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愛「裝病」的孩子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蝸牛的家 發表於 2006-7-12 20:3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5歲的洋洋,經常說自己這裡不舒服,那裡不舒服,可好多次其實都不是真的,比如:有一次他不想在幼兒園睡午覺,就說肚子痛,要媽媽來接他回家,可回到家后活蹦亂跳的,哪裡有什麼肚子痛;前一段時間,在幼兒園裡練習拍皮球,他突然蹲下了,說自己的腿痛,嚇得老師趕緊抱著他去了醫務室,結果到了那裡,他說「好了」;昨天晚上,媽媽忙著準備明天工作的材料,他非纏著媽媽陪他,說自己頭很痛,睡不著……雖然家長和老師也知道洋洋很多時候可能是在「裝病」,但因為洋洋的體質確實比較弱,容易生病,所以家裡人和老師也就挺照顧他的,誰知道哪次是真的、哪次是假的。可「裝病」畢竟不是件好事,怎麼做才能讓洋洋改掉「裝病」的毛病呢?

  洋洋真是很聰明,讓家長和老師在難分真假的情況下,不斷地滿足著自己。但要區分洋洋是真不舒服,還是假不舒服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談應對辦法之前,還是先來簡單地分析一下洋洋的心理與行為吧——

   分析「裝病」

  首先要說明的是,洋洋肯定不是天生就會「裝病」,這一行為必定是在洋洋的生活過程中逐漸形成的。而一個後天通過學習而形成的行為,一般都需要以下幾個關鍵要素:一,需求,也就是內在的驅動力。一個後天的行為不會白白產生,一定反映了某個內在的需求;二,偶然的成功經驗,也就是該行為讓需求得到了意外的實現;三,多次的成功經驗,使行為得到鞏固。如果嘗試一個行為,連續多次都能得到好的回應,那麼這個行為就將被定格下來,成為我們尋求需求滿足的手段或者途徑;反之,如果一個行為多次嘗試都得到了消極的結果,那麼就很可能被淘汰掉。可見,洋洋之所以反覆「裝病」,肯定是「裝病」多次(或者總是)讓他的願望得以滿足;而如果「不裝病」,可能有些願望就不能滿足了,比如:如果不說肚子痛,媽媽就不會接他回家了,而他只能乖乖地在幼兒園睡覺了;如果不說腿痛,老師可能還會讓他繼續練習拍皮球吧。概括起來,就明白了洋洋「裝病」的行為軌跡:

  其一,在洋洋真的「不舒服」的時候,家長(可能尤其是媽媽)和老師特別關心洋洋,而且特別容易滿足洋洋;尤其是那些平時不能實現的願望,生病的時候都可能實現了。比如:平常媽媽都讓洋洋自己先睡覺,可洋洋生病的時候,媽媽總是陪在洋洋身邊哄他睡覺;平時媽媽一般都要等幼兒園放學了才來接洋洋,可洋洋不舒服的時候,媽媽會很早就來接洋洋了;平時老師對小朋友都差不多,但如果哪個小朋友生病了,老師會特殊給以關照……

  其二,多次「真不舒服」以後,讓洋洋建立了這樣的一個印象——「只要我不舒服,媽媽就能滿足我」。如果媽媽偶然的「失去原則」,洋洋是不會有這個印象的,或者說頂多是個模糊的感覺,但多次的經驗卻很容易讓洋洋形成這一觀念。

  其三,洋洋某一次想「破例」行事,於是嘗試了「假不舒服」,結果媽媽或者他人真的上當了,洋洋如願以償。

 其四,洋洋經過幾次嘗試,發現「假不舒服」確實是個「控制」媽媽或他人的好辦法,確實是個可以滿足自己願望的好辦法,於是「裝病」的行為形成了。

  應對「裝病」

  這樣看來,要想改善洋洋的行為,就要讓洋洋的「假不舒服」發揮不了作用,讓「假不舒服」不能起到滿足洋洋願望的作用。那麼,怎樣才能讓「假不舒服」失效呢——

  1、降低對孩子身體的焦慮。洋洋的媽媽及其他家庭成員要降低對洋洋身體的焦慮,不要洋洋一說不舒服,就表現出過度的焦慮與不安,要想辦法給洋洋一個感覺——「不舒服沒什麼大不了的」。 下面是一個測試自己對孩子身體焦慮的小測驗,如果有5道以上(含5道)的題目都回答「是」,那麼您的高焦慮很可能成為孩子的把柄:

測  題



l         孩子一有不舒服,我就心神不安,高度緊張。    
l         孩子生病的時候,我希望每時每刻陪在他身邊。    
l         孩子一生病,我就會很自責,覺得沒有盡到父母的責任。    
l         孩子生病的時候,我多數會請假在家裡陪他。    
l         一到流感的時候,我就特別擔心孩子的身體。    
l         幼兒園裡只要有小朋友感冒,我就不讓孩子去幼兒園了。    
l         我很少帶孩子到人多的地方去,因為人多病菌多,會影響孩子的健康。    
l         我從不讓孩子吃別人給的東西,怕不衛生。    
l         我要求孩子,與小朋友玩后一定要洗手。    
l         我相對其他家長更關注孩子的身體健康。    


  2、減少或控制對孩子「生病」時的過度滿足。就像前面說的那樣,洋洋不是天生會用「裝病」來控制大人,他之所以這樣做,根本的原因是大人對於「病孩」的要求顯然降低,給以了過度的滿足。所以,建議洋洋的家人要注意將洋洋的「不舒服」與「願望滿足」分開來,即使在洋洋真的生病的時候,也不能過度滿足洋洋,尤其是無理的要求;這一點非常重要,可以幫助洋洋懂得「生病」與「願望滿足」是兩回事,逐漸讓洋洋意識到「不舒服」也不能成為「願望滿足」的工具了。

  3、善於觀察,總結「真病」與「假病」之間的區別。小孩子畢竟是小孩子,只要大人細心一點,假的就真不了。所以,洋洋的家人要善於觀察洋洋平時的行為舉止,留意「真不舒服」與「假不舒服」之間的區別,並與幼兒園老師積極溝通,讓老師知道洋洋的特點,以免老師過度擔心而經常找家長。

  4、讓「不舒服」變得麻煩起來,使「假不舒服」自現原形。洋洋喜歡用「裝病」來達成願望,還有一個最直接的原因就是:這個方法簡單又快捷。所以,如果洋洋的家人或老師讓洋洋的「不舒服」變得麻煩起來,延緩了洋洋的願望實現或者讓洋洋的「如意算盤」落空,那麼多次以後,洋洋就會覺得這個方法一點也不靈,於是會逐漸放棄這個行為。比如:洋洋說肚子痛,那麼就說帶洋洋去醫院檢查,孩子往往很怕去醫院,如果洋洋是假的,那麼就會說「不痛」了,而且一下就像沒事了一樣;而如果是真的,孩子雖然也可能說「不痛,不去」,但表情還是很痛苦或者手還是會扶著肚子的。當然,這一招要與前面的觀察結合起來。

  5、用另一個更吸引人的願望來試探孩子的「不舒服」,以辨真假。比如:當洋洋說「不舒服」的時候,如果你說「哎呀,本來媽媽想給你吃XXX(洋洋特別喜歡吃的)的或者想帶你到XXX地方(洋洋特別喜歡)去的,這下看來不行了……」看看洋洋的反應,是不是可以一定程度上幫助大人區別真假呢?

  記得有一次,帶4歲的小侄子出去玩,他想偷懶讓人家抱,於是就蹲下來說自己的腿痛,我問他「哪裡痛」,他指了指右腿膝蓋的地方。我猜他是故意的,所以就說,「哎呀,本來今天姑姑想好好帶你去公園玩的,還想一起玩腳踏船呢,這下只好回家了……」沒等我說完,小傢伙馬上就站起來了,說:「姑姑,不痛了,休息了一下就好了!」……

  6、注意傾聽與觀察孩子的真實願望與需求,給以合理的滿足與引導。雖然洋洋的「裝病」需要改善,可這背後的願望與需求並非都是不合理的,所以如果能透過現象看到本質,幫助洋洋消除或者改善裝不舒服的源頭,那麼洋洋當然也就懶得裝病了。從洋洋的「假不舒服」看,洋洋都是為了滿足某一個心理需求的,比如不想在幼兒園睡午覺、不想拍皮球、不想睡覺等,如果洋洋的媽媽或者老師能幫助洋洋合理解決這些「心病」,那麼洋洋也就不會用「不舒服」作為借口了。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7 20:5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