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89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非洲之旅-東非坦尚尼亞

[複製鏈接]

9

主題

390

帖子

106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06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人約紅茶 發表於 2005-9-18 21:0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來自非洲的問候

非洲的雨傘樹

那一月我搖動所有的經筒,
不為超度只為觸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磕長頭在山路不為覲見,
只為貼著你的溫暖,
那一世轉山不為修來世,
只為途中與你相見!

9

主題

390

帖子

106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06
沙發
 樓主| 人約紅茶 發表於 2005-9-18 21:06 | 只看該作者
坦尚尼亞

  國名 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The United Republic of Tanzania)。

  面積 945087平方公里(其中桑給巴爾2657平方公里)。

  人口 2590萬(1992年統計),其中桑給巴爾75萬(1992年估計),自然增長率2.8%。非洲人佔98.5%以上,分屬126個部族。人口超過100萬的有蘇庫馬、尼亞姆維奇、查加、赫赫、馬康迪和哈亞族。此外,有少數阿拉伯人、印巴人和歐洲人後裔。斯瓦希里語為國語,官方通用英語。居民37%信奉原始拜物教,32%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30%信奉伊斯蘭教;桑給巴爾居民95%以上信奉伊斯蘭教。

  首都 達累斯薩拉姆(DaresSalaam),人口157.38萬(1992年6月)。新都多多馬(Dodoma)尚在建設中,人口14.3762萬(1992年6月)。

  簡況

  位於非洲東部、赤道以南。北界肯亞和烏干達,南與尚比亞、馬拉維、莫三比克接壤,西與盧安達、蒲隆地和扎伊爾為鄰,東瀕印度洋。大陸海岸線長840公里。東部沿海地區和內陸的部分低地屬熱草原氣候,西部內陸高原屬熱帶山地氣候。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21~25℃。桑給巴爾島屬熱帶海洋性氣候,終年濕熱,年平均氣溫26℃。坦尚尼亞是古人類發源地之一。公元前就同阿拉伯、波斯和印度等地有貿易往來。7~8世紀,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大批遷入。阿拉伯人於10世紀末成立了伊斯蘭王國。1886年坦噶尼喀內陸劃歸德國勢力範圍,1917年11月英軍佔領坦噶尼喀全境。

  1962年12月9日宣告獨立,成立坦噶尼喀共和國。桑給巴爾於1890年淪為英國「保護地」。1963年6月24日取得自治,同年12月10日宣告獨立,成為蘇丹王統治的君主立憲國。1964年1月12日,桑人民推翻了蘇丹王的封建統治,建立了桑給巴爾組成聯合共和國。1964年4月26日坦噶尼喀和桑給巴爾組成聯合共和國。同年10月29日改國名為坦尚尼亞聯合國共和國。

  自然地理

  位於非洲東部,赤道以南,由大陸、桑給巴爾島、奔巴島和20多個小島組成。大陸東臨印度洋,南接尚比亞、馬拉維和莫三比克,西鄰盧安達,蒲隆地和扎伊爾,北界肯亞和烏干達。大陸海岸線長840多公里。地勢東南低、西北高,呈階梯狀。

  沿海為低地,內陸是東非高原的一部分,平均海拔1200米。裂谷帶從馬拉維湖分東、西兩支縱貫南北。東北部乞力馬扎羅山的基博峰海拔5895米,為非洲最高峰。

  坦尚尼亞內陸高原湖泊、河流眾多,盛產各種魚類。境內主要河流有魯伍馬河、魯菲季河、潘加尼河、馬拉加臘西河等。湖泊多分佈於西部,自北而南有維多利亞湖、坦噶尼喀湖和馬拉維湖等界湖。東部沿海地區和部分低地屬熱帶草原氣候,西部內陸高原屬熱帶山地氣候,桑給巴爾、奔馬及馬菲亞等島屬熱帶海洋性氣候,終年濕熱。大部分地區年平均氣溫21~25℃。3~6月為雨季,6~9月為涼季,10~2月為熱季。沿海平原炎熱潮濕,年平均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高原中部乾旱期較長,年降水量500~700毫米,湖濱地區和島嶼年降水量1000~1400毫米。

  人口與民族

  平均密度為每平方公里25人,在稠密地區每平方公里100~150人,個別地區多達500多人。部分地區人煙稀少,每平方公里僅有1~2人。

  坦尚尼亞是以班圖血統黑人為主的多部族社會,有近130個部族。他們佔總人口的98.5%。主要部族有:蘇庫馬族、馬康迪族、查加族、哈亞族等。此外,還有為數不多的阿拉伯人、印巴人和歐洲人後裔。


  語言與宗教


  斯瓦希里語為國語。英語為官方語言。

  坦尚尼亞有37%的居民信奉原始拜物教,32%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教,30%信奉伊斯蘭教。桑給巴爾居民有95%以上信奉伊斯蘭教。

  民風民俗

  坦尚尼亞90%的農民生活在「村子」和傳統的村莊里。這些村莊大多數位於農田或牧場中間,用圍牆或籬笆圍起來。住宅一般呈圓形,屋頂是圓錐形。通常是一戶一座房子,由於現在仍保留一夫多妻制,所以有不少家庭擁有幾間住宅。

  青年婦女最喜愛一種長到膝蓋的無褶長裙,穿著舒適、美觀,稱之為「加鳥花」。在身上從胸或腰一直到腿踝部圍著一塊花布,上面印有椰樹或田園風光等圖案,稱之為「康加」。這是當婦女典型的民族服裝。以賽族男性穿一種在肩上打結的寬大外袍,外袍的下面裝飾著塗上顏色的貝殼類。髮型可以表現女性美。比較流行的髮型有20多種,其中最時髦的髮型被稱為「索科莫科」。即把頭髮從前向後梳成許多道道,在腦後收攏,打成2結,在頭髮上形成均勻的水渠式花紋。每到重大節日,各地舉行梳發比賽,婦女們各展妙手絕技。

  甸丁拉姆人的新婚儀式別具一格。陪送新娘的人不是把新娘送到新郎家,而是送到新郎的鄰居家中藏起來,然後新郎去找,如果連找三家未找到,陪送新娘的人就把新娘接回,7天後再送來,一直到新郎找到新娘為止,這叫「迷藏婚」。  另外,哈察人的「姐妹共夫」,馬賽族的「指腹為婚」、「婚前考驗」以及很多部族的「一夫多妻制」等等都展現了坦尚尼亞別具風韻的婚俗。

  旅遊

  坦尚尼亞是非洲的旅遊王國。全國有11個國家公園,10個野生動物保護區,50個野生動物控制區,總面積占國土的1/4。其自然景觀壯麗多姿,風土民情奇異古樸。儘管旅遊設施尚不完善,僅憑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1988年就接待9.6萬遊客,外匯收入4040萬美元。
坦尚尼亞位於接近赤道的南半球,氣候溫暖舒適。除3~6月的雨季,遊人可選擇6~9月的涼季或10~2月的熱季到那去旅遊。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

主題

390

帖子

106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06
3
 樓主| 人約紅茶 發表於 2005-9-18 21:08 | 只看該作者
馬賽的房子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

主題

390

帖子

106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06
4
 樓主| 人約紅茶 發表於 2005-9-18 21:11 | 只看該作者
非洲的土著-masaai人





非洲的土著,馬賽人


[ 本帖最後由 葉可兒 於 2006-10-16 15:06 編輯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

主題

390

帖子

106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06
5
 樓主| 人約紅茶 發表於 2005-9-18 21:13 | 只看該作者
masaai人表演鑽木取火


[ 本帖最後由 葉可兒 於 2006-10-16 15:08 編輯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

主題

390

帖子

106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06
6
 樓主| 人約紅茶 發表於 2005-9-18 21:19 | 只看該作者
大原野得落日


[ 本帖最後由 葉可兒 於 2006-10-16 15:08 編輯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

主題

390

帖子

106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06
7
 樓主| 人約紅茶 發表於 2005-9-18 21:22 | 只看該作者
落日時刻的椰子樹


[ 本帖最後由 葉可兒 於 2006-10-16 15:15 編輯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

主題

390

帖子

106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06
8
 樓主| 人約紅茶 發表於 2005-9-18 21:24 | 只看該作者
小島之間運輸帆船


[ 本帖最後由 葉可兒 於 2006-10-16 15:15 編輯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

主題

390

帖子

106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06
9
 樓主| 人約紅茶 發表於 2005-9-18 21:25 | 只看該作者



海天之間


[ 本帖最後由 葉可兒 於 2006-10-16 15:25 編輯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

主題

390

帖子

106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06
10
 樓主| 人約紅茶 發表於 2005-9-18 21:27 | 只看該作者
sailing boat


[ 本帖最後由 葉可兒 於 2006-10-16 15:25 編輯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

主題

390

帖子

106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06
11
 樓主| 人約紅茶 發表於 2005-9-18 21:28 | 只看該作者
繼續上圖,明天的旅程是zanzibar 桑給巴爾,臨時到教堂祈禱一把,但願不會得上瘧疾。


[ 本帖最後由 葉可兒 於 2006-10-16 15:27 編輯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

主題

390

帖子

106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06
12
 樓主| 人約紅茶 發表於 2005-9-18 21:30 | 只看該作者
從桑島看印度洋





[ 本帖最後由 葉可兒 於 2006-10-16 15:38 編輯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

主題

390

帖子

106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06
13
 樓主| 人約紅茶 發表於 2005-9-18 21:33 | 只看該作者
美麗的海景酒店


[ 本帖最後由 葉可兒 於 2006-10-16 15:33 編輯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845

主題

1萬

帖子

6163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6163
14
小魔女 發表於 2005-9-18 22:15 | 只看該作者
非常詳細而精彩的介紹,謝謝人約紅茶朋友對旅遊天地的支持!

需要提示您的是,假如本篇為您的個人原創內容,請您在編輯類型時在標題前選擇「原創」哦!

再次感謝您的分享!

祝您中秋快樂!
信心清凈,則生實相。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53

主題

2498

帖子

957

積分

有過貢獻的斑竹

倍可親高級會員(十六級)

Rank: 3Rank: 3

積分
957
15
膽小鬼 發表於 2005-9-19 00:49 | 只看該作者
看過成龍拍的「我是誰」?這部影片嗎?

裡面的非洲朋友可是很友善的啊;

呵呵;

還有那頭獅子.....

期待人約紅茶更多得好片片....
我總是在行走和停留,我走很長的路了,還有很長的路要繼續走下去。 我停留的時候,不僅僅是因為這裡的風景適合我的呼吸。 是因為我累了,我需要一次小小的歇息,重溫我的夢想。 夢想並不遠,我總是在努力抵達。 我安靜,安靜的喜歡著,安靜的讀一讀那些美好的心情,讓愛留在靜靜的夜,愛在旅遊........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

主題

390

帖子

106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06
16
 樓主| 人約紅茶 發表於 2005-9-19 03:39 | 只看該作者
居然被置頂了,我很榮幸;我會在非洲多拍照,多發圖片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

主題

390

帖子

106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06
17
 樓主| 人約紅茶 發表於 2005-9-19 03:57 | 只看該作者
黑人妹妹,為一家賓館的大堂服務員。大家注意沒有此妹妹的頭髮是不是很奇怪,聽說她們編織一個這樣的頭髮需要6個小時。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

主題

390

帖子

106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06
18
 樓主| 人約紅茶 發表於 2005-9-19 04:03 | 只看該作者
今年是鄭和下西洋600周年。為紀念人類歷史上這一偉大的航海壯舉,繼2002年踏尋鄭和足跡之後,從2003年5月至今年3月,中國駐南非記者四次赴肯亞、兩次赴索馬利亞採訪,在印度洋上尋覓鄭和船隊的一艘沉船以及據說是當年留下來的中國人後裔……請看記者在大量採訪的基礎上發回的報道。(以下文字為轉載)



[ 本帖最後由 葉可兒 於 2006-10-16 15:37 編輯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

主題

390

帖子

106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06
19
 樓主| 人約紅茶 發表於 2005-9-19 04:04 | 只看該作者
■第一次發現「雙龍壇」,當地人說它來自一艘沉沒在附近海域的中國古船

  拉穆群島地處肯亞東北部,由拉穆、曼達、帕泰、恩多和基瓦尤5個島嶼組成。當年,記者就是在這裡發現了鄭和船隊留下的遺迹(詳見2003年3月5日至4月2日本報的記者調查版)。時隔兩年多,記者再次來到這裡,主要是為了彌補上次因行程匆匆而留下的遺憾,因而計劃跑遍拉穆群島幾個島嶼上的所有村莊,尋找與鄭和船隊相關的故事。上次結識的阿巴斯船長住在拉穆島的濱海路旁,他一看見記者就熱情地打招呼,還主動陪同記者來到賓館,並鄭重其事地說「有要事密告」。

  阿巴斯說,當年記者走後沒多久,附近帕泰島的漁民從附近海域里撈出一對「雙龍壇」,人們都說罈子是從一艘沉沒在附近海域的中國古船里散落出來的。當地廣泛流傳著鄭和船隊的一隻沉船的故事,人們還懂「龍」是中國的象徵。消息不脛而走,一位居住在拉穆城仙拉鎮的英國古董商買下了其中一隻。「再具體的情況就要向博物館詢問了」。

  記者急忙向博物館奔去。博物館副館長斯沃里故作深沉,大談記者上次採訪后在當地引起的反響。他從辦公桌的抽屜里取出一份當地出版的報紙,大聲朗讀有關記者來拉穆踏尋鄭和足跡的報道。最後,他看出記者很焦急,才說:「你一定是為『雙龍壇』而來的吧。」

  我們從拉穆乘一艘小木船南行,經過10多分鐘後來到仙拉鎮。上岸后,在狹窄的巷道里左穿右拐,來到一家大戶門前,一位高個子白人熱情地把我們迎進門,他就是那位英國古董商特勒斯。領著我們走進院子一個角落,特勒斯蹲到樓梯旁,用手撫摸著一隻淡紅色的罈子說,「這就是那隻罈子」。

  一眼看去,罈子上的「龍」比較清晰。記者急於想知道罈子上是否有關於製作年代和地點的標記,提出能否觀看罈子的裡外底部。特勒斯解釋說,罈子由於年代久遠,長期置於海底,裡外底部都布滿了海洋生物,特別是外底部的珊瑚已形成塊狀,與罈子緊緊粘在一起,罈子甚至都無法穩定放置。

  我們將罈子搬到大院中間觀察。這是一個六耳陶壇,重約10公斤,高約70厘米,口徑約20厘米,中部最大直徑超過50厘米。在明亮的光線下,儘管罈子表面被各種海洋生物和海水腐蝕,「雙龍戲球」的圖案卻清清楚楚。仔細觀看,兩條「龍」的爪子都是三爪,其中一條龍的一個爪子掉了。特勒斯用手摸著掉落處說:「爪子能夠掉落,說明可能是罈子燒制后粘貼上去的。三爪龍說明這個罈子來自民間,因為在中國古代,五爪龍代表皇帝,是皇權的象徵。」遺憾的是,我里裡外外認真察看,罈子上沒有留下任何文字痕迹,無法準確判斷其具體年代。

  拉穆群島一帶以前曾發掘出不少中國古瓷和其他中國文物,但都是一些碎片,殘缺不全。當地考古專家表示,「雙龍壇」作為打撈出來的第一件完整的中國文物,不但填補了一大空白和缺憾,對考古研究具有重要意義,而且為中國

  古代寶船沉沒帕泰島附近海域提供了最有力的物證。作為一名古董商,能夠收藏到當地發現的第一件完整的中國文物,特勒斯自然如獲至寶。他也急於想知道這一特殊文物的經濟和文化價值,熱情地邀請記者到室內「喝茶」。

  特勒斯對古老的中國文化、尤其是瓷器和航海頗感興趣。他的家裡陳列著不少東方工藝品。特勒斯拿出兩本有關中國的著作讓記者看,一本是《中國瓷器》,一本是《季風帝國》。特勒斯翻到后一本書的插圖部分,其中一頁從上到下、從左到右,依次排列著明成祖的畫像、鄭和下西洋的大船和那幅著名的麒麟圖。特勒斯說:「不用細讀內容,這三張圖就告訴人們,中國當年是海上的霸主。」特勒斯希望記者能夠幫助判定「雙龍壇」的年代,我答應回國后幫他請教有關專家。

  談到「雙龍壇」的來歷,特勒斯說:「2002年聖誕節前夕,我正在家中練瑜伽,賓館的一個小夥子急匆匆來找我,說是帕泰島的漁民在捕撈龍蝦時,從海里打撈出來兩隻中國罈子,因為感覺特別沉重,原以為是一堆大龍蝦,未料是罈子,非常失望,差點又放回到海里去。賓館尋找買主。我到賓館時,一隻『雙龍壇』已被人買走,只剩下這一隻了。」聽到這裡,記者暗暗下決心,找到另一隻「雙龍壇」,以便確定當年鄭和船隊中個別沉船的大體位置。

  ■索馬利亞的「中國塔」與「中國沉船」

  儘管我早有思想準備,認為此行可能無異於「大海撈針」,但我還是堅持認為,我們能夠找到那根沉落在大海里的「針」。我再次回到拉穆島,意外地得知這裡住著一些了解鄭和船隊遺迹的索馬利亞人。我請阿巴斯船長幫我請來這些索馬利亞人。這次,熱情的阿巴斯為我找來了兩批索馬利亞人。

  第一批人有兩人,他們是逃避索馬利亞戰難出來的。據他們介紹,索馬利亞的基斯馬尤附近共有11個小島,其中的兩個小島上各有一個「中國塔」,塔上也有文字,但不知道是中文還是其他文字,因他沒有到島上去過,只是從海上經過時看見過這些塔。

  第二批又來了3個索馬利亞商人,他們在索馬利亞內戰之前就在基斯馬尤與拉穆之間做買賣。他們確認當地確實有個中國塔,建築在岩石上,有七八米高。其中一個人還在記者的採訪本上畫了幾個文字的形狀,可以確定塔上的文字是漢字。這名索馬利亞商人甚至稱:「就在基斯馬尤附近的水域,有一艘中國的古老沉船。」他描述說,沉船約有70多米長,30多米寬,因年代久遠,船體已經腐爛。當地的老人曾說過,中國船是很久很久以前遇難的,裡面裝的瓷器和絲綢等寶物後來被搶劫一空。

  中國塔和中國古沉船,這正是我想找的。然而,當時索馬利亞戰火紛飛,軍閥混戰,連本國人都逃避戰亂紛紛出國,外國人更是望而卻步了。阿巴斯對我說:「那邊很亂,我們都不敢去,聽說外國人

  一旦被海盜抓住,開價就要幾百萬美元,否則就……」他把手放在脖子下面,做了一個殺頭的動作。

  ■終於找到第二隻「雙龍壇」

  去索馬利亞的路不通,記者只有回到肯亞首都內羅畢,再想辦法。回去后沒多久,記者不甘心,想來想去,最有可能的是找到另一隻「雙龍壇」。我再次撥通了拉穆博物館副館長斯沃里的電話,詢問是否有與那艘中國沉船有關的新發現。不料對方高興地說,另外一個「雙龍壇」找到了。聽到這個好消息,我立即購買了從內羅畢飛往拉穆的機票。

  發現第二隻「雙龍壇」的經過非常曲折。特勒斯先生的那個「雙龍壇」露面后,拉穆博物館就四處打探另一個「雙龍壇」。一天,仙拉鎮的兩個家庭在修繕房屋時發生了糾紛,其中一家的女主人是義大利人,她邀請博物館副館長斯沃里調解。當斯沃里去女主人家的客廳里喝茶時,他突然發現客廳中央放置的罈子上有兩條龍。斯沃里頓時喜出望外,立即走到罈子跟前仔細觀看,果然是另一隻「雙龍壇」,兩條龍的形狀比特勒斯那隻罈子上的要清楚得多,罈子也比那個大。

  抵達拉穆后,記者將行李往賓館一放,急忙奔向博物館。然後,我與斯沃里一起來到義大利女主人的家。斯沃里告訴我,女主人現在國外,家中由兩個當地人照管。由於這一家的庭院不大,記者走進大門,一眼就能看見擺放在客廳中央的「雙龍壇」。罈子表面比較光滑,黑釉基本完好,遠遠就能瞧見那兩條「龍」,它們似乎要從罈子上飛騰起來,歡迎我這位來自「龍的故鄉」的客人。這就是另一隻「雙龍壇」。啊!一對「雙龍壇」,數百年前遠道而來,不幸沉睡海底,今日又陰差陽錯重見陽光,被人們視為稀世珍品,收藏者以擁有它們為榮!這對「雙龍壇」不但是中國瓷器的驕傲,而且成為中國的象徵。它們蘊涵著一個非凡的歷史事件,講述著一個生動的友誼故事。

  ■一葉扁舟覓沉船

  回南非后,與朋友談及此事,金巢國際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南非中國―非洲工程協會會長王煒表示,作為立足非洲的中國企業,他們願意提供財力、物力和人力,尋找鄭和船隊的那艘古老沉船,打撈失落的中華文明,為鄭和下西洋600周年慶典奉獻一份特殊的禮物。接著,該公司在南非諮詢有關專業人士,購買海底搜尋的儀器,聯繫高水平的潛水員和潛水用氧氣瓶,為此行做好周密細緻的準備工作,並派遣公司辦公室主任姚輝與我同行。

  就這樣,我們一行6個人―――兩名中國人、兩名南非白人潛水員和兩名當地黑人,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尋找鄭和船隊當年的一艘沉船,同舟共濟。

  我們從拉穆城出發,首先穿過一條兩岸布滿叢林的狹長海峽,接著以20公里的時速向前進。根據當地最流行的傳說,中國船隻當年以上加村附近的燈塔為航標,夜間從茫茫大海向當時最為繁華的上加港口航行,未料在即將駛入帕泰灣時,在上加村外海上觸礁沉沒。我們根據手中的《拉穆、曼達和帕泰三島及其附近海域航海圖》,沿著東北―西南方向的直線巡迴搜尋沉船。我們頭頂烈日,乘著一隻木船行駛在印度洋上,在帕泰島附近的海面上來回巡視,船內裝設的搜尋海底世界的專業儀器―――聲吶,隨著海底狀況的變化,顯示屏上不停地變換著。

  隨著船隻航行,兩名潛水員聚精會神地觀察著儀器的變化。突然儀器出現一個「山」字形,我們的船停了下來,潛水員認為這裡可能有情況,需要下水察看。據潛水員分析,如果一艘大船觸礁沉沒,很可能會斷裂成兩半,像《泰坦尼克號》那樣。沉船在海底沉睡數百年後,上面一定布滿了各種海洋生物。這樣推測,海中的沉船就應該像一個「山」字形,而不是完全像一個船的形狀。可是,當他們從水中上來時才知道,在海底除了礁石和海草外,並未發現什麼異常現象。

  正值東非的最熱季節,我們在海上整整搜尋了4天,大家都曬得脫了皮。我們曾詢問從附近經過的當地漁民,是否看見中國古老沉船,是否知道打撈「雙龍壇」之事,但結果是既沒有找到沉船的遺迹,也沒有打聽到有關信息,哪怕是一點點蛛絲馬跡。(未完待續)

  《環球時報》 (2005年07月08日 第十九版)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

主題

390

帖子

106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06
20
 樓主| 人約紅茶 發表於 2005-9-19 04:06 | 只看該作者
踏尋鄭和在非洲的足跡
《這裡原是「中國村」》
記者此行的目的之一是跑遍拉木群島和帕泰島,尋找曾經發生過的與中國相關的故事。意外地見到「雙龍壇」后,採訪計劃便增添了一項新內容:尋訪帕泰島上參與打撈「雙龍壇」的漁民,以便確定當年鄭和船隊中個別沉船的大體位置。

  次日,在博物館副館長斯沃里陪同下,記者前往帕泰島的上加村和西遊村採訪。記者乘坐的小船即將靠近的上加海灘,就是傳說中當年鄭和的航船沉沒后水手們爬上岸的地方。這裡保持著原始沙灘狀態,沙粒細小而潔白,岸邊樹木茂密,給人一種走進大自然的美感。站在這裡極目遠望,可以看見一排冒出海面的大大小小的岩石。斯沃里對記者說,那一排岩石名叫瓦哈薩尼,因為臨近上加村,當地人稱其為上加岩石。據說,當年中國的那艘航船就是誤觸上加岩石而沉沒的。

  順著上加海灘前行,穿過一片叢林,來到上加遺址。肯亞東海岸大約有120多個歷史遺迹,最古老的位於拉木群島,而拉木群島最古老的則是上加遺址。該遺址始建於公元8世紀,至14世紀中後期因戰亂頻繁和淡水缺乏逐漸荒廢,其間繁榮昌盛時期曾經是這一帶的商貿中心。那艘中國古船為何遠道而來?當地流行著兩種說法:當年這裡商貿繁華,中國人為通商而遠道而來,夜間向著上加村的烽火行駛時,未料觸礁沉沒。1415年,馬林迪國王曾將一隻長頸鹿貢奉給中國皇帝,中國人來到東非是為了前往馬林迪,以便從那裡帶回更多的長頸鹿,未料船行至此迷航觸礁。斯沃里強調,不管是哪一種說法更接近事實,但可以肯定的一點是,船上滿載著中國寶物。以前人們僅僅是猜測而已,但打撈出來的兩個「雙龍壇」則提供了最好的例證。

  上加村遺址位於海岸邊,面對大海,當年中國航船觸礁后,船員們乘坐備用的小船上岸來到上加村,希望在此暫居。據說他們初來乍到時,大多半裸著身子,面孔特殊,宗教信仰不同,加之語言不通,自然為當地人所拒。為什麼當地居民後來接納了這些陌生的中國人呢?有兩種傳說,一說是當地有一條兇猛的蟒蛇為害多年,一位武藝高強的中國船員用刀砍死蟒蛇為民除害,贏得當地居民讚譽,使中國人得以定居;另一說是中國人起初被拒后,便乘坐自備的小船前往帕泰島對面的大陸海岸,自己動手建成一座小鎮,後來被稱為棟多(Dondo),該詞在當地語言中意為「失望、失落」,即那些逃難的中國人居住的地方。可是不久,棟多因氣候惡劣和野獸兇猛而無法生存,他們又求助於海對面的上加人。這一次他們被接納了,但前提條件是必須信奉伊斯蘭教,於是這些中國水手漸漸地融入當地社會,與當地婦女通婚。

  來到一座清真寺遺址前,雖經500多年風雨侵蝕,但清真寺的三面牆壁依然聳立,中央還殘留著一根柱石。斯沃里認為,從這些殘垣斷壁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國古老的建築風格對當地建築的影響,「中國人擅長石頭建築,牆壁很厚,粘合力強,整體建築高大壯觀」,與上加村現代清真寺相比較,這一特點非常明顯。

  沿著叢林小道向上加村走去,前面路邊出現一座古墓,斯沃里以肯定的口氣說:「那是一座中國人的墳墓。」這座墳墓與當地人的墳墓所不同的是,不是在平地上豎立一塊墓碑,而是一個圓形土丘,上面用沙石混合物保護,前面矗立著一根六七米高的石柱紀念碑,而且大多數石柱上粘貼著瓷器,因為瓷器在當年是地位和財富的象徵。他徑直走到墳墓旁,蹲下去用手撫摸墓壁,不無遺憾地說:「好幾年前,我曾在這裡看到過漢字,現在不見了,也許是被風雨侵蝕掉了。」他補充說,當時曾用鋼筆和白紙在上面小心翼翼做了一個拓片存放在辦公室,後來可惜找不到了。

  在這次採訪中,就上加村名的來源特別是上加是否與「上海」有關聯,記者詢問上加村民、帕泰島上的島民、拉木城的居民和博物館館員,他們普遍認為,上加源自「上海」,而且當地人還把上加村稱為「中國村」。支持「上海說」的專家學者認為,除中國人定居上加村的史實和民間傳說普遍認同這一觀點外,從語言學角度考察,斯瓦希里語與漢語的發音特點和差異就是最有力的證據。Shanga(上加)的斯瓦希里語讀音轉化為漢語拼音為Shanggai,而在斯瓦希里語Shanghai中的h不發音。由此可見,上加的讀音與上海完全一樣。中國人定居后,取居住地的村名為「上海」,出於懷念故鄉之意,不斷提醒自己是從中國來的,說明中國人的鄉土觀念強烈,始終熱戀著自己的祖國。中國人之所以能夠做到改村名為「上加」,這是因為他們的航船帶來了瓷器和其他物品,在當地顯得比較富有,加上他們多是能工巧匠,因有一技之長而在當地產生廣泛影響。

  據考證,這一說法與「上海」的歷史沿襲十分吻合。唐朝時期,上海稱為「華亭」,1291年元朝時始建上海縣,鄭和下西洋首航時間已是明朝時期的1405年。

  (本報內羅畢電)

  《人民日報》 (2005年06月17日 第三版)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 19:2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