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35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京城頑童眾生像

[複製鏈接]

803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吃飽了混天黑

Rank: 5Rank: 5

積分
1513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Unknown 發表於 2006-7-17 08:2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1/西四小紅樓
文革初期京城大批中小學生無學可上, 如同脫韁之馬四處遊盪, 游野泳上冰場, 養鴿子養熱帶魚, 逮蛐蛐抓蟈蟈. 也有躲在家裡看閑書背唐詩練字兒畫畫的. 當時很多家長都是不翼而飛, 孩子都得靠「生活費"苦度時光, 1966年以前北京市領取生活補助費的標準一般廠礦為平均每人每月收入低於8塊錢, 大小機關及高校一般為12塊。而文革時的生活費大概與此持平, 聽說極個別的大衙門也有發到24塊的. 沒有錢還想玩兒出點兒花樣來, 就真得費一番周折. 尤其是玩兒半導體, 當時西四丁字路口附近有一家由北京市電子工業局開的處理品門市部, 是一棟3層小紅樓。每天早晨6-7點鐘, 一大幫衣衫不整的半大男孩就在這門前排起了長龍, 9點鐘一開門兒, 人們就發瘋似的往裡奔, 運氣好的就能買著寶貝。這些玩意兒有的是論斤稱, 象電阻,灰頭土臉沒有標誌大小不一外搭缺胳膊短腿兒, 從幾瓦的龐然大物到最實用的八分之一至十六分之一瓦的都有, 或是各色電容。而二極體三極體一般一至兩毛錢一隻, 硅管兒鍺管兒放大整流的都有。這電阻拿回家后先得清洗, 然後按瓦數和阻值分類, 有的還得上漆. 而三極體有很多都有一級是擊穿的, 只能當二極體用. 有時候為了挑一對匹配的推挽管兒 (作當時時髦的4-6管兒收音機) 就得1-2個禮拜放棄早點 (油餅兒5分錢一個, 一兩糧票, 大火燒6分2兩, 白豆漿2分, 糖漿5分). 用這自製的收音機聽革命歌曲經常跑調兒. 有一次為朋友作節拍器, 因為沒有硅鋼片來作變壓器 (交流220V至直流 6V), 只好用電容穩壓整流線路, 誰知道這不爭氣的處理品險些釀成大禍。

這幫孩子里真正懂行的不是太多, 很多小學生不過是跟著起鬨湊熱鬧。中學生大多來自附近的幾所學校, 如男4中, 男13 (原為輔仁附中) 及7中等, 其中有些高中生既得理論上的家傳, 又受過相當嚴格的專業訓練 (設於北海的北京少年科技館和景山的少年宮均有無線電班, 師資設備均堪稱一流)。記得作第一台單管機時, 找了點兒鍍鋅鐵絲在木棍上繞成蜘蛛網式的環形天線, 並固定在樹尖上, 聽著那比蚊子嗡嗡聲大不了多少的聲音竟然興奮的夜不能寐。後來學工時反反覆復看了幾遍電阻電容生產線甚覺過癮。日後, 有的家長回家后見了土造收音機不勝感慨, 說你們這幫小子無人管教, 沒進公安局就真是謝天謝地了, 沒想到還學了點手藝, 萬一將來上不了大學也餓不著了.

去年回去時見到半導體器件商店及生產企業的專賣店遍布全城, 尤其是中關村和西四新街口。

3474

主題

9508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4231
沙發
水影兒 發表於 2006-7-17 11:29 | 只看該作者
文革不僅造就了很多未來的詩人,作家,也培養了一大批HANDYMAN:)

對這個話題很感興趣,期待下集及更多。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803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吃飽了混天黑

Rank: 5Rank: 5

積分
15139
3
 樓主| Unknown 發表於 2006-7-17 19:29 | 只看該作者

多謝鼓勵

當時只是為了好玩兒, 一點兒基本原理都不懂, 只是跟著大孩子從「無線電」上找來一些電路圖照貓畫虎. 後來學了物理等課程才略知一二, 赴美后聽了一位 UCLA 出身的教授的課(生物物理與醫用半導體) 頓開茅塞.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803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吃飽了混天黑

Rank: 5Rank: 5

積分
15139
4
 樓主| Unknown 發表於 2006-7-18 21:13 | 只看該作者

2/ 逮蛐蛐

蛐蛐大名叫作蟋蟀, 別看這小蟲其貌不揚可還代表著一種文化. 京城的文人雅士們將其列為「古都三大鳴蟲兒文化」之首 (令外兩個為蟈蟈與油葫蘆). 雖說這玩兒蛐蛐也有意境與層次之分, 現如今京城好此道者達十萬之眾, 不論達官巨賈社會名流還是下崗職工, 湊的都是個熱鬧, 圖的是個樂呵. 近年央視採訪過一位插隊回來的爺們兒 (從練攤兒起家) 拿點子蛐蛐罐兒臭顯擺, 而故宮的行家竟當場將仨罐兒定價80萬 (京城之內玩古董的不少, 不過真正的行家並不多: 故宮, 琉璃場, 文物, 考古所, 外加滿清的遺老遺少及一些名醫文人 (49年以前, 幾大醫院夠檔次的紅包兒中時有金條, 有時護士衛生員都能拿著白花花的現大洋).

蟋蟀 (crickets) 得名於其尖利的叫聲 (chirp,4-200赫茲,4-200次/秒), 有些家用電器即用蟋蟀"唧唧式"的聲響提示更換電池, 如市內煙霧警報器等. 其聲來源於前翅的摩擦, 雄性以此吸引雌性. 雄性的發音器官位於前翅, 而聽覺器官位於前脛節. 蟋蟀歌曲分為幾大類: 情歌, 戰鬥進行曲及報警調. 中國蟋蟀主要產於6省, 京城歷代貢品主要來自山東河北等地。

野生蛐蛐什麼都吃又特別皮實, 所以分佈極廣 (美國實驗室里養的就金貴多了, 要恆溫衡濕等, 還得用高蛋白維生素食料). 一開始在北京哪兒都能逮著, 如磚縫, 河邊和公園等. 當時用的工具有竹筒(吹氣)竹籤 (用竹竿兒自己削的), 蛐蛐罩兒 (用粗鐵絲成型, 細鐵絲封邊兒) 和自己疊的紙筒兒. 有時候用盡十八般武藝都不靈, 最後一招兒就是水淹七軍, 一泡尿下去連淹帶嗆准讓那蟲乖乖就範。有些地方由於不開放所以蛐蛐就比較多, 象恭王府, 49年以後花園部分劃歸國務院宗教事務局, 有一座天主教堂經常作禮拜 (內宅部分變成了中國音樂學院宿舍, 為故宮以外最大的古代官邸, 已被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可能數年後可開放. 另外一部分為公安部宿舍). 想方設法數次混入院內探寶,但一般先得耐住性子聽佈道, 讓神父往腦袋上灑聖水,不過那小薄餅還挺好吃, 只是分量不足. 儘管用盡了渾身的解術可本人的蛐蛐總是表現平平, 奪魁無望。當時護國寺有一個花鳥魚蟲市兒 (離著名的護國寺小吃店和梅 (蘭芳)宅不遠), 蛐蛐兒要價從5分到5毛, 求勝心切買過幾次中低檔的貨色, 但總是銀樣蠟槍頭中看不中用. 後來逐步升級越走越遠, 與幾個玩兒伴兒兼對手騎上一輛除了鈴兒不響哪兒都響的自行車 (稍好一點兒的都讓人「借」走了) 就奔了城外. 剛開始時沿著德內大街出城 (14路汽車線路) 奔廠甸齊家豁子, 一般堆肥 (用青草或莊稼桿兒漚的天然農家肥, 雖然氮磷鉀含量沒有化肥那麼高, 但不用花錢還絕對天然, 草坪每年須施肥3-4次,一來二去就對這化肥略知一二) 裡頭蛐蛐兒不少, 所以有時頭頂烈日腳踏爛泥半天下來所獲頗豐. 但一般草里長大的蟲兒牙都不夠硬, 還是奪不了魁, 聽有的行家說啃棺材板長大的主兒牙特硬, 於是大家就都壯著膽子奔了墳地, 當時清何沙河一帶老百姓土葬的不少, 有些村邊有家族墓地。雖說是孩子,但掘人祖墳總是有點兒陰損缺德破人風水, 所以有時候遭人驅趕叫罵, 有一回讓一條大狗追得屁滾尿流, 把所有的家當都丟了。大概是天資不足加後天懈怠(掌柜的給定的調兒), 本人幹什麼都位居中上, 從來就沒拔過尖兒, 數年前在一次大型會議上遇到了兒時的蛐蛐兒大王,人家已是哈佛博士和頭牌藥廠的資深科學家 (Senior Group leader), 每年數度回鄉打理公司的數條生產線, 風光無限。大家都是來去匆匆, 午餐敘舊恍如隔世。回家后彙報完畢得一評語: 瞧瞧人家那都是怎麼混的。

時下京城有一鳴蟲館 (古道茶苑, 西便門明城牆遺址城樓), 倒是體會提籠子架鳥兒斗蛐蛐兒的八旗意境的好去處.


本文參考了蛐蛐兒專業網, 北京晚報, 新華網, 俄亥俄大學 (哥倫布) 及紐約一著名中學 (學生野外實習細則) 等網站.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

主題

409

帖子

83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雙料碩士(九級)

Rank: 2

積分
83
5
冬雨夜 發表於 2006-7-19 08:01 | 只看該作者
見識哦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803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吃飽了混天黑

Rank: 5Rank: 5

積分
15139
6
 樓主| Unknown 發表於 2006-7-19 21:47 | 只看該作者
如果哪位是學遺傳的, 弄點兒大個兒鬥狠的基因蟋蟀, 說不定下一個中國首富就是您了, 也給諸位學生物醫學的老少爺們添點兒吹牛的資本.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

主題

112

帖子

26

積分

註冊會員

大一新生(四級)

Rank: 1

積分
26
7
vegetarcat 發表於 2006-7-20 22:15 | 只看該作者
有趣有趣。繼續繼續。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803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吃飽了混天黑

Rank: 5Rank: 5

積分
15139
8
 樓主| Unknown 發表於 2006-7-24 06:57 | 只看該作者

滑野冰

近幾年懷舊風日盛, 有兩部電視劇描寫了文革中的什剎海冰場. 記得當時門票是一毛錢, 而一雙跑刀或球刀鞋大概要價35-45塊, 不是一般人買得起的。苦攢了幾個月楞是從牙縫裡省出來了15塊錢, 在地安門大街的一家委託行買了一雙大概齊6成新的花樣鞋. 一個男孩子穿雙花樣兒上冰場那眼可就現大發了, 這人著實是丟不起。再說本人天生膽小, 雖說極好熱鬧但冰場那陣式見多了太受刺激。不過這魚有魚道蝦有蝦到, 天無絕人之路. 當時后海和積水潭都沒開商業性冰場, 每到冬天這裡都「打冰」。那年頭沒有小型電冰箱, 盛夏去暑的酸梅湯和牛奶小豆冰棍全都得靠天然冰, 西城的幾個冰窖全都是就地取材。一般是在河邊兒先搭工棚, 然後大批民工入住, 人們大多來自廊坊諸縣(當時京城服務各業地域分明, 一般一個行業的從業人員都來自一個縣, 內城附近一種行當的吆喝聲兒全都是一個調兒, 象被紅燈記發揚光大的那一嗓子「磨剪子來戧菜刀」). 采冰時幾十人一排, 腳踏氈靴 (咱有幸穿過, 內襯烏拉草在冰上站一個鐘頭都不冷) 手提冰川子喊著號子頗為壯觀, 10來分鐘就能打透一尺左右的冰層. 有時候為了借冰川子也幫人打過一陣子, 不過那玩藝兒10幾斤重不是好玩兒的。冬天北京風沙大冰面上經常布滿泥沙,滑的慢不說冰刀還鈍的特別快, 鋪子里磨一回要兩毛錢所以都是自己干, 磨花樣兒刀還得有兩下子, 如果槽兒打偏了一拐彎兒就摔跟頭. 划野冰久了就逐漸悟出了點兒門道, 每次到了河邊兒先幫人打幾下冰, 然後借冰川子打個小冰窟窿, 舀點兒水上來幾分鐘就能潑一個小冰場, 而且非常光滑。后海邊上還有一種常見的玩兒法, -溜冰車. 一般冰車有一尺見方, 三快木板一橫兩豎, 找兩塊厚鐵板略微開刃兒釘上就行了. 去年大雪后不少鄰居的孩子在街上溜冰車, 看上去那傢伙事兒還不如我的呢. 冬天河邊還有一樂兒就是扒冰車, 那時候拉冰用的是繳獲國軍的十輪大道奇(載重10噸, 炮車與主力運輸車在軍事博物館也見過. 二戰中中國遠征軍曾用此型車將敵輕型坦克頂下懸崖), 主體和拖斗之間可以站人等車開一陣子在跳下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803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吃飽了混天黑

Rank: 5Rank: 5

積分
15139
9
 樓主| Unknown 發表於 2006-7-27 06:00 | 只看該作者

4/ 照像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803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吃飽了混天黑

Rank: 5Rank: 5

積分
15139
10
 樓主| Unknown 發表於 2006-7-30 00:16 | 只看該作者

照像

文革前京城專業攝影從業人員門派眾多, 人才濟濟. 既有歷代「留用人員", 又有隨大軍入城的延安諸派。再加上蘇聯及北影等培養的少壯精英。還有技藝精湛的「上海遷京」一族,各主要街道照相館櫥窗里的陳列品拍的比較細膩的大多出自這批技師之手(上海師傅的用光與修版均堪稱一絕, 當時還沒興什麼整容, 要想返老還童小媳婦變大姑娘, 全得靠修版). 一般家庭中有照相機的不多, 再加鋪天蓋地而來的「抄家」風潮, 漏網之魚自然是鳳毛麟角。所以相機大多是借來借去, 那年頭沒有時下流行的日本幾大名牌. 最好的當屬德國三大系列 (萊卡, 蔡斯和羅萊, -相機1839年誕生於巴黎). 新華社等主流媒體給一些資深攝影記者配發高級相機, 有時一不小心就被孩子們拿出去玩兒了. 第二類為蘇聯造, 其中以基輔牌兒的為佳, 有的收集者將這個品牌叫作「蘇聯德國造」 (蔡斯廠本來就位於東部, 再加上二戰中美蘇均派出了特種部隊搜尋高級科學家與工程師及精密儀器設備. 戰後東西德均生產蔡斯相機, 有的只是改了名). 基輔鏡頭和機身質量都不錯, 只是分量重了點兒. 最常見的就是上海的海鷗牌兒, 而以4C (135, -35毫米, 好像是一百零幾塊) 和4A型的 (120, 比4C稍貴一點兒, 但底片大概兩寸見方不用放大即可) 居多。這兩款機子都不錯, 上海的精密機械加工加上608廠的光學玻璃 (文革前國內不少精密光學儀器及上檔次的眼鏡玻璃均產於608, 蔡斯曾一度用該廠的某型玻璃做鏡頭). 開始時看了一些啟蒙書, 加上有的家長開的小灶 (老朋友及鄰居之間互通有無, 加上男孩兒天生就愛臭顯, 拿茶前飯後得來的真傳唬人, 久而久之等於眾生都上了各類私塾, 只是層次不同而已。如儘管大家都學圍棋, 但是能在市區拿到名次的, 如果不是體校少年宮科班出身, 那準是孩子他爹本身擁有段位,  -不少文理科學者以下圍棋練腦力)。照的比較多的地方不外乎北海中山公園及頤和園等, 比較難學的還是暗房操作, 同樣的顯影定影液洗出來的照片色調力度卻是南轅北轍, 而手中銀子有限, 又容不得反覆失敗, 所以就必須精心設計小心操作 (曝光強度時間, 顯影時間等, 很多孩子也是開口鹵族銀鹽, 閉口元素周期表, 對化學知識著了魔), 用最少的感光紙 (當時的上品為夏門產公元牌) ) 洗出好相片。當時用的大多為處理膠捲 (保定等廠產品), 偶爾奢侈過幾回 (長輩送的片尾, 最好的德國貨, 專業廠或機構的下角料)。文革後期時興補發工資, 可能出於一種「補償心理」,有些家長給孩子添了些高檔設備, 如當時進口的蘇聯全自動放大機上光機,德國的光度計及各色日本濾光片等。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803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吃飽了混天黑

Rank: 5Rank: 5

積分
15139
11
 樓主| Unknown 發表於 2006-8-13 02:14 | 只看該作者

養鴿子

近年有些描寫京城生活的影視中常有這樣的鏡頭: 一群和平鴿展翅翱翔, 伴隨著和諧的鴿哨兒飛越古城。養鴿子在北方歷史悠久, 記得在一些農村題材的文學作品中 (好像是紅旗譜或是金光大道等) 描寫過一些地主老財在夏秋收穫之際放出大批鴿子到田中打野食,待鴿群返回后飼以石灰水, 而這可憐的鴿子即將糧食吐出, 飢餓難耐只得再次外出。而這些殷實之家則藉以積攢更多的財富。

文革中京城一度養鴿子者眾多, 當時最常見的品種有樓鴿 (從野樓鴿馴化的品種, 灰色),白鴿 (渾身純白), 點子 (一體通白, 頭上有一小塊黑), 鐵膀兒 (通白, 膀端為黑色, 飛起來黑白相間很好看) 和鳳頭兒 (頭頂凸出,碧眼短嘴,雍容華貴)。京城養鴿子由來已久,而文革中又添了一些內容。老北京有一句口頭禪就叫作「禮多人不怪」,這鴿子飛的時候喜歡扎堆兒, 如果誰家的領頭鴿悟性強或群體大, 有時候會把別人的鴿子裹回家, 一般主人都是以禮相待食水伺候。而文革中有人專逮別人的寵物, 見著走單兒或小群鴿子即大群放飛, 若逮著別人的寵物, 有時就要爭強鬥狠大打出手. 本人雖沒養過鴿子但見過多次抓打全過程。一般在平房或矮樓頂上擺上幾塊琉璃瓦招鴿子, 然後用抄網抓。有人來討時, 若對方人多勢眾只好完璧歸趙, 若雙方勢均力敵那就有好戲看了。當時常見的傢伙有帶血槽的三棱刮刀, 彈簧鎖, 板兒磚及三節鞭等. 這看熱鬧亦有危險, 弄不好就得挨一板兒磚。見過大院兒子弟之間及大院對地頭蛇的對壘 (電視劇里的真事兒群毆打死的「小混蛋」 即為西直門-新街口一霸). 文革前西單菜市場菜鴿五毛錢一隻, 可從來沒吃過, 後來80年代在舊金山中國城嘗過一回紅燒乳鴿, 味道還真不錯 (有點兒跑題了, 權且充作周末精神會餐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803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吃飽了混天黑

Rank: 5Rank: 5

積分
15139
12
 樓主| Unknown 發表於 2006-10-1 10:45 | 只看該作者

高鄰

文革中抄家之餘就是擠房子, 即令兩家人同居一處屋檐下, 公用廁所廚房. 這其中衍生出了無數的悲喜劇, 很多家庭籍此成為莫逆之交, 也有想方設法將另一家攆出去從此不相往來的。因禍得福, 先後同住的兩家皆為禮儀之家, 日常交往受益匪淺。第一家為一退休女士及年過90的老母, 家父失蹤前再三交代, 該女士人品極佳, 且交往多年兩家淵源不淺, 按輩份算當長我兩輩故閑雜事項 (冬季搬煤碼菜等) 當儘力而為。老人雖說沒有什麼「重大歷史問題", 但亦非等閑之輩。剛剛在新浪讀書拜讀了熊老先生 (向輝) 的回憶錄, 書中言及當年就讀清華時學子大多出自殷實之家, 而自身及「地下黨」的上下線官宦子弟亦不乏其人, 而在文革辭彙中就叫做「官僚, 剝削階級家庭出身」。當時人人自危, 朋友之中很少走動, 忽一日有人送了一個蛋糕 (其時西式蛋糕還是稀罕東西), 晚飯後老人為母親祝壽 (老母本為苗家女,識字不多. 年青時辛勤勞作且清心寡欲處世豁達, 故能長壽), 有些禮數與京城習俗不同. 其興緻很好, 這位平時不苟言笑的長輩給我講了許多做人的道理 (一日為師終生為父母等, 因為禮物是一位故舊送的) 和家族歷史。其父本為一普通湖南傳統醫生, 后碾轉赴京行醫, 民國時為某同鄉大員治癒了頑疾, 得一官職 (宣武區父母官, 當時並非肥差), 遂 舉家遷京。但好景不長, 父親英年早逝, 身為老大的先生 (大家都這麼叫) 大學期間兼差數份 (在數所中學代課) 供養眾多弟妹讀書, 為此終身未嫁。40年代拿到斯坦福教育學位后應邀返京任某大學教務長。后運動愈演愈烈, 先生的一些親屬陸續來京避難。其一弟來自南京, 老人溫文爾雅滿腹經綸, 但極其低調。數月過後, 有一天晨練朗讀, 老人突然來了一句: 英語講究的就是發音和節奏, 你的火候還差的很遠, 還得好好練習。我在抗戰時期在英國各地演講, 練了很多次才能不怯場 (欽點赴英籌款特使,那年頭兒罪過可是不小)。文革結束, 南京新建大型引進石化項目, 大量技術資料需要翻譯, 老人欣然赴命返鄉並住進了姐夫的大宅子(落實政策-行政院副院長的私邸)。

兄弟姐妹-待續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803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吃飽了混天黑

Rank: 5Rank: 5

積分
15139
13
 樓主| Unknown 發表於 2006-10-1 20:14 | 只看該作者

么妹

60年代末老人的幼妹從法國歸國探母, 其早年就讀於中法大學 (文人們提起京城名校, 大概首推燕京輔仁清華北大, 但與眾開國大員淵源最深的院校卻當數中法, 留法勤工儉學一族大多曾在此補習法文), 后隨夫婿赴巴黎大學執教於一著名漢學中心多年。退休后各得其樂, 先生辦雜誌弘揚中華文化, 太太燒藝術瓷頤養天年還能貼補家用。法國駐華使領館中漢學中心弟子甚眾, 這下可忙壞了「有關部門". 一日放學回家, 見衚衕里塞滿了各色「黑牌」轎車, 在臨時另闢的房子里, 眾賓雖是金髮碧眼卻是滿口京片子。老人回巴黎前送給我一台可編程序計算器及印表機 (好象是德州儀器的TI-59,當時在國內沒有見過,後來家父說這禮太重了, 遂用人民幣還給了先生。現在在家裡用的是TI-82,是兒子上中學時學校讓買的, 當時極不情願,倒不是捨不得花錢-$150, 只是覺得中學生連簡單的百位內平方都背不下來, 那腦子還不都退化了) 並說了許多感謝和鼓勵的話。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803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吃飽了混天黑

Rank: 5Rank: 5

積分
15139
14
 樓主| Unknown 發表於 2006-10-2 03:18 | 只看該作者
有一年冬天從鄉下歸來偶爾給先生講講田園趣事, 趕上屋裡另有客人老人說你來的正好, 舍妹剛剛從美國回來探親, 大家可以認識認識。老薩走的早, 當年她一個人在海外帶著兩個兒子過得很不容易。她看起來比我年青的多, 在北平念書時就整天蹦蹦跳跳 (運動健將),  象是永遠也長不大。以前就聽說過, 先生的一位妹夫為物理名家, 差一點兒就當了中研院長。本人自小就不務正業, 可專愛查人戶口, 現在有了網路就更方便了. 先生的妹夫出身清華, 做過夏大校長, 中研院總幹事兼物理所所長。長幼兩公子均學有所成, 其中一位為美國工程院及中研院院士。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9

主題

311

帖子

270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本科畢業(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70
15
Mythologist 發表於 2006-10-2 03:40 | 只看該作者
[QUOTE=Unknown]有一年冬天從鄉下歸來偶爾給先生講講田園趣事, 趕上屋裡另有客人老人說你來的正好, 舍妹剛剛從美國回來探親, 大家可以認識認識。老薩走的早, 當年她一個人在海外帶著兩個兒子過得很不容易。她看起來比我年青...[/QUOTE]

Very interesting. You probably should edit it and publish somewhere.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803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吃飽了混天黑

Rank: 5Rank: 5

積分
15139
16
 樓主| Unknown 發表於 2006-10-2 05:23 | 只看該作者

多謝

[QUOTE=Mythologist]Very interesting. You probably should edit it and publish somewhere.[/QUOTE]

多謝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803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吃飽了混天黑

Rank: 5Rank: 5

積分
15139
17
 樓主| Unknown 發表於 2006-10-9 10:21 | 只看該作者
先生的幾位弟妹均為受過良好教育的文理科畢業生, 只有幼弟出身黃埔軍校. 文革前在京住過幾年(兩子補習功課參加高考, 都考上了, 其中一位學化工的後來在某石油基地還有所作為), 儘管一把年紀, 但腰板總是挺的筆直. 記得其偶爾穿過幾次國軍的美式將校呢馬褲, 褲腿兒收的比較窄, 比文革中見過的蘇式將校呢軍裝顯得精神. 大概是出於小心, 先生很少提起這位弟弟的過去, 只是有一次在廚房做菜時提起過其不吃雞蛋, 因為過去勤務兵養了不少雞, 雞蛋吃傷了.  湖南人特別愛吃辣的, 每次炒菜都是煙熏火撩奇嗆無比. 有一次先生炒了一盤辣椒苦瓜, 分了一些端過來讓我嘗嘗, 說是一位湖南同鄉轉送的御賜親植家鄉菜(那位先生好象是一級教授, 在長沙教過老人家歷史, 尤其是列表分類讀書法-用以博覽經史子集). 那菜真是又苦又辣, 不過赴美后吃慣了還挺下飯, 現已成為家中待客的保留菜. 去年在京慕名品嘗了兩次湘潭紅燒肉, 味道還真不錯, 肥而不膩入口即化. 過去外地人進京大多憑的是提槍躍馬刺股懸樑, 來之不易, 故鄉親互助習以為常. 在曾氏家書中(新浪讀書有部分章節) 對湖南會館及湘籍京官互助有詳盡的描述. 在海外的一些客家會館至今還保留這一傳統, 新到鄉親免費食宿, 等您混好了再回饋社團(宋朝時大批中原人氏因戰亂顛沛流離至閩粵, 出路只有兩條, 一是負笈海外, 要麼就是紮根於貧瘠山地, 守護相助以求生存). 接觸最多的是先生唯一常住京城的妹妹, 她比較活躍健談, 好象做過九三學社的聯絡人, 每次探望姐姐后都要順便過來坐坐, 其夫婿為京城理科聞人, 文革前做過北大的系主任。

[ 本帖最後由 Unknown 於 2006-10-10 18:30 編輯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803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吃飽了混天黑

Rank: 5Rank: 5

積分
15139
18
 樓主| Unknown 發表於 2006-10-9 11:49 | 只看該作者

誨人不倦

另外一位高鄰長我一輩, 當時習慣叫伯伯, 在京城教了一輩子書, 弟子遍布幾所醫學院. 過去北京有三所西式醫學院, 習慣上分為英美派(協和)和德日派(北醫), 因為畢業生全國分配, 所以市內醫生略感不足, 故又建立了一所市屬學校-二醫, 基礎部師資則從各校抽調, 有一部分來自北醫, 不少人都是從副主任扶正. 京城一度原版醫學圖書期刊進口有限, 只有協和圖書館有, 而其它學校一般都是影印的, 大約要晚6個月主要來自上海和西安,  質量還可以. 周末很多人都去協和看原版期刊,經常見到一些大名鼎鼎學富五車的老前輩正襟危坐, 而且協和的英語查房與病例書寫水準也是不同凡響. 記得老人在協和呆過遂請教一二, 雖然他的子女均功力不淺, 但沒人學臨床, 故比較喜歡講一些與醫有關的往事. 從建校經費學制學科設置到各屆畢業生(49年前畢業時每年人數很少), 甚至對一些醫學世家的建樹籍貫脈絡等均一一交代清楚. 只可惜的是正經的差不多都忘了, 只記得當時當教授-大夫可真是發財的行當. 雖然中國人工資發的是大頭(200-500/月) , 而洋人拿得是綠票子. 但當時一套2進的四合院兒大多隻索價800-1200塊, 手頭緊一點幾個月就能買下來. 後來聽另外一位協和老人講過他當時一個月拿8個大頭(手術室助理護士-衛生員) 能買4袋面.

平時碰到難題向老人請教, 總是有求必應, 引經據典深入淺出。一次隨一位老師(先生早年的一位高足) 赴外院專科會診, 該院是京城某系統的老大, 名頭不小。而這位名醫竟然將數個疑難病症的診斷一併推翻, 當時真是佩服得五體投地. 回來途中不小心說走了嘴, 說您念書時就愛鑽牛角尖, 並舉了一個其在基礎課學習時為拉丁文命名與老師爭論不休的例子. 老師當時挺高興理了一下脈絡, 隨即吩咐給你一個禮拜寫一份英文病例給我. 在後來的點評中老師講了一些治學之道: 作為一個合格的醫生, 柳葉刀和新英格蘭醫學雜誌要每期必讀, 而後者的病例報告英語非常規範, 可以作為範文. 做學問要厚積薄發, 書到用時方恨少, 最忌諱的就是急功近利, 而西氏內科學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 翻版的圖書館就有, 要反覆通讀. 出國前客串外事接待過這部書的神經病學主編, 康乃而醫學院神經內科的 Dr. Fred Plum, 長了不少見識. 很多醫生興趣非常廣泛, 儘管作了認真的準備工作, 還是被問倒了好幾次, 如頤和園聽鸝館(當時只接待外賓, 午餐每人10塊錢人民幣, 酒水除外,-飛天牌兒茅台8塊6, 五星啤酒6毛, 北冰洋特製汽水6毛, 收費在衛生部預算標準之內) 的宮女服裝等級和定陵出土文物等.

[ 本帖最後由 Unknown 於 2006-10-10 18:32 編輯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93

主題

4185

帖子

6753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6753
19
goodoctor 發表於 2006-10-10 22:45 | 只看該作者

喜歡

哦! 少有的好文章,非常喜歡,特別是攢半導體和玩蛐蛐這兩段,勾起不少少年的會憶,
好好頂一下,多謝了老鄉。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803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吃飽了混天黑

Rank: 5Rank: 5

積分
15139
20
 樓主| Unknown 發表於 2006-10-12 17:58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9 goodoctor 的帖子

多謝, 幸會, 好象您在加州高就. 近期在一次會上巧遇中華醫學會某分會代表團, 收到了一些名片, 對國內一些主要教學醫院的現狀有了一點兒了解, 而且看來故人混的都不錯, 提起了許多往事, 故寫了后兩段. 另外, 您在貼中提到的「攢半導體"才是行話,我都忘了, 多多保重.

[ 本帖最後由 Unknown 於 2006-10-12 18:24 編輯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 17: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