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創建宜居城市 中國不能重走美國城市擴張的老路

[複製鏈接]

3340

主題

4210

帖子

5895

積分

有過貢獻的斑竹

倍可親智囊會員(十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89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山東大漢 發表於 2005-10-7 08:5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自去年北京將「宜居城市」確定為城市總體規劃的目標以來,「宜居」二字,一下子熱鬧起來。能夠聽到的反問是:對一個城市來講,「宜居」是太平常的道理,這個目標是不是定得太低了?可放眼世界城市發展,恰恰是在「宜居」這個最起碼的問題上,全球共此涼熱。

  英國《經濟學家》旗下智庫「經濟學家信息部」日前評出全球「最適合生活的城市」


   



。其中加拿大的溫哥華位居榜首,中國內地的北京、上海、天津同列第70位,香港與多個城市同列第41,台北列第62.這次調查面對的是全球127個城市,涉及安全性、醫療服務、文化與環境等五大領域的近40個指標。調查結果顯示,大多數有吸引力的城市皆在歐洲、北美洲和大洋洲。

  中國內地城市的排名狀況與中國當前的經濟水平相關,但後者又很難成為前者的籠統解釋。事實上,城市的發展有其自身的特性,在許多情況下,經濟發展水平與城市「宜居」並不構成正比關係。

  這次調查顯示,美國城市因為犯罪率高及恐怖分子威脅,整體排名較低,最好的克里夫蘭僅排第26位。這就是世界經濟第一強國的城市狀況。恐怖威脅是美國城市面對的棘手難題,是近幾年出現的新情況,可這看似「不可抗」的情形,又很難遮掩美國城市發展的尷尬處境。

  時下美國城市規劃學界興起的「新都市主義」運動,與恐怖威脅無關,它針對的恰恰是美國城市走過的巨大彎路,說到底就是「宜居」問題。「新都市主義」反對城市非人性地蔓延擴張,提倡緊湊發展;將多樣性視為城市活力之源,推動城市功能的混合使用;認為歷史文化保護對增進社會認同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低租金的老建築是城市多樣性的孵化器;提出應建設宜人的適合步行的街區,喚醒人們對街道生活的感覺。

  從城市發展史的角度分析,「新都市」並不新,它秉持的正是「老都市」的內核。誕生於前汽車時代的「老都市」,是天然的人的尺度。密集的小街道,逛得起來的街肆,隨處可見的小商業,鬧中取靜的居住區,是「老都市」的「自然法則」。可是,當工業生產替代了手工作坊、汽車取代了馬車之後,「老都市」就美景難再了。工業污染、交通擁堵,再加上公共衛生危機,迫使人們尋找根治「城市病」的良方,疏散城市功能、降低城市密度,在很長時間成為多方認同的方向。

  可是,在上世紀中葉的美國,卻出現了因過度疏散而使城市郊區化的現象。其西部的洛杉磯、菲尼克斯、圖桑等,整個城市如同一個大郊區,像撒哈拉沙漠般低密度蔓延,沒有一個準確的市中心概念,汽車能開到哪裡,城市就擴張到哪裡,低密度的城市配上寬闊的道路,使得車輛飛馳,公共交通成為血本無歸的營生。這樣的城市需要超量的能耗維持,人們成為小汽車的奴隸,人性化的都市生活不復存在。正是面對這樣的情形,「新都市主義」應運而生,拆立交橋、復興公共交通、縮窄街道的寬度、重振小商業,成為逆潮流的時髦。簡而言之,就是要把城市歸還給最為常態的人。

  反觀中國城市,目前尚處在建大馬路、以小汽車為王的時代,人們對「老都市」的毀滅多不覺可惜,正在重蹈高能耗的美國城市彎路,再加上中國城市皆自中古而來,高密度是其天性,在這樣的環境下為了小汽車而大拆大建,「人車不便」是當然的結局。相比之下,歐洲城市多對「老都市」格外溫存,輔以公共交通政策及必要的市政改良,「宜居」不但得以延存,還加倍地光彩,自然也就無需再來一次「新都市主義」式的猛醒了。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8 05:0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