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美合作的機遇

[複製鏈接]

5419

主題

6677

帖子

6646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智囊會員(十八級)

Rank: 5Rank: 5

積分
6646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elmo898 發表於 2006-6-1 11:1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CENTER][B]中美合作的機遇 [/B] [/CENTER]   

查道炯

在討論中國對海外油氣需求的日益增加可能帶來的後果時,爆發衝突已成為眼下流行的一個觀點。更有甚者,如吳磊和申琴宇就曾在4月份的《遠東經濟評論》上撰文預計中國和美國將為爭奪第三國的石油儲備而發生軍事衝突。但未來的前景不見得會如此黯淡。

讓我們姑且先把對中國在富含石油的「流氓」國家開採石油這類尋常的擔憂擱置一邊。自30年前結束對中國的全面貿易禁運后,美國就一直未再試圖阻止國際市場上的石油輸往中國。中國的一些團體抱怨美國在中東地區耀武揚威,不過他們忽視了重要一點:沒有美國竭力保護霍爾木茲海峽免受人為破壞,駛往中國的油輪也難以保證安全。時至今日,中國仍完全依賴外國油輪將從波斯灣購買的石油運回中國。

馬六甲海峽也是這種情況,美國肩負起了保護這一地區的海上運輸線免受恐怖襲擊的重任。中國一邊從中免費享受好處,一邊卻指責美國在世界的敏感地區把手伸得太長,這種做法顯然是荒謬的。

美國在1979年1月同中國簽署了《中美政府間科學技術合作協定》。該協定每五年續簽一次,至今依然有效。為了規劃和協調兩國政府間的科技合作活動,雙方在1980年建立了科技合作聯合委員會,並一直活躍至今,主要指導兩國的實驗室和科學家之間的合作。在美國方面,總統科技顧問委員會(President's Council of Advisors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負責協調工作。中國方面,科技部(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組織了中國的研究院、企業和個人參與了與美方的合作項目。2004年,中國政府任命了一位副總理負責中方的協調工作。

中美在科技領域的合作已經擴大到3萬多個項目,促進了中國在煤炭開採和消費、能源效率、核安全以及中國國內能源勘探帶來的中國環境和健康問題等方面的技術進步。中國在清潔煤炭技術──尤其是煤炭脫硫技術──方面的發展從中美科學家的合作研究中受益匪淺。中國煤炭工人死亡人數的增加說明,中國仍非常需要同美國加強合作,加大煤井殺手瓦斯氣的商業化應用力度。

與此同時,妨礙中國從此類合作中獲得更大利益的障礙來自於中國本身制定能源政策的能動性,而不是美國方面缺乏興趣或意願。比如,面對煤炭、石油和電力行業的既得利益,中國尚未找到強有力的機制推廣節能技術和新能源。美國觀察家常常將2005年成立的由總理親自領導的能源領導小組(Energy Leading Group)視為中國在能源政策制定上走向重商主義的證據。不過,同命運多舛的能源部一樣,能源領導小組下屬的能源辦公室尚未能樹立起不受國內石油壟斷企業和煤炭公司影響的監管權威。許多能源公司都同當地利益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這些既得利益通過大權在握的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State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 簡稱:國家發改委)影響了中央政府制定的能源政策。國家發改委擔負著確保經濟增長和提高能源效率的雙重使命,這也是中國經濟政策制定過程中的矛盾之處。

中國在1980年開始向合資企業開放國內的石油和煤炭領域。美國的大石油公司都同中國石油公司成立了許多合資企業。較小的美國石油公司也通過合資企業進入了中國的部分市場,開展地質調查。儘管石油公司之間的投資和撤資在全球範圍內非常普遍,但讓美國石油公司深感不滿的是他們不被允許持有中國國有石油公司的多數權益。這也在某種程度上導致美國在2005年反對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China National Offshore Oil Corp.)對加州聯合石油公司(Unocal)的收購。

不過,中國石化(Sinopec)、埃克森美孚(Exxon Mobil)、沙特阿美(Saudi Aramco)和福建煉油化工有限公司(Fujian Petrochemical Co.)成立的合資企業等項目是一個令人鼓舞的信號,顯示出了中美企業在中國的廣泛合作空間。這個合資企業將擴建和升級位於福建省的現有煉油設施。當中美兩國的石油公司能夠彼此更友好地相處時,兩國政府之間的政治氣氛也可能會得到改善。

在本屆美國政府中,包括科技合作聯合委員會在內,現有4個與中國在能源等領域進行對話的常設機制。其中三個完全與能源有關:能源政策、石油天然氣工業以及和平利用核能技術。雙方的多個政府部門參與到這類對話中。那麼,如何解釋美國在討論能源安全時將中國越來越多地視為一個讓人不安的因素,而且這種情況也同樣出現在中國呢?

美國認為,在滿足其海外能源需求方面,中國已對其構成威脅──這種說法已成為引發華盛頓特別是國會政治辯論的話題之一。同時,不應只帶著對中國人的懷疑來看待這種說法。美國意識到全球石油市場的任何風吹草動都會對其產生衝擊,這是推動美國實行有效的節能政策的一個動力。而美國提高燃油效率對中國同樣有益,因為世界範圍石油儲備非常有限已是全球共識。

中、美爭論的關鍵點在於,中國是否在世界各地加緊「鎖定」油田並從全球市場「轉移」石油?美國能源部今年三月發表的一份有關中國石油行業的報告認為,即使中國在石油項目上的權益投資從全球市場「轉移」了資產,但由於此後這些資產並不是用來轉售,所以中國的做法實際只不過取代了中國原本會在公開市場購買的石油罷了。

一個國家利用權益石油來保證進口來源的做法值得商榷。中國石油企業指出,美國進口石油中有超過40%是權益石油,而中國從公開市場進口的石油超過了90%,這充分說明了中國實行「走出去」戰略的必要性。在中國與幾乎所有感興趣的供應方進行的高級別外交中,「能源合作夥伴關係」的字眼不斷頻頻出現,而與此同時,中國在尋找海外石油供應來源的過程中,對市場基本面的考慮只能退居次席。

這種情況下,各方需要在世界石油市場如何運轉以及它的運轉將如何影響一國為實現海外供應安全所作的努力達成共識。毫無疑問,中國正在為它的石油外交付出代價。國際社會有關中國與蘇丹、伊朗、烏茲別克、委內瑞拉等國關係的討論越來越多地被添「油」加醋地大肆渲染。不過,應該指出的是,被美國定為「流氓國家」者往往也是「富油國」。這些「富油國」出口的唯一產品就是石油,而且往往政治腐敗,讓在世界各地傳播民主和全球化的美國感到非常不快。

另一方面,以蘇丹為例,中國在該國的投資已幫助它成了一個石油出口國,從而客觀上擴大了世界市場的供應量。假設中國石油企業撤出蘇丹,讓其他國際石油公司留下來,甚至讓美國石油公司進駐,那麼這個麻煩不斷的國家是否就能隨即迎來民主和正義了呢?這很難說。歷史證明,石油進口國對許多產油國的變化並未產生多大影響力。

也就是說,中國局限於像2006年初那樣向蘇丹派遣維和部隊的做法還不夠。中國需要做的是,對美國的不滿作出更有針對性的回應,而不是簡單地重複所謂「不干涉別國內政」這套說辭。

為防止人們預言的衝突變成現實,中、美雙方應在兩個關鍵領域建立合作:改善中國的能源利用效率;實現中國能源應用的多樣化。如果美國能幫助中國擴大利用核能(當然是在僅限於民用且不會導致核擴散的前提下)的比例,那將對減輕中國對全球石油市場的影響大有裨益。

中國沿海地區從自然條件上講很適合發展核電,而這些地區同時也是中國石油和天然氣進口增長最快的地區。核電有助於這些省份降低對進口石油、天然氣的依賴,並減少將中國北部和西北部地區的能源運往南部對經濟、社會和環境等諸多方面產生的影響。

中、美早在1985年就曾簽署過民用核能合作協議。如今,二十年過去了,但美國對是否向中國伸出援助之手仍顯得瞻前顧後。懷疑論者會認為,上述協定未來的命運將取決於中國是否配合美國阻止朝鮮和伊朗開發核武器的努力。我認為,中、美在中國民用核能開發上的合作或許能讓中國在伊朗問題上與美國步調更一致,就像中國在朝鮮核問題六方會談中所做的那樣,這將讓美國更樂於與中國合作。至少,這兩個計劃可以同步進行。而且,鑒於美國正在與印度合作開發核能,與中國重新開始能源合作能有助於緩和中國在能源安全這一戰略問題上的強硬立場,

換句話說,我們既有條件、也有理由將解決能源問題(特別是石油和天然氣問題)轉化成中、美兩國建立互信的契機。這兩個大國應該學會如何相處。

(編者按:本文作者查道炯為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教授。)

(本文譯自《遠東經濟評論》)
有機天性的下意識流露屬於童貞,屬於花一樣的孩子們....崇尚真理,正義和一切美好的事物的人們萬歲!

3

主題

1205

帖子

244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留學博士后(十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44
沙發
YuLG 發表於 2006-6-1 23:14 | 只看該作者
看來是我們中國人錯誤領會了老美的「美意」了?事實勝於雄辯;在耳聞目睹美霸在世界各地的所作所為之後,若依然堅持為霸權主義張目,則要麼此類人早已成為美霸的幫凶或代言人,要麼已蛻變為非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7 18:0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