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兩彈元勛鄧稼先:從「596」到「639」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決策會員(三十九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851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2006-04-30          人民網 



1958年8月的一天,中國科學院原子能研究所的一位領導對鄧稼先說:「錢三強同志極力推薦你參加一項秘密工程――搞原子彈。」鄧稼先聽到這番話,興奮得幾乎要跳起來。8年前,他在美國普渡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后剛9天,就乘「威爾遜總統」號客輪迴到了祖國,為的不就是報效祖國嗎?

「準備用8年時間搞出原子彈」

18年前,在日軍佔領的北平,老百姓被迫舉著日本小太陽旗「慶祝」節日,他氣憤地撕毀了小紙旗並狠狠踩在腳下。為了免遭迫害,父親讓二姐帶著他逃離北平。臨走,父親對他說:「稼兒,以後你一定要學科學,不要像我學文,學科學對國家有用。」現在,他遵從父親的願望學習了科學,並有了這麼一個特殊的報效祖國的機會,怎麼不讓他欣喜若狂呢?

不過,他也知道,搞原子彈,就必須從此隱姓埋名,不能發表學術論文,不能公開作報告,不能出國,甚至不能隨便和朋友交往。

回到家裡,他對妻子說:「鹿希,以後家裡的事,我可能無法幫你管了。我要調動工作,去干一件事。干好這件事,我這一生就過得很有意義,就是為它死了也值得。」 他要調往何處?去幹什麼? 他不能說,她也不再問。

鄧稼先被調到第二機械工業部核武器研究所任理論部主任,他是被選來的第一位高級研究人員。籌建隊伍是當務之急,他挑選了一批剛從大學分配來的畢業生,在十分艱苦的條件下,學習爆轟物理、流體力學、狀態方程、中子輸運等基礎知識。他親自授課,並組織討論。

1959年6月,中蘇關係破裂,蘇聯撕毀了雙方於1957年10月簽訂的合作國防高技術的協定,拒絕向中國提供原子彈模型和有關生產原子彈的技術資料。中共中央果斷決策:「自己動手,從頭摸起,準備用8年時間搞出原子彈」,並將「596」即中蘇關係破裂的日子定為自行研製第一顆原子彈的代號。

鄧稼先立即帶領理論隊伍開始對原子彈的物理過程進行大量的模擬計算和分析,在當時「中國式的計算機」上模擬原子彈爆炸的全過程。所謂「中國式的計算機」,不過是幾台手動、電動計算器,外加幾把算盤而已。那些「家當」可能還比不了今天人們手上的一個「夏普」或「卡西歐」計算器。

然而他們就是憑著這樣的「武器」在打攻堅戰。鄧稼先咬緊牙關,邊學習、邊鑽研、邊教學。有時,從夜裡搞到凌晨三四點鐘,和衣就在辦公室的長椅上躺上休息,天亮又繼續投入工作。別人勸他要注意休息,他說:「在這個關鍵時刻,有人卡我們的脖子,想讓我們低頭。我們要爭口氣,把腰桿挺起來。」

一年之內,他們進行了九次模擬計算,考察了各種物理因素對計算結果的影響,取得了研製原子彈的許多關鍵參數。周光召則用最大功原理論證了計算結果的合理性,打消了一些人對計算結果的懷疑。1962年年底,鄧稼先起草了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理論方案。為了使理論工作更好地與實驗配合,他參加了以王淦昌為主任的冷實驗委員會,參與指導了核實驗前的各種模擬爆轟實驗。他經常深入實驗現場,與實驗人員研討實驗方案和測試結果。1964年10月16日下午3點30分,美麗的蘑菇雲從沙漠中升起。原子彈爆炸成功,理論設計方案圓滿地通過了檢驗。

「搶在法國人之前搞出氫彈」

中國研製氫彈計劃的代號是「639」。1963年9月,在錢三強的部署下,鄧稼先負責的理論部一部分主力人員開始摸索研製氫彈的原理。

1965年春,上海傳來令人振奮的消息,以于敏副主任為首的研製組逐步明確了突破氫彈原理的可能途徑。鄧稼先趕到上海,與大家一起分析計算結果,反覆研究,終於形成了一套經過充分論證的方案。

正當理論部方案形成,進展順利的時候,「文化大革命」開始了。核武器研究所受到影響,院里出現了激烈的派別鬥爭。鄧稼先感到苦惱:行政命令越來越難奏效,有什麼辦法把大家都團結起來,去完成氫彈的研製任務呢?

當時,法國也在研製氫彈。一些科技人員也感到萬分著急,找鄧稼先提出一定要在法國人之前把氫彈搞出來。

鄧稼先靈機一動,對!把「搶在法國人之前搞出氫彈」作為口號提出來,不就可以把大家都「粘」到一起來嗎?

這一招真靈!拖氫彈研製的後腿,罪莫大焉,誰也不願落下這個壞名聲,人們的注意力很快又回到了氫彈研製上。經過一系列的試驗和各部門的協同配合,果然在1967年6月,搶在法國人之前,我國氫彈的火球騰空而起。

中國的原子彈全部由中國人研製

中國的原子彈爆炸了,氫彈也爆炸了,然而是哪些人在搞原子彈、氫彈的研製呢?不僅外國人不知道,即使是在這些人身邊工作的人,也不一定知道。

楊振寧是鄧稼先的中學好友、西南聯大的同學、美國留學的室友。1971年楊振寧回國訪問,鄧稼先經上級批准,在家裡接待了楊振寧。吃飯時,大家輕鬆閑聊,每談到敏感處,鄧稼先的夫人就想法把話題岔開。在送楊振寧上飛機時,楊振寧終於忍耐不住,像是漫不經心地試探著問了一句:「稼先,我在美國聽說中國的原子彈是一個叫寒春的美國人幫忙搞的,是真的嗎?」鄧稼先一時驚愕得不知說什麼,他既不願欺騙好友,又不能泄露自己曾參與研製原子彈。只好說:我證實一下再告訴你。

飛機起飛不久,鄧稼先即向上級彙報了楊振寧提出的問題。周總理得知后明確指示,讓鄧稼先如實告訴楊振寧,中國的原子彈全部由中國人研製,沒有一個外國人參加。

正當楊振寧在上海參加一個餞行宴會時,一封由專人從北京送來的急件遞到他的手中。當他拆開信封,看到鄧稼先熟悉的筆跡時,淚水奪眶而出。

鄧稼先一生主持過15次核試驗,長期的勞累、過量的輻射嚴重損害了他的健康。這位年輕時曾被朋友們稱為「熊」的人,63歲就被癌症奪去了生命。

張愛萍在追悼會上說:「鄧稼先是我國核武器理論研究工作的奠基者和開拓者之一。他在原子彈、氫彈原理突破,新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製實驗方面都作出了重大貢獻。他的名字雖然鮮為人知,但他對國家的貢獻將永載史冊。」



鄧稼先,安徽省懷寧縣人,1924年生,男,中共黨員,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全國勞動模範。

歷任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助研、副研究員,二機部第九研究所理論部主任、第九研究院副院長、院長,國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核工業部科技委副主任等職。中共第12屆中央委員。

在原子彈、氫彈研究中,領導開展了爆轟物理、流體力學,狀態方程、中子輸運等基礎理論研究,對原子彈的物理過程進行了大量模擬計算和分析,邁出了中國獨立研究核武器的第一步。領導完成原子彈的理論方案,並參與指導核試驗的爆轟模擬試驗。原子彈試驗成功后,立即組織力量,探索氫彈設計原理,選定技術途徑。1982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985年獲兩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986年獲全國勞動模範稱號,1987年和1989年各獲一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1945年抗戰勝利時,鄧稼先從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畢業,在昆明參加了共產黨的外圍組織「民青」,投身於爭取民主、反對國民黨賣國獨裁的鬥爭。翌年,他回到北平,受聘擔任了北京大學物理系助教,並在學生運動中擔任了北大教職工聯合會主席。抱著學更多的本領以建設新中國之志,他於1947年通過了赴美研究生考試,於1948年10月進入美國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學研究生院。由於他學習成績突出,不足兩年便讀滿學分,並通過博士論文答辯。此時他只有26歲,人稱「娃娃博士」。

1950年8月,鄧稼先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9天後,便謝絕了恩師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決定回國。同年10月,鄧稼先來到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員。此後的8年間,他進行了中國原子核理論的研究,擔任了原子彈的理論設計負責人,解決了中國原子彈試驗成敗的關鍵性難題。數學家華羅庚後來稱,這是「集世界數學難題之大成」的成果。鄧稼先不僅在秘密科研院所里費盡心血,還經常到飛沙走石的戈壁試驗場。1964年10月,中國成功爆炸的第一顆原子彈,就是由他最後簽字確定了設計方案。他還率領研究人員在試驗后迅速進入爆炸現場採樣,以證實效果。他又同於敏等人投入對氫彈的研究。按照「鄧-於方案」,最後終於製成了氫彈,並於原子彈爆炸后的兩年零8個月試驗成功。這同法國用8年、美國用7年、蘇聯用4年的時間相比,創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1986年逝世。

1979年,鄧稼先擔任核武器研究院院長。1984年,他在大漠深處指揮中國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試驗成功。翌年,他的癌擴散已無法挽救,他在國慶節提出的要求就是去看看天安門。1986年7月16日,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李鵬前往醫院授予他全國「五一」勞動獎章。1986年7月29日,鄧稼先因病去世。
我是一個熱愛自己祖國的中國人,我健康,我快樂。
細節成就完美。
圖片類未註明[原創]的均為轉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8 09:2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