀行就更無法忍受,但事實上,實踐的結果是,大學生貸款違約率嚴重高於一般貸款違約率,而且,其中絕大多數跟就業並無根本性關聯,說到底,大學生的誠信狀況並不讓銀行放心。
這就是天大的問題。我們一直叫喊著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立誠信社會,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就有誠信的觀念,但是,幾千年歷史積澱到了今天居然成為最令人頭痛的事情。社會誠信度不高成了中國為世人垢病的主要問題。很多時候,我們將希望寄托在新生一代,寄託於當代教育,寄託於自以為的天之嬌子,但結果卻相當讓人失望。大學教育本身並沒有從育人的角度出發,而更多的是灌輸理論、技巧。大學生道德缺失的問題嚴重影響著大學教育的形象,也影響著大學生的社會形象。這不僅僅是一些地方院校的事情,包括數一數二的北大清華、包括培養靈魂工程師的師範學校,視野所及,無不存在同樣的問題。
大學可能都還記得,今年初某銀行將一批某石油大學的畢業生告上法庭,表面上看,學生們找出的理由是貸款的還款方式不合理,導致多付利息,但本質上卻暴露出學生法律觀念的淡薄、道德修養的低下、思維方式的偏激。具體當時銀行怎麼於學生辦理的貸款我自然無法知道,但肯定不是銀行逼著學生貸款,這從各地銀行對此類貸款態度就可以預知。既然你貸了款,而且簽訂了合同,你就負有履約還款的義務,這其中一些條件是否最有利於借款人,只要不是違法的,借款人都只能認了。銀行有銀行不地道的地方,但銀行也有銀行的理由。雖然按揭還款可以有多種選擇,但這是一個大的產品項下若干個小的產品項,雖然可以這樣設計產品,但我不提供此類服務,這是銀行的一種商業選擇,用事後或同類產品大項下的不同小項進行比較,這本身就有不合理地方,而憑此就想推翻與銀行簽訂合同,這也太不把法律當法律啦。即便合同中有不合理的地方,正確的做法是找銀行協商,甚至主動找法律討公道,而不是選擇賴帳,但他們只所以選擇賴帳,只能說明在沒有法律意識的同時,也沒有基本的道德觀念,而咬定一點,對自己不利的就是不合理的,這種偏狹的思維方式,現在可以跟銀行玩無賴,將來工作中也勢必處處碰壁。當然,如果銀行能考慮助學貸款的特殊性,在還款方式上表現出更多的靈活性,對借款人的利益更多地考慮,對商業銀行的社會形象勢必產生是一個良好的影響。
其實,大學生信用觀念淡薄、道德缺失的事情早已引起社會的關注,就羊所知,某發達地區銀行曾經試圖開辦一種新業務,提供小額信用貸款,幫助應屆大學畢業生安家。銀行的出發點是通過小額安家貸款培養一批高素質的客戶,這些都是有明確的工作單位的畢業生,如果在正常情況下,其一、兩個季度的收入就可以覆蓋全部貸款,但結果呢,還是出現幾乎100%爛帳。為了培養客戶付出如此代價,這事情說起來是銀行悲哀,但接受了多年系統的高等教育、有了一份條件不錯的職業的大學畢業生,為了一兩萬元的利益,竟然不顧及自己及學校名聲(據當時媒體報道,貸款的條件就是將畢業證留置在銀行)又何嘗不是大學教育悲哀、中華民族的悲哀呢?為一二萬元違約傷害自己的信用記錄,這種恥辱絕對不亞於為斗米折腰。
說到這裡,我想銀行為什麼不積極推動大學生助學貸款的原因已經無需再向有關方面的領導求答案,這如果當成領導口頭的答案,會讓領導面上無光的,而且,如果媒體把這原因曝光,恐怕銀行連面子上的理由都不再找了,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從此也就畫上了句號。不過,不管領導嘴上說不說,銀行之所以會說一些學生不符合條件,一些地方只所推動此業務比較緩慢,問題不在政府,也不在銀行,在於學生本身,而在於大學教育。至於有關方面新推出的利息負擔方案、50%的不良貸款代償方案,這對銀行而言都是沒有意義的承諾。如果事先明知有一半貸款無法回收,再發放這樣的貸款,就是銀行願意,股東也不會願意。

附錄:摘自網易新聞的新聞發布會片段

[中國青年報記者]:第一個問題,你剛才介紹中說到不是所有人申請貸款就能夠獲得貸款,從99年實施助學貸款以來,大約40%的學生被拒絕,沒有獲得貸款。即使在04年6月份實行新機制以來大概有27%的學生沒有獲得貸款,我想問一下為什麼這個比例這麼高?被拒絕的主要原因是什麼。如果沒有獲得貸款他通過什麼途徑完成學業。
[張光明]:2004年以後新政策、新機制推行以來,獲得貸款學生的比例大幅度在提高,但是仍然有27%的學生,申請了貸款沒有拿到貸款。這也是事實。我們進行基層調查的時候發現是有這麼幾個原因造成的,第一,一部分學生是本身條件不夠,第二,在一些地方的學校開展助學貸款開展的比較緩慢,這是發展不平衡的問題,特別是基層地方,高等職業學校、高職學校工作進展很慢,所以有一部分比例學生沒有獲得助學貸款,這也是我們往下推動工作的重點。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7 04:5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