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4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劉銘傳治理台灣

[複製鏈接]

163

主題

726

帖子

632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留學博士后(十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3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現代儒家 發表於 2006-2-15 22:5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劉銘傳治理台灣

                           劉作奎

  台灣巡撫劉銘傳

  台灣現代化奠基人

  劉銘傳(1836―1896),字省三,號大潛山人,安徽合肥人。年輕時在家鄉辦
團練,后參加淮軍。1883年7 月,劉銘傳奉旨以巡撫銜督辦台灣軍務。在選拔台灣
封疆大吏時,主管選拔任務的清朝重臣曾國藩頗經深思熟慮。當時李鴻章將自己的
愛將劉銘傳推薦給曾國藩,同時還推薦了另外兩名書生。曾國藩為了測驗這三個人
中誰的品格最好,便約他們到曾府面談。到了約定時間,曾國藩故意不出面,自己
在暗中仔細觀察他們的反應與態度。其他兩位都顯得很不耐煩,不停地抱怨,而劉
銘傳心平氣和地欣賞牆上的字畫。後來曾國藩考問他們客廳中的字畫,只有劉銘傳
一人答得上來。結果劉銘傳被推薦為台灣巡撫。

  1884年10月,劉銘傳又擔任福建巡撫。當時中法戰爭爆發,法軍進攻台灣,並
對台灣進行封鎖。劉銘傳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堅守8 個多月,終於保住了台灣。
外國侵略者對台灣接連不斷的窺伺和侵略,使得台灣破敗不堪,各種城市基礎設施
陳舊,經濟發展遲緩。清政府逐漸認識到,台灣是「南洋之門戶」,「七省之藩籬」,
「關係緊要」,加強建設,鞏固海防刻不容緩。

  1885年中法戰爭結束后,台灣建省,成為中國第20個行省,50歲的劉銘傳因為
中法戰役保台有功,被派為第一任台灣巡撫。劉銘傳治理台灣時,正趕上清政府全
面掀起洋務運動時期。劉銘傳雖然沒讀過多少書,卻是清代少見的「奇才」。他是
清末洋務運動中比較具有時代眼光、革新思想和實幹精神的傑出代表人物,早在同
(治)光(緒)之交,劉銘傳就認識到「中國不變西法,罷科舉,火六部例案,速
開西校、譯西書以勵人才,不出十年,事且不可為矣」。他在任職台灣巡撫的6 年
(1885―1890年)中,大刀闊斧擴展各項現代化建設,他希望「以一隅之設施,為
全國之范」。在清政府重臣李鴻章等人的大力支持下,他對台灣的政治、經濟、軍
事和文化等都進行了廣泛而大膽的改革,成效卓著,使台灣面貌大為改觀,並進一
步密切了台灣同大陸的聯繫。
儒家精神:自強不息[格物致知(推陳出新)厚德載物]止於至善。 儒家人格:勇敢公義[智慧開創(忠孝誠信)仁德廉儉]勤奮禮節。

163

主題

726

帖子

632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留學博士后(十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32
沙發
 樓主| 現代儒家 發表於 2006-2-15 22:58 | 只看該作者
修建鐵路促進經濟發展

  1886年,即劉銘傳任台灣巡撫的第二年,他就向清政府上疏,請求試辦鐵路:
「惟台灣一島孤懸海外,當此分省伊始,極宜講求生聚,以廣招徠。現在貿易未開,
內山貨物難以出運,非造鐵路不足以繁興商務,鼓舞新機。」翌年,他的建議獲得
清政府的許可。

  於是,劉銘傳在台北設台灣鐵路總局,組織公司,發行股票,預定工程費100
萬兩,以將來鐵路收人還清本利。台灣集資興建的鐵路,有民間股資、僑資、外資
等,在管理上由官督商辦到官辦,具有近代中國特色,符合台灣島情,使台灣鐵路
的命運「權操我手」。台灣鐵路興建的消息傳出后,美國旗昌洋行曾派代表施密德
趕赴台灣,向劉銘傳請求承辦台灣鐵路。但劉銘傳深知鐵路是民族血脈所系,一旦
建築權與經營權讓給洋人,必然導致鐵路所及則洋人侵略勢力隨至的後果,斷然拒
絕了施密德的請求。他任命張士瑜為總辦,以台北為起點,分南北二部,興工修築。
1887年4 月,先修北部的台北―基隆段,1891年竣工。從1888年起,修建自台北至
台南的路線,至1893年達新竹。鐵路自基隆至新竹全長106.7 公里。

  台灣鐵路不但是中國最早的鐵路之一,而且是中國自己集資修建,工程技術人
員大部分是中國人。

  史學家郭廷以在評價劉銘傳興辦的鐵路等事業時說,劉銘傳在台灣的各項舉措
奠定了台灣現代化的基礎,加速了台灣現代化的步伐。長期以來,台灣雖物產豐富,
但由於交通不便,信息閉塞,致使商品貿易不發達,經濟發展緩慢。劉銘傳以鐵路
為經,其它舉措為緯,茶和樟腦為經,其它物產為緯,為台灣編織出近代經濟聯繫
網,促進全面發展。鐵路興建后,台灣對外貿易額由1886年的800 萬兩上升到1890
年的900 萬兩,與大陸的經濟聯繫也更加緊密。
儒家精神:自強不息[格物致知(推陳出新)厚德載物]止於至善。 儒家人格:勇敢公義[智慧開創(忠孝誠信)仁德廉儉]勤奮禮節。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63

主題

726

帖子

632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留學博士后(十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32
3
 樓主| 現代儒家 發表於 2006-2-15 22:59 | 只看該作者
大力興辦實業

  在修建鐵路的同時,劉銘傳為了加強台灣與大陸的聯絡,奏請清政府籌辦擴充
水陸電報線。鑒於台灣孤懸海外,所有往來文報往往為風浪阻隔而耽擱時日,劉銘
傳認為,「水陸電線,實為目前萬不可緩之急圖」,且「電報關係海防交涉重務,
一旦與內地息息相通,所裨於海疆甚巨」,因此,劉銘傳下定決心,加緊架設電線。
1886年,他派人與上海德商泰東洋行立約,由該行包攬自台北到基隆和台南兩線的
架設業務。為了加強與大陸的聯繫,又設了兩條水線:一條自淡水到福州,一條由
安平到澎湖,當時水陸線共計700 多公里。從此,台灣南北與大陸之間瞬息相通,
同時「和世界的電報體系直接發生聯繫」,對貿易的促進很大。

  在郵政方面,劉銘傳也進行了一系列的建設,創辦了我國自己的新式郵政。1888
年,他仿照西方郵政制度建立了郵政總局及郵站並自行發行郵票。他以台灣地方原
有的「站制」(負責傳遞公文的單位)為基礎,參照當年中國海關郵政部的辦法,
新創立郵政組織,在台北設立郵政總局,在各地設立支局。他以張維卿為總辦,下
置委員若干,掌理事務,根據地方的情形,分置正站、腰站或傍站,改原有的台北、
台南兩文報局為總站,以綠營兵勇為站兵,從事公文書信的傳遞。對大陸函件,則
與上海、福州、廈門等海關郵政部門取得聯繫,並特備「南通」、「飛捷」兩郵船
定期往來。除傳遞公文,收寄私人信件外,從與外國爭利的意義上看,新式郵政的
創辦使外商開辦的郵政「營業大受影響,頗為不振」。劉銘傳又從戰略的需要出發,
於1889年「設電報學堂,聘西洋教習,以授台人子弟」。劉銘傳創辦並獨立經營的
郵政,在全國是一個創舉,它開創了我國郵政建設的先河。
儒家精神:自強不息[格物致知(推陳出新)厚德載物]止於至善。 儒家人格:勇敢公義[智慧開創(忠孝誠信)仁德廉儉]勤奮禮節。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63

主題

726

帖子

632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留學博士后(十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32
4
 樓主| 現代儒家 發表於 2006-2-15 22:59 | 只看該作者
文化教育創新

  上述基礎設施建設很重要,但與之配套的文化教育建設也急需上馬。劉銘傳在
這方面也不含糊。鴉片戰爭以前,台灣的文化教育很落後。1764年,在台灣應試秀
才的文童只有80多人。鴉片戰爭以後,台灣的文化教育迅速發展起來,出現了當時
官辦的學校―――書院,以後還添設了高山族社學和私塾。台灣建省后,「各屬應
試文童,多至逾千,少亦數百……不少於內地大中學等」。隨著台灣經濟開發的需
要,劉銘傳對人才的開發也很重視。1886年,他在台灣設西學堂,聘洋人為教習,
課以英文法文、地理、歷史、測繪、算術、理化、文學,又以中國教習4 名,分講
漢文及各課程。以致「一時聞風興起,校庠俊秀,接踵而來」,使當時台灣的教育
面貌煥然一新。同時,劉銘傳還注重發展台灣的地方教育,在台北設立培養高山族
青年的學校。這樣,台灣既有各地開辦的書院、儒學等中式學堂,又有學習西方文
化科技知識的西學堂。可以說,劉銘傳在台灣興辦教育是中西結合,而他對西學堂
尤其關心。當看到學生孜孜不倦地學習時,他高興地說:「台地現辦機器、製造、
煤礦、鐵路,將來亦不患任使無才。」劉銘傳還很注重國防、交通和經濟建設方面
人才的培養。1887年,他在台北大稻埕創辦西學堂一所,聘請西人教習講授英語、
法語、數學、理化、測繪、歷史、地理等課程;中國教習講授漢文課程,併兼任學
生監督。經過嚴格甄選,第一批招收學員20餘名,所有費用由政府供給,年支銀1
萬餘兩。劉銘傳對於改變台灣落後的教育面貌,加速台灣的開發建設,培養自己的
科學技術人才起了重大的作用。
儒家精神:自強不息[格物致知(推陳出新)厚德載物]止於至善。 儒家人格:勇敢公義[智慧開創(忠孝誠信)仁德廉儉]勤奮禮節。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63

主題

726

帖子

632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留學博士后(十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32
5
 樓主| 現代儒家 發表於 2006-2-15 22:59 | 只看該作者
國難之時堅決維護祖國統一

  在藉助大陸洋務運動建設台灣的問題上,劉銘傳認為,沒有大陸提供的機會就
沒有台灣的建設和發展,所以他的洋務運動措施大都以加強台灣與大陸的聯繫為目
的。自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一直處於風雨飄搖之中,列強們不斷蠶食著中國的土地。
在這種情況下,劉銘傳加緊建設台灣,使台灣成為中國在海上抵禦侵略的堡壘,堅
決維護了大陸與台灣的統一。翻開歷史可以看到,台灣在清朝統治的200 多年裡,
在治理台灣和建設台灣方面,劉銘傳是最成功的一位,兩岸的聯繫也前所未有的緊
密。正如郭廷以所言,劉銘傳在台灣現代化過程中的豐功偉績,「實不在鄭成功之
下。鄭成功光復台灣,劉銘傳保全台灣,復予以建設;近代台灣的政治、國防、經
濟交通、文化教育,均在他手下樹立下規模,奠定了基礎」。劉銘傳是眼界遠大的
設計師,他為台灣現代化繪製了宏偉藍圖並開創了千秋基業,其功績永載台灣史冊。
台灣愛國史學家連橫在為劉銘傳立傳時說:「台灣三百年間,吏才不少,而能立長
治之策者,厥維兩人,曰陳參軍永華,曰劉巡撫銘傳,是皆大有勛勞於國家者。…
…然溯其(指劉銘傳)功業,足與台灣不朽矣。」這樣的讚譽,劉銘傳受之無愧。

  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后,台灣割讓給日本。劉銘傳目睹自己一生成果交與外族,
悲憤至極,身心交病,卧床不起,於1896年1 月12日在憂憤中辭世。
儒家精神:自強不息[格物致知(推陳出新)厚德載物]止於至善。 儒家人格:勇敢公義[智慧開創(忠孝誠信)仁德廉儉]勤奮禮節。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0-5 17:4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