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宗教和科學是影響人類最大的兩種力量

[複製鏈接]

163

主題

726

帖子

632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留學博士后(十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3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現代儒家 發表於 2005-11-14 20:2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宗教和科學是影響人類最大的兩種力量     
作者:何光滬  

我想以「宗教與科學」作為話題(講座的標題是「信仰與科學」)。信仰可分為宗教性信仰和非宗教性信仰。在西方語言中,信仰一詞常等同於宗教,是正面意義上的,是高尚的,深刻意義上的,叫faith,與其相關的另一個詞是belief,可譯成「相信」,「信念」,有時也有宗教性。講到宗教與科學,我就想到懷特海,這個數學家,哲學家,邏輯學家,羅素的老師和同事。他有一個觀點:影響人類最大的兩種力量是宗教與科學。如果「科學」一詞不是在狹隘的、嚴謹的現代意義上說,他的話有道理。所謂狹隘的、嚴謹的、現代意義上的科學是從17世紀以來,在實驗基礎上的,有系統的理性論證的科學體系。但是人類的科學活動,認識自然、描述自然、尋找規律為自己服務的活動,是所有的民族、所有的時代都共有的現象。宗教也是在所有的民族、所有的時代、所有的文化中共有的現象。所以,廣義上說的宗教和科學,的確是影響人類最大的兩種力量。但是,二者的關係非常緊密而又複雜,以至於我們可以說,人類的未來,在很大程度上會取決於人類對宗教和科學二者關係如何理解和處理。

這個標題還讓我想到了哲學家維特根斯坦的話,真正令人感到神秘的不是世界怎樣存在,而是世界竟然存在,不是How the world is,而是That the world is。這話涉及到一個本體問題,尤其第二句話更明顯。「How」,怎樣存在,是指世界上的事物怎樣相互關聯,怎樣相互轉化,這是科學研究的問題。科學從事物的相互聯繫、相互轉化中,總結出規律,然後進行一種理性的描述,或者說,通過實驗、觀察得到規律,然後再給出第一次現象發生的同樣的條件,得出同樣的結果。這是對我們生活很有利的。科學對於世界怎樣存在,已知道很多,但也有好多不知道,未知的永遠超過已知的。因為世界的聯繫是無窮的,所以人的認識也是無窮的,已知永遠有限,有限的同無限的差距總是無限的。另一方面,科學或人類知性的、理智的理解能力,原則上說可以認識未被認識的東西。未知的東西是神秘的,一旦知道就不神秘。神秘是超出人理智外的東西,所以科學的「神秘」,只是在象徵意義、比喻意義上說的。可以說,科學就是利用理性的工具來認識世界上多種事物的相互聯繫,了解世界是「如何存在」,以便為人們服務的學問。

另一方面,真正的神秘,是「世界存在」本身。在談這個問題時,維特根斯坦是把「世界的存在」作為一個整體來看。他不是在講一個一個的現象,而是在講所有的現象、事實的總和,即世界的整體、宇宙的整體。他提出了「世界為什麼存在,而不是不存在」的問題。這個問題萊布尼茨幾百年前也問過:「為什麼有一個世界,而不是沒有這個世界?」這個問題似乎是一個哲學家的無聊問題,但是也許是人會在某個時候會想到的。從日常語言上看,可能很無聊,但從哲學上看,是個很有意義的問題。我們的判斷或命題,有些是分析性的,例如「整體大於部分」。其特點是必然正確,因為反面的說法(例如「整體小於部分」)自相矛盾,不能成立。邏輯命題、數學命題都屬於這種,其正確性是必然的,其反面說法是自相矛盾的,荒唐的。另一種命題是事實命題,即關於事實的命題,例如「那裡有一個人」。其正確性是偶然的(由於種種原因,那裡完全可能有,也完全可能沒有那一個人),因為,這個命題的反面,不是自相矛盾、不能成立的;「那裡沒有一個人」,這件事沒什麼不可思議。維特根斯坦是把世界當作一個整體,把「世界存在」看作一個事實來談問題。許多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也是這樣來談的。宗教的起源與這有關。因為把世界作為整體,「世界存在」也是一個事實命題,其反面也不是不可思議的,不是自相矛盾的。我們設想曾經沒有這個世界,也不是荒唐的。中西思想家均談到過這種思想。老子說的「生萬物」的「道」,即是「無」;佛教認為世界的本源是「空」;基督教認為世界是上帝從「虛無中創造」的。看來各大文明都思考過這個問題。這也是個追究世界本源的問題。還有許多宇宙學家論述說,追溯宇宙歷史,無限往前追溯,宇宙的時間、空間即趨近於零。這自然令人想到老子說的道(即「無」)生一,一生二,二生三……。西方的奧古斯丁被質問:上帝創造世界以前是怎樣的?他說:上帝創造世界以前,連時間都沒有,哪有什麼「前後」?追究世界作為整體的本源,是形上學,不是科學。亞里士多德論述過。科學研究的對象的轉化,不是無中生有,只是原有的東西轉變了形式、結構。科學只研究事物怎樣相互聯繫和轉化。而對世界怎麼能「從無到有」,人對這個問題,過去、現在、將來都不知道。這就引出了宗教的態度。宗教不是對世界的描述,而是表達人對「世界存在」、對世界本源抱有正面的,即視為神聖的或感恩的態度。

所以,科學是探討世界怎樣存在,找到其中的規律為人服務,這樣一套知識體系;宗教是承認人的理性有限,正面地接受世界存在,這樣一種生活態度。

以上也可以說是引進了關於宗教與科學關係的一種觀點,即所謂分離論……二者不相干。對這個理論論述得最好的是蒂里希。另一種觀點是:宗教與科學對立,而不僅是分離。對這個理論,羅素是一大代表。第三種觀點是:科學與宗教相互關聯,又相互影響。霍依卡對這個觀點提供了很多證據,弗蘭克、海森堡等也這樣認為。

蒂利希認為,二者分離,所以科學只能同科學衝突,或者同冒充科學的宗教衝突。基督教的「創世論」不是講世界怎樣存在,不是科學,而是講本體論上的存在,如果自稱「科學」,就會同科學衝突。反之,科學同宗教衝突,只是在它把對事物的描述上升為哲學理論之時。所以,科學同科學衝突,信仰同信仰衝突。布魯諾受火刑主要是因其神學同當權者的神學發生衝突,他的泛神論在當時被視為異端。他和哥白尼等的科學觀點的對立面,是亞里士多德和托勒密等科學家的科學觀點。這正如前蘇聯的薩哈羅夫並不是因搞科學受迫害,而是因其政治觀點與蘇聯領導人的政治觀點不一樣。眾所周知,日心說是與教會所接受的另一觀點--地心說發生衝突。當時反對日心說的,既有教會的人也有科學家。日心說是同當時包括教會當局在內的大家所接受的科學觀念衝突。

第二種即關於宗教與科學相互對立的觀點,大家都很熟悉,我就不多說。第三種觀點是科學與宗教相互關聯、影響。我個人認為這個觀點很有道理。兩種東西同時在世界上發生作用,人的頭腦里可能同時有兩種成份,怎麼能不相互影響呢? 但是,這種影響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負面的,二者可能衝突,也可能和諧。關於衝突,舉個例子,上古時期的很多宗教,包括美洲、印度和中國不少少數民族的宗教,認為世間很多事物是神聖的,所以出於「禁忌」,不能解剖、分析。這與上古的萬物有靈論有關,顯然限制了科學的發展。另外一個相反的例子是,很多17、18世紀的西方科學家認為,研究世界是認識上帝的最好辦法,因為依據聖經,上帝創造世界並把它交給人類管理,所以人類有權為利用它而研究它。同時,研究自然界還可認識上帝創造世界的法則。這就促進了現代科學在西方的興起,這是宗教與科學正面聯繫的表現。

科學與宗教是相互影響的,所以二者應進行對話。從60年代後期開始,西方世界已有許多專著出現,專門研究二者對話問題,還成立了許多機構、組織、協會專門研究這個問題。劍橋大學等學校還設立了宗教與科學關係的學科。這種對話對人類大有好處。因為,科學需要倫理指引,而倫理同宗教信念有關。比如克隆人在倫理上、法律上都會造成嚴重的問題,而同世界上絕大多數人類深切相關的各大宗教,則可以為限制這種科學災難提供更深層的根據。


(何光滬 學者 )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 15:1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