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4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同傳入門及訓練技巧

[複製鏈接]

681

主題

4563

帖子

1590

積分

有過貢獻的斑竹

倍可親智囊會員(十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59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Adelyn 發表於 2006-2-15 06:1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1、同聲傳譯的概念

  口譯按工作方式分為連續(consecutive interpreting,又叫交替傳譯、逐步傳譯)和同聲傳譯(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同聲傳譯因為與發言人同步進行翻譯,無須佔用會議時間而受到了會議組織者的歡迎,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流行於許多國際組織。所謂同聲傳譯指的是用一種語言(譯入語)把另外一種語言(原語)所表達的思想內容,以與原語發言人幾乎相同的速度,用口頭形式表達出來的一種翻譯方式。近年來,世界很多地方稱這種翻譯為「會議傳譯」(conference interpreting)。在大多數情況下,同聲傳譯是通過會議設備來完成的。譯員坐在特製的口譯箱里,通過耳機接聽發言人的講話內容,隨即通過麥克風把原語發言人的講話內容用譯人語傳達給大會的聽眾,聽眾則利用耳機選擇所需要的語言頻道,接受翻譯服務。

  與交替傳譯相比,同聲傳譯具有以下優點:(1)在同聲傳譯中,發言與翻譯同時進行,不佔用會議時間;(2)同聲傳譯可以利用電子設備,在同一時間內對多種語言同時進行翻譯。(3)在大型國際會議中,譯員有時可以事先得到發言稿件,早做準備,提高翻譯的準確率。因此,現在國際上的會議,百分之九十都是採用同聲傳譯的方式進行。

  同聲傳譯又可分為以下幾種情況:(1)常規同傳:在翻譯中,譯員沒有稿件,*耳聽、心想、口譯來在同一時間內完成同聲傳譯工作。(2)視譯:譯員拿到講話人的書面講話稿,一邊聽講話人的講話、一邊看稿、一邊口譯。(3)耳語傳譯:不需要使用同傳設備。譯員一邊聽講話人的發言,一邊與會代表耳邊進行傳譯。(4)同聲傳讀:譯員拿到書面譯文,邊聽發言人念稿,邊宣讀譯文。同聲傳讀需要注意發言人在宣讀論文過程中增加及減少的內容,有時發言人也可能會突然脫稿進行發言。


  2、同聲傳譯的工作程序

  同聲傳譯的工作程序可能簡單表示為:

  也就是原語發言人在會議廳主席台(或會場)對著麥克風發言,同傳譯員則坐在特製的口譯箱里通過耳機接聽原語信息,同時用目的語言準確傳達原語信息,通過麥克風把信息傳達出去。面聽眾則通過耳機接收翻譯內容。在上述同聲傳譯程序中,以下幾個方面對同聲傳譯的質量會帶來影響:(1)發言人:信息發出者。其講話內容、發言速度、言語邏輯、講話口音等都對同聲傳譯員對原語的理解帶來影響,進而影響整個翻譯質量;(2)同傳譯員:同傳譯員是翻譯成敗的關鍵。同傳譯員在工作中要做到「一心多用」,聽、想、記、譯幾乎要在同一時間內完成。因此同傳譯工作極具挑戰性;(3)同傳設備:同傳譯員的翻譯結果要*設備才能為聽眾所接受。同傳活動中,譯員要熟悉設備的操作。特別是遇到多語種翻譯要用「接力翻譯」(relay interpreting)時,更應該熟練掌握設備的操作。同傳譯員一般要在工作前30分鐘到場檢測設備。在檢查過程中,一旦發現問題應立即找有關的技術人員解決。在口譯過程中,始終應該有設備技術人員值班,以解決應急問題。


  3、同傳譯員素養要求

  《羊城晚報》2000年11月19日曾在頭版同日特稿中對擔任「廣東省經濟發展國際諮詢會」同聲翻譯工作的同傳譯員做了較高的評價,稱他們是「九段翻譯,技驚四座」。這一評價道出了同傳工作之難(?)。同聲傳譯工作一向被認為是口譯工作的顛峰。因此對譯員的素養要求很高。一般來講,同傳譯員應受過專門的職業訓練並具備以下素質:

  (1)紮實的雙語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同傳譯員應該是屬於語言敏感型的人。對語言(外語與母語)的捕捉能力要強。對於新生事物要感興趣並及時記住一些新聞新語的表達。同傳譯員在工作中是沒有時間可以考慮的,因此,平時的語言積累對造就一個成功的譯員至關重要。除了要有紮實的雙語能力外,同傳譯員還要有較強的口頭表達能力。為了能緊跟發言者,同傳譯員的講話速度一般在250字/分鐘左右,而一般發言人的語速為150字左右。因此,同傳譯員一定要「靈牙利齒」,同時要做到言之有序、言之有物。吐字清晰,語言語調流暢、利落。

  (2)掌握百科知識:著名的口譯專家jean herbert曾說過,做一個好的譯員要"know everything of something and something of everything."(好的譯員要既專才,又是通才)。同傳譯員所要翻譯的會議沒有兩個完全一樣的,所翻譯的內容涉及面寬,包括全球發展的方方面面,如政治、經濟、文化、科技、人口、環境、衛生、戰爭、和平等。因此,要求同傳譯員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對越是熟悉的題材,同傳譯員的翻譯質量則越高。

  (3)良好的心理素質:初步譯壇的譯員經常會覺得翻譯時「心發慌、嘴發緊」,平時熟悉的內容也有可能會譯得一塌糊塗。這主要是因為心理素質欠付佳所造成的。同傳譯員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要能做到「處亂不驚、情緒穩定」。同傳譯員要有較強的情緒控制能力,在任何情況下都要保持鎮定。如果情緒不穩定,就會出現怯場(stage fright)現象,影響理解,影響翻譯質量,譯員甚至會出現「大腦空白」現象。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質,主要*平時的打造,基礎打紮實了,自信心自然有了,有了自信心,心理狀態也便容易調整了。

  (4)有強烈的求知慾望:同聲傳譯的技能包括三大板塊:①口譯技巧;②專業知識;③語言工夫。三大板塊中的后兩個都要求譯員要不斷地學習、積累。如果譯員對新知識的習得缺少興趣,則很難應付日新月異變化的翻譯題材。

  (5)團隊合作精神:專業化的同聲傳譯工作一般都是2-3人一組,一人做20分鐘左右,另一人再接過來,輪流進行。這就要求,同傳工作不僅僅要求譯員個人素質好,還要求譯員之間組成一個和諧的整體。互相配合,做好整個翻譯工作。團隊合作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分工:可以按各個譯員的優勢進行分工,這樣可以在翻譯過程中做到取長補短;②譯前準備工作:分頭進行準備工作,然後互相交流,節約時間,提高效率;③輪空休息的譯員應幫助在線譯員做好輔助工作,包括筆記、清除干擾、監視設備等。總之,在同傳翻譯過程中,譯員要互相體諒、互相支持。


  (6)職業道德:譯員應該遵守會議譯員職業道德規範。如:保守秘密、保持中立、準確翻譯等。譯員應嚴格遵守《國際會議口譯工作者協會關於職業道德準則的規定》。譯員不應該對會議發言人進行任何評論。另外對超出自己能力範圍之內的翻譯任務不應該接受,哪怕報酬很高。一旦接受了翻譯任務,就要按時、按質完成。要表現出良好的業務水準(professionalism)。


  4、同聲傳譯基本原則

  同聲傳譯既是一門藝術、又是一門技術。因此,有一定的基本原則可以在翻譯中遵循,以達到更加有效地完成口譯工作。在同聲翻譯,特別是漢英同聲翻譯工作中,以下幾條可以作為指導我們進行翻譯的原則:

  (1)順句驅動:在同傳過程中,譯員按聽到的原語的句子順序,把整個句子切成意群單位或信息單位,再使用連接詞把這些單位自然連接起來,譯出整體的意思。這種翻譯方法為「順句驅動」。如以下句子按順句驅動的原則來譯:「所有人//都可以藉助互聯網資源//來學習,不論他們是哪個民族、//何種性別、//何種膚色、//只要他們可能接入互聯網。」譯文:「all can study //by relying on internet resources// regardless of their race, nationality and ***// providing that //they could have access to the internet.」同聲傳譯是與原語發言人的發言同步進行的,翻譯活動必須在原語發言人講話結束后瞬間內(或同時)結束。因此,同傳譯員要最大限度地在翻譯過程中爭取縮短翻譯與原語發言之間的時間差。這個時間差越小,譯員記憶的內容就會越多,譯出的信息也就越多。英漢語的語序差別較大,要完全聽明白原語語序、意義之後再進行翻譯則很難跟上原語發言人。因此,「順句驅動是英漢同聲傳譯的一個最大特徵。」

  (2)隨時調整:調整是同聲翻譯中的校譯過程,是譯員根據接受到的新的內容調整信息、糾正錯譯、補充漏譯的重要環節。如英語中的時間、地點狀語等大多出現在句尾,在使用「順句驅動」進行翻譯時,會出現譯完主句,又出現狀語的情況。如:「i went to holiday inn//for a seminar// at 10 o'clock//yesterday.」按順句驅動的原則,可能這樣譯:「我去了假日酒店//參加一個研討會//在十點鐘//昨天。」加上調整過程,這個句子在實際翻譯中可能會被譯為:「我去假日酒店//參加一個研討會//時間是昨天上午十點。」

  (3)適度超前:同聲傳譯中的「適度超前」是指口譯過程中的「預測」(anticipation)技能。就是在原語信息還不完整的情況下,譯員可能要講的內容而進行「超前翻譯」,從而贏得時間,緊跟發言人進行同步翻譯。如在很多會議的開幕式中都會出現這樣的套話:「……我謹代表……//對與會代表表示熱烈的歡迎//並預祝本次大會取得圓滿成功!//」在翻譯這段話的時候,譯員就可以根據自己的經驗在發言人說出「我謹代表……」的時候把整句話都譯出來「please allow me to be on behalf of …to extend to our warnest welcome to the participants of this conference…」在聽到「預祝……」之後,就應該知道後面要講的是「……本次會議成功」。不善用「預測」技能的譯員很難做好同聲傳譯工作,因為在翻譯過程中要是等到全部信息接受以後再進行翻譯就不是同聲翻譯了。即使翻譯能夠進行下去,也是斷斷續續。聽眾很難接收到完整的信息。

  (4)信息重組:信息重組(reformulation)是同聲翻譯的總策略。初學同傳的學員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譯「語言」上,結果經常「卡殼」。因為英漢語的語言差別較大,要做到一一對應地進行翻譯是很難的。因此,在同傳中應遵循譯「信息」的原則。也就是根據原語的住處點在目的語中根據目的語的語言習慣重新組織信息。如在翻譯中遇到以下的原語:「strange behavior on the part of whales in the southern atlantic has been observed over a number of years now. a team of marince scientists has come up with a new theory to explain this behavior.but considerable controversy has arisen in argentina about the theory.」經過信息重組之後可能會以下面的內容譯出:「over a number of years,// whales in the southern atlantic// have been observed//behaving strangely.//to explain this behavior,//a team of scientists has come up with a new theory//. but there has arisen considerabel controversy about the theory// in argentina//」(經過好多年的觀察,人們發現南大西洋的鯨行為怪異。為了解釋這一行為,一些科學家提出了一種新的理論,但該理論在阿根廷卻引起了爭議。)

  (5)合理簡約:所謂簡約(simplification),就是同傳譯員在不影響原文主要信息傳達的基礎上對原文中出現的無法用目的語處理的材料或原文中出現技術性較強的材料,在直接譯入到目的語中很難被目的語聽眾所理解的情況下而採取簡化語言形式、解釋、歸納、概述原語信息的一種翻譯原則。同傳譯員要根據聽眾的背景決定本原則的使用頻率。如果聽眾對於所譯內容比較陌生,譯員對翻譯中出現的術語(jargon)則要最大限度的簡約。如在一次對青少年介紹「歐盟農業政策」的會議上出現了這樣的內容:「if the cif price of produce at the community boarder is below the guideline price as determined under the common market organization, then at levy, which is not a tariff duty, is imposed.」如果「忠實」地譯人到任何一種語言青少年聽眾都會出現聽不明白的情況。使用簡約的原則,可以按如下的內容進行法翻譯:「if farm produce comes into the community at a price below the official community market price,a special agricultural levy is imposed」。(譯文:如果農產品進入歐共體的價格低於歐共體的官方價格的話,就要徵收農業特別稅。)

  (6)信息等值:「忠實」(faithfulness)一向被認為是檢驗翻譯的標準。但在同聲傳譯工作中,有時很難做到「忠實」於原文,有時雖然忠實於原文,卻得不到聽眾的認同。口譯不同於筆譯,可以足夠的時間去構思、推敲,同聲傳譯要求譯員在極有限的時間內對接受到的信息進行重組,使目的語聽眾了解原語發言人的講話內容。因此,在同聲翻譯中,對原語中的字、詞、句有時候很難譯得十全十美,譯員要努力做到的是根據接受的詞、句及語篇內容掌握原語發言人要傳達的主要信息,同時用聽眾很容易理解的語言方式表達出來。也就是在翻譯過程中,要做到整體「信息等值」。  


  5、如何學習同聲傳譯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國際交往越來越多,對專業翻譯,特別是同傳譯員的需求也越來越多。不少外語專業畢業的學生都希望能在這方面接受一些專業訓練。以下介紹幾種提高口譯專業水平的途徑。

  (1)正規專業訓練:正規專業訓練主要是指進入高等學校或專門的翻譯培訓機構接受專業學位(文憑)教育。七十年代以前的同傳譯員大多沒有機會接受正規的專業訓練,主要*譯員的經驗與天賦,摸索著進行各種各樣的翻譯工作。而今天,翻譯課程已經是許多 外語院校的核心課程。專門化的翻譯學院、翻譯系科也遍步世界各地。僅以英漢翻譯為例:英國就有如下學校開設英漢雙語翻譯碩士學位課程:the university of westminster、bath university、the university of new castle等;美國加州的monterey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澳大利亞的the university of griffith、紐西蘭的the university of auckland等也開設了英漢翻譯碩士學位課程。在中國,翻譯(包括口、筆譯)一直都是外語專業的必修課程。由於師資的原因,有些高校未能開設口譯課。目前國內較有影響的、開設口筆譯專業方向課程的機構有:北京外國語大學高級翻譯學院、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英文學院翻譯系、廈門大學外語系等。另外,外交部翻譯室對於錄用的翻譯人員也進行專門化的職業訓練。香港、台灣開設翻譯學位課程的學校有: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浸會大學、香港嶺南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理工大學、台灣國立師範大學、輔仁大學等。

  (2)在職訓練:很少有譯員一加入到一個機構就可以立刻開如工作的。一些較大的機構都會給予他們一定的在職培訓,並且定期給予業務進修,提高業務水平。如中國外交部每年招收的譯員都要在翻譯室培訓中心進行約一年時間的在職培訓,然後才能真正上場翻譯。一些技術性較強的機構、還會對譯員進行專門化的技術培訓。使譯員熟悉工作環境,掌握基本技巧。

  (3)自我訓練:提高同聲傳譯技能的另外一條很重要途徑就是自我訓練。畢竟不是人人都有機會得到專門化的職業訓練。有些譯員已經在一線工作了很長時間,具有良好的語言基礎和心理素質,如果了解同聲傳譯訓練的內容和主要方法是可以進行自我訓練的。但同聲傳譯的訓練是一個艱苦的過程,學習者一定要有恆心、耐心和決心,並制定切實可行的學習計劃,循序漸進逐步提高自己的同聲傳譯水平。當然並非人人都可以進行同傳譯的學習,它要求學習者要有紮實的雙語基礎、良好的心理素質,有一定的連續傳譯專業訓練的基本步驟和常用方法。

  ①影子練習:影子練習(shadowing exercise)又叫原語或單語複述練習。就是用同種語言幾乎同步地跟讀發言人的講話或事先錄製好的新聞錄音、會議資料等。該訓練的目的是培養譯員的注意力分配(split of attention)和聽說同步進行的同聲傳譯技能。做影子練習時,開始的時候可以與原語同步開始,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后,可以在原語開始后片刻,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后,可以在原語開始后片刻到一句話跟讀原語。跟讀原語時不僅僅是鸚鵡學舌,要做到耳朵在聽(原語)、嘴巴在說(同種語言複述)、腦子在想(語言內容)。在跟讀完一段5-8分鐘長度的講話或新聞之後,應該可以概述出原語的主要內容。在影子練習的后一階段,可以安排「干擾」練習,就是在聽、說同步進行的同時,手也動起來。要求學員從999開始寫起,按倒數的形式往上寫999、998、9997…。影子練習視個人的基礎可以進行3-5周(每周2-4小時)的訓練,練習形式相對自由,在聽廣播、看電視、聽報告時都可以做此練習。學員在練習中產手了想用譯人語同步陳述時就可以轉入下一階段的練習了。

  ②原語概述:原語概述練習是在影子練習的延續。就是學員用原語跟讀完一段講話內容后,停下來憑記憶力對剛剛跟讀的內容用同種語言進行概述,歸納講話內容的核心思想。如:「on april 8 we have noticed the news of japanese prime minister morihiro hosokawa's resignation.this is an internal affairs of japan. prime minister hosokawa has made a valuable effort to promote sino-japanese friendly relations.we hope that sino-japanese relations can continue stable and healthful development.」就可以概括為:「japanese prime minister resigned.we hope this will not have impact on sino-japanese relations.」開始做該類練習時,間隔時間可以相對短一點,在學員掌握要領之後再逐漸加長。原語概述練習的目的是培養學員短期記憶力、邊聽、邊說、邊想(抓核心內容)的習慣。

  ③譯入語概述:譯入概述練習是在原語概述練習進行一段時間后將概述原語內容用譯人語進行。目的是鞏固聽說同步並逐漸過渡到真正的同聲傳譯。練習時譯員不必過度強調句子結構和具體內容,而是培養用簡練的譯人語傳達原語的中心思想和主要信息點。如:「the protection of the environment is a vital component of continued economic development.here and in hong kong decades of explosive growth have taken a toll on the environment resulting in air and water pollution, destruction o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traffic congestion and deforestation. not only does this discourage further economic investment and encourage industries already here for relocate,but it also makes it increasingly difficult for guangdong to enter into the next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可以用譯人語――漢語概述為:「環境保護是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過去廣東和香港在這方面已有過教訓。//環保是廣東吸引更多投資使經濟更上一層樓的保障。//」

  ④視譯:視譯(on-sight interpreting)是指同傳譯員拿著講話人的發言稿,邊聽發言、邊看原稿、邊進行同聲傳譯。在練習時,第一步可以找一些有譯文的發言稿,邊聽發言錄音,邊做「同聲傳讀」。逐漸過渡到脫離譯稿只看原文進行口譯。視譯時可以用很短時間對原文通讀一次,了解發言的主要內容並對語言、專業難點做「譯前準備」。

  ⑤磁帶練習:同聲傳譯是實踐性很強的活動,其所涉及到的技巧要*平時的練習才能為學習者掌握。因此,要在平時做很多的練習才能成為真正合格的同傳譯員。一般正規訓練同傳譯員的機構都要求受訓者除課堂接受的訓練外要進行近300磁帶時(tape-hours)精聽、精練。磁帶練習的內容要豐富多彩、題材廣泛、音調齊全,要包括中英兩種語言。最好是國際會議發言錄音或錄象。在練習時,可以把自己的翻譯錄下來,進行分析,找出不足的地方及誤譯、漏譯的地方。任何技能的掌握都是*平時的日積月累,*艱苦練習。

  ⑥模擬會議:這一練習主要針對有組織的課堂教學。自學同傳的譯員可以自我組織幾個或更多愛好者一起來做這個練習。練習要求使用同聲傳譯設備。事先給學員布置好模擬會議題目,如:「環境保護與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人口控制與經濟發展」、」互聯網時代的教與學「等、要求學員自己準備5-10分鐘的發言兩面三刀篇(中、英各一篇),由學員自己組織會議、輪流發言、輪流翻譯。這一練習形式不但鍛煉了學員的口譯技巧,同時也使學員掌握了公眾演說技巧――口譯中另一很重要的技巧。

  6、結束語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對外交往越來越多,對同聲傳譯的需求也越來越大。但國內目前除北京英漢語同聲傳譯尚勉強滿足市場需求外,其它各地都有缺少職業同聲傳譯。以廣東省為例,廣東的人口有7000多萬,而真正合格的英漢同聲傳譯員僅10人左右。因此,培養同聲傳譯人才的任務艱巨。當然,同傳譯員目前屬「精英人才」,精英人才的培養要求的條件較高,除譯員本身的素質外,對硬體也有一定的要求。但只要關心這項事業的人多,中國就一定能培養出世界一流的會議口譯人才!

  (posted by marsbj at Chinadaily BBS)

681

主題

4563

帖子

1590

積分

有過貢獻的斑竹

倍可親智囊會員(十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590
沙發
 樓主| Adelyn 發表於 2006-2-16 13:00 | 只看該作者

我作口譯的經歷和體會

馮京葆

上海<<新民周刊>>的記者想請我談一下我做口譯的一些經歷和體會,但我覺得沒有什麼好談的,想談的內容似乎大家都知道了,怕有老生常談之嫌。但又盛情難卻,因此,我就借貴刊這塊寶地給讀者們談一談吧。正如美國ABC電視台主持人Peter Jennings 每當報完政治、社會新聞,開始報道體育新聞時常說的一句話:如哪位不感興趣,請不要注意以下內容。


開始學藝

口譯是一門要求很高的職業,要想成為一名合格的譯員要經過大量的模擬訓練。我國第一個培養職業譯員的計劃始於20世紀80年代初期的聯合國譯員訓練班,這一計劃每一期培訓為期兩年,同時學習交傳和同傳兩種技能。每期10名正式學員,共培養了12期學員。學員畢業后經聯合國考試錄用后,直接進入聯合國擔任口譯。由於我國改革開放,對外交往不斷增加的需要,政府各大部委也需要更多的高水平的譯員,外語學院為滿足這一需求,每期除了正式學員之外,還額外招收幾名「代培生」。

我是在1985年作為一名代培生進入北外譯訓班學習的。代培生也要考正式生同樣的翻譯口譯及筆譯的試卷,不考文化政治課。由於我考試成績不錯,另外,上了一周的交傳課後,可能老師認為我的交傳基礎還行,就讓我直接上了二年級。現在看來,交傳課不上還是有欠缺之處的。做學員時,第一年學習交替傳譯,第二年才學同聲傳譯。無論是同傳還是交傳,每天都要訓練十幾個小時,晚上不到宿舍統一熄燈時間,是不會上床就寢的。我畢業后,一直在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秘書處供職,因此,有很多機會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做同聲傳譯。剛畢業時水平很低,但由於是為政府工作,有大量的鍛煉機會,除了在國內做翻譯外,還常為聯合國機構做翻譯,翻譯水平是一點點提高的。這為日後從政府部門辭職「下海」,成為一名自由職業譯員無疑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儘管剛做自由職業翻譯時,有很多難以對付的翻譯題目。


口頭翻譯的種類

口頭翻譯基本上是分成兩大類別,用行話來說,一是交替傳譯,二是同聲傳譯,英文分別是consecutive interpretation和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另外還有一種情況是「咬耳朵翻譯」,即whispering,就是譯員坐在聽者旁邊,小聲地將講話人的內容提綱挈領翻譯出來。台灣人也講「同步傳譯」,指的就是我們大陸人所說的同聲傳譯。美國人常愛用translator指口譯譯員,用sequential translation來指交替傳譯,實際上專業的叫法應為interpreter和consecutive interpretation;英文的interpretation不同於translation,前者有解釋,詮釋、表演之意,而後者一般指「轉換」。可以認為,口譯同筆譯存在著較大差別。在中國,早年對interpreter也有叫「舌人」的,看來口譯是要靠舌頭來吃飯了。

所謂交替傳譯就是讓講話人說一段話后,停下來讓譯員做翻譯,其特點是更容易翻譯準確,語言更為精鍊,譯員也可將講話人的意思吃得更透;此外,在某些外交場合,還可給講話人更多的思考時間;其缺點主要是占的時間太多,理論上講譯員翻譯佔用的時間應該同講話人的一樣,或更少一點,但從我對一些較為出色的譯員在時間佔用上實際進行的統計來看,譯員往往會佔用更多的時間,有些時候佔用的時間甚至會比講話人超出一倍還多,這是因為譯員要對講話人的信息進行處理所至。譯員不但要將講話人的講話內容較為完整地記錄下來,還要將其組織成完整的句子,並用目標語言準確地表達出來。

做交傳時,如果總翻譯時間不超過兩個小時,一個譯員是可以從頭做到尾的,但時間再長,是需要至少兩名譯員輪流上陣的。我有一次給世界銀行一個糧食計劃考察團擔任口譯,從早上8:30一直翻譯到中午12:00點多,最後簡直是連基本的話都快譯不出來了,不是聽不懂,而是沒有氣力講話了,因為實在是太累了;還有一個同事說,她曾為中國入世談判一口氣做了9個小時的口譯,事後稱這實在不是人乾的活。因此,為確保質量,譯員數量安排上一定要合理。我常碰見一些會議組織者為節約費用,盡量減少譯員的數量,最後只能是使會議交流受到影響。

作為一名稱職的譯員,要完全掌握翻譯時所用的兩種語言,做同傳時還要掌握更多種語言。最為理想的當然是譯員使用的兩門語言均為其母語,但這種情況目前在中國還不多。我曾在法國巴黎大學東方語言學院翻譯學校聽過一年的課,學校一位教師梯也爾是當時法國外交部的英法首席譯員,專為密特朗總統擔任翻譯,他聲稱法國只有他一人是真正的雙母語。這話聽起來似乎有些誇張,但我想他的意思是,要作為一名真正稱職的譯員,不光是要掌握翻譯時所涉及的語言,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兩種語言所代表的文化及對相同事物、概念等的表述方式。我曾有幸幾次聽過他做翻譯,真可以說是一種享受,翻譯出的東西十分嚴謹,毫無雜質。聽他做翻譯,有在聽他在做演講的感覺;他翻譯所佔用的時間也恰到好處。

一般人認為,翻譯不就是他說什麼,你說什麼嘛,有什麼難的?其實,要真正理解講話人的意思也並不是件易事,兩個人用自己的母語對話時,不也有誤解的時候嗎?另外,即使讓你用母語重複前一個人的講話內容,如果內容多了,你又能重複出多少呢?當然,還有更多其它因素,不在這裡多說了。一名出色的譯員,能讓講話人講10幾分鐘,然後再完整地將其講話內容翻譯出來。大家千萬不要認為,人家講一句,你翻譯一句,這就是翻譯了,這就是交傳了,而事實上絕對不是這樣的。


面臨的挑戰

我認為,做交替翻譯的挑戰之一就是做好筆記,也有不少人向我提出過這個問題。我很佩服外交部的那些年輕人,他們的筆記做得非常好,翻譯得很完整。我想,這是與他們平時苦練基本功是分不開的。

另外一個挑戰就是聽懂各種口音,這也是與多練習分不開的,你不去聽,或沒有機會去聽,到時候怎麼會聽得懂呢?同傳時這個問題就更為嚴重。所以,唯一的辦法就是多去聽各種口音的人講話。一般人總是認為,講到聽懂各種人的口音時,主要是指外國人,本國人有什麼聽不懂的?但我不以為然。大家平時在聽一個所謂「外地」人講話時,能聽懂其大意就行了,不必每句話,每個字詞都聽出來,可能也很難全聽出來,我想這就是為什麼有時候電視上除主持人的講話不打字幕,其他人的講話都要打字幕的原因吧;而做口譯時卻不同,譯員要將每個詞都聽得很準確,聽不清楚怎麼能做好翻譯呢?我就有過這麼一次經歷,幾年前?lt;<國際先驅論壇報>>在上海組織了一次大型會議,我為會議開幕式酒會作口譯,台上幾個人,台下上千人。幾個老外都對付過去了,沒出什麼大錯,輪到為上海本地一位領導發言時,我的腦子一下子好象全空了似的,完全不知道他在說什麼,他哪裡是在講普通話啊,完全是在講「普通上海話」。我緊張得一下子就慌了神,再加上多支大瓦數燈光的照射,汗水一下子順著額頭流了下來。

當然,聽外語國人講話時,特別是非英語母語人講英語時,這個問題就更加明顯。剛開始作口譯時,覺得最難的就是聽不懂非母語國家人講的英語,特別是印度人和一些非洲兄弟們講的英文。記得最初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做口譯時,有一個叫Telejani的執行局委員,來自非洲的迦納,他在會場上十分活躍,每次給他翻譯時總是不知所云,急出一身大汗。類似的經歷還有很多,聽多了,做多了,情況就好一點了,但還是不免會出一些錯誤。做交傳時,你如果在頭一句沒有聽明白講話人的某一個詞的發音,在下一句中有可能會聽清,但同傳就不同了。有一次我給一位國家領導人做翻譯,他講話有濃重的江南口音,講話聲音又低,有個詞就給聽錯了,但到他第二次用這個詞時,我恍然大悟,根據上下文聽對了這個詞,及時做了更正。事後對此事做總結時想到,領導講話有口音,不是你翻譯一個人的問題,在場的其他人也有聽不懂的,所以,千萬不要緊張。緊張也是做口譯的另外一個重大挑戰。

同樣還是上面這個例子,在事後做總結時,我的一個同事開玩笑說道,他聲音低,只有你離得最近,只有你聽得最清楚,翻譯錯了別人不也不知道嗎?你有什麼可緊張的?當然,緊張不是膽子大就可以克服的,關鍵還是心理素質要好。你的聽眾里時常會有懂外語的人,有些領導還會給你的譯文做修改或補充,或中間給你提詞等,譯員一定要積極地對待這些問題,不要緊張,更不要有抵觸。

當然,還有不少其它方面的問題,如最基本的意思的理解問題、辭彙的運用問題等,口譯做多了,會有一些臨時性的解決辦法,但要徹底解決,則要靠平時大量的積累。

總之,交傳做好了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在多數非專業人士眼裡,交傳要比同傳容易,但這僅僅是表面現象。口譯是我從事多年的職業,而根據我自己的經歷來看,做了十幾年的口譯,總還是覺得交傳做不好,從這裡也可見一斑,當然,我沒有經過交傳專業的訓練,這一定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如何作好同聲傳譯

所謂同傳就是講話的人一邊講,譯員一邊翻譯,不用打斷他。講話人講完了,譯員也基本翻譯完了,結束時間差不了幾秒鐘。同聲傳譯對講話人是有一定要求的,根據國際同聲翻譯協會(http://www.aiic.net)的建議,講話人的講話速度應保持在每分鐘100到150字之間。以央視新聞的播音速度講話,可以說沒有人能翻譯出來。另外,就譯員來說,並不是哪位譯員跟得原話較緊,哪位譯員就譯得好,一句話從哪裡開口譯幾乎是說不清楚的,全要靠譯員臨場的感覺,譯員開口早了,容易被套進去,開口晚了,又容易丟東西。我的一位同事張彪兵對此打了一個比喻,我認為十分貼切,張彪兵覺得做同傳就像是在迷霧天開車,尤其在即興演講和自由提問階段。有人在前面走,你要緊跟著,和他的前進路線保持一致,但他不會告訴你他要去哪裡。不能跟得太遠,太遠的話他一拐彎,你就看不著他了。太近的話,一拐彎又撞上了。我想,我也可以借用這一比喻進一步發揮一下,你跟前面的車走時,他要拐彎時,一般情況下會事先打轉彎燈的,作同傳翻譯時,譯員也應對講話人的語言信號十分注意,只有這樣,才能不會get lost,即「跟丟前面的車」。

如果說沒有花一年的時間專門學習交傳是一種遺憾的話,有幸的是,我接受了一年的正規同傳訓練。同傳訓練一開始很艱苦,也的確很難學習,因為,我們都只習慣於一邊思考、一邊講話,沒有人習慣於一邊聽別人講話、一邊思考,一邊還要將別人的原話用另外一種語言複述出來。因此,一開始關鍵之處就是要學會一心二用,或叫「分神」,英文叫「split of attention」。這種習慣只有經過大量的訓練才能養成,我開始學習同傳時,無論是在家裡,還是在外面,口裡經常不由自主地用另一種語言重複別人的話,有時人看見了,覺得我好象有神經病。

在校時,每天做十來個小時的同傳練習,聽的全是聯合國各種會議的發言錄音,內容五花八門,講話人口音各異,有些人的講話真讓我們一點也翻譯不出來,只好請來教師給我們做demo,就是讓他們為我們翻譯一下那段我們無論如何也翻譯不出來的講話。我的兩位教師都是譯訓班第一期的學員,都在聯合國有過多年的工作實踐經驗,是十分出色的譯員;周育強老師教我們英譯中,他每次給我們做完demo后,我們就感覺自己沒有希望了;周老師目前還在聯合國維也納擔任P4級口譯;另一位恩師叫方生平,教我們中譯英,不幸的是方老師英年早逝,已於今年春節前離開了我們。他們當時教書時,也沒有什麼現成的理論,全是根據自己在實踐中摸索出的路子給學員們提供指導。而對於學員來說,主要還是要做大量的練習,自己去深刻地領悟。一年下來,練習的時間要超過1000多個小時。這就好比培訓飛行員一樣,飛行小時到了,技能就上去了。

有人講,同傳是口譯的最高境界,這話有點不確切,我始終認為,交傳有交傳的難處,同傳有同傳的難處,兩門技藝有很大的差別。同傳要求譯員反映更加敏捷並具有不同尋常的思維方式。要學會邊聽、邊想、邊譯。據一位日本譯員說,有人對譯員作同傳時的腦電圖的進行過記錄,發現左右腦是被橋接在了一起的。學會一心二用十分不容易,開始時的練習是對講話人的內容用同一種語言做重複,如聽著每天晚上七點鐘的新聞聯播節目,一邊聽,一邊重複其原話,一開始會發現重複不了幾句就有聽不清楚的句子,會扔掉一些東西,不能連續重複五句以上,時間長了,就好一點了。這就是一心二用的開始,並無什麼神秘之處。這一練習十分枯燥,但確是十分必要的。等中文重複得好了之後,再練習重複英文,正常的電視節目語速較快,很難重複下來,可以先從美國之音的特別英語節目(Special English)著手做起。我認為,這一點是同傳與交傳最大的一個區別。當然,還有多技巧性的東西就不在此多談了。


步入翻譯界

畢業了,文憑拿到了,就一定能做好口譯了嗎?當然不是。培訓的結束只意味著日後艱苦長征的開始。對於大多數去聯合國工作的譯員來說,他(她)們日常翻譯所接觸的內容重複性較大,因此,做多了就會熟能生巧,日子久了甚至會感到疲塌,再也沒有任何挑戰性了。每天三人一組進箱子,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翻譯同樣的程序性內容,以「謝謝主席先生」開始,又以期待著翻出「The meeting』s adjourned」 (會議到此結束)的心情工作,誰能不煩呢?因此,有些人就主動離開了聯合國,重新學習後進入了全新的領域,有了當了律師,有的成了投資銀行家,做得都十分出色。對於留下的繼續乾的人來說,他(她)們的水平的確提高得很快。


我們這些代培生除外交部派出的有機會為聯合國工作外,其他人都回到了自己原來的單位工作,並有機會前往各聯合國各專門機構做口譯,因此,所遇到的情況其實與在聯合國工作的同學差不多。有些人感到,日子長了,翻譯的內容熟悉了,就再也沒有挑戰意味了。

可對於我來講,我是如此熱愛這一職業,每次翻譯時,總是不遣餘力地做好每一句話的翻譯。可翻譯這一行業,特別是同聲傳譯,是不同於其它行業的,我和我有同事常稱之為「一門遺憾的藝術」,因為每次二十分鐘下來有太多的遺憾之處。但我想,這話不見得人人都同意,如我最崇拜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P5級英、法、西語譯員,Jesus Gatanbourne先生看來就不會同意,因為我每次聽他做翻譯時,總是覺得他出的英文是那麼的漂亮、那麼的完整、那麼達意、聲音那麼動聽、語氣那麼到位,似乎沒有一點遺憾之處。我總是感到他的水平,對於我來說,永遠是高不可攀的。當然,他從小就掌握西班牙文和英文,很快又學會了法文,先天條件肯定要比我們強得多的;但他的勤奮和智慧也是他人所不及的,聽說他在20多歲時,已經攻讀了兩個博士學位,在美國拿下了國際關係博士學位,又在法國拿下了比較文學的博士學位。有一次我對他的成就表示感嘆時說,I think you are a genius. 他回答說「I AM a genius」. (我想你是個天才,他說,我就是天才)。我聽了這話,心想,我這輩子是達不到人家的水平了,人家是天才,而我只是凡夫俗子,再次感到frustrated (十分沮喪),前途無望。

到90年代初期,我開始為外單位及社會上舉行的一些會議做同聲傳譯,由於外面的會議內容較新,自己的知識匱乏,翻譯時壓力巨大,常常感到翻得差強人意。但我還是下決心要將這一職業做好,並於1994年率先作為一名國內的譯員加入了國際同聲翻譯協會。目前中國已有10幾位譯員加入了該組織。改做自由職業譯員后,接觸的面一下子就廣了,政治、經濟、銀行、保險、證券、投資、會計、法律、計算機、電信、電力、環保、化工,以及國際關係、社會科學、人文科學、醫學、等等,所涉及內容包羅萬象,無所不有。從內容上講,做翻譯的跳躍性很強,經常是頭天做完電信,第二天又要譯保險,要求對各行各業的辭彙都有一定的掌握,內容都要了解一些。翻譯要是雜家,要是Jack of all trades (萬金油);要know a bit of everything, not everything of all things,即各行各業都知道一點,而對每一行業又不可能全面了解。另外,每個行業又分為各個方面,即使你做過這個行業的內容,下次做時,可能側重點會有所不同,還是會感到很生疏,翻譯起來不順利。解決這些問題的唯一辦法就是事前做大量的案頭工作,儘可能多地了解會議內容,爭取事先拿到會議材料。說到會議材料,我想起了一個翻譯索要材料的小故事,有一組譯員準備為某個會議做同傳,其中有一位譯員李四在會議之前,多次向會議組織方要材料,而另一位譯員張三卻一次也沒有要過。以至於組織會議的一位小姐說,你看人家張三水平多高,從來不催促我們給材料,而李四整天追著我們要材料,肯定水平不行。其實,這位李四才是真正職業譯員,而張三則缺乏一點職業精神。

我曾做過一個有關骨癌的專題發言的翻譯,發言只有20到30鍾,而我這個醫學門外漢則花了近一整天的時間為之做準備。講話內容對我來說十分複雜,許多東西甚至連聽也沒聽說過,真後悔接了這麼一個活,怪不得我的同事衛生部的翻譯自己不想去做呢。但沒有辦法,既然答應了客戶,就得硬著頭皮上啊。由於事前做了大量準備工作,翻譯工作進行得十分順利,從箱子走出來時,一位一直在旁邊聽我翻譯的先生上前問我,「老師,您是哪個醫院的?翻譯得這麼好。」我聽了這話感到精神上受到了極大鼓舞,一天的努力得到了巨大的報償。


自由職業譯員大有可為

聯合國及歐盟僱用大批長期專職口譯,此外,每年還需臨時聘用眾多的自由職業口譯以滿足其各類會議的需求。在歐美,除這部分國際機構內的專職譯員外,其他譯員基本是自由職業,政府機關的譯員數量極少,而我國情況下相反,政府機關中有不少專職譯員,但他們的工作又很雜,這樣不利於譯員走專業化道路。其實,作為自由職業有一點好處,如果你覺得會議內容太難,你可以不去做,但同時,你不去做難的會,你也永遠沒有提高的機會。自由職業譯員的工作特點有些類似記者的工作,他們是什麼內容都報,我們是什麼內容都翻。只有本著「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精神,才能做到樣樣內容都能做好。天長日久,你又會有在聯合國專門機構做口譯的感覺了,在市場里做自由職業翻譯也同樣會經歷一種熟能生巧的過程,做的題目多了,還會有觸類旁通的感覺。比如,計算機行業目前是一個熱門話題,我做過許多這類的專門會議,開始時較難,但做多了,譯起來就舒服多了,等到別的非計算機專業的會議上講到有關這一話題時,我會感到很輕鬆。

同聲傳譯在我國作為一個正式職業可以說僅有二十幾年的歷史,一些先輩在我國恢復聯合國席位后就開始做同傳。多年來,我國譯員的水平有了長足進展,特別是聯合國譯訓班為我國培養了一批優秀的翻譯人才。但比起國外的譯員,我們要走的路還很長。目前,我國與國外的交往日益增加,對口譯的需求也越來越多,對譯員水平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我想為年輕人的學習提供一點幫助,可我既不會作老師,又不願意放棄自由職業,因此,我開設的一個網站(http://www.jbfeng.com),通過互連網回答網友們提出的有關口譯的問題,並得到了口譯界一些同事們的大力支持。希望通過這種方式幫助年輕人學習,並為我國口譯事業的發展盡自己一點微薄之力。


作為一名自由職業譯員,我總的感受是挑戰重重,樂趣無窮。


2002年2月19日星期二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84

主題

3601

帖子

1617

積分

禁止訪問

倍可親高級會員(十七級)

積分
1617
3
cwjjzhou 發表於 2006-2-16 13:11 | 只看該作者
good points, if i have time, I will read it carefully!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81

主題

4563

帖子

1590

積分

有過貢獻的斑竹

倍可親智囊會員(十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590
4
 樓主| Adelyn 發表於 2006-2-19 06:45 | 只看該作者
外交部翻譯室培訓印象記

1999年,我有幸參加了外交部翻譯室法文處主辦的法語培訓。這次培訓不僅使我接受了一次較為系統、細緻的翻譯訓練,同時也讓我對外交部翻譯室法文處多年以來繼承下來的培訓制度有了更為全面和直觀的認識。應「翻譯園地」編輯們的邀請,我把我這次培訓的感想寫成這篇短文,希望能對大家制訂個人外語學習計劃有所啟發,同時也企盼能夠就此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引出更有實戰經驗的前輩們更有針對性、教益性及趣味性的華章美文來。

總體來說,這次培訓令我感觸最深的是外交部翻譯室長期以來一直延續著的刻苦學習風氣。為了保質保量地完成各種重要場合的翻譯工作,他們制訂了一套十分完備的培訓制度,並且將其落實到了日常工作的每一天。以下就是我在培訓期間所聞所見的一些具體培訓方法:

首先是聽力訓練。外交部翻譯室法文處每天早晨八點鐘都要準時收聽RFI(RADIO FRANCE INTERNATIONAL法國國際廣播電台)整點新聞,具體要求是聽第一遍時將新聞內容錄入磁帶,第二遍每聽完一條就根據筆記口譯該條新聞內容,大家共同商討最佳翻法,最後要落實到如時間、地點、插入語等每一細節。

外交部聽力方面的訓練對我來說是感觸最深的,我們平時收聽外台廣播時往往覺得好象不存在什麼障礙,一條新聞到底說的是什麼似乎也知道得很清楚,然而真正細究起來卻會發現起一條新聞里其實有很多細節是我們並沒有聽清楚,或是聽第一遍時便忽略過去了的。為了徹底解決這種聽力問題,每天堅持不懈地精聽幾段外台新聞應該是最為行之有效的方法了。而且以這種方式精聽外台新聞,起到的作用不僅僅限於提高聽力。拿我們聽RFI為例,RFI的播音速度較快,要想聽清每一字句就必須集中全部注意力,理解並做好筆記,其中就有理解力和筆記的要求。長期做類似的練習,相信日積月累,收穫會是很大的。另外這種新聞節目往往囊括的範圍較廣,天南海北,對背景知識要求也多,不僅鍛煉了聽力,可以藉機學習一些地道的表達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外語水平,同時也可以加強對國際問題的背景知識及其演變的了解,而這些背景情況對於擴大知識面,更新知識結構都是大有裨益的。對背景知識了解得多了,在翻譯理解過程中就要比對背景一無所知容易得多。

我們在培訓期間每周一上午都要進行例行的「上周新聞綜述」,也就是把上一周的重大新聞都彙集起來,作成一個類似新聞回顧的東西。做新聞綜述的人負責用十分鐘左右的時間盡量回顧上周發生在世界範圍內的各件大事,其餘人可在綜述結束之後向其提一些問題,由做綜述者負責回答。我對新聞綜述的感覺是不僅可以鍛煉用外語進行長篇發言的能力,同時也可促使大家對一條新聞追根溯源,搞清它的來龍去脈,很有利於增加背景知識,擴大知識面。做為經貿領域的工作者,我們雖然不用向外交部那樣對世界各國的有關政治問題都了解得一清二楚,但是在外事工作中也不可避免地可能談及一些政治方面的問題,何況目前經貿方面的新聞也為數不少,這就又回到了有關增加背景知識的問題。

此外,我們在培訓期間還接受了一些口、筆譯方面的訓練,記憶力,複述能力訓練及視譯訓練也佔了一小部分。這裡的口譯訓練內容多為國家領導人在各種場合的發言及致辭。我的感覺是這類稿件一般內容和格式大家都比較熟悉,翻譯方面不存在達意的困難,然而要做到準確、流暢、自如、地道卻大為不易。因此相關的大量練習可以使大家熟悉這類文章中有些套詞的翻法,熟悉它的程式,多說多看自然對各種內容瞭然於胸,就可以少了很多絞盡腦汁、臨陣拼湊的慌亂,久而久之,熟能生巧,對工作的幫助不可小看。

記憶力及複述能力訓練的做法是先聽一遍原文,然後嘗試在盡量不改變句子結構及用詞的情況下複述發言人的講話,這方面我們做的練習較少,但據說對訓練同傳很有好處。視譯訓練的要求則是邊看稿邊進行口頭翻譯,要盡量做到意思準確、用詞貼切。視譯其實是翻譯在日常工作中經常會碰到的工作,因為有很多場合對方的書面發言稿是在活動開始前的最後一刻才遲遲出現的,翻譯根本沒有充裕的時間事先將其翻成中文,只能在對方念稿的同時匆匆地瀏覽一下文章的內容。在視譯訓練中最大的問題就是中外文句子結構差異懸殊,用外文的句子結構翻中文必然會顯得不倫不類,因此就必需在平時多加訓練,掌握好視譯過程中中外文互換的問題。

法文處資料室長期以來積累了大批珍貴的中法文文 件、資料,其中有歷年來在各個場合、各次出訪過程中翻譯的中法文發言、講話,還有各個國別的情況並分別設有有關說帖、菜單、請貼等稿件的專門文件夾。我著重看了一些過去的發言稿,覺得從中學到了不少新東西,尤其是那些長期以來在翻譯過程中不斷出現的慣用措辭及表達方法,對我的工作有很大啟發。這方面我的感觸是雖然大家平時也有可能經常接觸到這些內容,但是由於沒有及時總結,沒有「正版」做參照,導致一次一個版本,未必每次都能翻得恰如其分、真正地道,而大量的有針對性的閱讀無疑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最好方法。

朱成效

2000年1月13日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81

主題

4563

帖子

1590

積分

有過貢獻的斑竹

倍可親智囊會員(十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590
5
 樓主| Adelyn 發表於 2006-2-25 11:38 | 只看該作者
德國之聲

歐盟譯員是怎樣工作的?

他們是賦予普羅迪,索拉那,舍伍德聲音的人。但這些歐盟的口譯人員就像政治家耳朵里的紐扣耳機一樣毫不引人注目。他們在被稱作魚缸的玻璃傳譯箱中,遠離會場中心,注意力高度集中地傾聽著那裡發生的一切。來自維也納的德爾沃女士已經在歐盟工作了26年,能從5種語言翻譯成德語。

德爾沃女士說:「工作時間一長,幾乎可以見到所有的歐洲重要人物,能在近處看到他們,還能聽到他們的聲音,比如聽到他們怎樣在小圈子裡說話,我覺得很有意思。」

如果每天沒有幾百名歐盟譯員的工作,歐盟的日常工作就不可能進行。負責譯員和會議服務的安德森樂於一遍又一遍地耐心解釋這個翻譯系統的運轉情況。這項翻譯服務每年向歐盟稅民收取2歐元的稅。

安德森:「譯員工作組其實是一個不同語言的網路。目前我們有11種語言的服務,這意味著,每個工作小組有33個人,一種語言三個人。譯員們應該盡量能對各種語言做直接翻譯。」

理想的情況應該是從一種語言直接譯成其他語種,但在實踐中,得經常使用另外一種所謂的橋樑式語言。所以要經過仔細考慮並藉助電腦軟體將譯員們分成幾組。

安德森:「比如說,我們沒有同時會希臘語的丹麥譯員。所以我們必須先把希臘語翻成西班牙語,法語,英語或德語,然後再譯成丹麥語。這意味著要經過兩個步驟。」

好的翻譯網路可以多語互譯。據德爾沃女士說,即使德語譯員不懂芬蘭語,對聽眾來說也沒有影響,「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根據英語傳譯箱對芬蘭語的翻譯進行轉譯,理想情況下,聽眾甚至覺察不到我們並不會芬蘭語。」

這個系統聽上去很複雜,但很實用。這種依靠其他譯員翻譯結果的中繼翻譯系統將來會越來越重要。2004年五月,歐盟東擴后又會增添9種新語種。

那時馬爾他人得聽得懂立陶宛人。一些會議大廳現在就已經開始改建,增建傳譯箱,而尋找年輕的同傳天才的工作更是進行得緊鑼密鼓。尤其在獨聯體小國和馬爾他,找到高資歷人才並不容易。

但不久以後,每次會議都將翻譯成20種語言。德沃森說:「這種情況現在已經在某些高層會議上出現過,對我們來說,分辨出會場上剛才說的是哪一種語言就已經相當不容易。一般要等一會兒才知道,剛才誰發的言,然後作出相應的反應,找到正確的頻道,收聽中繼翻譯。但我想,總的來說,應該沒什麼問題。歐盟擴大了那麼多次我們都適應了,這次為什麼不能適應?」

負責譯員和會議服務的安德森說,當然,歐盟的譯員不僅要懂多種語言,還要對各種話題都有所了解:「我們的譯員得在歐盟的各個領域進行工作,有的譯員星期一翻譯有關漁業的內容,星期二銀行,星期三安全政策,星期四載重汽車,星期五是屠宰肉豬的現代方法!」

在許多專業討論中,譯員們是唯一的行外人士,但他們卻要準確地翻譯討論內容。而這一切都發生在幕後,即在玻璃牆后。但譯員德爾沃對會議廳中著名的政治家們卻熟悉得像自家的鄰居。

德沃森:「如果哪一天我有機會走到總理舍伍德面前說話,比如對他說,您的領帶很漂亮,我不會猶豫的,因為我感覺我對他非常了解,當然事實上並不是這樣。」

然而譯員們沒有這樣做,而仍是呆在他們的魚缸里,繼續把聲音賦予給外面的大人物們。

(蕭夢)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2 20:1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