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媒體評說:中國汽車出口海外不宜過分炒作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蝸牛的家 發表於 2005-10-30 22:1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近年來,中國汽車類產品出口呈現快速增長勢頭,特別是整車出口增速驚人,從今年1月開始,汽車貿易首次出現順差,並一直持續到現在,8月份,順差擴大到35.7億美元,讓幾十年來始終處於純進口的中國人著實樂了一把。在這種氣氛下,有人做出了樂觀判斷:「中國汽車出口時代已經到來」,「中國將成為出口大國」,有企業甚至揚言,他們90%的產品都要出口。

的確不假,據中國汽車協會發布的數據,2003年汽車類產品出口總值為82.78億元,2004年達到132.37億元,增長59.89%。2003年整車出口4.74萬輛,2004年出口13.66萬輛,增長1.87倍。今年1至8月,汽車出口繼續高歌猛進,出口總額達到126億美元,同比增長56%,整車出口38.55萬輛,同比增長5.75倍,創匯10.85億美元,同比增長兩倍多。

我們毫不懷疑,在未來一段較長時間裡,中國汽車出口還將繼續高速增長,但卻不能據此斷言,中國汽車的「出口時代」已經到來,聲言「中國將成為汽車出口大國」,不僅為時過早,徒然讓跨國公司產生防範之心,甚至會影響到我們引進技術,「非徒無益,而有害之」。

我們應當看到,儘管目前中國汽車出口增速很快,但基數很小,無論在中國總產量中,還是在國際每年2000多萬輛的總貿易量中,我們出口汽車所佔比例都是微乎其微。和日本年產汽車1000萬輛,半數用於出口的真正汽車出口大國相比,我們現在汽車的出口量實在是不足掛齒。

再分析一下我們的出口構成,在今年前8個月出口的38萬輛整車中,轎車僅有15939輛,僅佔4%,「其他載人機動車」286985輛,占出口總量的75%。據了解,這些所謂「其他載人機動車」,基本是1升排量以下的「特種」車,技術含量不高,經濟價值更低,不能上公路行駛,多用於高爾夫球場及社區內運輸,為汽車發達國家所「不齒」製造。

還應該看到,我們出口的汽車產品價值不高,而且價格還在持續下降。2003年整車出口平均每輛價格為7844美元,2004年下降為4849美元,降幅38%;今年1至8月更降至2816美元,降幅達40%,令人心驚肉跳。即使單計算轎車價格,平均每輛也只有7954美元。想以低價戰略進入歐美市場,遠有南斯拉夫「小馬」的教訓,近有韓國現代的經驗,其實相當困難。

目前承擔汽車出口重任的中堅力量是自主品牌企業,無庸諱言,這些自主企業無論是產品技術,還是市場運作經驗,與國際市場上的老手相比,都有很大差距,不用說在國際市場上競爭,即使在自己家門口取勝也頗不容易,還需要時間學習和提高。品牌的培育、市場的開拓、渠道的建立,都需要有一個過程,而這個過程是跨越不過去的。

當年日本、韓國企業進入美國市場,也是經過20多年的艱苦開拓,今天方成正果。現在歐美市場比起日韓進入時,競爭更加激烈,貿易環境更加嚴酷,難度更大,我們絕不能等閑視之。從我們目前的出口水平看,要成為名副其實的汽車出口大國,前面的道路不僅十分遙遠,而且還十分艱難。

有報道講,美國一家名曰「夢幻」的公司,放言2007年將在美國代理銷售奇瑞汽車25萬輛,至今沒有看到奇瑞方面公開發表相同的言論,說明奇瑞高層的頭腦是清醒的。去年奇瑞僅有不到10萬輛的銷量,兩年後在國內銷量達到25萬輛,也是非常了不起的成績,而在美國銷售25萬輛,聽起來不僅像是「夢幻」,簡直是熱昏了的胡話。美國可是一個喝可樂噎著了也要打官司的市場,即使兩年後真的銷售了25萬輛,售後服務最終也會把我們攆出來。至於能將90%的汽車出口的企業,在汽車120年歷史中還沒有過。即使大家最最崇拜的豐田公司,打拚了70多年,到今天出口比例也不到總產量的半數。

一個在國內沒有很高市場佔有率的企業,卻能在國際市場上叱吒風雲,實在是匪夷所思。地球上的人都在講「中國是世界上最後一塊汽車大市場」,全世界所有的跨國公司都跑到中國市場淘金,你卻要捨棄本土市場,只打算在國內銷售10%的產品,究竟是一種什麼戰略,我們有點看不懂。

有人分析說,跨國公司看中中國勞動力成本低的優勢,通過大規模投資,在佔有中國國內市場份額的同時,也希望把中國作為出口基地,至少出口到周邊國家。我們覺得這種想法也許過於天真,跨國公司看中的就是中國市場,否則幹嗎要來和你搞合資,占他們已有的渠道和市場,自己與自己競爭?跨國公司在其他任何地方都不搞投資對等的合資公司。通用汽車董事長兼總裁瓦格納就曾明確表示,在中國生產,向全世界出口的做法不符合通用的戰略,他們的原則從來都是,「哪裡有市場,就在哪裡生產」。靠近市場生產,是所有跨國公司的戰略,豈止通用而已。

至於說中國勞動力成本低的優勢,且不去討論現在中國的勞動力是不是世界上最便宜的,也不考慮低下的勞動生產率對低價勞動力有多少抵消,單講汽車生產中,勞動力成本僅佔8%,部件和材料費用佔80%以上,僅僅考慮到物流和關稅因素,跨國公司有什麼理由一定要選擇中國做出口基地,不遠萬里把部件運到中國組裝出口,而不是在出口國當地建立一個適當規模的獨資組裝廠呢?一位美國經濟界人士說得十分明白:同樣的產品,在美國生產比在中國生產的產品價格高兩倍。

跨國公司都為其在華合資企業制定了明確的市場目標,至少在中國市場完全飽和之前,他們決不會有出口打算的,而待中國市場飽和以後,他們又可能「打起背包就出發」,開往新興市場,毫不猶豫地把我們扔掉。指望跨國公司為我們汽車出口做貢獻的想法,還是趕快收起來為好。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9-2 18:5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