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逮蛐蛐
蛐蛐大名叫作蟋蟀, 別看這小蟲其貌不揚可還代表著一種文化. 京城的文人雅士們將其列為「古都三大鳴蟲兒文化」之首 (令外兩個為蟈蟈與油葫蘆). 雖說這玩兒蛐蛐也有意境與層次之分, 現如今京城好此道者達十萬之眾, 不論達官巨賈社會名流還是下崗職工, 湊的都是個熱鬧, 圖的是個樂呵. 近年央視採訪過一位插隊回來的爺們兒 (從練攤兒起家) 拿點子蛐蛐罐兒臭顯擺, 而故宮的行家竟當場將仨罐兒定價80萬 (京城之內玩古董的不少, 不過真正的行家並不多: 故宮, 琉璃場, 文物, 考古所, 外加滿清的遺老遺少及一些名醫文人 (49年以前, 幾大醫院夠檔次的紅包兒中時有金條, 有時護士衛生員都能拿著白花花的現大洋).
蟋蟀 (crickets) 得名於其尖利的叫聲 (chirp,4-200赫茲,4-200次/秒), 有些家用電器即用蟋蟀"唧唧式"的聲響提示更換電池, 如市內煙霧警報器等. 其聲來源於前翅的摩擦, 雄性以此吸引雌性. 雄性的發音器官位於前翅, 而聽覺器官位於前脛節. 蟋蟀歌曲分為幾大類: 情歌, 戰鬥進行曲及報警調. 中國蟋蟀主要產於6省, 京城歷代貢品主要來自山東河北等地。
野生蛐蛐什麼都吃又特別皮實, 所以分佈極廣 (美國實驗室里養的就金貴多了, 要恆溫衡濕等, 還得用高蛋白維生素食料). 一開始在北京哪兒都能逮著, 如磚縫, 河邊和公園等. 當時用的工具有竹筒(吹氣)竹籤 (用竹竿兒自己削的), 蛐蛐罩兒 (用粗鐵絲成型, 細鐵絲封邊兒) 和自己疊的紙筒兒. 有時候用盡十八般武藝都不靈, 最後一招兒就是水淹七軍, 一泡尿下去連淹帶嗆准讓那蟲乖乖就範。有些地方由於不開放所以蛐蛐就比較多, 象恭王府, 49年以後花園部分劃歸國務院宗教事務局, 有一座天主教堂經常作禮拜 (內宅部分變成了中國音樂學院宿舍, 為故宮以外最大的古代官邸, 已被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可能數年後可開放. 另外一部分為公安部宿舍). 想方設法數次混入院內探寶,但一般先得耐住性子聽佈道, 讓神父往腦袋上灑聖水,不過那小薄餅還挺好吃, 只是分量不足. 儘管用盡了渾身的解術可本人的蛐蛐總是表現平平, 奪魁無望。當時護國寺有一個花鳥魚蟲市兒 (離著名的護國寺小吃店和梅 (蘭芳)宅不遠), 蛐蛐兒要價從5分到5毛, 求勝心切買過幾次中低檔的貨色, 但總是銀樣蠟槍頭中看不中用. 後來逐步升級越走越遠, 與幾個玩兒伴兒兼對手騎上一輛除了鈴兒不響哪兒都響的自行車 (稍好一點兒的都讓人「借」走了) 就奔了城外. 剛開始時沿著德內大街出城 (14路汽車線路) 奔廠甸齊家豁子, 一般堆肥 (用青草或莊稼桿兒漚的天然農家肥, 雖然氮磷鉀含量沒有化肥那麼高, 但不用花錢還絕對天然, 草坪每年須施肥3-4次,一來二去就對這化肥略知一二) 裡頭蛐蛐兒不少, 所以有時頭頂烈日腳踏爛泥半天下來所獲頗豐. 但一般草里長大的蟲兒牙都不夠硬, 還是奪不了魁, 聽有的行家說啃棺材板長大的主兒牙特硬, 於是大家就都壯著膽子奔了墳地, 當時清何沙河一帶老百姓土葬的不少, 有些村邊有家族墓地。雖說是孩子,但掘人祖墳總是有點兒陰損缺德破人風水, 所以有時候遭人驅趕叫罵, 有一回讓一條大狗追得屁滾尿流, 把所有的家當都丟了。大概是天資不足加後天懈怠(掌柜的給定的調兒), 本人幹什麼都位居中上, 從來就沒拔過尖兒, 數年前在一次大型會議上遇到了兒時的蛐蛐兒大王,人家已是哈佛博士和頭牌藥廠的資深科學家 (Senior Group leader), 每年數度回鄉打理公司的數條生產線, 風光無限。大家都是來去匆匆, 午餐敘舊恍如隔世。回家后彙報完畢得一評語: 瞧瞧人家那都是怎麼混的。
時下京城有一鳴蟲館 (古道茶苑, 西便門明城牆遺址城樓), 倒是體會提籠子架鳥兒斗蛐蛐兒的八旗意境的好去處.
本文參考了蛐蛐兒專業網, 北京晚報, 新華網, 俄亥俄大學 (哥倫布) 及紐約一著名中學 (學生野外實習細則) 等網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