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5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揭開歷史的真實B面:謀位往往要殺人

[複製鏈接]

5419

主題

6677

帖子

6646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智囊會員(十八級)

Rank: 5Rank: 5

積分
6646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elmo898 發表於 2006-7-5 10:1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作者:生如笑話
皇位寶座下處處是陰謀的寒光,心術的劍影。終有一天扶搖於皇帝龍椅之上、稱孤道寡者,或藉助於神靈,或取信於先王,或挾迫「禪讓」,或拔刀相向,其用心之巧妙,手段之高超,絕非常人所能想像。

[B]謀位四途:1.藉助神靈 [/B]
把天下攫為己有是古來所謂「有志者」或「野心家」的最大願望。但是怎樣才能摘取這顆權力金字塔頂的璀璨明珠?靠厚德嗎?不。自從私有制誕生以來,多少德高仁厚者被排擠在皇權之外,秦始皇的嫡長子扶蘇則是一最好例證。靠才智嗎?不。諸葛孔明可謂智力非凡,但是他與得天下卻全無緣分。楚國的屈原也「明於治亂,嫻於辭令」,卻只能懷石投江,自沉而死。三國時的曹植遠比曹丕才華橫溢得多,卻不但沒有獲得王位,甚至連性命也險些斷送在曹丕手裡。靠天生為嫡長子來繼承嗎?非也。君不見有多少皇帝長子被廢黜甚而被殺害。縱觀古今,皇位寶座下處處是陰謀的寒光,心術的劍影。真能終有一天穩坐皇帝龍椅之上、稱孤道寡者,或藉助於神靈,或取信於先王,或挾迫「禪讓」,或拔刀相向,各領風騷,各有千秋,用心之巧妙,手段之高超,絕不是「傳道授業解惑」之輩所能說得出,做得到的。
古代生產力低下,科學不發達,許多在今天看來極正常的現象,古人都感到無法理解,比如日蝕月蝕,風雨雷電,甚至人類的繁衍和死亡。於是古人就異想天開地創造出一個「神」來,而把帝王說成是天神賜予萬民的主宰。愚昧和封建迷信使古人變得極易崇拜和敬畏,奪權者們就利用這些民心、民風、民俗來製造為我所用的新神話:滅楚建漢的劉邦,年少時不過是橫行鄉里的無賴,但他為給自己的出身塗上些神秘色彩,顯示自己的神奇和與眾不同,竟編造出母親與龍交配生出自己的故事,以便與「真龍天子」的大眾信仰相吻合。結果他的實踐非常奏效,就連大史學家司馬遷也被他騙過,把這個故事認認真真地寫進了《史記》。隋文帝楊堅也想利用這一招。據記載,楊堅出生時是「紫氣充庭」,人生下來以後手上赫然印有一個「王」字。唐高祖李淵,按史書記載的說法是一生下來就「骨法非常,必為人主」;而他的兒子後來做了皇帝的唐太宗李世民更奇,出生時竟然「二龍戲於門外」,三天後方才戀戀不捨地離去。

非凡奇特的出生,在古代帝王的傳記記載中絕不僅限於上述數例。因為把自己的出身與神秘的「天」聯繫在一起絕不是隨隨便便的兒戲,而是大有深意存焉的。所謂「天子」,顧名思義就是上天的兒子,上天既然遣子人間,必然有類似當今更換官職的命令或通告。這在古時就是神意的預言——符命或圖讖。符命顯示的是種種人世徵兆,圖讖是類似謎語的暗示。比如西漢末年王莽篡位前,武功縣長孟通淘井時就挖出了一塊寫有「告安漢公莽為皇帝」的紅字白石。安漢公是王莽當時的封號,王莽便趁機以此向漢室索要帝位。太皇太后此前曾提拔重用他,這時卻不願放棄自己左右小皇上的權利,但懾於王莽的威勢,不得不想出個折衷的策略,請他做了輔政的「攝皇帝」。但是三年後四川和扶風的雍縣又出現刻有「天告帝符,獻者封侯」字樣的石頭,山東的一個亭長也一夜數次夢見天公的使者說「攝皇帝應該成為名副其實的皇帝」,王莽以此為由最終取代漢帝做了新朝皇帝。前秦的創基者苻堅就是因為「丹付應王」的讖語改姓蒲為姓苻。苻堅的應讖語很明顯是有意牽強。可這些符命和圖讖又是怎麼來的呢?難道真的是上天的暗示嗎?我們且看則天武后聽政的經過。

武則天的侄子武承嗣為使武則天垂政,就派人在石上鑿出「聖母臨人,永昌帝業」的文字進獻給則天皇后;當時的和尚也編出《大雲經》,說武則天是彌勒佛轉世,應當代唐而為人主。武則天曾被貶為尼姑,因此與寺院有一份特殊的情緣,而寺院的經書又帶七分仙氣,自然是最好的預兆。最可笑的是隋末的王世充,他把自撰的符命帛書縛在鳥身上放飛,期望人們發現后遵照「天意」去擁戴他。雖然王世充的把戲沒有演好,天子夢沒能做圓,但你不難由此看出「天意」之下的符命和圖讖對於覬覦王位的人是多麼重要和必要了。

當然,對於謀取王位的人來說,除了「天意」之外,「民心」也非常重要。從中國文化的深層理解,「天意」和「民心」不過是一個問題的兩個側面,在一般人那裡,「天意」和「民心」往往是一致的,這一點也不會逃過君主們的眼睛,他們會像利用「天意」一樣,隨時隨地、駕輕就熟地利用「民心」。還是那個王莽,他在做了安漢公以後,為了一步步走向人間最高位,就又打起了另一個主意:把女兒嫁給漢平帝為皇后。本來他的姑姑已是太皇太后,如果女兒再做皇后,那就等於為自己的前途上了雙保險。王莽要達此目的卻不明說,他首先提出要平帝廣選天下望族女子以充後宮的請求,然後又欲縱先抑假意對太皇太后說自己的女兒德貌平常,不好參加備選。他的這次聰明差一點被聰明所誤,姑姑王政君本是個實心人,聽王莽這麼一說就信以為真,下詔書免於王家姑娘入選。這一下王莽可坐不住了,本來想使女兒率先入選,現在卻弄得入選無望。於是王莽便「發動群眾」,讓「民心」出來說話。果然,太皇太后詔書一下,皇宮之外竟聚集了幾萬老百姓、太學生和下級官吏為此請願,聲稱皇帝選立皇后,如果安漢公的女兒不得入選,這天下社稷將失去依靠。太皇太后當然明白民心向背、載舟覆舟的道理,在強大的「民心」面前只好同意將王莽的女兒立為皇后。王莽本人也做出民心民意如此他也只好服從的樣子,高姿態、有風度地把女兒送入宮中。藉助「民心」,王莽不但立女兒為皇后,做了鐵杆國戚,而且還趁機得到了黃金二萬兩、錢二萬萬、新野一帶兩縣土地的賞賜。王莽此舉的收穫不可謂不大,財富和權力成幾何級數增長,他得到這一切靠的就是所謂「民心」。「民心」者何?可見在王莽,在古代君主、政治家那裡,也僅僅是一個好使的工具而已。  

[B]謀位四途:2.脅迫禪讓 [/B]
神靈、符命、圖讖無疑是一種間接而玄虛的假借物,君主謀位,更有堂皇而直接者。人們常說狡兔三窟。狡兔尚且如此,況人主乎?那些希望做民之父母者在奪取王位方面自然需要多種手段,挾迫禪讓則是又一途徑。原始意義的「禪讓」是原始部落更換政治領袖的一種民主換屆過程和結果。到了夏、商更代之時,「禪讓」已開始失去原意而變得神秘和陰謀化起來。夏朝的最後一個君主桀荒淫殘暴,結果被他原來的臣屬商湯所滅。但商湯卻不敢或不願赤裸裸地打破祖宗一代一代傳下的規矩而直接坐上共主之位,怕落一個「天下言己為貪」的罪名,於是就宣稱要把他事實上已經爭到手的王位讓給當時最有名聲、最有德望的務光。但是,他是假讓,只怕務光真接受,所以就暗地裡派人告訴務光說:「湯殺死國君卻想把這個壞名聲傳給你,所以才想把天下讓給你。」務光本是個道德高尚的君子,一聽這話,哪裡還敢接受?不僅不接受商湯的讓位,而且為逃避不義之名,竟投河自盡了。這樣,湯就自然而然、順理成章地當上了各小邦的共主,而且還消滅了一個強有力的道德對手。至此,禪讓的形式顯得隆重而又合乎道德,天意民心俱得,而其中的骯髒文章卻永遠也無法寫完。
漢哀帝去世后,膝下無子,他的祖母太皇太后王政君召回侄兒王莽做了大司馬,領尚書事(相當於現在的全國武裝部隊總司令和代總理)。兩個人為執掌朝政,從最親近的皇族中選了只有9歲的中山王劉
有機天性的下意識流露屬於童貞,屬於花一樣的孩子們....崇尚真理,正義和一切美好的事物的人們萬歲!

5419

主題

6677

帖子

6646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智囊會員(十八級)

Rank: 5Rank: 5

積分
6646
沙發
 樓主| elmo898 發表於 2006-7-5 10:11 | 只看該作者
謀位四途:4.得寵入繼才有望
神靈、符命、流血都是間接或極端的措施,而且是在皇權不穩的情況下被迫進行的。如果當朝皇上威名赫赫,大權在握,那麼恐怕爭寵就成為走向奪權的首選策略了。其中的原因,其一,古時的繼承大致有兩種:商之前是兄終弟及,商以後則主要是父死子繼。父王在世時就常常要立定太子。古代的帝王三宮六院,除皇后外,嬪妃成群,自然兒子也就會多,但太子卻只需一個。雖說按慣例是嫡長子繼位,但是皇上的好惡也是決定太子命運的定音錘,為此也時有長子被廢被黜的事件發生。其二,專制時代,沒有憲法制約,皇帝施政,朕即法典,朕即國家,皇權巍峨,是吸引太子們千方百計爭寵的強力磁場。比如秦王異人,本來因為母親夏姬不得寵,自己也被送到趙國做人質,自然入繼無望。可幸運的是他在趙國正值潦倒之際卻結識了腰纏萬貫的富商呂不韋,而這位富商又大有涉政野心。當呂不韋得知異人的父親安國君寵愛的華陽夫人因膝下無子,擔心帝寵和富貴不能長久時,就讓異人屈身認華陽夫人做母親。華陽夫人是楚人,久居異鄉,思念故人,呂不韋又讓異人穿楚服與華陽夫人相見。華陽夫人果然被異人及其楚服所打動,就認下了這位乾兒子,異人也因此繼位做了秦王。
由此可見,自然嫡長子的尊位並不是牢不可破的。因此,即使嫡長子,也不能放棄揣摸父王心理,或「曲線救國」,或直接影響,總之要投其所好、爭取信任才能達到目的。漢代末年,曹操被漢獻帝封為魏王,不久便在諸子中物色繼承人。小兒子曹植文才超群,才華橫溢,很得父王寵愛,曹操一度打算立他為太子。對此身為五官中郎將的長子曹丕看在眼裡,痛在心中,他感到自己的太子地位受到了威脅,就求教於謀臣賈詡。賈詡要曹丕「恢崇德度,躬素士之業,朝夕孜孜,不違子道」。曹丕從此就「深自砥礪」、「矯情自飾」起來。一次,曹操出征,諸子前往送行,曹植作了一篇洋洋洒洒的歌功頌德文章,當眾演說得聲情並茂,令曹操與文武大臣極為歡悅。曹丕深知自己的文采遠不如曹植,所以他另闢蹊徑,於是便什麼也不說,只是屈膝而跪,淚流滿面地拜伏在曹操腳下,表示為父王將要出生入死而擔憂。與曹丕的忠厚仁孝相比,曹植的頌辭頓時顯得徒有外表華而不實。此事雖小,但影響不小,曹操和文武大臣由此都一致認為曹丕更誠實更有孝心,最後立曹丕做了太子。

曹丕的爭寵是立太子之前,如果太子一旦確立,再去爭寵改立那就很不容易了。儘管如此,歷史上仍不乏成功者。隋朝的亡國昏君隋煬帝楊廣為爭做太子,就很會「矯飾」自己。本來隋文帝立定的太子是楊廣之兄楊勇,但是由於諸種原因,文帝漸漸不喜歡這個太子了。楊廣知道這一消息后,首先針對楊勇內寵過多引起皇宮內外議論這一點,極力顯示自己不近女色。他雖然也擁有眾多妻妾,但只和正式妻子蕭妃居住。凡有人來訪,不論貴賤,他定與蕭妃一齊迎送,一時間連宮中執役的僕人也稱讚他賢德。為贏得皇帝皇后的好感,他專門收拾出一間陳設樸素的房子,並把故意弄壞的樂器放在角落裡,不讓下人撣去灰塵。這間屋裡用的使女也儘是又老又丑的。文帝與皇後來時,他就在這間屋子裡恭候接待。如此一而再、再而三,果然皇上對他的寵愛與日俱增,最後終於使他取代其兄做了太子。同樣是這個楊廣,文帝還沒死,他就動起父王愛妃的念頭,並最終據為己有。而且在他做了皇帝之後,其荒淫無度更難一一述說。如果後來他能繼續矯飾自己,也許不至於那麼快就斷送了隋朝的江山。當然,這是后話。但是,通過這一反一正的對比,我們對楊廣的陰謀和野心不是能看得更清楚一些嗎?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即使在父子之間,投父王所好,惟父王馬首是瞻,首先建立感情上的融洽和信任,這才算為入繼打下了一個起碼的基礎。
有機天性的下意識流露屬於童貞,屬於花一樣的孩子們....崇尚真理,正義和一切美好的事物的人們萬歲!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419

主題

6677

帖子

6646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智囊會員(十八級)

Rank: 5Rank: 5

積分
6646
3
 樓主| elmo898 發表於 2006-7-5 10:14 | 只看該作者
協調宗室:1.分封安撫
新帝國建成后,帝王對待異姓臣僚或遷或貶,處理起來並不怎麼犯難,而對待親族宗室,問題就複雜得多。開創基業時是「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江山是大家齊心協力贏來的。一旦其中的一個南面稱孤、被尊為王,這親族宗室中就在座上與座下之間劃開一條生死界線。儘管如此,孰尊孰卑,誰領導誰,不會因此就一錘定音,這一點帝王本人看得尤其清楚。為消除這種來自宗室內部的顛覆和威脅,帝王們總是要採取種種措施,以維護既得利益和政權穩固。

為避免矛盾激化,消除或削弱皇室內部的顛覆威脅,帝王們採取的第一個辦法就是分封同姓宗室為諸侯王,一般都要把他們遣往封地,中央再派員實行監督。這些諸侯王自稱一統,享有優厚的物質待遇,從而使之安於其樂而忘返王宮。一朝皇室臨危,由於他們懂得自身與皇室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利害關係,他們也會奮起保衛皇帝。這種分封制度從西周時期就開始實行。周武王滅商后,就遍封姬姓諸侯於天下。至秦朝分封中斷。劉邦滅秦建漢,吸取秦朝不行封建、皇室臨危、無人勤王的教訓,一得天下后便分封宗室,他立劉賈為荊王,劉交為楚王,劉喜為代王,劉肥為齊王等等。到唐高祖李淵建唐后,分封宗室面更廣,除立長子建成為太子外,封其子李世民為秦王,子元吉為齊王,子元景為荊王,子元昌為漢王,子元亨為酆王,族弟襄武郡公琛為襄武王,族弟黃台公璦為廬江王,宗室李基為永安王。甚至連皇孫承宗、承道、承乾、恪、泰都分別封為太原王、安陸王、恆山王、長沙王和宜都王,從而形成一個龐大的家族王朝。因為李唐王朝的分封對於鞏固統治起了重要作用,所以大唐雖經武則天改制,此後仍延續長達200年之久,這其中「分封安撫」是起了很大作用的。秦王朝二世而亡,原因多多,但廢封建、行郡縣卻成了後世王朝引以為戒的教訓,所以中國封建社會二千多年,雖然行政上靠郡縣管轄,但封建親戚始終都被視為鞏固政權的一大法寶。

當然,對於宗室的分封安撫,在歷代君主帝王的為政實踐中也不免有得有失。按照自周代以來就深入人心的宗法文化思路,國家政治的性質一般說來是由個人推及家庭,由家庭推及家族,在若干特殊朝代,家族又有可能被推及民族,比如像中國歷史上北方少數民族掌權的朝代就是這樣。元代蒙古族統治者把漢人和南人視為社會的下等人,嚴格控制漢人和南人的升遷和任用,已使政權的民族化在極端和野蠻的意義上宗法化了,這既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了自己的政權,又同時加速了其政權的快速衰竭和滅亡。另一個少數民族政權——滿清,更把家族和民族兩種東西首尾相接,從而在國家政權內部撫育出無數個瓦解政權穩固的家族,後人常以「八旗子弟」比喻典型的紈
有機天性的下意識流露屬於童貞,屬於花一樣的孩子們....崇尚真理,正義和一切美好的事物的人們萬歲!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419

主題

6677

帖子

6646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智囊會員(十八級)

Rank: 5Rank: 5

積分
6646
4
 樓主| elmo898 發表於 2006-7-5 10:16 | 只看該作者
協調宗室:4.不溫不火的軟控制
宗室中為爭奪最高權力而演成刀槍相向、血濺宮牆的殘酷鬥爭,多為不得已而採取的極端手段。其實政治也是一門藝術,作為「政治演員」的帝王也有AB角色和藝高藝拙之分。唐太宗李世民挾父殺兄雖告成功,但他卻不能算是政治藝術操作中的好演員。魏文帝曹丕就比他表演得出色多了,而曹丕的出色之處就是對待有可能對己構成威脅的宗親兄弟多採用不溫不火的軟控制術。
許多人都知道,雖然曹丕於政治方面略勝其弟曹植一籌,但曹植始終是他心中一道使人不悅的陰影。曹植文才過人,詩賦屬文方面常使曹丕在公開場合尷尬不算,曹操竟差一點把曹植立為太子,這更使曹丕難以釋懷。所以,曹丕在用盡心思繼父為王后,一直把曹植視為眼中釘、肉中刺。曹植雖然為人不拘小節,但除掉他又難以找到過硬的借口。因此,對症下藥,曹丕對曹植採用的是慢性消磨的控制使用法。曹丕上台後,先把曹植由陳思王降封為鄄城王,之後又把他打發到離京城很遠的雍邱。不久,再降封為東阿王。幾年中數次改換封地,而封地每況愈下,還常派人監視限制曹植的行動自由。有一次,曹丕貓戲耗子式地向曹植髮難,要曹植在行走七步中寫出一首詩來,不然就得殺頭。曹植不愧是位文學天才,竟然七步成詩,詩云:「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此詩意在勸諫曹丕看在一母同胞的份上,不要無緣無故加害於他。史載曹丕聽後面有慚色,因此沒有對曹植「行大法」。但是,此後曹丕對曹植的迫害並沒有停止。曹植遠離京城,每次進京求見,曹丕都以各種理由搪塞阻止。直到曹丕死後,曹
有機天性的下意識流露屬於童貞,屬於花一樣的孩子們....崇尚真理,正義和一切美好的事物的人們萬歲!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5

帖子

1

積分

註冊會員

新手上路(初級)

Rank: 1

積分
1
5
rayakira 發表於 2006-7-5 15:54 | 只看該作者
人心險惡...
真可怕的呢...幸好我不是那時代的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7

主題

780

帖子

208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留學海龜(十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08
6
damao(501) 發表於 2006-7-8 21:30 | 只看該作者
沒有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9-2 15:1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