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澳大利亞和美國的關係一直比較好,當時的日本確實想打通從澳大利亞到日本的路線,以解決日益短缺的能源和礦產品,...一度在達而文有登陸,很快澳大利亞便反擊了,接下來就是美國大規模駐軍澳大利亞,和陸軍大規模地投入太平洋島嶼之戰,...把戰火一步一步地引入到日本的本土.這些東西,我們在國內時知道不多,因為只是想都是些小島,而正是這些小島,雙方兵力投入之大,戰爭中對於士兵的艱辛和戰鬥的強度和殘酷(所有重武器都失去作用在這些熱帶小島上),都是到了極點.我在書里看到過,日本的供養跟不上,到了吃人的地步,而美國這一方中象黃繼光似的士兵,最多時一天有30多人和暗堡同歸於盡.
為什麼要說文化,主要的東方民族似乎沒有英美俄這些民族那樣能征戰.一個小小的澳大利亞(和中國比),戰火還沒有在真真意義上燒到澳大利亞,只是在邊緣地帶,卻引發整個澳大利亞,當時只有700萬人口的國家,投入了100萬軍隊進入二戰.當時的澳大利亞也不見得是發達地區(因為到現在從國內的眼光看,它還是一個比較土的地方).
按這種人口和軍隊比例,中國應有600多萬軍隊,不知有沒有? 但從有點資料中說起,好象中國當時有570萬軍隊(還不包括GCD的游擊隊),戰果可說大可說小,因為有不少資料中說道,當時不論是國民黨還是GCD都有誇大戰果.最後導致於,在二戰的戰勝國里,一度沒有把中國算入(一個有四億多人口的國家),好象還是由宋美玲在英美方面做了些周旋,才把中國算了進去.
日本也是一個特別的民族,可能也是文化,不丟二個原子彈,看來還不行. 前個月看到ABC里說那時的節目,當時參戰的飛行員回憶東京大轟炸,說是在空中找不到一棟還沒有炸過的房子,丟到東京的不光是炸彈,最多的竟然是燃燒彈,那飛行員回憶說,飛機在冬京上空飛,聞到的都是BBQ的味道. |
|