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轉貼]古中國、古希臘、古印度:人類早期文明的三種路徑

[複製鏈接]

14

主題

2924

帖子

1018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有車階層(十級)

Rank: 4

積分
101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細雨軒 發表於 2005-12-12 20:3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摘 要:作為人類早期文明的三種不同形態,我們可以在古希臘、古中國、古印度所信奉的「圖騰崇拜」這一自然與血緣的神秘統一中發現其共同具有的人類學前提。然而,不盡相同的社會歷史背景又使得這一共同前提在上述三大區域內得到了不同的利用、發揮和處理。在「古典的古代」這一海洋文明的基礎上,希臘人抑制了「圖騰崇拜」中的血緣因素,而將其中的自然因素神秘化,從而導致了西方式的宗教文化;在「亞細亞的古代」這一黃河文明的條件下,中國人抑制了「圖騰崇拜」中的自然因素,而將其中的血緣因素世俗化,從而導致了儒家式的倫理文化;而在「雅利安人入侵」這一特殊的文明變故中,印度人同時利用了「圖騰崇拜」中的兩大因素:一方面將其自然的成分神秘化,一方面將其血緣的因素宗教化,從而形成了印度特有的種姓制度。正是這種不同的文明路徑,使得西方、中國、印度在其後漫長的民族心理和社會結構上出現了截然不同的文化表徵。

關鍵詞:古希臘;古中國;古印度;文明;路徑


美籍華裔學者許R光曾經指出:「馬克斯.韋伯對西方人的一種誤解的長期流傳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這種誤解是:印度教徒、埃及人和阿拉伯人都是東方人。韋伯認為印度文明不過是東方文明的一支,其餘的兩支則是中國文明和日本文明。……然而,印度教的生活方式,無論是從家庭結構、政治發展、文學藝術、宗教信仰或種姓制度去觀察,它同東方的差別和同西方的差別一樣大。」

其實,早在許R光之前的梁漱溟就已經將印度作為一種既不同於中國又不同於西方的「第三種文化」加以研究了。在其著名的《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中,梁漱溟寫道,「所有人類的生活大約不出這三條路徑樣法:(一)向前要求;(二)對於自己的意思變換、調和、持中;(三)轉身向後去要求;這是三個不同的路向。這三個不同的路向,非常重要,所有我們觀察文化的說法都以此為根據」。「西方文化是以意欲向前要求為根本精神的」。「中國文化是以意欲自為、調和、持中為其根本精神的。印度文化是以意欲反身向後要求為其根本精神的」。 然而,儘管梁漱溟這種「三足鼎力」的研究格局具有重大的啟發意義,但其用「意欲」之發展方向來區分這三種文化的做法卻顯得有些粗疏且具有獨斷論色彩了。

與之不同是,許R光在人類學研究的基礎上試圖從社會組織形式中找到中國、印度、西方三種文化之不同的關鍵所在。他認為,人之所以不同於野獸,源於人有著超出生理需要之外的社會需要,如社交、安全、地位等。這些需要不是任何一個個體的人能夠獨立實現的,要滿足這些需要,必須藉助於社會集團的力量。人類的社會需求首先要在「初始集團」中得到滿足,當「初始集團」滿足不了這些要求時,人們便要在「二次集團」中尋求滿足。無論中國人、印度人還使西方人,他們的「初始集團」都是一樣的,即家庭:「在各種人類集團中,家庭對任何社會都是至關重要而且是無處不在的。」 然而,中國人、印度人、西方人在「二次集團」的選擇上卻有著很大的不同:「以家庭為起點,我們的分析轉向各個社會中的二次人類集團。在中國,我們發現極為重要的二次集團是宗族;與之對照,在信奉印度教的印度,極為重要的二次人類集團是種姓,在美國則為俱樂部(在最寬泛的意義上,它指的是親族集團之外的所有無論出於何種目的而結成的自由協會或團體。」 正是由於「二次集團」的不同,導致了三種文化的巨大差異。即中國人的「情境中心主義」和「相互依賴」,印度人的「超自然中心主義」和「單方面依賴」,美國人的「個人中心主義」和「自我依賴」。顯然,與梁漱溟相比,許R光的這些觀點更具體、更細緻,也更有說服力。但美中不足的是,他既沒有告訴我們,家庭何以一定會成為各種文化之共同的「初始集團」?他也沒有告訴我們,中國人、印度人、美國人何以會在共同的「初始集團」的基礎上選擇了不同的「二次集團」?

顯然,回答這些問題,對於我們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理解中國、印度、西方這三種文化的現實差別與歷史根源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只有在看清其現實差別的前提下,才能夠談論其相互尊重與合作發展等問題;只有在探明其歷史根源的基礎上,才能夠談論其現代化的轉換等問題。為了回答這些問題,我們的研究視野必須進一步放寬,既不僅要考察信奉印度教的印度人何以會偏愛種姓制度,而且要考察古老的印度人何以會創造印度教;為了回答這些問題,我們的研究對象需要進行稍稍的調整,即不再以美國這一西方文化的現代版本為其代表,而是要以希臘這一西方文化的古代源頭作為標本;為了回答這些問題,我們的研究方法也需要進行一定的補充,既要考察這三種文化共同的人類學前提,又要分析其各自不同的社會歷史背景。而這一切的一切,都要從追根溯源開始。



由於時間的久遠、資料的匱乏,探討人類早期文明的形成路徑顯然是一件頗為困難的事情,而我們的研究必須向上追溯到文明所能追溯的極限。這一極限,當然不是許R光所謂的家庭。因為從歷時的角度上看,我們人類的家庭,本來就是脫離自然界之後的文明的產物;而從共時的角度來看,無論是西方、中國、還是印度,其家庭本身的結構、功能和意義又有著這樣那樣的差異,因而不能成為我們研究工作的起點。

我們知道,人是從自然界中脫胎而來的,而剛剛脫離自然母體的早期人類一般在精神上都留有一根尚未被剪斷的原始臍帶,這就是所謂自然崇拜,其中最為典型的是圖騰崇拜。「圖騰」(Totem)一詞始見於1791年在倫敦出版的龍格著《一個印第安譯員的航海探險》一書,它源於北美印第安部落的一個方言詞,意為「親族」,因為那裡的人們把自己的氏族看作是源於某種動物或植物,便使用它們的名字作為氏族的徽號,把它們當作氏族神來加以崇拜。後來,隨著人類學家對現存原始部落的考察,發現這種同某類自然對象攀結「血緣關係」的原始崇拜不僅僅為北美大陸所獨有,在大洋洲也廣泛存在。此外,歐洲、亞洲、北非、南美以及波利尼亞和愛斯基摩人那裡也留有類似的原始崇拜形式,可見其具有普遍的人類學意義。僅就本文所要探討的古希臘、古中國、古印度而言,其早期的歷史文獻中也都可以找到圖騰崇拜的某些痕迹。

在希臘神話中,我們可以看到,被崇拜的已不再是雷電、大海、太陽、月亮這些自然對象本身,而是掌管這些物象的宙斯、波塞冬、阿波羅、阿耳忒彌斯等人格神了。「希臘神都是人格化了的形象,和人不同的地方在於:他們被描寫成是永生的,在各自的領域內往往具有無與倫比的威力,他們的好惡對人有決定的影響。但是神的某些別號和表徵表明,在他們被人格化之前,人們曾經走過了從拜物教到萬物有靈論的漫長的歷程。鷹被看作宙斯的聖鳥,天後被稱作『牛眼的赫拉』,阿波羅的修飾語往往是『月桂樹』的派生詞或包含它的複合詞,可見這些神都曾與圖騰有關。」

在中國,上古的文字和傳說中也不難發現一些類似的蹤跡。例如,《詩緯
各國老公在老婆出牆后的反映 法國老公:一夜未眠。轉天跑去買玫瑰九百九十九朵送給老婆,另外再買春藥一大盒,準備重振雄風以挽回老婆芳心 俄羅斯老公:一夜未眠。轉天一早穿起祖先的盔甲、舉起長劍,喝下一瓶伏特加,大步流星走到那個男人門前,高聲叫嚷,要求決鬥 義大利老公:一夜未眠。轉天早晨精神失常,將自己反鎖進黑屋。數日後,老婆破門而入,發現屋內有油畫數張,均出自老公之手,且價值連城 中國老公:一夜未眠,轉天開始天天泡論壇,而且看貼不回貼 http://zzgsdy.photo.pconline.com.cn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 07: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