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一平:獨行者的歌-楊明詩歌印象記

[複製鏈接]

3474

主題

9508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423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水影兒 發表於 2006-5-17 10:4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作者:一平      

雖然遠隔千山萬水,橫跨亞洲歐洲,一個偶然的機會,我讀到出生於大連的比利時籍華人楊明的系列詩作。楊明先生在大學里學的是經濟,但和任何有藝術天賦的人一樣,專業阻擋不了他熱愛藝術、投身藝術的腳步。由此,我們得以看到了別具一格的詩作。

讀楊明先生的詩,像是聽一位成熟而又浪漫的男人在靜謐的深夜裡低吟詠唱。在這些充滿陽剛之氣、伴著優美旋律的吟唱藝術、青春、愛情、生活的深情述說中,不經意間讓人們走進了一個來自文明而古老中國移民的豐富的精神家園,似乎明白了羈絆作者長住歐洲的原因。這些詩也展現了作者的藝術才華與智慧,展示了其不同的藝術風格,既有豪邁奔放,又有婉約低吟。如《畢加索》、《狼群》、《揮霍》、《懷素》、《痴迷》、《春天的呼喚》、《第十二夜》、《劫持》等。在這裡,作者針對幼時的疑問、生活中的現象將感情抒發得慷慨激昂,帶有男性作者的剛健激情,大有胸中壘塊一吐為快的豪情。而《渴望》、《當你喜歡》、《電車中的吉他手》、《街景》、《空巢》等卻寫得委婉細膩、真切感人。生活中沒有比瞬間的感覺更能打動人了,而能把這瞬間的感覺真切細膩、淋漓盡致地描寫與表達出來才見功力與才氣。

而長詩《你是一粒塵埃》則是一首跌宕起伏、悠遠深沉的長嘆,是一支蘊含著蒼涼與希望的長歌,是一個自己已經走了很遠很遠但仍然在獨自走的獨行者的歌謠。

在這首詩里,展示的還是樸實無華的風格,還是沒有造作的矯柔,還是沒有陰柔的眷戀,還是沒有纏綿悱惻的哀嘆,還是難覓風花雪月的痕迹。作者把廣闊的聯想、胸中的抱負、經歷中的苦辣酸甜以一粒塵埃的形式表述出來。在大千世界中,塵埃是微不足道的,塵埃是空靈的、塵埃是輕盈的,塵埃又是無處不在的。不能說塵埃就是作者自己,也不能說塵埃就是張志新等歷史悲劇人物。其實,我們許多人都從那個時代過來,正在向不確定的未來走去,我們都可以是一粒塵埃。只不過個人的感覺強烈不一。有的人覺得自己很充實,因為他們的生活目標已經或正在達到,有的人卻永遠也沒有滿足,因為他們的目標不是為了淺顯的物質生活,只是為了追求一種境界,為了一種精神。

詩言志。在楊明先生的詩里能充分看到這一點。在家庭的熏陶下,楊先生幼年時既喜愛書法繪畫藝術,當他還是一個男孩時就對中國古老神秘、瀟洒飄逸、變幻無窮的書法充滿了嚮往,對五顏六色的畫布充滿了喜愛,多年來無論環境怎樣變,但他對藝術的追求沒有變,在他的成長奮鬥史里,調節他與枯燥的經濟專業關係的是宣紙墨筆、油彩畫布,在這裡他找到了平衡與快樂,所以才能唱出《懷素》、《痴迷》這樣的詠古歌謠,才能在《當你喜歡》、《街景》這樣的詩中看到顏色在隨著現代生活的變化而變化的快樂來。

詩言情。沒有情既沒有詩。楊明先生的詩處處含情。有追求事業的熱情,有熱愛生活的激情,還有對純真愛情的渴望,而且在一些作品的創作上也顯示了其較為嫻熟的技巧和智慧,也顯示了熱情與高雅並存的韻味,如《紅蠟燭》、《渴望》等。尤其是在《渴望》這首詩里,作者充分表達了一個男人在芸芸眾生中、茫茫人海里與一位陌生的美婦人偶然相遇后產生的瞬間衝動與感想,既有難以抑制的瞬間爆發的澎湃激情,又有痛斷肝腸的可遇而不可求的深深思念之情。筆者以為這與中國古代詩詞「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在燈火闌珊處」之句有同工異曲之妙。

詩還可以評說時事,指點江山,抒發作者對現實的看法。在這一點上,楊明先生可以說是駕輕就熟,表現出了一個成年知識分子的智慧、理智和社會責任感,如《揮霍》、《快感》等。在這裡,他向一個兄長,向一位長輩,諄諄囑咐著、告誡那些虛度年華、浪費時間與才華的年輕人們珍惜時間,珍惜上天賜予的一切,言之切,情之深讀來令人感動。

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有一位偉大的詩人、文藝理論家聞一多先生曾提出;詩應有「三美」,一是韻律美,二是建築美,三是繪畫美。楊明的詩作里已經體現了這三美,所以,儘管他的有些作品還粗曠有餘而精緻不足,但由於得其「三美」精髓,所以仍然有著較強的藝術感染力。

祝楊明先生的詩越寫越好。
晴耕雨讀,隨遇而安。

3474

主題

9508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4231
沙發
 樓主| 水影兒 發表於 2006-5-17 10:59 | 只看該作者
錢詩乏情,陳詩情濃


作者:楊明        



錢鍾書作為學者和作家聞名遐邇,小說《圍城》雅俗共賞,歷久不衰。《管錐編》則旁徵博引,是材料豐富的讀書筆記,可以作為典籍註釋和研究的資料。另外,錢鍾書除了評詩注詩寫了《宋詩選注》外,他本人也寫詩,出版了《槐聚詩存》。但筆者以為,讀過錢詩的人大都會感到其詩乏情,難以動人。  

詩歌是心靈的悸動,情感的交流。而詩歌的創作和詩歌的註釋又是完全不同的兩項工作。註釋是以技術性的工作為主,搜集資料、判斷評論等。而寫詩是創作,是否寫得出上乘詩作則和性情、經歷、感覺、靈感有關。  

劉勰在《文心雕龍》說,詩者,持也,持人性情。一個是情,一個是性,性情而已。劉勰又說,為情而造文,寡彩寡情,味之必厭。  

以宋朝辛棄疾的「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為例,詩詞中那濃濃的悲憤愁情,洋溢在字句里,喚起了一代又一代讀者的共鳴。  

再看當代另一個大學者陳寅恪寫的敘愁詩,  

癸卯中秋作 (一九六三)  

非生非死又一秋,不夷不惠更堪羞,   宋家玉斧誠難問,梁室金甌忽惹愁。  

讀陳寅恪的詩常令讀者和作者一樣欲哭無淚 ( 詩人晚年失明),痛不欲生。筆者以為詩達不到陳寅恪詩歌的境界就不是詩,因為無病呻吟的詩作徒然給讀者帶來麻煩和反感。  

我們不妨再將錢鍾書寫愁的詩作加以比較,就會即刻感到不同。  

愁  

愁挾詩來為護持, 生知愁是賦詩資。  

有愁寧可無詩好, 我願無愁不作詩。  

這首詩讀來生硬枯燥,毫無情感。  

學者胡曉明曾指出,為什麼陳、錢都注重解釋詩人的想象力,卻在學術方法與風格上有如此強烈的反差,說到底,學術的不同最終是學者人格的不同。在解詩方面,陳、錢都不愧為「藝術家」。然而錢鍾書是智慧型的解詩藝術家,他那濃厚的智者品性、他那慧光四溢的探索意趣,都不能不最終自覺發展成熟為一套打通四部、破體成文的方法。而陳寅恪則是情感型的解詩藝術家。這種「情」當然不是一般日常人生之情,而是對於歷史文化近乎宗教般的痴情。  

詩的底子是生命與性情的延伸。所以,筆者認為,正是智者品性決定了錢鍾書的詩作理性太多,因而缺乏感染人、震撼人的情。
晴耕雨讀,隨遇而安。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9 11:2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