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他們玷污了《南京大屠殺》:中文譯本錯漏百出

[複製鏈接]

3474

主題

9508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423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水影兒 發表於 2006-4-17 04:4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美國華裔女作家張純如最重要的作品《南京大屠殺:被遺忘的二戰浩劫》(TheRapeofNanking:The Forgotten Holocaust of World WarII)於1997年11月――南京大屠殺60周年前夕在美國出版。時隔八年,值抗戰勝利60周年之際,較為完整的中譯本終於由東方出版社出版。然而,與廣大讀者的期望相反,這是一本翻譯低劣、編輯粗糙的可怕次品,譯文中的錯漏曲解之處比比皆是,完全玷污了原作作為一本嚴肅史著的聲望,也難以告慰為此書付出巨大心血甚至生命的張純如女士的在天之靈。

  僅以中文版《南京大屠殺》的「導言」為例,其中寫道:「而亞洲人依然要把戰爭的開始,遠遠追溯到日本人邁出的統治東亞的第一步――1931年霸佔滿洲里。」這是個全無歷史常識的表述。對照原文,可知張純如用的是 「Manchuria」一詞,即「滿洲」,舊指東北全境,而非中文版所稱的「滿洲里」。中譯者錯譯此詞之後,想必冥冥中遙遠的地理和歷史常識發出了某種微弱的警告,使他們意識到了可能出現的錯誤,但不僅未深究改正,反而懷抱極大的自信,錯上加錯,在這句話的後面加上了一句荒唐的「譯註」,指滿洲里「即東三省,全書同,不再另注」。如此一來,整本書中所有的「滿洲」,都成了譯者自以為是的「滿洲里」。

  「導言」中寫道:「在斯大林格勒殺死的俄羅斯人也超過40萬之多」,而張純如的原文本非地名 「斯大林格勒」,而是人名「斯大林」,中文版將史實完全顛倒。「俄羅斯人」(Russian)也是混淆政治地理的不準確的譯法。又如「希特勒……對波蘭發動了閃電般入侵」,亦為對專指「閃電戰」的德文詞「blitzkrieg」似是而非的意譯。

  中文版寫有「甚至沒有一句話,出現在《美國二戰圖片史》(1966)中;而這是多年熱銷的、迄今出版過的唯一的一卷有關二戰歷史的圖片集」,但所謂「唯一的一卷」,乃「single-volume」(單卷本)的錯譯。《美國二戰圖片史》則為 「TheAmericanHeritagePictureHistoryofWorldWarII」的不求甚解的漏譯, 「AmericanHeritage」是赫赫有名的圖書品牌,吃翻譯這碗飯的,沒用過,也總該聽說過《美國傳統英語詞典》(TheAmericanHeritageDictionaryoftheEnglishLanguage)吧?

  「導言」中說:「他們是二戰中在中國長大的,二戰後跟隨他們的家人,乘飛機飛了出來,」但原作中根本沒有「乘飛機飛了出來」的表述,是「fled」(flee,逃難,逃離),而非「flew」(fly,飛)。

  中文版稱:「……甚至超過帖木爾的一些怪誕行為,他1398年在印度德里處死了十萬囚犯,」此處所謂的「怪誕行為」,實為「恐怖惡行」(monstrosity)的誤譯。

  這篇短短數千字的「導言」中,尚有大量諸如「年輕孩子」(應為「小孩子」)、「超越強姦」 (應為「做出比強姦更甚的事」)、「鐵路車廂」(應為「火車車廂」)一類的古怪譯文,我已難一一列舉。奇怪的是,「導言」開篇的一句話――「人類對同類所施殘暴虐行的歷史,是一個漫長而不幸的故事,」竟不見於中文版內。我站在各種立場上思前想後,亦無法準確猜度譯者或編輯刪去這句話的原因所在。而粗翻全書,更對其中日本人姓名和軍銜的中譯充滿疑慮。書中所涉大量人名、地名、機構名,均未附註英文原文,令中文研究者無法引用,或進一步查考。

  事實的差誤不獨見於正文,中文版《南京大屠殺》的封底上印有作者簡介,稱「張純如女士於 2004年11月9日在其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寓所以手槍結束自己年輕的生命」,事實是,張並非死在自家寓所,而是在加州洛斯加托斯以南一條荒僻的公路上,被人發現死在其轎車內,經當地警方鑒定,死因源於自殺性的槍傷。張女士的死亡事件,當時的《中華讀書報》和各大中文媒體,均有詳細報道,稍加核對,必不至此誤。

  《南京大屠殺》中文版由「馬志行、田淮濱、崔乃穎等」多位譯者合譯,全書上下,沒有對譯者身份和教育背景的任何介紹。我以為,承擔此書翻譯任務的譯者,應該具備這段歷史的學術背景,至少也應有相關的歷史知識,否則便沒有資格翻譯此書。以中譯本如此多的史實和翻譯錯誤來看,諸位譯者和本書的編輯實在過於膽大,膽大到了魯莽,以致將責任心也完全蒙敝,雖力有不逮,仍然放膽強譯惡編。

  去年正逢二戰結束和抗戰勝利60周年,大量相關圖書湧上市場,其中倉促編輯、水平低下的譯著不在少數。但以南京大屠殺在歷史論爭和現實政治中的重大意義,看到這本劣譯之作,仍然令我感到震驚,並大為心痛。

  心痛的緣由,一部分來自張純如在36歲上的慘死。採訪和撰寫《南京大屠殺》,使她長期耽於日軍對中國百姓所犯蠻暴惡行的恐怖畫面,以致精神嚴重受創。美國報界援引她近年來的就醫經歷,普遍將自殺歸因於她因此而染的抑鬱病症。

  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將為張純如塑像,以志紀念和景仰。但她以巨大心血和良知完成的著作,她作為嚴肅史學作者的聲名,卻被這本劣譯所玷污,那麼,何以告慰她的在天之靈?又何以不讓我們――所有她的讀者感到巨大的遺憾?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9 18:2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